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二十四節氣是按照陽曆來定的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今天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 過了大寒, 一年就圓滿結束了, 即將迎來嶄新的春天。 那麼24節氣到底是怎麼算的呢?是按照陽曆算麼?二十四節氣不是按照陽曆來定的。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逐步形成的, 至遲在殷商時代, 已經有了夏至、冬至的概念。 成書于戰國前的《尚書, 堯典》僅講到四個節氣。 以晝夜變化依次命名為“日中, 日永, 霄中, 日短”, 即後來定名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簡稱“二分二至”。 在稍後成書的《管子, 輕重已》中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有了八個節氣。 成書于秦代的《呂氏春秋·十二紀》, 對節氣已有了較為詳實的規定和描述, 有了二十二個節氣, 尚無小滿和大雪。 到西漢, 淮南王劉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訓》中補充了小滿和大雪,

二十四節氣至此完善, 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沒有什麼變化。 在此之前節令之名不太一致。

西漢時期,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就已經完善了, 那時候還是“西元前”, 當下的這種陽曆還沒有產生, 所以“二十四節氣中有的是用陽曆日期來定的”,

這種說法肯定不對。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不是用陽曆來定的, 那為什麼節氣又和陽曆的日期那麼接近呢?

在我國古代,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由圭表測影來決定的。 自周以來, 許多古書都載有二十四節氣的日影長度數值。 這說明二十四節氣是太陽視運動的一種反映, 屬於陽曆的範疇(注意:是範疇而已, 但並不等於陽曆, 陽曆有好多種, 當下用的陽曆是其中一種。 ), 通俗的說就是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天數有關。

我們在地球上感覺不到地球的運動, 卻可以看到太陽在星空中的運動, 一年中正好運轉一周, 我們將太陽的這種運動稱為視運動, 把它所運行的軌道稱為黃道。 黃道是一個大圓圈, 圓周為360°。 二十四節氣就是把黃道等分成24段,

每段15°。 太陽通過每等份的時間大致相等, 因此, 二十四節氣在西曆中的日期基本上變化不大, 比如清明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 冬至每年都在12月22日左右。

也就是說, 節氣是24等分圓周, 是個幾何的概念。 而地球繞太陽一周是365.2422日, 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

365.2422天, 如果分為24份的話, 要大於15天, 因此節氣經常會與陽曆有一兩天的出入, 但不會差的更多。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卻很不固定, 這是因為農曆的歷年比回歸年少11天左右, 從而造成同一個節氣在某年的日期要比前一年晚11天左右。 而遇到閏年, 農曆年長384天, 比回歸年長了19天左右, 結果下一節氣的日期又要提前19天左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