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匠心精神:66歲的他為做古琴甘願隱居深山

天微亮,位於成都龍泉驛區石香爐附近的一處山頂,一間茅草屋裡, 66歲的楊廣老先生便早早的起了床, 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楊廣老先生說,他研究古琴已經有10年了,在龍泉山上住了有三年。

楊廣老先生說自己從小就愛好音樂,小學2年級學做二胡、3年級學做笛。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太古遺音”如泣如訴的琴聲, 讓他自此就對古琴著了迷, 讓他開始走上製作古琴的道路。

因為城市噪音多, 影響做琴的氛圍,老先生便選擇搬入深山, 遠離鬧市。 如今, 他在這裡隱居, 專心制琴,兒子女兒時不時的會給他送些蔬菜與大米等生活必須品。

老先生說, 從選料到完工一把琴要花上4-5年時間,截止到現在他已經完成了6把古琴製作。 “一個木頭沉睡200年也好,500年也好,沒人雕琢就永遠是根木頭。

我通過雙手將木頭變成悅耳的樂器傳遞給別人,這就等於給木頭第二次生命。 只要給別人帶來快樂,這裡的辛苦我都覺得開心,這就是我理想中的全世界最好古琴的標準。 ”

一曲肝腸斷, 天涯何處覓知音。 或許正是有像楊老先生這般的獨居匠心的精神, 才鑄造出了古琴的“精氣神”, 才讓琴聲獲得如泣如訴、餘音嫋嫋的音律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