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烤茶、水烘茶,這是一次我們與茶的實驗性對話

喝茶時, 總是有這樣的問題困擾你, 讓你對某款茶的興趣或熱愛程度就此打住, 比如——

“熟普新茶容易有堆味。 ”

“放久了的普洱老茶難免有陳味。 ”

“鳳凰單叢剛買來時香氣很好, 但拆封後放置一段時間, 香氣就散了不少。 ”

……

那麼, 什麼樣的沖泡方式, 才能讓這些問題得到改善, 成了茶人必須要面對的話題。 一直以來, 茶語網(www.chayu.com)在泡茶的各種維度上, 窮盡巧思, 摸索出了不同的泡茶趣味, 也曾做過不少沖泡手段改良。

這一次, 為了解決上述三種問題, 我們將向大家介紹“三種方式泡茶”, 只為讓茶葉更好地表現湯感、香氣。

掌握這些實用方法, 更好提高茶葉香和湯感

想要茶葉得到更好的詮釋, 首先需要瞭解茶葉本身, 分析茶性;

其次, 需要根據確定沖泡的目標, 並且考慮通過什麼方式揚長避短。

烤茶法

對於放置時間久而導致走香的岩茶、單叢等, 可以用烤茶這種方式提高香氣。 雖然不及最初的品質那麼高, 但是可以得到一定改善。

適用於:鳳凰單叢、武夷岩茶類

烤茶器皿:焙茶器、酒精燈、蓋碗

烤茶方法:

1. 將茶葉稱量好放置一邊, 先將陶罐預熱;

2. 將稱量好的茶葉放在焙茶器中, 上下顛茶(時間不宜長), 讓茶葉受熱均勻;

3. 待茶香出來, 且聽到茶葉聲音清脆, 就可以停止了;

4. 將茶葉放入準備好的蓋碗內, 準備進行茶葉沖泡。

水烘法

水烘法的原理, 通常是為了通過水蒸汽去除茶葉異雜味, 使新熟茶的堆味、或是普洱老茶儲存久了帶來的陳味等, 得到有效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是緊壓茶使用水烘法, 需要將其拆成小塊, 再進行水烘。

適用於:新的熟茶、陳年普洱茶以及黑茶

水烘法所需器皿:燒水壺、紫砂壺

ps:在這裡, 我們向大家介紹兩種水烘茶方法:

第一種水烘茶方法:

1. 保持紫砂壺內乾燥, 將茶葉投入;

2. 紫砂壺開蓋置於燒水壺之上(注意燒水壺壺口與紫砂壺大小最好相匹配),

讓水持續沸騰, 待好聞的香氣出來, 部分雜味散掉, 就可以停止烘茶;

3. 晃動一下壺, 有助於讓雜味散掉, 而後進行沖泡。

第二種水烘茶方法:

1、 保持紫砂壺內部乾燥, 將茶葉投入壺中;

2、 不斷用熱水淋壺、壺外追熱, 內外夾擊,以保持壺內幹茶溫潤,淋壺,淋到壺身發燙,即可停止;

3、 打開蓋子,輕輕晃動茶,讓雜味散開,約半分鐘左右後,進行沖泡。

三種茶葉處理方式,泡三款茶

我們與茶的實驗性對話

當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驗證這三種方式確實有效可行,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一解真諦。

而且,為了讓實驗的趣味性更強,也更具有說服力,我們還邀請了幾位小夥伴來品飲,再通過對比品飲,來看看不同處理方式下的茶葉對茶湯、香氣的影響究竟如何。

實驗1

常規沖泡vs烤茶後沖泡

實驗用茶:武夷岩茶(ps:這款茶已經拆開並放置半年以上,幹茶香氣明顯有些散掉)。

蓋碗常規沖泡,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整體感覺比較悶,湯感較粗,澀感稍顯,入口有點陳,刮舌,香氣不明顯。

測評2:澀……

此時,本次實驗的主要操作人——竹板凳小姐姐會心一笑: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烤茶法,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茶湯入口甜潤柔滑,竟有一絲錯覺,這還是同一款茶嗎?

測評2:太神奇了!烤過之後,感覺香氣整體提高。

對比實驗結論:這款茶由於放置過一段時間,香氣有些散了,但在烘烤之後,香氣能夠明顯捕捉到。沖泡之後能夠明顯感受到湯裡面有香,相對更為活躍;而常規沖泡的茶葉香氣相對要弱,入口時澀感強。

實驗2

常規沖泡vs水烘後沖泡

實驗用茶:甲沱(ps:這款茶放置廣東倉儲,五年陳)

紫砂壺常規沖泡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有潮氣,帶有倉儲味兒,茶湯有澀感。

測評2:喝不太出來,感覺有些悶,大概是放久了有陳味兒吧。

話不多說,竹板凳小姐姐備好器具,開始了水烘實驗。

第一種水烘法,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茶湯入口比較細膩,香氣融入茶湯之中。對比之下,水烘過的茶葉,茶湯湯感更加柔和。

測評2:對比很明顯,水烘過之後喝起來柔和。

對比實驗結論:

參加實驗的諸位一致認為,水烘過的茶葉沖泡之後,茶湯表現更為柔和,倉味都有明顯下降,更讓人意外的是澀感也有所降低;而常規沖泡下的茶葉澀感較重。

實驗3

常規沖泡vs水烘後沖泡

實驗用茶:熟普(ps:新茶)

紫砂常規沖泡,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茶湯有厚重感,但雜味較顯。

測評2:嗯……入口有些雜,有點沙土入口的感覺,大概是倉儲帶來的不乾淨的部分,還在茶湯裡吧。

接著,我們嘗試了另一種水烘茶方式。

第二種水烘法,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水烘過之後,從雜味轉而為“醇”,香水融合較好。

測評2:同一款茶居然喝出了不同的味道,水烘過之後,雖然甜潤,但是總感覺少了點熟普該有的樣子。

對比實驗結論:新熟茶有明顯渥堆味,且雜味較明顯,整體感覺有點燥;通過水烘這一方式泡出的茶,堆味明顯降低,適口度增加,協調性提升,茶湯的甜味顯得更明顯。

結語:

通過這三種方式,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經過處理後的茶葉,湯感、香氣都有所改善。

這些處理茶葉的方法,共同見證了一泡茶湯的細枝末節、種種小改變,也都是讓我們愛上一種茶的共同見證。

最後,在這裡,還是要囉嗦一句——

泡茶,本不該是一個一招一式照本宣科的“說明書”式的規範流程。茶葉體現的具體差異,需要結合茶與茶器具的特性來進行調整。通過一些獨特處理方法,自然能夠更好地彰顯茶性,呈現更好的口感體驗。

撰文/雅菲

圖片/遊力克

專業支持/竹板凳

內外夾擊,以保持壺內幹茶溫潤,淋壺,淋到壺身發燙,即可停止;

3、 打開蓋子,輕輕晃動茶,讓雜味散開,約半分鐘左右後,進行沖泡。

三種茶葉處理方式,泡三款茶

我們與茶的實驗性對話

當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驗證這三種方式確實有效可行,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一解真諦。

而且,為了讓實驗的趣味性更強,也更具有說服力,我們還邀請了幾位小夥伴來品飲,再通過對比品飲,來看看不同處理方式下的茶葉對茶湯、香氣的影響究竟如何。

實驗1

常規沖泡vs烤茶後沖泡

實驗用茶:武夷岩茶(ps:這款茶已經拆開並放置半年以上,幹茶香氣明顯有些散掉)。

蓋碗常規沖泡,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整體感覺比較悶,湯感較粗,澀感稍顯,入口有點陳,刮舌,香氣不明顯。

測評2:澀……

此時,本次實驗的主要操作人——竹板凳小姐姐會心一笑: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烤茶法,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茶湯入口甜潤柔滑,竟有一絲錯覺,這還是同一款茶嗎?

測評2:太神奇了!烤過之後,感覺香氣整體提高。

對比實驗結論:這款茶由於放置過一段時間,香氣有些散了,但在烘烤之後,香氣能夠明顯捕捉到。沖泡之後能夠明顯感受到湯裡面有香,相對更為活躍;而常規沖泡的茶葉香氣相對要弱,入口時澀感強。

實驗2

常規沖泡vs水烘後沖泡

實驗用茶:甲沱(ps:這款茶放置廣東倉儲,五年陳)

紫砂壺常規沖泡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有潮氣,帶有倉儲味兒,茶湯有澀感。

測評2:喝不太出來,感覺有些悶,大概是放久了有陳味兒吧。

話不多說,竹板凳小姐姐備好器具,開始了水烘實驗。

第一種水烘法,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茶湯入口比較細膩,香氣融入茶湯之中。對比之下,水烘過的茶葉,茶湯湯感更加柔和。

測評2:對比很明顯,水烘過之後喝起來柔和。

對比實驗結論:

參加實驗的諸位一致認為,水烘過的茶葉沖泡之後,茶湯表現更為柔和,倉味都有明顯下降,更讓人意外的是澀感也有所降低;而常規沖泡下的茶葉澀感較重。

實驗3

常規沖泡vs水烘後沖泡

實驗用茶:熟普(ps:新茶)

紫砂常規沖泡,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茶湯有厚重感,但雜味較顯。

測評2:嗯……入口有些雜,有點沙土入口的感覺,大概是倉儲帶來的不乾淨的部分,還在茶湯裡吧。

接著,我們嘗試了另一種水烘茶方式。

第二種水烘法,三水後……

個人評語:

測評1:水烘過之後,從雜味轉而為“醇”,香水融合較好。

測評2:同一款茶居然喝出了不同的味道,水烘過之後,雖然甜潤,但是總感覺少了點熟普該有的樣子。

對比實驗結論:新熟茶有明顯渥堆味,且雜味較明顯,整體感覺有點燥;通過水烘這一方式泡出的茶,堆味明顯降低,適口度增加,協調性提升,茶湯的甜味顯得更明顯。

結語:

通過這三種方式,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經過處理後的茶葉,湯感、香氣都有所改善。

這些處理茶葉的方法,共同見證了一泡茶湯的細枝末節、種種小改變,也都是讓我們愛上一種茶的共同見證。

最後,在這裡,還是要囉嗦一句——

泡茶,本不該是一個一招一式照本宣科的“說明書”式的規範流程。茶葉體現的具體差異,需要結合茶與茶器具的特性來進行調整。通過一些獨特處理方法,自然能夠更好地彰顯茶性,呈現更好的口感體驗。

撰文/雅菲

圖片/遊力克

專業支持/竹板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