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些深藏於成都市境內的老建築,你知道多少?

 一座城市需要老建築, 它是市民與歷史對話的紐帶, 並且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承載人們的感情, 生活在成都的你, 以下這些歷史建築, 你見過多少, 又對他們瞭解多少?

成都畫院

1980年, 因城建擴建東西幹道, 原位於暑襪街的靜安旅館和紅星路附近的葉家祠堂遷移複建于下同仁路80號, 後加以維修擴建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川西傳統民居四合院建築。 2007年公佈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現由成都畫院進行保護、管理和使用。

謝家大院

始建於清代中期, 位於龍泉驛區茶店鎮的謝家大院, 是一座典型的川西四合院, 但仔細看, 又會發現大院的一些建築細節帶有嶺南建築的風格。 這座民房也被成都市政府納入了第五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 謝家大院排在首位。 這座老宅院, 以它近200歲的高齡, 訴說著一段歷史往事和一個家族的變遷。

少城組合學校

黃瓦街53號的“少城組合學校”是清代成都八旗學校舊址。 由有著78年歷史的小南街小學和錦城小學組建而成。 由於市政府建設的需要, 兩校強強聯合, 優勢互補, 共同組建為“少城小學”。 “少城小學”校名的由來, 是地域的變遷, 更是歷史的再現。

四聖祠街

四聖祠街的得名, 最早要追溯到清代, 因這裡的路口有一座祠廟, 供奉著孔門弟子曾參、顏回、子路、子遊這四位聖賢之人。 如果說成都的寬窄巷子是中國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築風格在南方的“孤本” , 那麼, 在舊成都的四聖祠北街, 就曾經是西方文化和西洋建築在成都的集萃了。

陝西會館

陝西會館位於成都市陝西街130號蓉城飯店內, 坐北朝南, 始建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 是寓川的陝西人祭祀先賢、議事營商、拜親宴友、科舉借宿的地方。 嘉慶二年(1797年)陝西會館擴修了正殿, 且在大殿后築有以祭祀陝籍名醫孫思邈的“藥王廟”, 後來毀於戰火。 現存建築乃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陝籍四川布政使程豫首倡, 成都“慶益”、“益泰”等33家陝人商號集資重建, 規模比康熙年間更雄偉。

劉存厚公館

劉存厚公館位於西珠市街42號,之所以得其名,是因為從1917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顯赫一時的四川軍閥劉存厚將這裡作為他的寓所。這棟一度作為青年旅社的老房子,以其青磚木窗的歷史韻味,讓許多背包客愛上了這裡,愛上了老成都。

廣東會館

位於太古裡,興建于明朝,鼎盛於清代,由廣東籍人士集資興建,曾是廣東同鄉文人或同行業人組織起來的聚會場所,會館呈四合院佈局,建築造型別致,木雕石雕工藝精湛。

邱家祠堂

位於成都龍王廟正街的邱家祠堂,是目前成都市中心僅存的、基本完整的廣東客家移民宗祠,也是四川傳統祠堂建築的代表、樣本,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因廣東梅州邱氏家族遷來四川時所建而得名,隱藏在林立的高樓、往來的車流之中的邱家祠堂,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到目前已經近150歲了。隨著時間的沉澱、歷史的變遷,這座祠堂已成為龍王廟正街上最突出的文化符號。

李家鈺兄弟宅

方池街22號李家鈺兄弟宅,是抗日名將李家鈺兄弟舊時居所,其形制、風格與李家鈺舊居類似,亦為中西合璧式磚結構建築。現在由四川省總工會管理和使用。這座公館西化程度很高,在許多細部上完全採用西式建造,最為出彩的應該是使用了彩色的窗戶,遺憾的是,如今的李家玨兄弟宅彩色窗不知何時已換成了無色玻璃窗,失色不少。

兩年多來,成都的歷史建築保護辦公室對“全域成都”範圍內的老建築進行了普查調研,初步梳理出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築973處,其中中心城區有99處。如此多的老建築,到底怎樣的保護修繕才是最為合理的呢?一個個老建築修繕後作為文化、時尚地標,是否成為老建築保護的一條主要路徑呢?

對此,民俗專家袁庭棟認為,“將老建築使用起來是對其最好的保護,這也是國外老建築最常用的一種保護性手段。”但他提醒建設者,要找真正懂得那段歷史文化的人去參與設計和施工,才能確保最終實現與目標達成一致。他還表示,再利用傳統建築的首要條件是要保證它得到充分的保護,例如防火措施、消防設備一定要過關。

劉存厚公館位於西珠市街42號,之所以得其名,是因為從1917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顯赫一時的四川軍閥劉存厚將這裡作為他的寓所。這棟一度作為青年旅社的老房子,以其青磚木窗的歷史韻味,讓許多背包客愛上了這裡,愛上了老成都。

廣東會館

位於太古裡,興建于明朝,鼎盛於清代,由廣東籍人士集資興建,曾是廣東同鄉文人或同行業人組織起來的聚會場所,會館呈四合院佈局,建築造型別致,木雕石雕工藝精湛。

邱家祠堂

位於成都龍王廟正街的邱家祠堂,是目前成都市中心僅存的、基本完整的廣東客家移民宗祠,也是四川傳統祠堂建築的代表、樣本,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因廣東梅州邱氏家族遷來四川時所建而得名,隱藏在林立的高樓、往來的車流之中的邱家祠堂,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到目前已經近150歲了。隨著時間的沉澱、歷史的變遷,這座祠堂已成為龍王廟正街上最突出的文化符號。

李家鈺兄弟宅

方池街22號李家鈺兄弟宅,是抗日名將李家鈺兄弟舊時居所,其形制、風格與李家鈺舊居類似,亦為中西合璧式磚結構建築。現在由四川省總工會管理和使用。這座公館西化程度很高,在許多細部上完全採用西式建造,最為出彩的應該是使用了彩色的窗戶,遺憾的是,如今的李家玨兄弟宅彩色窗不知何時已換成了無色玻璃窗,失色不少。

兩年多來,成都的歷史建築保護辦公室對“全域成都”範圍內的老建築進行了普查調研,初步梳理出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築973處,其中中心城區有99處。如此多的老建築,到底怎樣的保護修繕才是最為合理的呢?一個個老建築修繕後作為文化、時尚地標,是否成為老建築保護的一條主要路徑呢?

對此,民俗專家袁庭棟認為,“將老建築使用起來是對其最好的保護,這也是國外老建築最常用的一種保護性手段。”但他提醒建設者,要找真正懂得那段歷史文化的人去參與設計和施工,才能確保最終實現與目標達成一致。他還表示,再利用傳統建築的首要條件是要保證它得到充分的保護,例如防火措施、消防設備一定要過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