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城中缺糧,女人最先遭殃,開封的饑荒為什麼如此嚴重?

【崇禎十五年七月初七, 乙亥日】

李自成的警告

《汴圍濕襟錄》記載, 酷熱的六月七月, 城外的農民軍熱得穿不住鎧甲, 也就無法攻城, 都住在城外搭建的窩棚裡。

在六月中旬掘開黃河大堤之前, 農民軍寫了一份告示, 用箭射入開封城, 用李自成的口氣說:

“奉天倡義營文武大將軍李示:仰在省文武軍民人等知悉:照得爾援丁啟睿、左良玉等已被本營殺敗, 逃奔四散。 黃河本營發兵把守, 他路援軍俱絕, 爾輩已在釜底, 可即獻城投降, 文武照舊錄用, 不戮一人。 如各延抗, 不日決黃河之水, 爾等盡葬魚腹。 本營恐傷天和,

不忍遽坑。 慎勿執迷, 視為虛示。 先此曉諭, 此示。 ”

語氣挺客氣, 卻包含滿滿的威脅, 殺氣騰騰。 城中並沒有理會, 於是李自成下令挖開黃河大堤。

沒想到黃河水量不足, 僅僅注滿了開封城外的城壕, 沒有取得淹城的效果, 反而為農民軍攻城製造了麻煩,

只好再動用一萬多人, 用土在水中填出一條道路。 這讓李自成非常生氣, 七月三日, 把那個出餿主意的人殺了。

奇襲戰

七月初七這一天, 義勇社第一次出擊, 一大早就由黃推官和李光壂率領, 出城結陣, 追趕城外農民軍, 取得了圍城以來第一大捷。 按照李光壂的說法, 一共斬首四十一級, 生擒十二人, 馬九匹, 器帳百餘件, 另外射殺三百餘人, 沒來得及割取首級。

這樣的戰績是由義勇社的負責人匯總的, 其中難免有誇大的成份。 而這就是圍城以來最大的勝利, 也說明第三次包圍開封, 在城下並沒有發生像樣的戰鬥。

巡撫高名衡大喜, 賞了大家三百兩銀子。 第二天, 總兵官陳永福又擺酒擺飯, 慰勞義勇社的將士們。 饑餓時期, 陳總兵擺出來的牛酒飯餅,

實實在在, 是最好的東西。

大家酒足飯飽, 當天夜裡又出城去劫營。 許多農民軍住在黃河大堤上的窩棚裡, 睡夢中被割了首級, 布賬、食物都被搶走。 據說, 這一夜割了二百級。

此後, 義勇社的壯士們經常出擊, 襲殺圍城的農民軍, 但只是小打小鬧,

一旦農民軍的主力聞訊來援, 他們便趕快撤回城裡。

出城偷襲也有失手的時候, 七月十一日, 一位名叫王有根的秀才在黃河大堤上被農民軍砍死。 王有根是鄉紳王之璽的獨生子, 家境貧薄, 高巡撫和黃推官各贈五十兩銀子, 將其安葬。

饑荒為何如此嚴重?

七月初, 開封城裡缺糧的狀況更加惡化, 《汴圍濕襟錄》中說, 周王曾經拿出一部分存糧平價賣出, 但無濟於事, 市面上早已經沒有公開的糧食買賣。

缺少糧食, 最先受苦的是女人。 《守汴日誌》中如此描述:“(七月)初九日, 城中婦女數十萬, 晝坐街路, 夜即臥地, 死者不可勝數。 ”

幾十萬這個數字應該有些誇張。 七月的開封城酷暑難耐, 夜裡睡在街頭比睡在家裡更好受一些,

而比酷熱更難熬的是無邊無際的饑餓感。

黃推官生出同情之意, 派了一些人到東嶽廟設立粥棚, 施捨稀飯, 三天的時間裡, 用掉了四十五石米。

石是計量穀物的單位, 一石為十鬥, 一鬥為十升, 一升大約一斤多, 不到一斤半。 如此算下來, 三天的時間裡, 每天用米十五石, 也就是一天大約兩千斤米。 我們往多裡算, 每人一天分到一兩米的稀飯, 受益者也只有兩萬人。

《汴圍濕襟錄》中說, 煮粥賑民一共持續了一個月, 但人多粥少, 每人每天只有一小盆稀粥。 關鍵問題是無法控制和甄別誰可以領粥, 有些大戶人家的男男女女也來搶, 為的是給家裡省一點糧食。 他們身體好, 有力氣, 能搶到前面。 真正挨餓的老弱者, 根本搶不到一碗稀粥, 弄不好還會搭上性命,“老弱不能近,踐踏死者日日數百。”

即使從五月初開始計算,李自成包圍開封也才兩個月,開封城裡已經“十室九空,餓死者十之三。”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嚴重的饑荒?饑荒為什麼來得這麼快?《汴圍濕襟錄》中提到了兩點原因:

首先,中州一帶物產豐富,開封又是河南最繁華的地方,商業發達,城中百姓都沒有存糧的習慣。窮人家沒有隔夜的糧食,中等人家最多也就有百十斤的存糧。所以圍城開始之後,缺糧的狀況就來得比較快,而且非常普遍。

第二,就是貪腐。開封是河南重鎮,設有專門的倉庫,儲備軍糧、官糧,為災荒之年或者戰爭時做準備。此前的崇禎十三年,河南發生過嚴重的糧荒,官府開倉放糧,都是存放了百十年的陳糧,在冊數量八十多萬石,實際只有十分之二三。這些剩餘的陳糧在饑荒當中基本都被賣了,準備補充新糧,結果現在倉庫中的存量很少。

六月初,秘密聯絡農民軍的霍賣婆被殺之後,官府曾經禁止婦女出城,現在因為糧荒嚴重,也取消了禁令。

《大樑守城記》記載,開封的五座城門邊,每天聚集了數以萬計的婦女,等待開啟城門,出城挖掘野菜充饑。那麼多女人擠在一起,大部分又是小腳,常常發生踩踏的慘劇,“鈿發委地,呻吟牽附,死者枕藉。”

這是一個慘酷的淘汰過程,細節不堪想像,也不必想像。死者終於得到解脫,不必繼續忍受饑餓和痛苦,也不必面對未來更可怕的災難。

開封三圍(之二十) 于左 撰

弄不好還會搭上性命,“老弱不能近,踐踏死者日日數百。”

即使從五月初開始計算,李自成包圍開封也才兩個月,開封城裡已經“十室九空,餓死者十之三。”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嚴重的饑荒?饑荒為什麼來得這麼快?《汴圍濕襟錄》中提到了兩點原因:

首先,中州一帶物產豐富,開封又是河南最繁華的地方,商業發達,城中百姓都沒有存糧的習慣。窮人家沒有隔夜的糧食,中等人家最多也就有百十斤的存糧。所以圍城開始之後,缺糧的狀況就來得比較快,而且非常普遍。

第二,就是貪腐。開封是河南重鎮,設有專門的倉庫,儲備軍糧、官糧,為災荒之年或者戰爭時做準備。此前的崇禎十三年,河南發生過嚴重的糧荒,官府開倉放糧,都是存放了百十年的陳糧,在冊數量八十多萬石,實際只有十分之二三。這些剩餘的陳糧在饑荒當中基本都被賣了,準備補充新糧,結果現在倉庫中的存量很少。

六月初,秘密聯絡農民軍的霍賣婆被殺之後,官府曾經禁止婦女出城,現在因為糧荒嚴重,也取消了禁令。

《大樑守城記》記載,開封的五座城門邊,每天聚集了數以萬計的婦女,等待開啟城門,出城挖掘野菜充饑。那麼多女人擠在一起,大部分又是小腳,常常發生踩踏的慘劇,“鈿發委地,呻吟牽附,死者枕藉。”

這是一個慘酷的淘汰過程,細節不堪想像,也不必想像。死者終於得到解脫,不必繼續忍受饑餓和痛苦,也不必面對未來更可怕的災難。

開封三圍(之二十) 于左 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