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拍場教父張宗憲

在長達兩個小時的公開對談中, 自詡特長是“吹大炮”的張宗憲一直在被老友馬未都和寇勤“規矩”著, 想必張宗憲也是“紮心”了, 面對四百多位元觀眾以及網路即時直播(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回看), 張宗憲倒也是透露了一些人和事兒, 畢竟“90後”的張宗憲沒什麼擔憂, 激動之處依然是拍案而起, 直呼其名。

難怪要被“規矩”著, 不過據說在公開對談前晚的私人聚餐中, 張宗憲的“演講”乾貨更多。

張宗憲與《張宗憲的收藏江湖》一書在嘉德藝術中心合影留念

但是對於出書這件事兒, 張宗憲還是猶豫了很久, 說自己是一個古董生意人, 又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角色, 在寇勤多次誠懇的溝通下, 最終這本《張宗憲的收藏江湖》得以出版, 同時這本傳記也是送給張宗憲九十歲的生日禮物。

說到“90後”的張宗憲, 第一個人設肯定是不老男神, 很多人都說他一定是被上帝遺忘了,

張宗憲1927年生於上海, 但是完全不想用高齡來形容他的年紀, 才91而已, 比“自來舊”的馬未都大了整整27歲。

“60後”馬未都、“90後”張宗憲、“50後”寇勤在一起

“你們看看我呀, 我的臉不拉皮的, 不擦粉的, 你看我現在還能保持這樣子, 我小時候得有多漂亮, 我在上海也參加過演員的考試,

當時的考官是誰啊, 你們知道嗎, 是藍蘋啊。 ”張宗憲拉著自己的臉給我們看, 手上甚至一點都沒有老年人的斑點和皺紋之類, 就連體型都保持的很好, 些微的發福而已。

這要說起來, 真的是不科學, 因為張宗憲從來不遵循所謂的早睡早起的長壽之道, 一直到今天, 淩晨三點睡覺, 快中午十一點起床的習慣依然保持著, 這簡直是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

還有一個體力的證明是, 張宗憲現在依然可以跳舞, 隨口來幾句評彈更不在話下, 這對於13歲就進入風月場的張宗憲來講, 絕對是終生傍家的本事。

“我13歲就開始到舞廳跳舞, 從早上十點跳到半夜三點。 ”這惹得人“心生羡慕”。

張宗憲倒是絲毫不掩飾對於風月場的喜愛,

這也是令張宗憲的父親, 當時上海灘著名的古董商張仲英最為頭疼的, 年紀小小一點怎麼會對那種地方那麼熱愛?!

13歲的張宗憲梳著“飛機頭”帥到炸裂(出自《張宗憲的收藏江湖》)

當時已經上了初中的張宗憲對學習沒有絲毫的興趣,

他喜歡學校外面流光溢彩的世界, 穿著也頗為講究, 時髦漂亮, 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張宗憲13歲的時候一張梳著“飛機頭”的照片, 穿著考究的西裝出入上海灘的舞場, 並且舞技出眾, 張宗憲在舞場一跳就到後半夜, 偷偷回家讓工人幫他開門, 脫下鞋子鳥悄的進入自己的房間。

但是木質的樓梯咯吱咯吱的響, 父親到底是知道了他的小秘密, 狠狠的訓斥了張宗憲, 並說了句狠話:你將來不是要做要飯的癟三, 就是做土匪!

誰成想, 這個最不受父親待見的小兒子, 到最後竟然是他繼承了家族的古董生意, 並且成為佼佼者。

為了讓這個不省心的兒子戒掉舞癮, 父親決定把張宗憲送到蘇州, 遠離上海灘這個風月場, 並且把他安排在自己有股份的百貨商店, 出任總經理一職,可是張宗憲根本無心這些個生意上的事兒,一到蘇州,沒有那麼多的舞場,但是唱的鶯鶯燕燕多啊,張宗憲很快就迷上了蘇州評彈,從來不看帳本,這讓父親氣急敗壞。

再加上張宗憲的百貨商店以及後來開的舞廳都賠了個精光,一無所獲的張宗憲從蘇州回到了上海之後,就跟在父親身邊,偶爾打理一些生意,這才慢慢的進入了古董行業。

張宗憲與耿寶昌成為終生摯友

“那個時候我經常去北京和天津找貨,在天津就住在勸業場對面的交通旅館,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找不到,只能買幾根香蕉填肚子。在北京就住在東四牌樓古董商孫瀛洲的店裡,現在都已經拆了。”這段“跑單幫”的日子對於張宗憲而言,是出入古董商路徑的原始積累,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張宗憲和大他幾歲的耿寶昌成為摯友。

好景不長,在大陸的日子並不太平,1948年開始雙方的拉鋸戰,整個上海都是人心惶惶,周圍的人都收拾細軟往香港跑,張宗憲覺得自己也該走,去香港闖闖。

坐上那輛去火車站的三輪車的時候,張宗憲身上只帶了一個箱子、一兩黃金、24美元,他用一兩黃金買了張火車票到廣州,在廣州停留一晚,第二天趕到羅湖,再從羅湖過境到香港,此時,張宗憲身上只有24美元,換成了140多塊港幣。

時年25歲的張宗憲早已到香港打拼天下

“到了香港我很辛苦的,不會講英文,也不會講廣東話,也不會講國語,沒有親戚,沒有朋友,也沒有錢,就這麼開始創業,人家扔掉的報紙我拿起來看,一天只能花一塊港幣。那個時候香港有很多上海和南京的行家拿貨做生意,這種方法在北京叫跑河的,香港叫掮客,外國人叫經紀人。”初到香港的張宗憲完全是一籌莫展,怎麼辦?

現在身為頂級古董商的張宗憲初到香港,雖然家族裡也經營古董生意,但是他對於當時香港古董行情的判斷卻是“不準確的”,此時的張宗憲反而在做服裝生意,勉強糊口。

1960年代的香港維多利亞港一片繁榮

但是很快香港湧入進來很多大陸富人,在內地的房產帶不走,他們就隨身攜帶金條、珠寶和古董,來到香港之後,這些東西急需變現,一時間北京和上海的古董商聞訊而來,便宜找貨,高價出售,香港的古董生意迅速繁榮起來。

這一切的變化都被張宗憲看在眼裡,他立刻決定放下剛有起色的服裝生意,重新進入古董行,可是香港畢竟不比上海,父親也不在身邊。

那個時候父親在內地的一些行家朋友每次來香港帶貨,都會住在灣仔的六國飯店,聰明的張宗憲開始了兩邊跑的掮客生意,他在香港本地的摩羅街一帶打聽,如果聽說這邊有人要什麼貨,他就馬上跑到六國飯店去通知這些老闆,再幫忙從六國飯店送到摩羅街去,按照規矩,如果成交他就有5%的提成,可以說張宗憲在香港古董行的生意就是起源於這些跑腿打雜的活兒。

1962年時父親給張宗憲的信件(出自《張宗憲的收藏江湖》)

“那個時候我為了一塊錢都能和人家打架,後來就是這樣慢慢湊,終於攢到了1000塊,想著做些大生意,但是那個時候如果想和內地做出口生意,必須在香港銀行有一個3000塊的信用證的戶頭,但是我又沒有,怎麼辦,我就向我的一個好朋友也是我的一個貴人,北京來的梁三爺借錢,他對我的印象很深,他說他這一輩子從來不借錢給人家的,但是看得起我,可以借錢給我,但是只能借金條給我,無論何時還,都要按照市價換金條,今天如果借給我如果金價是十塊,換的時候跌到一塊也換他金條,但是漲到一千塊也是要換金條的。”就這樣,辦好戶頭之後,張宗憲立刻給父親寫信,讓父親從上海速發八箱貨來香港。

最終的結果是,父親從上海發來的八箱貨,張宗憲賣出去了百分之八十,收回了上萬元的貨款,第一件事兒是把金條買回來,還給梁三爺,又用剩下的錢準備做下一單。

“當時啊,一塊從天津發過來的玉牌子5毛錢,我匯過去1000塊,那邊給我發過來500塊玉牌子,我拿到貨之後,在桶裡過一晚上水,把表面的髒東西處理一下,變得乾乾淨淨的,那個時候在香港一塊好的能賣8-10塊,一般的玉牌子也得4、5塊,但是現在你看看一塊假的子岡牌都要100多萬了,真的是想不到啊。”張宗憲感歎到當時大陸和香港的行情差距。

30歲的張宗憲在香港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號——永元行(出自《張宗憲的收藏江湖》)

吃苦打拼的日子一直到1959年才告一段落,三十歲的張宗憲終於在香港有了屬於自己的古董商號——永元行。

其實說起張宗憲在香港古董店的生意經,如今被他當作笑談,但是唯有一條,貨真價實、誠實守信,這既是張家家風的教誨,也是闖蕩江湖多年的張宗憲自己悟出來的真理。

對於做生意,張宗憲也是“小心思”滿滿,就連最基本擺貨都是一門學問。

張宗憲的店裡做的是批發的生意,貨很足,通常是前面的客人還沒來取貨,後面的客人又來了,店裡的東西怎麼擺放就成了一門學問。

張宗憲在永元行堅道倉庫 1960 年

張宗憲都是一櫃一櫃的碼放,紅釉是紅釉,青花全是青花,一眼看上去紅綠分明,非常醒目。張宗憲還會把高的東西放在後面,靠窗整齊四排,小件擺在前面,那些相互往來已久並建立信任的外國客人的反應就是,不要麻煩了,別總搬凳子拿來拿去了,後面的那一櫃東西我全要了。

張宗憲還向我們展示了一張自己古董店的照片,果然如他所說,一排排的碼放整齊。“現在的古董店絕不會這麼擺貨了,一共三件東西八個探燈。”馬未都曾經在那時去過香港,生意最好的時候人擠人。

當然,身為專業的掮客,張宗憲自然有著自己的各種小算盤,除了擺貨還有暗碼。

上海申新紗廠廠長、香港緯綸紗廠董事長吳昆生(中)在永元行香港九龍漢口道分店

永元行的暗碼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句話為主線,對應1-10這是個數字,比如他寫個“若要”,代表的數字是“12”,“己”代表的是“8”,如果要表示百位元以上的數字,張宗憲又用“永元行”三個字來對應“十、百、千”三個數字,元是百,行是千,他如果寫“要己行”,便是28000,這樣一來,當著客人的面,夥計都看得懂價格,如果碰到自己不在店裡的情況,夥計也可以幫著開貨。

但是本來順風順水的古董店生意,也讓張宗憲的人生發生了重要的轉折,一是來自亦師亦友的仇炎之,二是來自古董店的兩次案件。

仇炎之在1947年的時候就把生意做到了香港,張宗憲是在開辦了永元行後才再次見到了仇炎之,如果說在上海還是“仇叔叔”,那到了香港,兩個異鄉人成為了好友,也只有仇炎之還叫張宗憲的小名。

在書房的仇炎之,張宗憲與他亦師亦友

每次張宗憲的貨從內陸發到香港,如果還沒有開箱,仇炎之一進門就是,開開開,然後邊開玩笑說,三囡(張宗憲小名),不要以為我喜歡,你就虛報價錢,不要亂來啊。玩笑歸玩笑,仇炎之從來不拖欠貨款,最為重要的時候,仇炎之眼光很遠,會講英語和法語,也知道歐洲人喜歡什麼貨,常常一轉手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通常,仇炎之還會從歐洲市場上買回來便宜的貨,賣到香港,賺取差價。關鍵的是,仇炎之也從來不在張宗憲面前掩飾。

第二件事兒就是張宗憲的古董店遭遇過夥計被偷,還有一次遭遇盜搶,尤其是盜搶那次最為驚心動魄。

五個人手持三管槍,把張宗憲在海運大廈的店席捲一空,連保險櫃裡的一包鑽石也沒落下,店鋪被搶的那天,張宗憲正好去看生病的母親,中途接到電話,等他帶著幾個人回到店裡的時候,員警才過來,最後保險公司只賠了100萬,和造成的損失微不足道,案發的時候是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店員也多,保安也在,怎麼會被搶呢?張宗憲想不明白。

對於這次經歷,張宗憲耿耿於懷。

張永珍年輕時的照片(張宗憲與妹妹張永珍感情最為要好)

“那個時候,1968年香港暴動之後,仇炎之就搬到瑞士定居了,我妹妹在倫敦念書,她說哥哥你要到倫敦來看看,來看看他們的拍賣行是什麼樣子的,那個時候我第一個去的拍賣行叫Sotheby’s。後來再加上我在香港海源大廈的店鋪租期到了,索性就把店鋪給停了,沖進拍賣場去”。

自此,張宗憲結束了在香港二十多年的古董店生意,進入拍賣場中,成為日後大名鼎鼎的NO.1先生。

“我第一次去Sotheby’s的時候,連辦牌子都不知道怎麼做,舉牌子更不知道,中間一大圈是有錢的大老闆,普通點的人就近桌站著,大家都規規矩矩的,西裝筆挺的,估價1、2萬的東西基本上都能以這價格買得到,不像是現在標價1、2萬,舉到100多萬還買不到。”張宗憲笑著說,現在的估價簡直是逗大家玩。

戴福葆舊照

那個時候在倫敦的拍賣行的那一圈最重要的大老闆中,只有兩個華人面孔,一個是仇炎之,一個是戴福葆,初入拍賣場的張宗憲走得很不容易。

“剛站在一個地方就被人趕開,說這是本國人的位置,外國人在那邊,抬頭看標識,哦,這是本國,那是外國,趕緊用筆在紙上記下來。還有拍賣場從哪裡進,哪裡出,怎麼走,不同國家拍賣場的不同規矩,就是這麼笨的方法記,反正就一個目的,最終必須買到。”初入拍場的張宗憲尚還沒有NO.1先生的霸氣。

在這麼一來一往之間,張宗憲成為空中飛人,在倫敦和紐約的拍賣場上收了不少回流的好東西,那個時候的官窯市場基本上掌握在張宗憲的手上。

這一次,張宗憲準確的嗅到了商機,20世紀80年代隨著仇炎之辭世,大批藏品開始進入拍賣市場,胡惠春也開始出手暫得樓的藏品,而正在崛起的臺灣和香港的收藏家族又和張宗憲走的非常近,1985年前後,張宗憲的官窯收藏達到了個人古董生涯的頂峰,Robert Chang的名字開始在國際古董拍賣圈子裡叫響了。

朱湯生(朱利安·湯普森)主持的香港蘇富比首場拍賣會

在這個過程中,張宗憲結識了蘇富比拍賣的總裁朱利安·湯普森,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朱湯生,1971年的某天,朱湯生在熟人的帶領下找到張宗憲,開門見山提出需求,蘇富比想在香港開個拍賣分部,需要張宗憲的幫忙。

兩年之後,香港蘇富比第一場拍賣會在文華酒店舉槌,這一場是瓷器專拍,100多件拍品中,張宗憲一人就送拍了50多件官窯瓷器。

詹姆斯·史彬士為佳士得進入香港組織者和策劃者

十多年之後,倫敦佳士得的拍賣師詹姆斯·史彬士按照慣例來拜訪張宗憲,後來開車從地下車庫出來的途中,張宗憲突然說,史彬士,你這幾年在佳士得做的不錯,也可以試試來香港做個分部,史彬士說自己對香港不熟,貨源和客戶都不熟。

張宗憲回到:“你們來,沒貨找我,沒人買,找我,我是有賣有買”。

後來即便是老友史彬士隱退拍賣江湖,但是對於佳士得後任者,張宗憲向來是有求必應,一個電話過來,張先生,我們這次沒有像樣的封面,張先生二話不說,很仗義的拿出一兩件救急,但是張宗憲在拍賣場上有一個規矩,喜歡張揚,喜歡封面,但是放在封面上的東西必須賣掉,否則就沒有下一次了。

這樣雷厲風行的脾氣在拍賣現場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後來朵雲軒拍賣的創始人祝君波等人去香港觀摩拍賣的時候,被張宗憲現場的競買也懵了。後來,也正是在上海朵雲軒首拍中,1號先生開始嶄露頭角。

張宗憲在上海朵雲軒首拍中(左邊為米景揚,右邊為陳逸飛)

“你們的1號牌子不能給人家,要留給我。”拍賣伊始,張宗憲就“霸佔”了1號牌,再次出乎祝君波的意料,人家都是恨不得拿個最不顯眼的牌子躲在角落中,張宗憲倒好,在烏泱烏泱的人群中,他穿著黃色的西服,手拿1號牌,身邊坐著米景揚和陳逸飛等人,這出手的習慣也是廣東人的習慣,好彩頭的第一件要買,最後一件也要買。

那個時候大家在拍賣現場甚至都不知道怎麼舉牌子,張宗憲手拿一支卡地亞的金筆,也不舉高,很有腔調的抬手一翹,手起手落拿下豐子愷《一輪紅日東方湧》、張大千《溪山雪霽圖》等作品。

北京翰海拍賣中坐在第一排一個的張宗憲

這一場拍賣讓大陸的人知道了張宗憲,更是為以後北京翰海以及中國嘉德拍賣打下了基礎。北京翰海拍賣成立前的籌備工作,張宗憲更是手把手的傳授經驗。

“他告訴我什麼是底價,什麼是起拍價、落槌價、成交價,當時我真的是繞暈了,這麼多怎麼記得住?那個時候張先生耐心的給我解釋,拍賣師只需要負責起拍價、底價和落槌價就行了,尤其是底價,不到底價就不能落,否則就賠了。”時任文物公司部門經理的王剛回憶到。

在嘉德創辦初期,張宗憲更是成為嘉德拍賣的義務顧問,給興業者做培訓,指導他們到香港去觀摩拍賣。

中國嘉德首拍張宗憲舉起1號牌

“我們逮到張宗憲什麼都問,問題現在看來都是很幼稚,簡直小兒科,預展的玻璃該多厚?圖錄尺寸多大合適?舉牌整個流程怎麼走?拍賣成交了怎麼著客戶簽單?什麼都不懂,都是張宗憲一點點教的。”現在回憶起來,陳東升十分感激張宗憲實打實的指導。

張宗憲起身競拍的瞬間(中國嘉德首拍)

1994年3月27日,中國嘉德首拍在長城飯店舉槌,張宗憲照例拿1號牌,第一件拍品是吳鏡汀的《漁樂圖》,起拍價是8000元,張宗憲率先出價:“我出1.8萬,一拍就發。”全場立刻活躍起來,很快為了這個好彩頭,後面一個臺灣藏家出價2.8萬,張宗憲立馬跟進3.8萬,別人再舉,張宗憲乾脆站起來:“今天嘉德開張,祝他們興旺發達,八萬八,發發發!”這一喊再也沒有人和他爭了。

張宗憲以8.8萬元(落槌價)拍下的中國嘉德首拍第一件拍品:吳鏡汀《漁樂圖》

後來這張畫轉來轉去的,被張宗憲以8000塊錢賣出去了,此後,張宗憲在嘉德拍賣件件都頂,而且都是18萬、28萬、380萬、680萬,都是8,廣東人說8就是發,“我就要讓嘉德發,結果他們真的發了,可是也沒便宜我當時的傭金。”張宗憲打趣著寇勤。

其實熟悉張宗憲的人都知道,他在拍賣行從來都是規規矩矩的,從沒有主動要求優惠或者有暗箱操作之類的事情,並且作為一個經紀人,張宗憲捧場歸捧場,但絕不會買錯,每件拍品都是仔細研究過的,他看好的東西緊咬不放手,他的好友們都知道,如果張宗憲穿得鮮亮,那他肯定是要出手了。

張宗憲與中國嘉德、北京翰海、中貿聖佳等拍賣行的朋友們在一起

直到現在,張宗憲的拍賣行程依然是滿滿當當的,倫敦、紐約、北京、香港等拍賣行的1號牌還給張宗憲留著,一場拍賣會有張宗憲的1號牌在,就有信心。

拍賣場中還有一件關於張宗憲的趣事,現在想來也是笑談。

“張先生參加拍賣會的時候影響越來越大,好多人都跟著他,他舉就跟著舉,有些人總是跟著他,他很煩,所以現場就拿圖錄認真的記錄了很多東西,然後走的時候假裝一不留神把書落在現場,結果就有人趕緊悄悄的把書拿過去,感歎一番,哇,這是張先生想買的東西。”當寇勤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的時候,張宗憲哈哈一笑。

“這是空城計,他們每次都看我的書,我每次要買的東西就折一折,那麼有的折是真折,有的時候嘛,就是假裝折一折,把他們注意力轉移到我不想要的東西上。”時隔多年,張宗憲想起來也佩服自己當時的機智。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張宗憲還十分擅長掌握場上的氣氛,出其不意的嚇著對手。

張宗憲與好友陳德曦在拍賣現場(出自《張宗憲的收藏江湖》)

“當時有一件張大千的潑墨,蘇富比定價是5萬,朱湯生是那場的拍賣官,朱湯生報出來15萬,我立刻說50萬,他懵了半天看了一下我後面的陳德曦(另一位經紀人,張宗憲好友),朱湯生說half million,15萬到50萬,大家其實都有些愣了,我說朱湯生你怎麼還不敲,他聽了我的之後就敲了,落槌之後我就出去了,好多人跟著我出去說,哎呀這個東西我也要的,我是要出到100萬的,但是被我這麼一跳叫,就嚇著了。”張宗憲大笑到。

但是這背後卻是張宗憲的專業眼光,作為一個優秀的經紀人,永遠要以最低最合適的價格為客人買到東西。

拍賣場猶如年輕時張宗憲癡迷的舞場,是一輩子也戒不掉的了。

張宗憲說,在拍賣場中掙的錢自由,有錢吃個炒蝦仁,沒錢吃個蝦米,不做同行的生意,不做收藏家的生意,不受人家的氣,不看人家的臉色,不要讓別人覺得你掙錢了,要有多少錢做多少錢的生意。

身為古董經紀商的張宗憲也深知在過硬專業的前提下,更要誠信待人。

張宗憲的妹妹張永珍以1.35億港幣(落槌價)競下杏林春燕圖碗

事實證明,張宗憲的專業和誠信都是最好的回報,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舉辦張宗憲藏禦制瓷器珍賞專場中,這件杏林春燕圖碗以1.35億港幣落槌,被張宗憲的妹妹張永珍競得,一舉打破了清朝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成為僅次於元青花“鬼穀子下山”的第二高價瓷器。

對於親妹妹買下哥哥的藏品,一時間也有人議論紛紛,一向張揚的張宗憲並未理會,只是堅守著兄妹之間的規矩,自己人不做生意,妹妹還是要付給拍賣行傭金。

而對於今天的收藏江湖,張宗憲也有自己的看法。

“那個時候的收藏家一般是好東西買進來,放在家裡20多年都不出手,除非是家裡出什麼事情了,不超過10年的東西就賣出去,不算是收藏家,更不像是現在,今天買明天賣。”張宗憲說,除此之外,還要切記不要貪,不要貪便宜,有錢要買好的東西。

張宗憲在香港家裡

“古董不要你餵飯吃,放在家裡,你喜歡就去看看, 他也不會和你生氣,過了五年十年,還在天天給你賺錢,10年最低的回報是1-2倍,但是如果你買普通的東西,多年之後還是老價格,能賣出去就不錯了。”張宗憲說,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是一件一件買回來的,深知這其中的道道。

而對於身後收藏之事,張宗憲也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態:“最好的東西一定要留給社會,捐贈給博物館或者美術館。”這樣的凜然著實讓人佩服。

畢竟已過90歲,張宗憲難免也是敏感的,獨處的時候,他會拿著以前的老照片,把那些去世的故人畫個叉,叉越來越多,和他同時代做古董的老朋友就越來越少。

即便如此,張宗憲也絕不說“退休”之事,他受不了閑下來的日子,直到今天他碰到喜歡的東西依然會打打電話競拍,但是不再是以前的脾氣,怡樂為主,除非碰到那件令張宗憲志在必得的精品,才能一睹他在拍場上的霸氣。

張宗憲的風采依舊

眼下的張宗憲,依然是拍賣場上的“小鮮肉”,張宗憲說:我要讓大家知道,我還在。

“那個時候拍賣做到幾千萬就已經是很好了,但是現在動動就是十幾億,這個時期是我沒有想到的,可是我還想看看以後會怎麼樣,也許我的年紀不允許,但是我希望有一天能發明出可以長命的藥,讓我們每一個活到150歲,看看那時的拍賣是什麼樣的。”

張宗憲很滿意的簽名

後記:採訪的最後,大家拿著《張宗憲的收藏江湖》請他簽名留念,到筆者的時候,因為感冒戴著口罩離張先生有些距離,張先生認真的寫上:“小王小妹妹,惠存,張宗憲,2018年1月8日。”

其實,那一天並不是1月8日,但是張宗憲喜歡這個“發”的日子,簽完名字之後,張宗憲指著自己的簽名說,看,我寫的多好,別人我都不寫,給你寫上“惠存”。

謝謝“小張”先生。

備註:

1、其中內容經由張宗憲先生採訪口述以及《張宗憲的收藏江湖》一書,作者:李昶偉

2、感謝《張宗憲的收藏江湖》策劃者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先生

3、本文圖片由嘉德藝術中心提供

出任總經理一職,可是張宗憲根本無心這些個生意上的事兒,一到蘇州,沒有那麼多的舞場,但是唱的鶯鶯燕燕多啊,張宗憲很快就迷上了蘇州評彈,從來不看帳本,這讓父親氣急敗壞。

再加上張宗憲的百貨商店以及後來開的舞廳都賠了個精光,一無所獲的張宗憲從蘇州回到了上海之後,就跟在父親身邊,偶爾打理一些生意,這才慢慢的進入了古董行業。

張宗憲與耿寶昌成為終生摯友

“那個時候我經常去北京和天津找貨,在天津就住在勸業場對面的交通旅館,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找不到,只能買幾根香蕉填肚子。在北京就住在東四牌樓古董商孫瀛洲的店裡,現在都已經拆了。”這段“跑單幫”的日子對於張宗憲而言,是出入古董商路徑的原始積累,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張宗憲和大他幾歲的耿寶昌成為摯友。

好景不長,在大陸的日子並不太平,1948年開始雙方的拉鋸戰,整個上海都是人心惶惶,周圍的人都收拾細軟往香港跑,張宗憲覺得自己也該走,去香港闖闖。

坐上那輛去火車站的三輪車的時候,張宗憲身上只帶了一個箱子、一兩黃金、24美元,他用一兩黃金買了張火車票到廣州,在廣州停留一晚,第二天趕到羅湖,再從羅湖過境到香港,此時,張宗憲身上只有24美元,換成了140多塊港幣。

時年25歲的張宗憲早已到香港打拼天下

“到了香港我很辛苦的,不會講英文,也不會講廣東話,也不會講國語,沒有親戚,沒有朋友,也沒有錢,就這麼開始創業,人家扔掉的報紙我拿起來看,一天只能花一塊港幣。那個時候香港有很多上海和南京的行家拿貨做生意,這種方法在北京叫跑河的,香港叫掮客,外國人叫經紀人。”初到香港的張宗憲完全是一籌莫展,怎麼辦?

現在身為頂級古董商的張宗憲初到香港,雖然家族裡也經營古董生意,但是他對於當時香港古董行情的判斷卻是“不準確的”,此時的張宗憲反而在做服裝生意,勉強糊口。

1960年代的香港維多利亞港一片繁榮

但是很快香港湧入進來很多大陸富人,在內地的房產帶不走,他們就隨身攜帶金條、珠寶和古董,來到香港之後,這些東西急需變現,一時間北京和上海的古董商聞訊而來,便宜找貨,高價出售,香港的古董生意迅速繁榮起來。

這一切的變化都被張宗憲看在眼裡,他立刻決定放下剛有起色的服裝生意,重新進入古董行,可是香港畢竟不比上海,父親也不在身邊。

那個時候父親在內地的一些行家朋友每次來香港帶貨,都會住在灣仔的六國飯店,聰明的張宗憲開始了兩邊跑的掮客生意,他在香港本地的摩羅街一帶打聽,如果聽說這邊有人要什麼貨,他就馬上跑到六國飯店去通知這些老闆,再幫忙從六國飯店送到摩羅街去,按照規矩,如果成交他就有5%的提成,可以說張宗憲在香港古董行的生意就是起源於這些跑腿打雜的活兒。

1962年時父親給張宗憲的信件(出自《張宗憲的收藏江湖》)

“那個時候我為了一塊錢都能和人家打架,後來就是這樣慢慢湊,終於攢到了1000塊,想著做些大生意,但是那個時候如果想和內地做出口生意,必須在香港銀行有一個3000塊的信用證的戶頭,但是我又沒有,怎麼辦,我就向我的一個好朋友也是我的一個貴人,北京來的梁三爺借錢,他對我的印象很深,他說他這一輩子從來不借錢給人家的,但是看得起我,可以借錢給我,但是只能借金條給我,無論何時還,都要按照市價換金條,今天如果借給我如果金價是十塊,換的時候跌到一塊也換他金條,但是漲到一千塊也是要換金條的。”就這樣,辦好戶頭之後,張宗憲立刻給父親寫信,讓父親從上海速發八箱貨來香港。

最終的結果是,父親從上海發來的八箱貨,張宗憲賣出去了百分之八十,收回了上萬元的貨款,第一件事兒是把金條買回來,還給梁三爺,又用剩下的錢準備做下一單。

“當時啊,一塊從天津發過來的玉牌子5毛錢,我匯過去1000塊,那邊給我發過來500塊玉牌子,我拿到貨之後,在桶裡過一晚上水,把表面的髒東西處理一下,變得乾乾淨淨的,那個時候在香港一塊好的能賣8-10塊,一般的玉牌子也得4、5塊,但是現在你看看一塊假的子岡牌都要100多萬了,真的是想不到啊。”張宗憲感歎到當時大陸和香港的行情差距。

30歲的張宗憲在香港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號——永元行(出自《張宗憲的收藏江湖》)

吃苦打拼的日子一直到1959年才告一段落,三十歲的張宗憲終於在香港有了屬於自己的古董商號——永元行。

其實說起張宗憲在香港古董店的生意經,如今被他當作笑談,但是唯有一條,貨真價實、誠實守信,這既是張家家風的教誨,也是闖蕩江湖多年的張宗憲自己悟出來的真理。

對於做生意,張宗憲也是“小心思”滿滿,就連最基本擺貨都是一門學問。

張宗憲的店裡做的是批發的生意,貨很足,通常是前面的客人還沒來取貨,後面的客人又來了,店裡的東西怎麼擺放就成了一門學問。

張宗憲在永元行堅道倉庫 1960 年

張宗憲都是一櫃一櫃的碼放,紅釉是紅釉,青花全是青花,一眼看上去紅綠分明,非常醒目。張宗憲還會把高的東西放在後面,靠窗整齊四排,小件擺在前面,那些相互往來已久並建立信任的外國客人的反應就是,不要麻煩了,別總搬凳子拿來拿去了,後面的那一櫃東西我全要了。

張宗憲還向我們展示了一張自己古董店的照片,果然如他所說,一排排的碼放整齊。“現在的古董店絕不會這麼擺貨了,一共三件東西八個探燈。”馬未都曾經在那時去過香港,生意最好的時候人擠人。

當然,身為專業的掮客,張宗憲自然有著自己的各種小算盤,除了擺貨還有暗碼。

上海申新紗廠廠長、香港緯綸紗廠董事長吳昆生(中)在永元行香港九龍漢口道分店

永元行的暗碼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句話為主線,對應1-10這是個數字,比如他寫個“若要”,代表的數字是“12”,“己”代表的是“8”,如果要表示百位元以上的數字,張宗憲又用“永元行”三個字來對應“十、百、千”三個數字,元是百,行是千,他如果寫“要己行”,便是28000,這樣一來,當著客人的面,夥計都看得懂價格,如果碰到自己不在店裡的情況,夥計也可以幫著開貨。

但是本來順風順水的古董店生意,也讓張宗憲的人生發生了重要的轉折,一是來自亦師亦友的仇炎之,二是來自古董店的兩次案件。

仇炎之在1947年的時候就把生意做到了香港,張宗憲是在開辦了永元行後才再次見到了仇炎之,如果說在上海還是“仇叔叔”,那到了香港,兩個異鄉人成為了好友,也只有仇炎之還叫張宗憲的小名。

在書房的仇炎之,張宗憲與他亦師亦友

每次張宗憲的貨從內陸發到香港,如果還沒有開箱,仇炎之一進門就是,開開開,然後邊開玩笑說,三囡(張宗憲小名),不要以為我喜歡,你就虛報價錢,不要亂來啊。玩笑歸玩笑,仇炎之從來不拖欠貨款,最為重要的時候,仇炎之眼光很遠,會講英語和法語,也知道歐洲人喜歡什麼貨,常常一轉手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通常,仇炎之還會從歐洲市場上買回來便宜的貨,賣到香港,賺取差價。關鍵的是,仇炎之也從來不在張宗憲面前掩飾。

第二件事兒就是張宗憲的古董店遭遇過夥計被偷,還有一次遭遇盜搶,尤其是盜搶那次最為驚心動魄。

五個人手持三管槍,把張宗憲在海運大廈的店席捲一空,連保險櫃裡的一包鑽石也沒落下,店鋪被搶的那天,張宗憲正好去看生病的母親,中途接到電話,等他帶著幾個人回到店裡的時候,員警才過來,最後保險公司只賠了100萬,和造成的損失微不足道,案發的時候是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店員也多,保安也在,怎麼會被搶呢?張宗憲想不明白。

對於這次經歷,張宗憲耿耿於懷。

張永珍年輕時的照片(張宗憲與妹妹張永珍感情最為要好)

“那個時候,1968年香港暴動之後,仇炎之就搬到瑞士定居了,我妹妹在倫敦念書,她說哥哥你要到倫敦來看看,來看看他們的拍賣行是什麼樣子的,那個時候我第一個去的拍賣行叫Sotheby’s。後來再加上我在香港海源大廈的店鋪租期到了,索性就把店鋪給停了,沖進拍賣場去”。

自此,張宗憲結束了在香港二十多年的古董店生意,進入拍賣場中,成為日後大名鼎鼎的NO.1先生。

“我第一次去Sotheby’s的時候,連辦牌子都不知道怎麼做,舉牌子更不知道,中間一大圈是有錢的大老闆,普通點的人就近桌站著,大家都規規矩矩的,西裝筆挺的,估價1、2萬的東西基本上都能以這價格買得到,不像是現在標價1、2萬,舉到100多萬還買不到。”張宗憲笑著說,現在的估價簡直是逗大家玩。

戴福葆舊照

那個時候在倫敦的拍賣行的那一圈最重要的大老闆中,只有兩個華人面孔,一個是仇炎之,一個是戴福葆,初入拍賣場的張宗憲走得很不容易。

“剛站在一個地方就被人趕開,說這是本國人的位置,外國人在那邊,抬頭看標識,哦,這是本國,那是外國,趕緊用筆在紙上記下來。還有拍賣場從哪裡進,哪裡出,怎麼走,不同國家拍賣場的不同規矩,就是這麼笨的方法記,反正就一個目的,最終必須買到。”初入拍場的張宗憲尚還沒有NO.1先生的霸氣。

在這麼一來一往之間,張宗憲成為空中飛人,在倫敦和紐約的拍賣場上收了不少回流的好東西,那個時候的官窯市場基本上掌握在張宗憲的手上。

這一次,張宗憲準確的嗅到了商機,20世紀80年代隨著仇炎之辭世,大批藏品開始進入拍賣市場,胡惠春也開始出手暫得樓的藏品,而正在崛起的臺灣和香港的收藏家族又和張宗憲走的非常近,1985年前後,張宗憲的官窯收藏達到了個人古董生涯的頂峰,Robert Chang的名字開始在國際古董拍賣圈子裡叫響了。

朱湯生(朱利安·湯普森)主持的香港蘇富比首場拍賣會

在這個過程中,張宗憲結識了蘇富比拍賣的總裁朱利安·湯普森,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朱湯生,1971年的某天,朱湯生在熟人的帶領下找到張宗憲,開門見山提出需求,蘇富比想在香港開個拍賣分部,需要張宗憲的幫忙。

兩年之後,香港蘇富比第一場拍賣會在文華酒店舉槌,這一場是瓷器專拍,100多件拍品中,張宗憲一人就送拍了50多件官窯瓷器。

詹姆斯·史彬士為佳士得進入香港組織者和策劃者

十多年之後,倫敦佳士得的拍賣師詹姆斯·史彬士按照慣例來拜訪張宗憲,後來開車從地下車庫出來的途中,張宗憲突然說,史彬士,你這幾年在佳士得做的不錯,也可以試試來香港做個分部,史彬士說自己對香港不熟,貨源和客戶都不熟。

張宗憲回到:“你們來,沒貨找我,沒人買,找我,我是有賣有買”。

後來即便是老友史彬士隱退拍賣江湖,但是對於佳士得後任者,張宗憲向來是有求必應,一個電話過來,張先生,我們這次沒有像樣的封面,張先生二話不說,很仗義的拿出一兩件救急,但是張宗憲在拍賣場上有一個規矩,喜歡張揚,喜歡封面,但是放在封面上的東西必須賣掉,否則就沒有下一次了。

這樣雷厲風行的脾氣在拍賣現場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後來朵雲軒拍賣的創始人祝君波等人去香港觀摩拍賣的時候,被張宗憲現場的競買也懵了。後來,也正是在上海朵雲軒首拍中,1號先生開始嶄露頭角。

張宗憲在上海朵雲軒首拍中(左邊為米景揚,右邊為陳逸飛)

“你們的1號牌子不能給人家,要留給我。”拍賣伊始,張宗憲就“霸佔”了1號牌,再次出乎祝君波的意料,人家都是恨不得拿個最不顯眼的牌子躲在角落中,張宗憲倒好,在烏泱烏泱的人群中,他穿著黃色的西服,手拿1號牌,身邊坐著米景揚和陳逸飛等人,這出手的習慣也是廣東人的習慣,好彩頭的第一件要買,最後一件也要買。

那個時候大家在拍賣現場甚至都不知道怎麼舉牌子,張宗憲手拿一支卡地亞的金筆,也不舉高,很有腔調的抬手一翹,手起手落拿下豐子愷《一輪紅日東方湧》、張大千《溪山雪霽圖》等作品。

北京翰海拍賣中坐在第一排一個的張宗憲

這一場拍賣讓大陸的人知道了張宗憲,更是為以後北京翰海以及中國嘉德拍賣打下了基礎。北京翰海拍賣成立前的籌備工作,張宗憲更是手把手的傳授經驗。

“他告訴我什麼是底價,什麼是起拍價、落槌價、成交價,當時我真的是繞暈了,這麼多怎麼記得住?那個時候張先生耐心的給我解釋,拍賣師只需要負責起拍價、底價和落槌價就行了,尤其是底價,不到底價就不能落,否則就賠了。”時任文物公司部門經理的王剛回憶到。

在嘉德創辦初期,張宗憲更是成為嘉德拍賣的義務顧問,給興業者做培訓,指導他們到香港去觀摩拍賣。

中國嘉德首拍張宗憲舉起1號牌

“我們逮到張宗憲什麼都問,問題現在看來都是很幼稚,簡直小兒科,預展的玻璃該多厚?圖錄尺寸多大合適?舉牌整個流程怎麼走?拍賣成交了怎麼著客戶簽單?什麼都不懂,都是張宗憲一點點教的。”現在回憶起來,陳東升十分感激張宗憲實打實的指導。

張宗憲起身競拍的瞬間(中國嘉德首拍)

1994年3月27日,中國嘉德首拍在長城飯店舉槌,張宗憲照例拿1號牌,第一件拍品是吳鏡汀的《漁樂圖》,起拍價是8000元,張宗憲率先出價:“我出1.8萬,一拍就發。”全場立刻活躍起來,很快為了這個好彩頭,後面一個臺灣藏家出價2.8萬,張宗憲立馬跟進3.8萬,別人再舉,張宗憲乾脆站起來:“今天嘉德開張,祝他們興旺發達,八萬八,發發發!”這一喊再也沒有人和他爭了。

張宗憲以8.8萬元(落槌價)拍下的中國嘉德首拍第一件拍品:吳鏡汀《漁樂圖》

後來這張畫轉來轉去的,被張宗憲以8000塊錢賣出去了,此後,張宗憲在嘉德拍賣件件都頂,而且都是18萬、28萬、380萬、680萬,都是8,廣東人說8就是發,“我就要讓嘉德發,結果他們真的發了,可是也沒便宜我當時的傭金。”張宗憲打趣著寇勤。

其實熟悉張宗憲的人都知道,他在拍賣行從來都是規規矩矩的,從沒有主動要求優惠或者有暗箱操作之類的事情,並且作為一個經紀人,張宗憲捧場歸捧場,但絕不會買錯,每件拍品都是仔細研究過的,他看好的東西緊咬不放手,他的好友們都知道,如果張宗憲穿得鮮亮,那他肯定是要出手了。

張宗憲與中國嘉德、北京翰海、中貿聖佳等拍賣行的朋友們在一起

直到現在,張宗憲的拍賣行程依然是滿滿當當的,倫敦、紐約、北京、香港等拍賣行的1號牌還給張宗憲留著,一場拍賣會有張宗憲的1號牌在,就有信心。

拍賣場中還有一件關於張宗憲的趣事,現在想來也是笑談。

“張先生參加拍賣會的時候影響越來越大,好多人都跟著他,他舉就跟著舉,有些人總是跟著他,他很煩,所以現場就拿圖錄認真的記錄了很多東西,然後走的時候假裝一不留神把書落在現場,結果就有人趕緊悄悄的把書拿過去,感歎一番,哇,這是張先生想買的東西。”當寇勤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的時候,張宗憲哈哈一笑。

“這是空城計,他們每次都看我的書,我每次要買的東西就折一折,那麼有的折是真折,有的時候嘛,就是假裝折一折,把他們注意力轉移到我不想要的東西上。”時隔多年,張宗憲想起來也佩服自己當時的機智。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張宗憲還十分擅長掌握場上的氣氛,出其不意的嚇著對手。

張宗憲與好友陳德曦在拍賣現場(出自《張宗憲的收藏江湖》)

“當時有一件張大千的潑墨,蘇富比定價是5萬,朱湯生是那場的拍賣官,朱湯生報出來15萬,我立刻說50萬,他懵了半天看了一下我後面的陳德曦(另一位經紀人,張宗憲好友),朱湯生說half million,15萬到50萬,大家其實都有些愣了,我說朱湯生你怎麼還不敲,他聽了我的之後就敲了,落槌之後我就出去了,好多人跟著我出去說,哎呀這個東西我也要的,我是要出到100萬的,但是被我這麼一跳叫,就嚇著了。”張宗憲大笑到。

但是這背後卻是張宗憲的專業眼光,作為一個優秀的經紀人,永遠要以最低最合適的價格為客人買到東西。

拍賣場猶如年輕時張宗憲癡迷的舞場,是一輩子也戒不掉的了。

張宗憲說,在拍賣場中掙的錢自由,有錢吃個炒蝦仁,沒錢吃個蝦米,不做同行的生意,不做收藏家的生意,不受人家的氣,不看人家的臉色,不要讓別人覺得你掙錢了,要有多少錢做多少錢的生意。

身為古董經紀商的張宗憲也深知在過硬專業的前提下,更要誠信待人。

張宗憲的妹妹張永珍以1.35億港幣(落槌價)競下杏林春燕圖碗

事實證明,張宗憲的專業和誠信都是最好的回報,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舉辦張宗憲藏禦制瓷器珍賞專場中,這件杏林春燕圖碗以1.35億港幣落槌,被張宗憲的妹妹張永珍競得,一舉打破了清朝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成為僅次於元青花“鬼穀子下山”的第二高價瓷器。

對於親妹妹買下哥哥的藏品,一時間也有人議論紛紛,一向張揚的張宗憲並未理會,只是堅守著兄妹之間的規矩,自己人不做生意,妹妹還是要付給拍賣行傭金。

而對於今天的收藏江湖,張宗憲也有自己的看法。

“那個時候的收藏家一般是好東西買進來,放在家裡20多年都不出手,除非是家裡出什麼事情了,不超過10年的東西就賣出去,不算是收藏家,更不像是現在,今天買明天賣。”張宗憲說,除此之外,還要切記不要貪,不要貪便宜,有錢要買好的東西。

張宗憲在香港家裡

“古董不要你餵飯吃,放在家裡,你喜歡就去看看, 他也不會和你生氣,過了五年十年,還在天天給你賺錢,10年最低的回報是1-2倍,但是如果你買普通的東西,多年之後還是老價格,能賣出去就不錯了。”張宗憲說,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是一件一件買回來的,深知這其中的道道。

而對於身後收藏之事,張宗憲也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態:“最好的東西一定要留給社會,捐贈給博物館或者美術館。”這樣的凜然著實讓人佩服。

畢竟已過90歲,張宗憲難免也是敏感的,獨處的時候,他會拿著以前的老照片,把那些去世的故人畫個叉,叉越來越多,和他同時代做古董的老朋友就越來越少。

即便如此,張宗憲也絕不說“退休”之事,他受不了閑下來的日子,直到今天他碰到喜歡的東西依然會打打電話競拍,但是不再是以前的脾氣,怡樂為主,除非碰到那件令張宗憲志在必得的精品,才能一睹他在拍場上的霸氣。

張宗憲的風采依舊

眼下的張宗憲,依然是拍賣場上的“小鮮肉”,張宗憲說:我要讓大家知道,我還在。

“那個時候拍賣做到幾千萬就已經是很好了,但是現在動動就是十幾億,這個時期是我沒有想到的,可是我還想看看以後會怎麼樣,也許我的年紀不允許,但是我希望有一天能發明出可以長命的藥,讓我們每一個活到150歲,看看那時的拍賣是什麼樣的。”

張宗憲很滿意的簽名

後記:採訪的最後,大家拿著《張宗憲的收藏江湖》請他簽名留念,到筆者的時候,因為感冒戴著口罩離張先生有些距離,張先生認真的寫上:“小王小妹妹,惠存,張宗憲,2018年1月8日。”

其實,那一天並不是1月8日,但是張宗憲喜歡這個“發”的日子,簽完名字之後,張宗憲指著自己的簽名說,看,我寫的多好,別人我都不寫,給你寫上“惠存”。

謝謝“小張”先生。

備註:

1、其中內容經由張宗憲先生採訪口述以及《張宗憲的收藏江湖》一書,作者:李昶偉

2、感謝《張宗憲的收藏江湖》策劃者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先生

3、本文圖片由嘉德藝術中心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