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小兒推拿|泄瀉的基本用穴七節骨!

《小兒推拿廣意》最早指出:“ ……若泄瀉亦要逆推, 使氣升而泄可止。 ”《幼科推拿秘書》記載了七節骨之名, 明確提出其在小兒腹瀉中的治療作用:“水瀉, 從龜尾向上擦如數, 立刻即止;若痢疾, 必先從七節骨往下擦之龜尾, 以去腸中熱毒, 次日方自下向上也。 ”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 痢疾已經很少見了, 不過相信家長對於泄瀉都不陌生, 就是拉肚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由於體質和習慣的不同, 都有過拉肚子, 七節骨對於泄瀉有很好的作用, 可以說是泄瀉的基本用穴了。 七節骨的應用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上推溫陽止瀉、下推瀉熱通便。

七節骨

【位置】

第四腰椎至尾骨尖成一條直線。

【操作】

推上七節骨

推下七節骨

以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自下而上,

或自上而下直推, 稱為推上七節骨或推下七節骨, 一般以推至局部發熱為度。 還可以揉七節骨。

【應用】

1、推上七節骨能固澀止瀉, 可用於脾虛泄瀉、久瀉, 大便不調, 小便頻數等。

2、推下七節骨能導滯通便, 可用於便秘, 傷食泄瀉, 口臭等。

3、揉七節骨可以調理腸道, 調理二便。

拉肚子的區別

拉肚子也有區別的, 大便稀薄, 形體消瘦, 舌淡苔白, 是脾虛泄的表現, 而大便臭穢, 口臭腹脹, 或有噁心嘔吐, 舌苔厚膩, 為傷食泄的表現, 這兩種是比較常見的, 均可以選用七節骨來治療, 但是方法力度是不同的。 虛證泄瀉, 操作應力度輕柔、時間長、頻率緩,, 逆時針摩腹與推上七節骨;反之若為傷食等實證泄瀉, 宜力度重、時間短、頻率快, 順時針摩腹與推下七節骨。

七節骨與補脾經, 揉龜尾, 摩腹並稱為止瀉四法, 從中醫整體觀看, 四穴合用, 照顧到機體經絡、臟腑等的陰陽平衡, 促進機體的陰陽協調, 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 則機體疾病自去。 故此, 在孩子出現腹瀉時, 可以首選“龜尾七節, 摩腹揉臍”止瀉四法來治療。

由於健康概念的更新, 人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消費心理的改變以及對抗生素的擔憂, 逐步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綠色醫療消費。 小兒推拿為一種非藥物、無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療法, 滿足了人們的醫療保健需求。

關注我們, 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 夏風 羅大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