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的那些無知禦史

清朝的那些無知禦史

唐寶民

據民國著名報人喻血輪介紹:清朝的很多滿族官員, 沒有什麼文化, 是目不識丁之輩。 為了多選拔滿族人當官, 當時朝廷有一項規定, 可以為這些人“保送禦史”, 因為保送禦史不需要考試, 所以許多滿族人雖然大字不識幾個, 都紛紛走這一捷徑, 成了堂堂的禦史。

這些人沒有什麼能力, 但虛榮心卻極強, 也想在上司或皇上面前表現一番, 以顯示自己是可用之才, 不是只會吃乾飯的。 怎麼表現呢?他們的方法就是向領導提建議。 提建議本來無可厚非, 而且還是一件對國家有益的事,

然而, 由於這些禦史平時不學無術、腹中空空, 根本提不出什麼正當的建議, 以至於鬧出了許多笑話。

乾隆時期, 有一個禦史上奏朝廷, 所奏的內容大致是:“北京的宣武門, 現在被稱為順治門, 但順治是世祖的年號, 不宜稱用, 所以奏請另刻門楣、更正名稱。 ”乾隆看完這份奏章後冷笑了兩聲, 命令侍衛帶著這個禦史到現場去看看。 侍衛把這個禦史帶到現場, 揪著他的耳朵對他說:“你看明白了, 上面到底寫的是什麼!”這個禦史抬頭觀看, 發現門首上刻的是“宣武門”三字, 並沒有“順治門”字樣, 不禁羞得滿臉通紅。 原來, 在這件事上, 這個禦史把道聼塗説的話當成了真事兒, 也沒有進行必要的調查, 就急急忙忙寫了奏章上奏,

以顯示自己的能力, 結果反而弄巧成拙。

中日甲午戰爭時期, 朝廷上下都在談論甲午戰爭的形勢, 大臣們都分別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些人還積極向朝廷提出一些建議, 有些建議還獲得了朝廷的肯定、受到了皇上的表揚。

這樣一來, 就啟發了一些平庸的禦史, 他們也挖空心思想趁機表現一番, 以便獲得皇上的賞識。 於是, 有一個禦史就上了這樣一份荒唐的奏章:“日本東北有兩大國, 曰緬甸, 曰交趾, 地大於日本數倍, 日本畏之如虎, 請遣一善辯大臣前往, 與該兩國訂約, 共擊日本, 必可得之。 ”這份奏章簡直是胡說八道。 顯然, 上奏章的這個禦史, 平時根本不學習, 對世界形勢簡直是一無所知, 連一些最基本的地理知識都不知道,

卻偏偏要挖空心思表現自己, 結果成為笑談, 不但沒獲得皇上的賞識, 反而差點兒被治了罪。

還有一個更荒唐的禦史。 這個傢伙看到別人都在為甲午戰爭出謀獻策, 也想趁機表現一番, 恰好那天, 他去參加早朝, 在午門外看到大臣王文敏正與同僚議論甲午戰爭的軍事形勢, 只聽王文敏說:“形勢太急迫了, 必須啟用‘檀道濟’為大將不可。 ”王文敏所說的“檀道濟”, 其實是指當時的名將董福祥, 但那個禦史卻不清楚, 他也沒聽說過檀道濟這個人, 不知道檀道濟是已經死去了一千多年的古代名將, 立即問明瞭檀道濟三個字是怎麼寫的, 回家後也起草了一份奏章。 他在奏章中建議朝廷起用檀道濟。 光緒皇帝看到奏章後鼻子都氣歪了,

非常震怒, 差一點將這個草包禦史革職。

向領導提建議是一件好事, 因為它能夠幫助領導排憂解難, 還可以推動某些工作的改進。 然而, 你所提的建議必須是合情合理的, 用老百姓的話說, 就是一定要靠點兒譜, 如果滿紙盡是荒唐言, 那麼不但不可能受到賞識, 反而會成為笑柄。 上面講到的這幾個禦史, 本想借提建議來表現自己, 結果卻“杯具”了。 究其原因, 一是他們提建議的動機不純, 不是為了幫領導化解難題, 而是為了出風頭表現自己;二是他們的水準實在太低, 連常識性的東西都沒弄明白, 就敢提建議, 所以只能貽笑大方。 如此看來, 身為官員, 還是應該多加強學習, 那才是人間正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