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最擅長經商的民族回商:沉浮千年堪比晉商與徽商

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回族堪稱是擅長經商的民族之一。 無論是在廣袤的青藏高原, 還是在荒涼的沙漠地區, 都能看到回族商人的身影。 回商在不同的行當和地域,演繹著獨特的商幫文化, 他們吃苦耐勞、堅韌守信的品質,展現著這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歷史上封建統治者們無一例外地“重農抑商”。 而重視商業活動的回族則不同。 回族先民中有一部分是阿拉伯人,他們深受伊斯蘭教教義中崇商理念的影響。 伊斯蘭教《古蘭經》認為, 經商是受真主喜愛的行為。 阿拉伯人因而視經商為追隨先知的行為,

因而紛紛走上了經商的道路。 作為阿拉伯穆斯林後裔的回族, 秉承了先輩的經商才能。

在雲南著名的茶馬古道上,有一群專門從事國際貿易的馬幫商隊, 他們遠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國家, 將茶葉銷售出去,

並帶回這些國家的特產。 他們就是茶馬古道上的回族馬幫。 從明末清初開始, 到20世紀70年代末, 回商在這條古道上行走了近4個世紀。

舊時雲南的民謠曰:“要想走到夷方壩, 先把你的老婆嫁。 要想發財走夷方, 出去回來就蓋房。 ”夷方就是指現在的東南亞一帶, 由於瘟疫橫行、道路艱險, 這條道路鮮有人走。 但富有冒險精神的回商, 憑著自己的勇氣和才幹組織馬幫, 在這條道上趕馬販運。

清代杜文秀領導的反抗清政府的回民起義失敗後, 雲南巍山一帶的回民大多成了佃農, 因靠農業無法維持生活, 只好靠托運販賣,漸漸形成了龐大的回商馬幫。 在一份資料中記載, 1913年雲南省的回商共有馱馬1.9萬多匹。 在公路未開通之前,

馬幫運輸對當地的經濟和對外貿易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長途運輸販賣也成為回族傳統的經商內容。

到抗日戰爭時期,雲南成了全國抗戰的大後方。 實力雄厚的回族馬幫成了一支運輸抗戰物資的重要力量, 奔走在“滇—緬—泰—越”的廣大區域。

1942年, 侵緬日軍進犯, 滇緬公路沿線交通混亂。 當時, 雲南保山的軍工物資急需運到昆明, 國民政府委派回族官員馬廷壁到滇西親自負責驛運工作。 馬廷壁趕到滇西的回民聚居區, 請當地回族幫忙召集馬幫。 最後, 原本計畫5個月運完的物資, 回族馬幫用了不到4個月就完成了。

地處西北地方的唐蕃古道,起自陝西西安, 途經甘肅、青海, 至西藏拉薩, 全長3千餘公里, 是唐代以來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

早在明朝,唐蕃古道上的甘肅河州(今臨夏)、洮州(今臨潭)地區作為溝通內地與川藏的必經之地, 是“茶馬互市”的中心, 也是西北地方畜產品和生活用品的重要集散地。 臨夏的回族商人充當了兩地貿易的仲介商。

民國年間, 臨夏的商會會長幾乎都由回民出任。

臨夏、臨潭的回族商幫, 趕著騾子, 唱著民歌, 沿著古道上西藏、下四川, 溝通了內地與邊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聯繫。 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 回商通過各種管道, 把內地生產的日用百貨送上高原, 滿足牧民的需要, 同時又深入牧區, 把皮、毛等畜產品和印度等國的香料、瑪瑙等運回臨夏, 再銷往內地市場。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到青藏高原經商的臨夏回族逐年增加,從西寧到長江源頭的沱沱河,從藏北高原到喜馬拉雅山腳的樟木口岸,一路上都可見到一批批臨夏人在收購皮張、羊毛。90年代中後期,回族開的商店和攤點佔據拉薩市場的半壁江山,拉薩的“藏青”、“沖賽康”等大商場,有百余戶臨夏、臨潭回族人租櫃檯經營生意。至今,在拉薩八廓街一帶的上千家商鋪中,由臨夏、臨潭回族開的超過一半。

據悉,甘、寧、青的回族汽車運輸公司,擠垮了西藏的十幾家國營汽車運輸公司,讓當地藏族學會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競爭。

回族非藏區的世居民族,卻操著一口流利的藏語,他們與內地漢族比鄰而居,有著與漢族最近似的經濟文化形態。因而,他們是高原和平原、漢地與藏地的“兩栖民族”,既能適應內地的氣候和社會文化,也能適應高原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

在中國的蟲草業流傳著一句話:“藏民挖草,回民販草,漢民吃草。”此草即指冬蟲夏草。

青海省西寧市有一條不到百米長的巷子,被稱為勤奮巷。這裡是全國最大的蟲草批發市場,每年有價值近百億元的蟲草在這裡交易。

蟲草從採集到賣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多道環節。採集者主要是青海的玉樹和果洛、西藏的昌都和那曲,以及四川阿壩等地的藏民。但一般情況下,很少會有批發商或經銷商直接去收購冬蟲夏草,因為在高原,兩戶藏民家可能會相隔幾十公里,而且每戶藏民所能採集到的蟲草有限,一個人一天也就能挖到十幾根。這樣一來,批發商、經銷商如果直接去藏民家收購,成本很高,量又很少。而且,對生活在平原的人來說,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讓他們畏懼,再加上不懂藏語、不瞭解當地習俗,很難有人吃得了這個苦。

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角色—“跑山人”。“跑山人”多為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回族,其中最多的是甘肅臨夏人。

一般來說,跑山人會有自己的業務區域,比如,某個縣的藏民和幾個跑山人相熟,每到蟲草採集的季節,藏民就會直接跟跑山人聯繫,將冬蟲夏草賣給他們。在收購了足夠多的蟲草後,跑山人就會將蟲草賣給批發商。

批發商也多為回族,他們多在縣城等貨上門,被稱為初級批發商。蟲草在青海省西寧市勤奮巷、荷花市場等地集中,然後被發往全國各地的二級經銷商,如河北省安國市、安徽省毫州市,或直接發給同仁堂等大品牌生產商。

西寧市的回商很多,有的回商一年收購冬蟲夏草量達一噸以上,按照時下行情16萬/公斤(每公斤3000根),此人一年的資金量就高達1億—2億元人民幣。

回商群體除了有顯著的地域性,在某個行業的表現也極為突出。伴隨著自唐代起來朝進貢和經商的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到來,回族先民就開始了大規模經營珠寶玉石業的歷史。

唐代時,阿拉伯人、波斯商人的珍寶是出了名的。他們沿著絲綢之路來到長安城,那時,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有很多波斯人的商船,長安城內還有專門為這些番商設立的“西市”,街上有他們開辦的珠寶店、藥鋪等,被稱為“波斯店”。

宋、元時期,許多回族鉅賈經營香料、珠寶,一些回商還擅長海上貿易,其足跡達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回商交納的稅款,在元世祖時期的財政收入中占很大比例,為“軍國之所資”。元貞年間(1295年1月 - 1297年2月),有一回族商人奉珍寶進售,名曰“押忽大珠”,售價高達60萬錠。《元史》也記載:“回族勃克、馬合謀沙等獻大珠,邀價數萬錠”,“回族以寶玉鬻於官”,由此可知元代回商資本的雄厚。

到了明代初年,珠寶業更加興旺。由於很多居住在沿海各大城市和港口的回民,善於鑒識珠寶,又善於經營珠寶,所以在明代就獲得了“識寶回人”的美稱。

元代以後,回族在王朝定都的地方經營珠寶,如北京的珠寶玉器行,一直被回族所主導。全國著名的珠寶玉器市場—青山居,即設在北京崇文門外花市,回族珠寶商也多在此居住。

民國建都南京後,北京的珠寶業衰落,南京珠寶業開始興旺,貢院西街的珠玉店門庭若市,達官顯貴來來往往。當時著名的字型大小有位於夫子廟貢院西街、為南京籍回民所經營的迪華齋;位於新街口中央商場、由回族常子春開設的榮寶齋;另一家名為“中央首飾商店”為回民改氏所經營。

除了開設珠寶店以外,主要名城都有一些“撿漏”的識寶回族,經常走街串巷收破爛。他們收來的破爛,有很多是不被別人鑒識的寶貝,還有不少價格昂貴的古董。從唐宋時期回族的先民沿著絲綢之路到達中國開始,回族商人幾乎主導了800多年的珠寶貿易,成為名留青史的番客、胡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到青藏高原經商的臨夏回族逐年增加,從西寧到長江源頭的沱沱河,從藏北高原到喜馬拉雅山腳的樟木口岸,一路上都可見到一批批臨夏人在收購皮張、羊毛。90年代中後期,回族開的商店和攤點佔據拉薩市場的半壁江山,拉薩的“藏青”、“沖賽康”等大商場,有百余戶臨夏、臨潭回族人租櫃檯經營生意。至今,在拉薩八廓街一帶的上千家商鋪中,由臨夏、臨潭回族開的超過一半。

據悉,甘、寧、青的回族汽車運輸公司,擠垮了西藏的十幾家國營汽車運輸公司,讓當地藏族學會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競爭。

回族非藏區的世居民族,卻操著一口流利的藏語,他們與內地漢族比鄰而居,有著與漢族最近似的經濟文化形態。因而,他們是高原和平原、漢地與藏地的“兩栖民族”,既能適應內地的氣候和社會文化,也能適應高原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

在中國的蟲草業流傳著一句話:“藏民挖草,回民販草,漢民吃草。”此草即指冬蟲夏草。

青海省西寧市有一條不到百米長的巷子,被稱為勤奮巷。這裡是全國最大的蟲草批發市場,每年有價值近百億元的蟲草在這裡交易。

蟲草從採集到賣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多道環節。採集者主要是青海的玉樹和果洛、西藏的昌都和那曲,以及四川阿壩等地的藏民。但一般情況下,很少會有批發商或經銷商直接去收購冬蟲夏草,因為在高原,兩戶藏民家可能會相隔幾十公里,而且每戶藏民所能採集到的蟲草有限,一個人一天也就能挖到十幾根。這樣一來,批發商、經銷商如果直接去藏民家收購,成本很高,量又很少。而且,對生活在平原的人來說,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讓他們畏懼,再加上不懂藏語、不瞭解當地習俗,很難有人吃得了這個苦。

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角色—“跑山人”。“跑山人”多為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回族,其中最多的是甘肅臨夏人。

一般來說,跑山人會有自己的業務區域,比如,某個縣的藏民和幾個跑山人相熟,每到蟲草採集的季節,藏民就會直接跟跑山人聯繫,將冬蟲夏草賣給他們。在收購了足夠多的蟲草後,跑山人就會將蟲草賣給批發商。

批發商也多為回族,他們多在縣城等貨上門,被稱為初級批發商。蟲草在青海省西寧市勤奮巷、荷花市場等地集中,然後被發往全國各地的二級經銷商,如河北省安國市、安徽省毫州市,或直接發給同仁堂等大品牌生產商。

西寧市的回商很多,有的回商一年收購冬蟲夏草量達一噸以上,按照時下行情16萬/公斤(每公斤3000根),此人一年的資金量就高達1億—2億元人民幣。

回商群體除了有顯著的地域性,在某個行業的表現也極為突出。伴隨著自唐代起來朝進貢和經商的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到來,回族先民就開始了大規模經營珠寶玉石業的歷史。

唐代時,阿拉伯人、波斯商人的珍寶是出了名的。他們沿著絲綢之路來到長安城,那時,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有很多波斯人的商船,長安城內還有專門為這些番商設立的“西市”,街上有他們開辦的珠寶店、藥鋪等,被稱為“波斯店”。

宋、元時期,許多回族鉅賈經營香料、珠寶,一些回商還擅長海上貿易,其足跡達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回商交納的稅款,在元世祖時期的財政收入中占很大比例,為“軍國之所資”。元貞年間(1295年1月 - 1297年2月),有一回族商人奉珍寶進售,名曰“押忽大珠”,售價高達60萬錠。《元史》也記載:“回族勃克、馬合謀沙等獻大珠,邀價數萬錠”,“回族以寶玉鬻於官”,由此可知元代回商資本的雄厚。

到了明代初年,珠寶業更加興旺。由於很多居住在沿海各大城市和港口的回民,善於鑒識珠寶,又善於經營珠寶,所以在明代就獲得了“識寶回人”的美稱。

元代以後,回族在王朝定都的地方經營珠寶,如北京的珠寶玉器行,一直被回族所主導。全國著名的珠寶玉器市場—青山居,即設在北京崇文門外花市,回族珠寶商也多在此居住。

民國建都南京後,北京的珠寶業衰落,南京珠寶業開始興旺,貢院西街的珠玉店門庭若市,達官顯貴來來往往。當時著名的字型大小有位於夫子廟貢院西街、為南京籍回民所經營的迪華齋;位於新街口中央商場、由回族常子春開設的榮寶齋;另一家名為“中央首飾商店”為回民改氏所經營。

除了開設珠寶店以外,主要名城都有一些“撿漏”的識寶回族,經常走街串巷收破爛。他們收來的破爛,有很多是不被別人鑒識的寶貝,還有不少價格昂貴的古董。從唐宋時期回族的先民沿著絲綢之路到達中國開始,回族商人幾乎主導了800多年的珠寶貿易,成為名留青史的番客、胡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