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村侍郎壩:演繹日出作日落息的綠色旋律

古人雲:天之寶, 日月星辰;地之寶, 五穀園林。 騰沖市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侯璡鐘”;騰沖城外西北方有一個水庫——“侍郎壩”。 兩者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

其實關係大得很。 從明正統六年(1441)起, 英宗皇帝三次派出十多萬大軍三征麓川。 兵部尚書王驥、總兵蔣貴, 侍郎楊甯、侯璡、都指揮同知李升, 奉詔拉開修築“司城”的戰幕。 騰沖“司城”的修築, 就是在極地邊關用石頭打造城牆, 宣示一個凜然不可侵犯的豪邁宣言, 營造出無數屯田戍邊將士的理想家園。

侯璡, 山凱撒州人, 能文能武、德才兼備。 三征麓川時, 有勇有謀, 指揮若定, 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為國家民族立下顯著功勳。 他在騰沖時, 率領將士築城安民, 建壩屯田, 造福一方百姓。 明景泰元年(1450), 昭勇將軍、騰沖軍民指揮使李升為紀念騰沖“司城”修築, 親自監造了一口銅質禁鐘, 鐘的表面鑄有“騰沖在古荒服之外, 聖朝混一, 始立守禦千戶所。 正統間, 天戈殄滅麓寇, 乃建軍民指揮使司, 欽命參贊軍務、少司馬侯公璡築立城垣, 控制一方, 諸夷懾服。 乃督工鼓鑄禁鐘, 以警昕夕, 為立銘日:海宇平, 邊境寧, 諮爾巨鏞, 以時而鳴。 出作入息, 民安其生。 以警以禁, 內外肅清。 祝我皇禧,

億萬斯齡”的短序和銘。

《騰越鄉土志》記載:“侯璡同楊甯、李升築石城。 璡複獨建鵝籠、緬箐、侍郎三壩, 瀦水灌田, 農被其澤甚溥。 ”《騰越廳志》載:“明侍郎侯璡駐騰時, 見西郊多頃田形, 乃窮源所自, 至集鷹山麓, 有龍王塘, 水泉湧出。 公命築長堤, 開渠數百丈, 原野成田者幾半。

”《洞覺村楊氏家譜》記載:因侯璡命侍郎楊甯築堤開渠有功, 故將長堤命名為“侍郎壩”。 後經歷代修繕、擴建, 侍郎壩的受益區域達十多個村寨, 灌溉農田達三四千畝。

世上本沒有地名, 叫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地名。 侯璡在騰沖大興惠民之舉, 贏得了廣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肖、李、楊、林、董、趙、何等軍戶奉命到侍郎壩, 在周邊守壩屯田, 實行三分操守, 七分屯田, 發展農業生產。 後來, 肖、李、楊、林、董、趙、何等軍戶逐步發展, 形成以各自姓氏命名的自然村落。 這些村落在叫法上雖有所不同, 但騰沖人總管叫它“侍郎壩”村。 幾百年過去, 歷經多次改朝換代, 政權更迭, 侍郎壩這個地名卻從未改過, 一直沿用至今。

“遠山蒼翠、近村煙火、環村流水、田疇千頃”。從騰沖城區出發,沿騰板公路(騰沖——緬甸板瓦)步行8公里,來到城西北碧波蕩漾的侍郎壩水庫,周邊棋布星落著8個自然村落(肖家寨、李家寨、趙家寨、何家寨,裡仁村、回龍村、蒿子壩、新寨)。資料表明,侍郎壩社區東鄰雲山社區(雲山村),南鄰寶峰社區(核桃園村),西鄰中和鎮,北鄰馬站鄉;下轄17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17.30平方公里,海拔1850米,年平均氣溫16.00℃,年降水量1500.00毫米。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特色產業為稻田養魚。在所轄的8個自然村中,數“火燒村”這個地名最為古怪。

解放前,“火燒村”有兩條小河環村而過,原名“河繞村”;村後是形似烏龜的山坡。傳說:龜坡是千年靈龜變成的,每年它都要到侍郎壩(渠)裡洗幾次澡,由於渠窄壩長水淺,每次都不盡興;便遷怒於山下的寨子,讓寨子走一兩次水(失火)。燒的次數多了,外面盛傳“河繞村”又被火給燒了。因“火”和“河”諧音,外村人誤將“河繞村”稱為“火燒村”。隨著時間推移,“火燒村”的名氣越來越大,而“河繞村”漸漸被淡忘。清朝末年,村寨裡德高望眾的長者和飽學之士嫌“河繞村”村名不祥,常被人們誤讀為“火燒村”。根據《論語*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另取村名——“裡仁”村。解放後,政府在龜坡腳將昔日的壩渠改擴建成水庫,擴大了面積和蓄水量,“火燒村”就很少“走水”(被火燒)。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愛的地方最好”。“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仁裡”村,相對獨立,依山傍水,綠水繞寨,風景別致,文化積澱深厚,與董官村遙相呼應,渾然一體。村東與雲山相鄰,村南與董官村相連,村西緊靠龜坡,村北接世紀金源大門。寨子長約2公里,涵蓋9個村民小組。在被歲月磨光的“裡仁”青石板路上行走,感受著古村的韻味,生命的脈動,陽光給這個古老的山村鍍上一層金;伸手撫摸著牆體被風雨無情沖刷的印痕,聞著農家自釀小鍋酒淡淡的醇香,看著孩童嬉笑打罵追逐,勞作歸來的村民,步履蹣跚的老人,坐在門口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輕輕推開散發古香的大門,高牆深院,跌宕有致的土基牆,或藏或露的簷角,有說不出來的層次感和美感。牆體上的瓦片長出青苔,厚實的牆壁上冒出花草。進了院門,看到一垛照壁牆,牆有壁畫,或花鳥,繁花滿枝,鳥鳴枝頭,國色天香,以示富貴,以示興旺。中間部分寫著一個大大的“福”字,表明此地是幸福安樂的處所。“福”“富”互訓,以明家富則有福。有福有壽,長命百歲。古稱富、貴、壽、考等齊備方為“福”。

道路兩側,樹木蔥蘢,田裡的千日紅散發出淡淡清香,沁人心脾。漫步在幽深的小巷中,看門犬在守望著古村的喜和樂。若遇嘴裡叼著香煙,張著大嘴笑得異常開心的老農,他會讓你參觀古意盎然的房屋,詳細回答你的問題。粉牆黛瓦下,一種淡然、平靜、祥和的生活,與城市裡的浮華、忙碌截然不同。雖然現代生活打亂了這裡的一切,但在這古老的村落裡,依然感到村民們過的是“現代田園牧歌生活”。遠處,牛鈴響起,一群水牛迎著朝霞、晚霞悠然、悠然,在青石板路上互相嬉戲,那是日出日作、日落日息的綠色旋律。

“遠山蒼翠、近村煙火、環村流水、田疇千頃”。從騰沖城區出發,沿騰板公路(騰沖——緬甸板瓦)步行8公里,來到城西北碧波蕩漾的侍郎壩水庫,周邊棋布星落著8個自然村落(肖家寨、李家寨、趙家寨、何家寨,裡仁村、回龍村、蒿子壩、新寨)。資料表明,侍郎壩社區東鄰雲山社區(雲山村),南鄰寶峰社區(核桃園村),西鄰中和鎮,北鄰馬站鄉;下轄17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17.30平方公里,海拔1850米,年平均氣溫16.00℃,年降水量1500.00毫米。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特色產業為稻田養魚。在所轄的8個自然村中,數“火燒村”這個地名最為古怪。

解放前,“火燒村”有兩條小河環村而過,原名“河繞村”;村後是形似烏龜的山坡。傳說:龜坡是千年靈龜變成的,每年它都要到侍郎壩(渠)裡洗幾次澡,由於渠窄壩長水淺,每次都不盡興;便遷怒於山下的寨子,讓寨子走一兩次水(失火)。燒的次數多了,外面盛傳“河繞村”又被火給燒了。因“火”和“河”諧音,外村人誤將“河繞村”稱為“火燒村”。隨著時間推移,“火燒村”的名氣越來越大,而“河繞村”漸漸被淡忘。清朝末年,村寨裡德高望眾的長者和飽學之士嫌“河繞村”村名不祥,常被人們誤讀為“火燒村”。根據《論語*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另取村名——“裡仁”村。解放後,政府在龜坡腳將昔日的壩渠改擴建成水庫,擴大了面積和蓄水量,“火燒村”就很少“走水”(被火燒)。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愛的地方最好”。“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仁裡”村,相對獨立,依山傍水,綠水繞寨,風景別致,文化積澱深厚,與董官村遙相呼應,渾然一體。村東與雲山相鄰,村南與董官村相連,村西緊靠龜坡,村北接世紀金源大門。寨子長約2公里,涵蓋9個村民小組。在被歲月磨光的“裡仁”青石板路上行走,感受著古村的韻味,生命的脈動,陽光給這個古老的山村鍍上一層金;伸手撫摸著牆體被風雨無情沖刷的印痕,聞著農家自釀小鍋酒淡淡的醇香,看著孩童嬉笑打罵追逐,勞作歸來的村民,步履蹣跚的老人,坐在門口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輕輕推開散發古香的大門,高牆深院,跌宕有致的土基牆,或藏或露的簷角,有說不出來的層次感和美感。牆體上的瓦片長出青苔,厚實的牆壁上冒出花草。進了院門,看到一垛照壁牆,牆有壁畫,或花鳥,繁花滿枝,鳥鳴枝頭,國色天香,以示富貴,以示興旺。中間部分寫著一個大大的“福”字,表明此地是幸福安樂的處所。“福”“富”互訓,以明家富則有福。有福有壽,長命百歲。古稱富、貴、壽、考等齊備方為“福”。

道路兩側,樹木蔥蘢,田裡的千日紅散發出淡淡清香,沁人心脾。漫步在幽深的小巷中,看門犬在守望著古村的喜和樂。若遇嘴裡叼著香煙,張著大嘴笑得異常開心的老農,他會讓你參觀古意盎然的房屋,詳細回答你的問題。粉牆黛瓦下,一種淡然、平靜、祥和的生活,與城市裡的浮華、忙碌截然不同。雖然現代生活打亂了這裡的一切,但在這古老的村落裡,依然感到村民們過的是“現代田園牧歌生活”。遠處,牛鈴響起,一群水牛迎著朝霞、晚霞悠然、悠然,在青石板路上互相嬉戲,那是日出日作、日落日息的綠色旋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