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跪著到站著?中國古代戰車大揭秘

說起古代戰車, 大多數人印象中出現的, 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由四匹馬拖曳著衝鋒陷陣的重型駟馬戰車。 這種似乎有著濃郁中國特色的武器, 又逐漸成為了有些人想像中大秦帝國對付西方軍隊的秘密武器, 似乎不管你什麼衝擊騎兵、長矛方陣、龜甲軍團, 在這無敵戰車的面前都是螳臂擋車。 然而很少有人瞭解先秦時期的戰車發展史,知道商周時期戰車真實形象的也不多。 本文主要探討的對象, 正是這種興起于商周, 盛行於春秋戰國, 最後在秦漢漸漸式微的機動型作戰平臺。

從跪著到站著 先秦時期中國戰車大躍進

1935年至1936年, 在安陽殷墟的大規模發掘中, 出土了一大批車馬器, 首次肯定了雙輪車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的事實。 這些實物讓中國早期馬車的形象脫離了各種想像, 形象前所未有的清晰起來。

與一般人的想像相反, 中國的戰車並非一開始就是高大上的駟馬戰車。

商代的車主要特點有三個, 首先, 大部分的車都是雙馬車;其次, 其車廂(即車輿)的高度往往只有40釐米左右。 這意味著, 馭手在車上很可能不是站姿, 而是採取跪坐的形式來駕車。 也許有人會問, 這樣的車是戰車嗎?為什麼不是禮儀車或者民用車呢?這就要說到商代戰車的最後一個特點。 根據墓葬同時出土的弓、戈、鏃等兵器來看, 這些戰車的確是用於戰爭的, 是不折不扣的“戰車”。 再深入研究一下出土的兵器種類, 除了弓箭外, 近戰主要以短柄戈等短兵器為主, 這些短兵器自然是很難在車上使用的, 所以這個階段, 所謂戰車的主要作戰方式恐怕是以運載武士到達戰場再進行徒步作戰為主。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的車比起商代有了明顯進步, 出現了很多駟馬戰車。 車廂的高度雖然沒有大的變化, 但是普遍安裝了高出車廂可供駕車人扶手的“軾”。 此外, 西周的車載兵器除了弓和短兵器外, 矛、戟等長柄兵器也開始出現。 不同于商代記載中大量出現“步伐”一詞,

周代一開始便是以“戎車三百乘”的形象示人, 戰車的形象大量出現在銘文和詩歌之中, 戰車開始取代步兵成為軍隊的支柱。

時間到了春秋(西元前770年-西元前476年), 戰車又有了更大的發展。 首先在原本兩匹拉車馬的兩側, 普遍又增加了兩匹驂馬。 有意思的是, 中間被稱為“服馬”的馬和其前輩們一樣, 通過馬背上的軛固定在衡上, 而驂馬卻是游離在外的——甚至有時連軛都沒有。 詩經中就有“兩服上襄, 兩驂雁行”“兩服齊首,兩驂如手”的語句, 中間的兩匹服馬受到軛和衡的約束, 必須齊頭並進, 而兩旁的兩匹驂馬則像人的兩隻手一樣向左右伸張, 這似乎意味著驂馬的主要角色可能不是拉車, 而是在服馬陣亡時加以替換,

這也說明, 春秋時期的戰車面對的戰況會更加激烈。 春秋時期車上武士的作戰兵器也有了變化, 除了弓以外, 長達三米以上的長矛和戈戟成為了新的寵兒, 所謂“車錯轂兮短兵接”, 這種大家耳熟能詳的戰爭場景終於出現在了中國的大地上。 終於, 中國戰車的全盛時代真正來臨了。

中國戰車發展到戰國時期到達了頂峰。由於兵馬俑中戰車的復原至今尚未完成,所以我們只好以秦始皇陵中銅車馬為例。相比較春秋時期的戰車,以秦戰車為代表的戰國戰車的車廂和車軾造的比之前更高,車軾甚至高到接近腰部,如此,馭手和武士可以比較穩當的站在車上。

在武器方面,通過承弩器將弩帶上了車,但是因為車上空間狹小,士兵難以進行大的後退拉扯動作,所以弩的拉力無法做的太大,只能說是一種嘗試,可以看到,後世記載的各種真正的強弩仍然只由步兵使用。

中國戰車發展到戰國時期到達了頂峰。由於兵馬俑中戰車的復原至今尚未完成,所以我們只好以秦始皇陵中銅車馬為例。相比較春秋時期的戰車,以秦戰車為代表的戰國戰車的車廂和車軾造的比之前更高,車軾甚至高到接近腰部,如此,馭手和武士可以比較穩當的站在車上。

在武器方面,通過承弩器將弩帶上了車,但是因為車上空間狹小,士兵難以進行大的後退拉扯動作,所以弩的拉力無法做的太大,只能說是一種嘗試,可以看到,後世記載的各種真正的強弩仍然只由步兵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