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個展|痛苦讓靈魂清醒:別的藝術家在描繪美,他的作品卻滿是苦難

最近在廣州市的紅專廠當代藝術館, 有一個當代藝術大展。

作品全是各種影像視頻, 其中一個視頻最讓我難忘, 它是這樣的:

一群職業迥異的人, 紮堆兒閑呆著:

突然, 大水呲出來啦:

大水呲完啦:

大夥被淋成落湯雞, 狼狽不堪, 視頻結束。

我可以給大家紮個預防針:藝術館裡的全部作品,

基本都是這個調性。

館內這些奇怪的作品全部出自同一人之手, 他叫比爾·維奧拉:

展覽日期:2017年9月23日—2018年3月27日

相信很多朋友會感慨:這啥都玩楞?這個人為什麼做這麼奇怪的東西?

其實比爾·維奧拉可是大有來頭。

他是國際公認的影像藝術大師,

影響過中國一大批藝術家, 江湖人稱“行動的卡拉瓦喬”。

比爾·維奧拉 Bill Viola(1951-)

比爾的作品被各大藝術機構和美術館收藏。

這些視頻藝術究竟好在哪呢?

很多人說看不懂比爾·奧維拉的視頻藝術, 其實是對影像藝術接觸的少。

說穿了, 影像藝術就是用攝像機畫畫。

表達畫面的材料, 不必非要用筆, 也可以用攝像機, 比如老謀子就是一直在用鏡頭畫畫:

《菊豆》, 一部讓人看完有陰影的電影, 攝影非常考究

用攝像機畫畫就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科學結合藝術, 並不是今人的首創,自文藝複習以來, 歐洲人一直在探索。

全能藝術家達芬奇就曾親手解刨過多具屍體, 他想用解刨學知識把人物畫的更逼真:

工業革命以後,攝影技術誕生。很多人一看:這個好啊,比畫的逼真多了!於是便不再用畫筆畫畫,用照相機“畫畫”。

早先沒有彩色技術的時候,美國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拍攝的黑白風景,已經可以像畫一樣,有藝術美感了:

安塞爾·亞當斯 Ansel·Adams,美國攝影大師

到了20世紀60年代,有個韓裔的美國藝術家,叫白南准。他決心用電視機的顯像管代替畫布來畫畫。

白南准(1932-2006),嘎哈呢這是???

老白做了很多引發社會討論的藝術,其中有一件很有代表性,叫《電子高速公路》。

他找來312台電視機排成一堵牆,做出一個美國地圖,用當時流行的霓虹燈管劃分州的疆界,一個美國電子地圖“畫”好了:

《電子高速公路》,創意源自1974年,做成於1995年

所有的電視螢幕都在不停的播放每個州的破事兒:工業流水線、時裝大模、好萊塢、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總統競選等等。

當觀眾觀看這個作品時,他們會在這個充滿資訊的美國地圖裡迷失方向,就像他們在現實中那樣。

由於老白是第一個用視頻畫畫的藝術家,他被稱作“影像藝術之父”。

老白的作品更多的是表達對社會的看法,重在傳達觀點,引發討論。

成吉思汗騎車子,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曾經打通歐亞大陸,如今資訊時代到來,歐亞大陸又被打通了

老白之後的影像藝術家比爾·維奧拉就和他截然不同了。

酷似

比爾第一份工作是在紐約的一家畫廊做錄影師;後來對禪宗佛學感興趣,還專門跑到寺廟去修煉。

早年的攝影技能結合宗教玄學的理念,構成了他的影像藝術。

比爾看重的是視頻的畫面效果,這就得說他為什麼叫“行動的卡拉瓦喬”了。

這個外號不是說他長得像卡拉瓦喬,雖然真有點像:

卡拉瓦喬Caravaggio,巴羅克大師,暗黑系畫風的鼻祖

是說他的視頻畫面,有古典油畫的味道。像卡拉瓦喬的油畫動起來了一樣:

《聖馬太與天使》卡拉瓦喬 《白天行進》比爾·維奧拉

所以說,比爾就是用在視頻“畫”古典油畫。

他用的光和構圖,都是古典油畫的style:

一個鏡頭裡,老爺子的表情出奇的多,頭呈現不同角度,就像凡·戴克的畫一樣:

凡·戴克van dyck,魯本斯的徒弟,人像大神

共同出現卻不在一個螢幕裡的男女,很像烏菲齊美術館名畫《烏爾比諾公爵夫婦》:

義大利大師,弗朗切斯卡Francesca的《烏爾比諾公爵夫婦》

兩口子被畫成側臉,不是因為側臉好看,而是烏爾比諾公爵鼻子有疤痕,側臉遮醜

有些作品,比爾直接借鑒西方大師的畫,二次創作。

他的《驚訝五重唱》就是借鑒了博斯《嘲諷基督》的五個人物:

博斯Bosch,尼德蘭畫家,他的畫密恐者甚看(除了這張)

《訪問》整個挪用了義大利大師蓬托莫的《聖母訪問》:

蓬托莫Pontormo,一生追求風格主義Maniera

《馬利亞》的主題與形式都出自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憐子》:

米卡朗基羅Michelangelo,拉斐爾的愛豆

比爾的影像藝術除了風格復古外,主題也是在討論生命的本質,關乎信仰、生、死、重生、恐懼和愛。

他的作品,會給人一種直接的衝擊力,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跟著視頻中遭受苦難的人一起難過。

《殉道者》就是用最原始的土、氣、火、水來象徵歷史上那些因為信仰而殉道的人:

《殉道者(土、氣、火、水)》

而在火、水、土、氣這些原始資料中,他用水最多,或許這和他年少時溺水的經歷有關係。

窒息的恐懼讓水給比爾留下陰影,水對於他來說,象徵著災難和死亡。

《洪水》

我們開篇提到的那個呲水視頻,就是比爾的代表作《救生筏》。

視頻一開始19位元不同種族、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男女正閑站著:

色調陰鬱,不詳的預感

突然水呲出來了!不過水勢不大,大家沒當回事兒:

水勢漸猛,人群開始慌亂:

有意思的是左四的老爺爺還在淡定的看書

水勢越發猛烈,“呼呼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已經有人撐不住倒下了:

老爺子終於不淡定了

人們被沖的東倒西歪:

趴下吧,朋友們:

水呲完了,19個人恍若隔世,恐懼褪去,漸漸鎮定下來:

最後一幕,災難過後,大家互相擁泣、攙扶,慢慢爬起:

這一幕蠻感人的,看書的老爺爺在最後“暗中觀察”

如果到現場去觀看,《救生筏》會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個作品和盧浮宮名畫《美杜莎之筏》很像:

如果在現場觀看,你會發現《救生筏》給人的視覺衝擊力,比《美杜莎之筏》猛烈多了:

大家靜靜感受一下,左邊的《救生筏》,這哥們站到一邊觀看,衝擊力太強,嚇著了

《救生筏》裡,大水肆意的襲擊會讓你不舒服,而這18個倒楣蛋的無助和痛苦亦會刺激你,讓你難受。

不過最終,你會從他的視頻中,看到生命的脆弱,人的渺小,以及在災難面前互相攙扶、安慰的溫暖。

而這些從來都是人類最本質的感情,比爾費盡周折的想讓觀眾明白,除了信仰、活著、死亡和愛,別的都是浮雲。

就像他說的那樣:

先喚醒沉睡的身體,才有可能叫醒沉睡的心靈。

這19個人此刻絕對是“清醒”的

有的人認為比爾做的這些一點不新鮮,好萊塢隨便拿出一部災難大片就能秒殺他,災難特效完虐他的“呲水”。

災難大片《2012》,影片裡的水勢才是真猛

其實電影藝術和影像藝術,二者完全不能拿到一起比較。

電影號稱電影工業,它是許多人一起協作出的產物,要考慮的因素很多。

而影像藝術,有決定權的從來就是藝術家一個人。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完成自己的藝術主張,是獨立的。

所以,比爾的視頻,歸根結底就是“會動的畫”。

展覽中的《馬利亞》,美

也許他的作品不如電影的場面宏大,但是他對苦難的理解卻比任何一部災難片都要深刻。

比爾通過獨特的展覽形式,讓觀眾近距離感受視頻中人物的痛苦。

只有獨立藝術家,創作出的獨立作品,才能把藝術的表現力發揮到極致。

小夥伴們安排好時間,快去看比爾·維奧拉~

工業革命以後,攝影技術誕生。很多人一看:這個好啊,比畫的逼真多了!於是便不再用畫筆畫畫,用照相機“畫畫”。

早先沒有彩色技術的時候,美國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拍攝的黑白風景,已經可以像畫一樣,有藝術美感了:

安塞爾·亞當斯 Ansel·Adams,美國攝影大師

到了20世紀60年代,有個韓裔的美國藝術家,叫白南准。他決心用電視機的顯像管代替畫布來畫畫。

白南准(1932-2006),嘎哈呢這是???

老白做了很多引發社會討論的藝術,其中有一件很有代表性,叫《電子高速公路》。

他找來312台電視機排成一堵牆,做出一個美國地圖,用當時流行的霓虹燈管劃分州的疆界,一個美國電子地圖“畫”好了:

《電子高速公路》,創意源自1974年,做成於1995年

所有的電視螢幕都在不停的播放每個州的破事兒:工業流水線、時裝大模、好萊塢、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總統競選等等。

當觀眾觀看這個作品時,他們會在這個充滿資訊的美國地圖裡迷失方向,就像他們在現實中那樣。

由於老白是第一個用視頻畫畫的藝術家,他被稱作“影像藝術之父”。

老白的作品更多的是表達對社會的看法,重在傳達觀點,引發討論。

成吉思汗騎車子,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曾經打通歐亞大陸,如今資訊時代到來,歐亞大陸又被打通了

老白之後的影像藝術家比爾·維奧拉就和他截然不同了。

酷似

比爾第一份工作是在紐約的一家畫廊做錄影師;後來對禪宗佛學感興趣,還專門跑到寺廟去修煉。

早年的攝影技能結合宗教玄學的理念,構成了他的影像藝術。

比爾看重的是視頻的畫面效果,這就得說他為什麼叫“行動的卡拉瓦喬”了。

這個外號不是說他長得像卡拉瓦喬,雖然真有點像:

卡拉瓦喬Caravaggio,巴羅克大師,暗黑系畫風的鼻祖

是說他的視頻畫面,有古典油畫的味道。像卡拉瓦喬的油畫動起來了一樣:

《聖馬太與天使》卡拉瓦喬 《白天行進》比爾·維奧拉

所以說,比爾就是用在視頻“畫”古典油畫。

他用的光和構圖,都是古典油畫的style:

一個鏡頭裡,老爺子的表情出奇的多,頭呈現不同角度,就像凡·戴克的畫一樣:

凡·戴克van dyck,魯本斯的徒弟,人像大神

共同出現卻不在一個螢幕裡的男女,很像烏菲齊美術館名畫《烏爾比諾公爵夫婦》:

義大利大師,弗朗切斯卡Francesca的《烏爾比諾公爵夫婦》

兩口子被畫成側臉,不是因為側臉好看,而是烏爾比諾公爵鼻子有疤痕,側臉遮醜

有些作品,比爾直接借鑒西方大師的畫,二次創作。

他的《驚訝五重唱》就是借鑒了博斯《嘲諷基督》的五個人物:

博斯Bosch,尼德蘭畫家,他的畫密恐者甚看(除了這張)

《訪問》整個挪用了義大利大師蓬托莫的《聖母訪問》:

蓬托莫Pontormo,一生追求風格主義Maniera

《馬利亞》的主題與形式都出自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憐子》:

米卡朗基羅Michelangelo,拉斐爾的愛豆

比爾的影像藝術除了風格復古外,主題也是在討論生命的本質,關乎信仰、生、死、重生、恐懼和愛。

他的作品,會給人一種直接的衝擊力,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跟著視頻中遭受苦難的人一起難過。

《殉道者》就是用最原始的土、氣、火、水來象徵歷史上那些因為信仰而殉道的人:

《殉道者(土、氣、火、水)》

而在火、水、土、氣這些原始資料中,他用水最多,或許這和他年少時溺水的經歷有關係。

窒息的恐懼讓水給比爾留下陰影,水對於他來說,象徵著災難和死亡。

《洪水》

我們開篇提到的那個呲水視頻,就是比爾的代表作《救生筏》。

視頻一開始19位元不同種族、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男女正閑站著:

色調陰鬱,不詳的預感

突然水呲出來了!不過水勢不大,大家沒當回事兒:

水勢漸猛,人群開始慌亂:

有意思的是左四的老爺爺還在淡定的看書

水勢越發猛烈,“呼呼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已經有人撐不住倒下了:

老爺子終於不淡定了

人們被沖的東倒西歪:

趴下吧,朋友們:

水呲完了,19個人恍若隔世,恐懼褪去,漸漸鎮定下來:

最後一幕,災難過後,大家互相擁泣、攙扶,慢慢爬起:

這一幕蠻感人的,看書的老爺爺在最後“暗中觀察”

如果到現場去觀看,《救生筏》會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個作品和盧浮宮名畫《美杜莎之筏》很像:

如果在現場觀看,你會發現《救生筏》給人的視覺衝擊力,比《美杜莎之筏》猛烈多了:

大家靜靜感受一下,左邊的《救生筏》,這哥們站到一邊觀看,衝擊力太強,嚇著了

《救生筏》裡,大水肆意的襲擊會讓你不舒服,而這18個倒楣蛋的無助和痛苦亦會刺激你,讓你難受。

不過最終,你會從他的視頻中,看到生命的脆弱,人的渺小,以及在災難面前互相攙扶、安慰的溫暖。

而這些從來都是人類最本質的感情,比爾費盡周折的想讓觀眾明白,除了信仰、活著、死亡和愛,別的都是浮雲。

就像他說的那樣:

先喚醒沉睡的身體,才有可能叫醒沉睡的心靈。

這19個人此刻絕對是“清醒”的

有的人認為比爾做的這些一點不新鮮,好萊塢隨便拿出一部災難大片就能秒殺他,災難特效完虐他的“呲水”。

災難大片《2012》,影片裡的水勢才是真猛

其實電影藝術和影像藝術,二者完全不能拿到一起比較。

電影號稱電影工業,它是許多人一起協作出的產物,要考慮的因素很多。

而影像藝術,有決定權的從來就是藝術家一個人。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完成自己的藝術主張,是獨立的。

所以,比爾的視頻,歸根結底就是“會動的畫”。

展覽中的《馬利亞》,美

也許他的作品不如電影的場面宏大,但是他對苦難的理解卻比任何一部災難片都要深刻。

比爾通過獨特的展覽形式,讓觀眾近距離感受視頻中人物的痛苦。

只有獨立藝術家,創作出的獨立作品,才能把藝術的表現力發揮到極致。

小夥伴們安排好時間,快去看比爾·維奧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