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她的這些信件,讓瑪律克斯為之激動不已

寫出《百年孤獨》的加西亞·瑪律克斯, 有一天接到了他的朋友赫曼·阿西涅加斯郵寄來的一些信件。 瑪律克斯打開信件, 他看到了奇怪的一幕, 這些信件並非是寫給他的, 而是寫給赫曼·阿西涅加斯的。

誰會將寫給自己的信交給別人來看?瑪律克斯懷著好奇打開了信件, 這位魔幻主義大師看到了信件中單詞裡的S被寫成C, 西班牙語中混入了法語單詞。 但就是這樣拼寫錯誤百出的文字, 卻讓瑪律克斯激動。 他拿起電話, 打給寫下這些信的人:艾瑪·雷耶斯。 在電話裡, 瑪律克斯建議她把這些信件結集出版。

誰知瑪律克斯卻沒有聽到一句好話, 艾瑪·雷耶斯在得知他看了信件之後大發雷霆, 認為瑪律克斯沒有經過她的允許而偷看別人的私人信件, 是一件失禮的行為。

據說為表示她的憤怒, 艾瑪·雷耶斯從此再也沒有寫過一封信。 直至她去世之前, 才同意將這些信件出版。

艾瑪·雷耶斯(1919-2003), 哥倫比亞畫家。 生前專注於繪畫, 與弗裡達·卡洛、薩特、裡維拉等人都保持著良好的友誼關係。 《我在秘密生長》是她用信件回憶童年的作品。

撰文 | 孟繁勇

悲慘童年與開掛的人生

《我在秘密生長》收錄了艾瑪·雷耶斯寫給好友赫曼·阿西涅加斯的二十三封信。

在艾瑪·雷耶斯的講述中, 她是個斜眼, 誰都不知道她往哪個方向看。 夜裡睡覺會尿床, 甚至她不知道自己有幾歲, 當有人問起, 她會回答, 有時會覺得有十多歲了。 傷心時, 她會吃下自己的眼淚。 雖然如此, 她仍然愛著一隻小豬, 為對一隻豬表達愛意, 她會親它的嘴, 要知道正常的人不會這麼做。 但仔細一想, 這並不能完全表達一個人的愛意,

為此她決定把小豬抱在懷裡睡覺。

艾瑪·雷耶斯的童年, 貧窮與難堪相伴, 怯懦、恐懼、不安、無助等成為故事的關鍵字之一。 但哪怕作者在與世隔絕的環境裡成長, 我想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阻止童年的快樂:她會騎上一頭騾子, 牽著它在後院裡兜圈兒, 就會高興得像過年一樣。 是的, 每一個人的童年, 都會有一個遊戲天堂, 一個隱秘之處。 這些能夠給予人快樂的所在, 通常非常簡單。 而作者的遊戲天堂, 只不過是一間屋子裡的表演服飾, 她在那裡學會了過家家的玩耍。

誰沒有玩過家家的經歷呢?只是我們都已經長大, 什麼時候會回憶起, 這卻是難得的事。 我相信跟隨書中的文字, 閱讀到相關章節時, 瞬間便會把讀者的記憶啟動,

如同艾瑪·雷耶斯把自己打扮成各種不同的模樣, 爬到舞臺上, 想像出一千個故事來。

瑪律克斯看到的正是艾瑪·雷耶斯童年的記憶, 故事結束于作者走出了幾乎與世隔絕的修道院, 那時街上空無一人, 只有兩隻瘦狗, 一隻跟在另外一隻屁股後面聞著。 隨後的艾瑪·雷耶斯人生幾乎如同開了掛, 她帶著畫筆從哥倫比亞出發, 足跡遍佈法國、阿根廷、墨西哥、美國、西班牙、義大利以及以色列等國家。

一路行來, 艾瑪·雷耶斯結識了在二十世紀歷史潮流中最出色的那一批人, 塔馬約、裡維拉、弗裡達等。 在巴黎還認識了帕索裡尼和讓-保羅·薩特, 前者拍攝了驚世駭俗的《索多瑪120天》, 後者當時是風靡全球的存在主義領袖。

自上世紀60年代始至80年代末, 艾瑪·雷耶斯成為生活在巴黎的拉美藝術家的核心人物, 被稱作拉美藝術界的“格蘭德大媽”。 在巴黎的名流們都聽到一個傳聞, 據說她可能是哥倫比亞共和國總統拉斐爾·雷耶斯的私生女兒的孩子, 人們都說這是她姓氏的由來。 對於這些傳聞, 艾瑪·雷耶斯既不承認, 也不否認, 但顯然為她的人生抹上了一層傳奇的色彩。

艾瑪·雷耶斯的油畫。

書信體的內在敘事魔力

在巴黎的生活經歷,使得艾瑪·雷耶斯結識了眾多名流,其中就包括赫曼·阿西涅加斯。我們如今能夠看到《我在秘密生長》,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個在信中被稱作“親愛的赫曼”的人,曾經擔任過記者、教授及一本文學雜誌的主編,後來升任哥倫比亞的文化部長。他和艾瑪·雷耶斯相識於 194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辦的一場活動中,兩人一見如故,彼此引為知己。

艾瑪·雷耶斯在寫給赫曼·阿西涅加斯的信中呈現了她的童年故事。實際上,信件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也是非常古老的寫作方式,最早可追溯至18世紀出現的書信式文體,被稱為從全知敘事到第一人稱敘事的關鍵轉捩點,其代表作即為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書信體獨特的敘事結構,向一個非己的他者傳遞資訊的模式,在敘事學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奧地利學者斯坦澤在他提出的敘事情景理論中,將書信體歸於第一人稱敘事中屬於內心獨白類型的自傳性質文體。書信體改變了傳統的敘事技法與結構,使得讀者第一次如此深入地進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這也是閱讀本作代入感極強的原因之一。

閱讀本作很明顯的體驗之一,便是傾訴。艾瑪·雷耶斯在回憶往事的過程中,向非己他者傾訴,同時也是對自己傾訴。以至於書信的內容是什麼樣子,她甚至在提起筆時自己也不知道。

比如在《人生中最殘酷的一天》的章節裡,作者描述了親眼所見一個“小孩”的遺棄過程:“我一下子學會了什麼叫不公,明白了一個四歲孩子也會失去活下去的意願,只希望自己被地心吞沒。”這種內心難以遏制的情感傾訴,使作者在信的結尾坦誠地告訴收信人,這封信沒寫成她想要的樣子,但也沒打算重寫。

接下來,艾瑪·雷耶斯在信中開始傾訴藏在心底的秘密:瑪利亞小姐開始打我們,每次她打一個,另一個也跟著哭。被打的記憶,在信件中變成了“生活中出現的一件新事”,只要瑪利亞小姐脫鞋子,她就知道要挨打了。這件事對她的影響,是她認為自己的媽媽是巧克力店。

類似媽媽是巧克力店的充滿魔幻色彩的故事,卻是作者最美麗最稀奇的童年回憶中難以忘懷的。這份記憶收藏在每一封信件中,會在某個讀者閱讀的時刻復活,過往的時間重新出現在眼前。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郵件、微信、QQ等社交軟體的盛行,寫信,似乎成為了一種土老帽才會做的事情。但我想,這世界上恐怕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夠超越信件的魔力,這也正是本作獨特的魅力之一。

《The Book of Emma Reyes: A Memoir 》

作者:Emma Reyes

版本:Penguin Classics 2017年8月

塵封在過往的童年記憶

童年在《我在秘密生長》中以一種的繪畫般渲染的方式出現。這在有同樣繪畫經歷的作家中屢見不鮮,比如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穆克,他在大學期間主修繪畫。這種影響在《我的名字叫紅》中以畫入文,繪畫的技法融匯到敘事文本,呈現出獨特的故事形態。

統治文學世界的是時間,而繪畫則是空間藝術的呈現。當具有繪畫背景的寫作者為讀者講述一個故事時,我們會獲得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艾瑪·雷耶斯的繪畫作品充滿了原始的野性,她曾在巴黎塞納河左岸舉行個人畫展。我在網上搜尋她的繪畫作品,那種變形、神秘、誇張的風格幾乎使觀者窒息,又卻使人著迷不已。

艾瑪·雷耶斯顯然將繪畫技巧融匯在《我在秘密生長》的文本敘事中,比如說應用繪畫中的透視技法。透視技法的特點,是將空間省略與空間並置描述的場景同時表現,讀者一眼便可看到不同場景之間的變化,形成空間的流動性。在《人生中最殘酷的一天》的章節中,房間裡的東西胡亂放著,屋子正中央有兩個箱子,貝薩薇在收拾衣服。屋子作為封閉的空間,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所有的一切描述並不是某個視角引發,而是和繪畫中的鳥瞰式透視法相差無幾,這正是艾瑪·雷耶斯在講述故事時行文的特點。

隨著場景的轉換,艾瑪·雷耶斯筆下的故事使得整個畫面的空間感與立體感發生變化。比如作者在描述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倒便盆,讀者隨著文字的描述,跟隨她的腳步,會看到一路所見。隨後與朋友瘸子進入到垃圾場,在那裡發現“雷波勇將軍死了”。不斷變幻的場景層次分明,融會一體,如同繪畫手法的立體感所造成的層次變化,讀來往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正因在場感的獨特閱讀體驗,使我在閱讀這本書時,記憶中不斷出現自己兒時的點點滴滴。應該說,《我在秘密生長》給了我觸摸童年的機會,在閱讀艾瑪·雷耶斯的童年故事時,屬於我的塵封在過往的童年記憶,重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不得不說的是,兒童眼中的世界,以成人的眼光來看,永遠會給予人驚奇,但有時人們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擁有過童真無邪的時代。

或許,這正是艾瑪·雷耶斯同意這些私人信件最終出版的原因:當你走過記憶的長河,回望過往,會發現總有一些時候,觸發早已流逝的時間,那裡是塵封在過往的童年記憶。如果這一切由一本書來完成,那自然對讀者而言,是一件難得的閱讀體驗了。

《我在秘密生長》

作者:艾瑪·雷耶斯

譯者:徐穎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閱讀有時,思想有時

有時·Time To,是由新京報書評週刊精心籌畫的全新閱讀平臺。“有時·書評”將秉持專業品格、獨立思想,努力成為喧囂互聯網中面向知識界和讀書人的閱讀空間。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艾瑪·雷耶斯的油畫。

書信體的內在敘事魔力

在巴黎的生活經歷,使得艾瑪·雷耶斯結識了眾多名流,其中就包括赫曼·阿西涅加斯。我們如今能夠看到《我在秘密生長》,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個在信中被稱作“親愛的赫曼”的人,曾經擔任過記者、教授及一本文學雜誌的主編,後來升任哥倫比亞的文化部長。他和艾瑪·雷耶斯相識於 194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辦的一場活動中,兩人一見如故,彼此引為知己。

艾瑪·雷耶斯在寫給赫曼·阿西涅加斯的信中呈現了她的童年故事。實際上,信件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也是非常古老的寫作方式,最早可追溯至18世紀出現的書信式文體,被稱為從全知敘事到第一人稱敘事的關鍵轉捩點,其代表作即為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書信體獨特的敘事結構,向一個非己的他者傳遞資訊的模式,在敘事學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奧地利學者斯坦澤在他提出的敘事情景理論中,將書信體歸於第一人稱敘事中屬於內心獨白類型的自傳性質文體。書信體改變了傳統的敘事技法與結構,使得讀者第一次如此深入地進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這也是閱讀本作代入感極強的原因之一。

閱讀本作很明顯的體驗之一,便是傾訴。艾瑪·雷耶斯在回憶往事的過程中,向非己他者傾訴,同時也是對自己傾訴。以至於書信的內容是什麼樣子,她甚至在提起筆時自己也不知道。

比如在《人生中最殘酷的一天》的章節裡,作者描述了親眼所見一個“小孩”的遺棄過程:“我一下子學會了什麼叫不公,明白了一個四歲孩子也會失去活下去的意願,只希望自己被地心吞沒。”這種內心難以遏制的情感傾訴,使作者在信的結尾坦誠地告訴收信人,這封信沒寫成她想要的樣子,但也沒打算重寫。

接下來,艾瑪·雷耶斯在信中開始傾訴藏在心底的秘密:瑪利亞小姐開始打我們,每次她打一個,另一個也跟著哭。被打的記憶,在信件中變成了“生活中出現的一件新事”,只要瑪利亞小姐脫鞋子,她就知道要挨打了。這件事對她的影響,是她認為自己的媽媽是巧克力店。

類似媽媽是巧克力店的充滿魔幻色彩的故事,卻是作者最美麗最稀奇的童年回憶中難以忘懷的。這份記憶收藏在每一封信件中,會在某個讀者閱讀的時刻復活,過往的時間重新出現在眼前。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郵件、微信、QQ等社交軟體的盛行,寫信,似乎成為了一種土老帽才會做的事情。但我想,這世界上恐怕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夠超越信件的魔力,這也正是本作獨特的魅力之一。

《The Book of Emma Reyes: A Memoir 》

作者:Emma Reyes

版本:Penguin Classics 2017年8月

塵封在過往的童年記憶

童年在《我在秘密生長》中以一種的繪畫般渲染的方式出現。這在有同樣繪畫經歷的作家中屢見不鮮,比如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穆克,他在大學期間主修繪畫。這種影響在《我的名字叫紅》中以畫入文,繪畫的技法融匯到敘事文本,呈現出獨特的故事形態。

統治文學世界的是時間,而繪畫則是空間藝術的呈現。當具有繪畫背景的寫作者為讀者講述一個故事時,我們會獲得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艾瑪·雷耶斯的繪畫作品充滿了原始的野性,她曾在巴黎塞納河左岸舉行個人畫展。我在網上搜尋她的繪畫作品,那種變形、神秘、誇張的風格幾乎使觀者窒息,又卻使人著迷不已。

艾瑪·雷耶斯顯然將繪畫技巧融匯在《我在秘密生長》的文本敘事中,比如說應用繪畫中的透視技法。透視技法的特點,是將空間省略與空間並置描述的場景同時表現,讀者一眼便可看到不同場景之間的變化,形成空間的流動性。在《人生中最殘酷的一天》的章節中,房間裡的東西胡亂放著,屋子正中央有兩個箱子,貝薩薇在收拾衣服。屋子作為封閉的空間,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所有的一切描述並不是某個視角引發,而是和繪畫中的鳥瞰式透視法相差無幾,這正是艾瑪·雷耶斯在講述故事時行文的特點。

隨著場景的轉換,艾瑪·雷耶斯筆下的故事使得整個畫面的空間感與立體感發生變化。比如作者在描述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倒便盆,讀者隨著文字的描述,跟隨她的腳步,會看到一路所見。隨後與朋友瘸子進入到垃圾場,在那裡發現“雷波勇將軍死了”。不斷變幻的場景層次分明,融會一體,如同繪畫手法的立體感所造成的層次變化,讀來往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正因在場感的獨特閱讀體驗,使我在閱讀這本書時,記憶中不斷出現自己兒時的點點滴滴。應該說,《我在秘密生長》給了我觸摸童年的機會,在閱讀艾瑪·雷耶斯的童年故事時,屬於我的塵封在過往的童年記憶,重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不得不說的是,兒童眼中的世界,以成人的眼光來看,永遠會給予人驚奇,但有時人們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擁有過童真無邪的時代。

或許,這正是艾瑪·雷耶斯同意這些私人信件最終出版的原因:當你走過記憶的長河,回望過往,會發現總有一些時候,觸發早已流逝的時間,那裡是塵封在過往的童年記憶。如果這一切由一本書來完成,那自然對讀者而言,是一件難得的閱讀體驗了。

《我在秘密生長》

作者:艾瑪·雷耶斯

譯者:徐穎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閱讀有時,思想有時

有時·Time To,是由新京報書評週刊精心籌畫的全新閱讀平臺。“有時·書評”將秉持專業品格、獨立思想,努力成為喧囂互聯網中面向知識界和讀書人的閱讀空間。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