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無證之罪》製片人齊康、導演呂行:要做更加符合歐美標準的內容

“《無證之罪》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 但是能不能把這些機會繼續接住, 然後發揮出來, 拍的越來越好, 這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努力的問題。 ”

作者 | 邵樂樂

以下是《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與《無證之罪》製片人齊康、導演呂行的對話整理:

聽說《無證之罪》最早是要做電影的。 為什麼後來改做網劇了?

齊康:我們當時對於這個故事, 定位是想做一個3000萬左右的輕體量、風格化的犯罪類型片, 也是按照這個既定的方向, 找到了經驗豐富的合作方和編劇、導演, 但是, 由於當時我們自身的行業經驗較淺, 對於商業市場和電影形態的判斷上缺乏自信和方法,

導致專案遇到了一些瓶頸。

但幸運的是, 在那個節點, 愛奇藝版權中心總統籌何昌勝向我們年輕團隊拋出橄欖枝, 希望把我們手中的《無證之罪》和他們庫裡的《壞小孩》和《長夜難明》打造出一個系列感較強的網劇, 這給了我們啟發以及機會。 再加上愛奇藝龔總、戴總盛邀韓總(韓三平), 希望他來加持高品質項目, 而我們的CEO何俊逸曾是韓總的部下, 出於對何總的信任, 韓總也願意來給我們做監製, 於是天時地利人和, 就促成了網劇的出爐。

齊康

怎麼找到呂行導演的?

齊康:我跟呂行是同屆同學, 最早一起拍過東西。 正好他也有檔期, 我們就一起聊, 大家認識上都很一致, 就一起做。

呂行:這個劇的創作團隊都屬於我們生活中比較交叉和重合的, 剪輯、攝影、美術大家都是同學和多年的朋友, 編劇也認識, 大家聚到一起, 是一個團隊。

《無證之罪》有非常明顯的電影感, 這是一開始就決定要呈現的特色嗎?

呂行:對。 一個劇的場景和人物造型、劇本, 都是圍繞一個故事展開的。

在拍攝過程中, 你用的電視劇當中慣用的手法越多, 你離電影感就越遠。 所謂的電影感, 就是你在一般電視劇常規拍攝方法中沒有見過的那部分。

為什麼從一開始就強調要做足電影感?因為從產品形態上來看, 影視產品會呈現一個金字塔的狀態。 底層可能是大量的網大, 再往上是網劇, 或者是電視劇, 塔尖就是電影。 現在這個基礎市場上已經做得不錯了, 量也有了, 如何向塔尖上走或者說突破產品的交界點?所謂的電影感是一種路徑。

同時, 我們也會參考國外的產品形態和工業體系。 付費美劇先天有電影的基因在, 就很有電影感, 當然如果美劇跟美國電影相比, 電影感會有差別。 但是拿美劇跟國內的電影相比,

就已經很具有電影感了。 所以《無證之罪》後來瞄準的目標, 就是要做付費的季播劇, 會更傾向於做有獨特性的產品。

呂行

這個技法對於你來說是沒有門檻的?

呂行:對, 因為你是電影學院畢業的。 相當於你是一個廚師, 你會做肉。 但是最近客觀條件不行,

你只能做青菜。 但過兩天來了肉, 你還是會知道這個肉應該怎麼做。

第一次做網劇會有心理抵觸嗎?在認知上會覺得自己有什麼障礙嗎?

呂行:還好吧。 我剛畢業的時候就在電視劇劇組做執行, 對於這個行業已經有一定的接觸和認知了, 所以沒有什麼心理障礙。

網劇一開始的時候是段子劇, 就幾萬塊的預算, 那個時候也沒想過做這個東西。 後來網劇的規格和體量實際上跟現在的電視劇沒有什麼差別, 加上觀看形式比較自由, 大家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看, 而且會真真正正去看, 不是聽, 我覺得挺好的。 而且以前電視劇的樣式、題材和類型相對來說更嚴格一些, 要求也多一些。 但是在網劇這邊, 平臺對我們的干涉更少一點, 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用2C的思維去做項目。

齊康:對於我來講,最開始是有抵觸的。因為我是想做電影的,畢業之後也一直在做電影,可能和教育理念基礎以及產品認知偏差有關係。

《無證之罪》中,屬於呂行導演的東西是什麼?

呂行:這個沒有辦法條分縷析說清楚。但這個戲是團隊努力的結果。我們這個團隊都是一些對於做好劇比較癡迷的人,甚至屬於“不擇手段”的人。我們會對劇本、演員、美術、攝影,要求所有的主創部門在自己的技術動作上,一定要做到位,做不到位的東西,我們就不要了。

比如從劇本階段,我就跟編劇一起磨。只要這場戲沒有人物性格,或者沒有戲劇衝突,我們就要把它拿掉。因為我們只有12集,而且是付費劇,你一旦讓觀眾不感興趣,人家就不付費了,說起來很殘忍。

哪些重場戲的設計是你們特別有執念,一定要放進去的?

呂行:其實還挺多的。比如說郭羽、黃毛、朱慧如在大橋下那場戲,演員臉上有火車經過照過來的光。實際上火車離現場很遠,那個光不存在的,那是我跟攝影一起討論,讓燈光師做的。這個就屬於一種設計、一個細節。這個細節沒有也無所謂,觀眾不會去在意。但是有的話,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疊加在一起,觀眾就會覺得這個東西不一樣,觀眾是有感受的。

李豐田抽煙那個其實也是經過導演、演員、攝影不斷磨的過程。最初在劇本階段,它只是“留在現場的一個煙頭”這麼一個細節。跟編劇聊的時候,覺得這個細節的感覺稍微差一點,它想把煙嘴給撕了。準備拍之前,演員試戲的時候發現,把煙頭死了之後,一抽煙抽一嘴煙沫。後來甯理老師自己回家練,發現倒著抽很好。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跟攝影商量,李豐田出場就兩個鏡頭,在他點煙之前,所有東西都是他的背景去完成,他點的那一下就讓觀眾知道雪人出來了,一定要強調這一點。

這種東西在你之前拍東西的時候,是不是很少有機會去實現?

呂行:那當然了。第一,編劇、評審台、投資方大家能不能在一個層面上理解內容;第二,人家要求你一天拍七八頁紙,你不能讓攝影過來坐那兒等;第三,你要做這種獨特性的東西的時候,製片層面願不願意跟你配合。

齊總(齊康)本身對電影要求很高,對我們來講這是好事。人家對品質有要求了,你才有機會在裡面設計這些細節,你才有空間去把這個劇的獨特性發揮出來。否則,人家從週期上、預算上很多方面給你要求,你就必須得在限定的範圍內完成這個劇本。

為什麼有的人會覺得一部分國產劇不是很好看?我個人理解從故事的完整性來講,只完成了最基本的敘事。那你除了這些最基本要素的之外,有什麼東西是可有可無的?這個東西就是導演的獨特性。

電視劇是嚴格的2B生意,網劇更偏2C一些,2B和2C對你們來說,在內容的把控、生產的思維上有什麼影響?

齊康:2B、2C對於我們的創作影響沒有那麼大,到最後其實都要有一個2C的思維。有了互聯網平臺的好處是,平臺更像我們的戰友一樣,他們對於資料的收集,資料的積累,以及客戶的積累這個層面上來講做得更好一些,有了這些基礎之後,它會幫助我們一起來判斷觀眾想看什麼,思考你的目標使用者是誰。

愛奇藝會給你們什麼樣的建議、思路和節點把控?

齊康:我們是新團隊,平臺在開機之前對我們的要求會非常多,包括每次進程彙報、場景選擇、劇本進展、團隊組成、預算分配、演員選取和製作規劃,他們會要求非常嚴格。比如,對於這種輕體量犯罪類型的劇來講,他們希望在演員的選取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加入進來。這些要求在我們看來都是很合理的,有要求,我們也才會更嚴格要求自己。

但是真正製作層面,他們給我們的空間還是挺大的,包括12集的形態、劇集的體驗,給的空間都很大。他們只是在關鍵節點進行判斷和把關,比如中間會探班看拍攝情況、看前期拍攝素材。後期剪輯階段,也會給我們提哪些節奏慢了需要調整,哪些比較好可以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所謂甲方乙方的狀態,大家合作非常好,各自提供各自的角度和思維模式,因為目標都是希望把這種產品形態做成。

從最早龔總(龔宇)去請韓總(韓三平),到總製片人戴總(戴瑩)對項目整體方向的判斷、溝通,跟我們對話,再往下製片人和執行製片人,愛奇藝的分工很細,每一個工種的溝通都很專業。

這個專案也是他們希望做的產品升級,從《心理罪》《滅罪師》到《餘罪》和《無證之罪》,犯罪懸疑這個類型,在愛奇藝整個的脈絡上是非常清晰的。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把每一方面做到極致,時長、卡司、團隊都更加精良。

但這個升級只有你們才能去做嗎?

齊康:也不是說只有我們能做到,可能我們能想到了,努力實現了。

製作成本有翻倍嗎?

齊康:沒有特別大的差別。但區別在於,我們只做12集。可能相同體量的投資,別人會做24集,那相對來說週期的控制、錢的分配就會分散很多。

如何把監製韓三平拉進來的?他帶給你們的幫助是什麼?

齊康:一方面是愛奇藝找到韓總。愛奇藝整個平臺在做網劇整體戰略上的產品升級,他們希望請一些韓三平、馮小剛、周星馳這樣的大咖做監製,來加持優質網劇升級。另一方面,韓總跟我們公司CEO何俊逸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兩個層面打通了就順理成章了。

韓總從大的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包括跟平臺的溝通,對大的創作方向的把關和指導,對演員的選擇等等,這些方面監製會有天然的信任感在。秦昊就是韓總監製《妖貓傳》的時候,把劇本推薦給秦昊的。

這些前輩更多的是給我們信心和支持,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其實挺重要的。否則,我們其實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那怎麼敢往前邁?

回頭來看,《無證之罪》的成功偶然性大麼?

齊康:我覺得不是偶然性,是我們這波人積累到一定程度上的發揮。

但是會覺得很幸運。比如愛奇藝找韓總給我們做監製,平臺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寬容度讓我們做12集的形態。這一切都挺幸運的,如果少了任何一個環節,可能都不會這麼圓滿。在所謂2017年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是被大家關注到的幸運的人。很快,明年(2018年)上半年就會有新的東西出現,他們會成為新的人。這個行業就是大家相互競賽、互相參照著往前走。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以新人的態度不斷的要求自己。

但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新人出來的難度會越來越大。視窗期可能只有這幾年。

齊康:對。現在好的是,我們這麼做了,就出來了,相對來說時機上是比較幸運的。但是未來行業發展到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我覺得可能我們就沒有這麼跳了。但我們有文化訴求,有審美趣味,有專業技術,只要保證內容品質,總有一個生存空間,文化市場不會也不能有寡頭和所謂的權力。

《無證之罪》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但是能不能把這些機會繼續接住,然後發揮出來,拍的越來越好,這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努力的問題。

目前,網劇市場垂直化、類型化的東西做到極致會比較容易出來,你們之後繼續做類似的片子麼?有明確的廠牌意識麼?

齊康:會,比如我們肯定會嘗試突破,把犯罪懸疑劇類型做不斷的升級和突破。因為市場越來越細分了,大家的選擇多了,尤其在互聯網這個媒介下,所有的產品都可以掛在上面,在貨架不成問題情況下,那就需要分類了,觀眾想去哪個門就開哪個門。

對於輕體量的獨立製片公司來說,你需要精耕細作,保證一年半到兩年的節奏出一個作品,但是要保證每一個作品在市場中成為一個印跡,不能說今年沒有作品就慌了。這才是導演、製片人、廠牌的價值所在。

廠牌的價值不是眼前利益,不是你做出來一個《無證之罪》就怎麼樣,是需要五個甚至十個作品累積出來的。這是作品思維或者說創作思維、產品經理思維,而不是老闆思維。你的創作經歷是有限的,可能在你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只剩下十部、十五部作品,那這十五部拍什麼?

所以從萬年影業的角度來講,我們希望自己是一個製片平臺,能夠先立足和依託於網劇市場,也不拍至所謂的電影夢和電影意識。現在我們已經聚集了幾個製片人工作室,都有網劇專案在推進。

呂行導演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特別明確的規劃嗎?之前自己第一部作品是什麼?

呂行:我更希望把懸疑類型堅持做好,在產品形態、風格上做更多的創新。除此之外,也會嘗試其他題材和類型。但歸根結底,我們希望做更加符合歐美付費平臺產品標準的內容。

第一部我應該是拍了一個電影。從創作的結果來講,它其實不能夠代表我的創作水準和能力。但是對於我們藝術院校的人來講,比較窘迫的一個現實就是你的理想追求,跟你的現實處境之間,到底有多大的距離。所以我也想,在我不確定這個距離到底有多大的時候,我乾脆做一次試試。因為你不做的話,其實什麼也都不做了。也有同學花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磨一個作品,我也比較敬佩。但我我更願意曲不離口,活不離手,勤學勤練,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自己的提高。

做《無證之罪》的時候,會跟常犇、田裡之間互相討論請教麼?

齊康:會。當時常犇他們在海南拍,我們在哈爾濱,大家會溝通,你這有什麼情況,我這有什麼情況,應該注意一些什麼。這個層面上特別好,大家會互相提醒,給一些建議。

你們會怎麼看包括田裡、常犇、沙漠、劉暢這批人在內的共性的地方?

呂行:我們都是電影學院畢業的,這是一個客觀物理的屬性。從主觀上來講,大家對於比較獨特的東西,會追求的更多一點。常犇和田裡前三套方案基本上都不會用,沙漠和劉暢也會跟我們聊,一個青春題材的網路應該怎麼做得不一樣。所以到市場上,先天就佔有一定的先機,因為你獨特,你就很難被量化和複製。

齊康:我覺得對於所謂影視產品的工藝理解很重要,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比較有一致性。這是電影學院帶給我們的,因為從一入學我們就開始拍作業。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用2C的思維去做項目。

齊康:對於我來講,最開始是有抵觸的。因為我是想做電影的,畢業之後也一直在做電影,可能和教育理念基礎以及產品認知偏差有關係。

《無證之罪》中,屬於呂行導演的東西是什麼?

呂行:這個沒有辦法條分縷析說清楚。但這個戲是團隊努力的結果。我們這個團隊都是一些對於做好劇比較癡迷的人,甚至屬於“不擇手段”的人。我們會對劇本、演員、美術、攝影,要求所有的主創部門在自己的技術動作上,一定要做到位,做不到位的東西,我們就不要了。

比如從劇本階段,我就跟編劇一起磨。只要這場戲沒有人物性格,或者沒有戲劇衝突,我們就要把它拿掉。因為我們只有12集,而且是付費劇,你一旦讓觀眾不感興趣,人家就不付費了,說起來很殘忍。

哪些重場戲的設計是你們特別有執念,一定要放進去的?

呂行:其實還挺多的。比如說郭羽、黃毛、朱慧如在大橋下那場戲,演員臉上有火車經過照過來的光。實際上火車離現場很遠,那個光不存在的,那是我跟攝影一起討論,讓燈光師做的。這個就屬於一種設計、一個細節。這個細節沒有也無所謂,觀眾不會去在意。但是有的話,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疊加在一起,觀眾就會覺得這個東西不一樣,觀眾是有感受的。

李豐田抽煙那個其實也是經過導演、演員、攝影不斷磨的過程。最初在劇本階段,它只是“留在現場的一個煙頭”這麼一個細節。跟編劇聊的時候,覺得這個細節的感覺稍微差一點,它想把煙嘴給撕了。準備拍之前,演員試戲的時候發現,把煙頭死了之後,一抽煙抽一嘴煙沫。後來甯理老師自己回家練,發現倒著抽很好。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跟攝影商量,李豐田出場就兩個鏡頭,在他點煙之前,所有東西都是他的背景去完成,他點的那一下就讓觀眾知道雪人出來了,一定要強調這一點。

這種東西在你之前拍東西的時候,是不是很少有機會去實現?

呂行:那當然了。第一,編劇、評審台、投資方大家能不能在一個層面上理解內容;第二,人家要求你一天拍七八頁紙,你不能讓攝影過來坐那兒等;第三,你要做這種獨特性的東西的時候,製片層面願不願意跟你配合。

齊總(齊康)本身對電影要求很高,對我們來講這是好事。人家對品質有要求了,你才有機會在裡面設計這些細節,你才有空間去把這個劇的獨特性發揮出來。否則,人家從週期上、預算上很多方面給你要求,你就必須得在限定的範圍內完成這個劇本。

為什麼有的人會覺得一部分國產劇不是很好看?我個人理解從故事的完整性來講,只完成了最基本的敘事。那你除了這些最基本要素的之外,有什麼東西是可有可無的?這個東西就是導演的獨特性。

電視劇是嚴格的2B生意,網劇更偏2C一些,2B和2C對你們來說,在內容的把控、生產的思維上有什麼影響?

齊康:2B、2C對於我們的創作影響沒有那麼大,到最後其實都要有一個2C的思維。有了互聯網平臺的好處是,平臺更像我們的戰友一樣,他們對於資料的收集,資料的積累,以及客戶的積累這個層面上來講做得更好一些,有了這些基礎之後,它會幫助我們一起來判斷觀眾想看什麼,思考你的目標使用者是誰。

愛奇藝會給你們什麼樣的建議、思路和節點把控?

齊康:我們是新團隊,平臺在開機之前對我們的要求會非常多,包括每次進程彙報、場景選擇、劇本進展、團隊組成、預算分配、演員選取和製作規劃,他們會要求非常嚴格。比如,對於這種輕體量犯罪類型的劇來講,他們希望在演員的選取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加入進來。這些要求在我們看來都是很合理的,有要求,我們也才會更嚴格要求自己。

但是真正製作層面,他們給我們的空間還是挺大的,包括12集的形態、劇集的體驗,給的空間都很大。他們只是在關鍵節點進行判斷和把關,比如中間會探班看拍攝情況、看前期拍攝素材。後期剪輯階段,也會給我們提哪些節奏慢了需要調整,哪些比較好可以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所謂甲方乙方的狀態,大家合作非常好,各自提供各自的角度和思維模式,因為目標都是希望把這種產品形態做成。

從最早龔總(龔宇)去請韓總(韓三平),到總製片人戴總(戴瑩)對項目整體方向的判斷、溝通,跟我們對話,再往下製片人和執行製片人,愛奇藝的分工很細,每一個工種的溝通都很專業。

這個專案也是他們希望做的產品升級,從《心理罪》《滅罪師》到《餘罪》和《無證之罪》,犯罪懸疑這個類型,在愛奇藝整個的脈絡上是非常清晰的。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把每一方面做到極致,時長、卡司、團隊都更加精良。

但這個升級只有你們才能去做嗎?

齊康:也不是說只有我們能做到,可能我們能想到了,努力實現了。

製作成本有翻倍嗎?

齊康:沒有特別大的差別。但區別在於,我們只做12集。可能相同體量的投資,別人會做24集,那相對來說週期的控制、錢的分配就會分散很多。

如何把監製韓三平拉進來的?他帶給你們的幫助是什麼?

齊康:一方面是愛奇藝找到韓總。愛奇藝整個平臺在做網劇整體戰略上的產品升級,他們希望請一些韓三平、馮小剛、周星馳這樣的大咖做監製,來加持優質網劇升級。另一方面,韓總跟我們公司CEO何俊逸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兩個層面打通了就順理成章了。

韓總從大的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包括跟平臺的溝通,對大的創作方向的把關和指導,對演員的選擇等等,這些方面監製會有天然的信任感在。秦昊就是韓總監製《妖貓傳》的時候,把劇本推薦給秦昊的。

這些前輩更多的是給我們信心和支持,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其實挺重要的。否則,我們其實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那怎麼敢往前邁?

回頭來看,《無證之罪》的成功偶然性大麼?

齊康:我覺得不是偶然性,是我們這波人積累到一定程度上的發揮。

但是會覺得很幸運。比如愛奇藝找韓總給我們做監製,平臺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寬容度讓我們做12集的形態。這一切都挺幸運的,如果少了任何一個環節,可能都不會這麼圓滿。在所謂2017年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是被大家關注到的幸運的人。很快,明年(2018年)上半年就會有新的東西出現,他們會成為新的人。這個行業就是大家相互競賽、互相參照著往前走。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以新人的態度不斷的要求自己。

但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新人出來的難度會越來越大。視窗期可能只有這幾年。

齊康:對。現在好的是,我們這麼做了,就出來了,相對來說時機上是比較幸運的。但是未來行業發展到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我覺得可能我們就沒有這麼跳了。但我們有文化訴求,有審美趣味,有專業技術,只要保證內容品質,總有一個生存空間,文化市場不會也不能有寡頭和所謂的權力。

《無證之罪》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但是能不能把這些機會繼續接住,然後發揮出來,拍的越來越好,這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努力的問題。

目前,網劇市場垂直化、類型化的東西做到極致會比較容易出來,你們之後繼續做類似的片子麼?有明確的廠牌意識麼?

齊康:會,比如我們肯定會嘗試突破,把犯罪懸疑劇類型做不斷的升級和突破。因為市場越來越細分了,大家的選擇多了,尤其在互聯網這個媒介下,所有的產品都可以掛在上面,在貨架不成問題情況下,那就需要分類了,觀眾想去哪個門就開哪個門。

對於輕體量的獨立製片公司來說,你需要精耕細作,保證一年半到兩年的節奏出一個作品,但是要保證每一個作品在市場中成為一個印跡,不能說今年沒有作品就慌了。這才是導演、製片人、廠牌的價值所在。

廠牌的價值不是眼前利益,不是你做出來一個《無證之罪》就怎麼樣,是需要五個甚至十個作品累積出來的。這是作品思維或者說創作思維、產品經理思維,而不是老闆思維。你的創作經歷是有限的,可能在你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只剩下十部、十五部作品,那這十五部拍什麼?

所以從萬年影業的角度來講,我們希望自己是一個製片平臺,能夠先立足和依託於網劇市場,也不拍至所謂的電影夢和電影意識。現在我們已經聚集了幾個製片人工作室,都有網劇專案在推進。

呂行導演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特別明確的規劃嗎?之前自己第一部作品是什麼?

呂行:我更希望把懸疑類型堅持做好,在產品形態、風格上做更多的創新。除此之外,也會嘗試其他題材和類型。但歸根結底,我們希望做更加符合歐美付費平臺產品標準的內容。

第一部我應該是拍了一個電影。從創作的結果來講,它其實不能夠代表我的創作水準和能力。但是對於我們藝術院校的人來講,比較窘迫的一個現實就是你的理想追求,跟你的現實處境之間,到底有多大的距離。所以我也想,在我不確定這個距離到底有多大的時候,我乾脆做一次試試。因為你不做的話,其實什麼也都不做了。也有同學花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磨一個作品,我也比較敬佩。但我我更願意曲不離口,活不離手,勤學勤練,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自己的提高。

做《無證之罪》的時候,會跟常犇、田裡之間互相討論請教麼?

齊康:會。當時常犇他們在海南拍,我們在哈爾濱,大家會溝通,你這有什麼情況,我這有什麼情況,應該注意一些什麼。這個層面上特別好,大家會互相提醒,給一些建議。

你們會怎麼看包括田裡、常犇、沙漠、劉暢這批人在內的共性的地方?

呂行:我們都是電影學院畢業的,這是一個客觀物理的屬性。從主觀上來講,大家對於比較獨特的東西,會追求的更多一點。常犇和田裡前三套方案基本上都不會用,沙漠和劉暢也會跟我們聊,一個青春題材的網路應該怎麼做得不一樣。所以到市場上,先天就佔有一定的先機,因為你獨特,你就很難被量化和複製。

齊康:我覺得對於所謂影視產品的工藝理解很重要,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比較有一致性。這是電影學院帶給我們的,因為從一入學我們就開始拍作業。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