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揭秘:正山小種獨特松煙香,來自桐木“青樓”的秘密

所有神秘主義的東西都令人著迷, 譬如“青樓”, 這個讓天下男人和武夷茶人都久聞的名詞。

提及“青樓”, 有人覺得那是古時候美酒佳餚, 弦管笙歌的地界兒。 而在這裡, 它卻是成就世界第一杯紅茶——“正山小種”的關鍵所在!

青樓裡萎凋,

正山小種煙熏工藝的獨一無二

正山小種紅茶在17世紀中從桐木村輸出, 就像山澗的涓涓細流, 經過兩個多世紀的歷程匯出滔滔江河。

從愛上桐木的碧水丹山, 到漸漸沉迷“正山小種”這股松煙香。 傳統工藝紅茶——正山小種被越來越多的茶人所喜愛。 而成就這股“松煙香”的關鍵, 必然要提及桐木“青樓”的煙熏工藝。

茶界泰斗張天福, 在形容“青樓”煙熏工藝時說:“正山小種是中國的獨生子女, 更是武夷山的獨生子女。 ”“獨生”即指唯一性, 只有在正山小種的發源地——桐木村, 走上一遭, 才能真正領會它的獨一無二。

武夷山常年潮濕多雨, 地處大裂谷核心的桐木村更是如此。 每年桐木人的做茶季節, 也正是雨水豐沛的時節。

所以, 那裡的茶人似乎更能深刻地理解“看天做茶”的含義, 也更能理解為何要在青樓中用煙熏, 完成正山小種傳統工藝中尤為重要的兩道工序:萎凋和烘乾。

青樓裡的“松煙香、桂圓湯”

在桐木村, 會發現閣樓造型、木質結構、錯落有致的連排房屋, 隱映於茶山、村落之中, 因其專用於茶青萎凋和烘乾, 當地人俗稱為“青樓”,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萎凋樓。

“上青樓”是當地人在做茶時常說的口頭禪, 也是對正山小種萎凋工序的形象解釋, 是正山小種的關鍵工序之一。

而且, 正山小種紅茶獨有的松煙香氣, 與“青樓”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築構造是分不開的:

▲“青樓”整體是三層的木構建築。 主樓的樓牆、柱、門通常都用杉木,兩頭和中間加三道磚牆, 起到防火和空間分隔的作用, 中間毛石基礎的磚牆把主樓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西兩邊各有幾間的青間和焙間, 焙間下麵設窯。 “萎凋”、“熏焙”、“複焙”的工序都是在青樓裡完成。

▲最底層為火灶燒制松木, 在灶外燒松柴明火時, 其熱氣逐漸進入二、三層;

▲第二層用來萎凋,地下設置有環形的熏煙槽,蓋上磚塊,松煙就從磚塊縫裡慢慢冒出來,使室內溫度均勻升高,並使室內煙氣熱氣均勻分佈,地面鋪茶青進行萎凋;

▲第三層用余溫萎凋。萎凋層的地面都是鏤空的木格,上鋪篾席,茶青就擱在篾席上;松煙的溫度透過竹席的縫隙對鮮葉進行萎凋。所以傳統的正山小種在萎凋這步便開始吸收松煙了。

▲在青樓前通常放置了不少馬尾松柴,因為茶葉製作過程中,不僅是焙乾工序才燃燒松木,一開始就要松木加溫萎凋了。

如果要對“正山小種”紅茶進行簡明扼要地概括的話,那就是“松煙香、桂圓湯”,而這“淡淡的松煙香”,也與燒制的馬尾松脫離不了關係。松煙薰制好的正山小種,泡出來茶湯有松煙香、桂圓味,回甘清甜、潤口綿長。

日本紅茶泡飲專家高野健次,曾這樣評價過正山小種獨特的松煙味:“拉普山(武夷山)小種紅茶以福建省為大本營,茶葉呈黑色,只經過輕度的揉撚,氣味乍聞之下近似征露丸(日本一種茶名),實際上這個味道是用松木當燃料去烘乾茶葉時所得,而在烘乾後再次進行乾燥,就完成了所謂拉普山小種的製作。”由此可見這股松煙香的重要性。

桐木息息生息六代的非遺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筆清認為:正是因為青樓這樣獨特的建築結構,加上松木的煙火烘焙完成的正山小種紅茶,湯色更紅豔、口感更為醇厚,更有經濟價值。

百年“青樓”,映襯的是茶人勳章

2017年12月初,我們一行在桐木調研期間,當地茶農向我們介紹:“以前,很多山裡人家都有兩幢木屋,一幢住人,一幢做茶。做茶的這幢,就是我們所說的‘青樓’。”

▲桐木村當地一家茶農家中的青樓

在過去,村民利用本地石頭為柱基,用山中杉木做主體結構,毛竹做瓦片。如今這樣的純木質結構房屋雖然已經不多了,但它的身影卻依然可見。

據張筆清回憶:“更早時候的‘青樓’構造與現在不同。那時候並不是在外面燒火,而是在裡面直接點上火堆。在這樣的青樓裡,一天要烘成百成千斤的茶青,要隨時添加柴火,保持火頭的高度,還要時刻盯著燒火。做茶那幾天,幾乎不能睡覺。再加上整日的煙熏,雙眼幾乎每天都是腫的。”

說到這裡,張筆清一笑而過:“不過回憶起來,這些也都是我們做茶人的勳章。”

“現在為了延續這一傳統工藝,我們在製作正山小種傳統工藝紅茶時,仍然使用青樓萎凋、烘乾,雖然費工費時且勞動強度大,但那種獨特味道,以及松煙香帶來的迷人之處,是任何新技術都無法取代的。”張筆清如是說。

技藝傳承人宣導修繕“青樓”,

延續傳統工藝

從十七世紀紅茶誕生,青樓見證了正山小種400多年的發展歷程。

現“青樓”在桐木村還有遺存,但由於建築本身是以木結構為主,隨著時間的流逝,加之焙茶時須用火,容易引起火災,致使許多“青樓”早已毀壞消失。

後來,在張天福等人的建議下,當地對“青樓”進行了改造提升,茶葉烘焙從明火改為了暗火,讓熱量直接通過火道送入室內進行烘焙,不僅充分利用了松木燃燒產生的熱量和松煙,還杜絕了火災隱患,這在茶廠的建設史上可謂是一次創舉。

改革開放之後,為了擴大內銷需求,當地茶農逐漸用加溫萎凋槽和烘乾機,代替了這種費時費力的制茶方式。如今,桐木各個自然村的青樓已然所剩無幾。

張筆清為了保證正山小種紅茶工藝的純正血統,積極宣導武夷山市紅天下茶業有限公司保留了對“青樓”的友善,不僅修建兩所“青樓”用於每年傳統工藝紅茶——正山小種的製作,還積極地推動合作社成員對現有的“青樓”進行修復。

結語:

在歲月的長河中,我們看到了“青樓”之於正山小種紅茶的價值。繁複的傳統製作工序裡,凝聚了歷代茶人的智慧精神。因此,對如今為數不多的青樓實施保護,更是刻不容緩。

在制茶技術、設備都逐漸先進化的今天,傳統中的精髓更是不能丟。畢竟,那是桐木茶人在數百年的制茶實踐中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

撰文/雅菲

圖片/科佳

專業支援/歐陽

部分圖片由張筆清提供

參考資料:

《武夷山桐木萎凋樓保護及正山小種紅茶文化的研究》魏峰、李積權、丁榕鋒

▲第二層用來萎凋,地下設置有環形的熏煙槽,蓋上磚塊,松煙就從磚塊縫裡慢慢冒出來,使室內溫度均勻升高,並使室內煙氣熱氣均勻分佈,地面鋪茶青進行萎凋;

▲第三層用余溫萎凋。萎凋層的地面都是鏤空的木格,上鋪篾席,茶青就擱在篾席上;松煙的溫度透過竹席的縫隙對鮮葉進行萎凋。所以傳統的正山小種在萎凋這步便開始吸收松煙了。

▲在青樓前通常放置了不少馬尾松柴,因為茶葉製作過程中,不僅是焙乾工序才燃燒松木,一開始就要松木加溫萎凋了。

如果要對“正山小種”紅茶進行簡明扼要地概括的話,那就是“松煙香、桂圓湯”,而這“淡淡的松煙香”,也與燒制的馬尾松脫離不了關係。松煙薰制好的正山小種,泡出來茶湯有松煙香、桂圓味,回甘清甜、潤口綿長。

日本紅茶泡飲專家高野健次,曾這樣評價過正山小種獨特的松煙味:“拉普山(武夷山)小種紅茶以福建省為大本營,茶葉呈黑色,只經過輕度的揉撚,氣味乍聞之下近似征露丸(日本一種茶名),實際上這個味道是用松木當燃料去烘乾茶葉時所得,而在烘乾後再次進行乾燥,就完成了所謂拉普山小種的製作。”由此可見這股松煙香的重要性。

桐木息息生息六代的非遺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筆清認為:正是因為青樓這樣獨特的建築結構,加上松木的煙火烘焙完成的正山小種紅茶,湯色更紅豔、口感更為醇厚,更有經濟價值。

百年“青樓”,映襯的是茶人勳章

2017年12月初,我們一行在桐木調研期間,當地茶農向我們介紹:“以前,很多山裡人家都有兩幢木屋,一幢住人,一幢做茶。做茶的這幢,就是我們所說的‘青樓’。”

▲桐木村當地一家茶農家中的青樓

在過去,村民利用本地石頭為柱基,用山中杉木做主體結構,毛竹做瓦片。如今這樣的純木質結構房屋雖然已經不多了,但它的身影卻依然可見。

據張筆清回憶:“更早時候的‘青樓’構造與現在不同。那時候並不是在外面燒火,而是在裡面直接點上火堆。在這樣的青樓裡,一天要烘成百成千斤的茶青,要隨時添加柴火,保持火頭的高度,還要時刻盯著燒火。做茶那幾天,幾乎不能睡覺。再加上整日的煙熏,雙眼幾乎每天都是腫的。”

說到這裡,張筆清一笑而過:“不過回憶起來,這些也都是我們做茶人的勳章。”

“現在為了延續這一傳統工藝,我們在製作正山小種傳統工藝紅茶時,仍然使用青樓萎凋、烘乾,雖然費工費時且勞動強度大,但那種獨特味道,以及松煙香帶來的迷人之處,是任何新技術都無法取代的。”張筆清如是說。

技藝傳承人宣導修繕“青樓”,

延續傳統工藝

從十七世紀紅茶誕生,青樓見證了正山小種400多年的發展歷程。

現“青樓”在桐木村還有遺存,但由於建築本身是以木結構為主,隨著時間的流逝,加之焙茶時須用火,容易引起火災,致使許多“青樓”早已毀壞消失。

後來,在張天福等人的建議下,當地對“青樓”進行了改造提升,茶葉烘焙從明火改為了暗火,讓熱量直接通過火道送入室內進行烘焙,不僅充分利用了松木燃燒產生的熱量和松煙,還杜絕了火災隱患,這在茶廠的建設史上可謂是一次創舉。

改革開放之後,為了擴大內銷需求,當地茶農逐漸用加溫萎凋槽和烘乾機,代替了這種費時費力的制茶方式。如今,桐木各個自然村的青樓已然所剩無幾。

張筆清為了保證正山小種紅茶工藝的純正血統,積極宣導武夷山市紅天下茶業有限公司保留了對“青樓”的友善,不僅修建兩所“青樓”用於每年傳統工藝紅茶——正山小種的製作,還積極地推動合作社成員對現有的“青樓”進行修復。

結語:

在歲月的長河中,我們看到了“青樓”之於正山小種紅茶的價值。繁複的傳統製作工序裡,凝聚了歷代茶人的智慧精神。因此,對如今為數不多的青樓實施保護,更是刻不容緩。

在制茶技術、設備都逐漸先進化的今天,傳統中的精髓更是不能丟。畢竟,那是桐木茶人在數百年的制茶實踐中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

撰文/雅菲

圖片/科佳

專業支援/歐陽

部分圖片由張筆清提供

參考資料:

《武夷山桐木萎凋樓保護及正山小種紅茶文化的研究》魏峰、李積權、丁榕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