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水相見,如一個人終於等到了另一個人

1

茶無常形。 遇水之前, 茶是幹茶, 外形可用下列諸多感官審評術語描述:挺直、彎曲、平伏、緊結、緊直、緊實、肥壯、壯實、粗實、粗松、松扁、扁直、肥直、圓渾、短鈍、短碎、松碎、爆點、破口等。 遇水之後, 茶是茶湯:“惟茲初成, 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魏晉杜育《荈賦》)。 意為:茶水初遇, 茶沫下沉, 精華上浮, 茶湯亮如積雪, 其光澤如春天的花木般欣欣向榮。

邀茶入杯, 茶水相遇。 寡白之水變身茶湯, 有了色澤、香氣和滋味。 清澈、鮮豔、黃亮、橙紅、深紅等的湯色, 鮮爽、純正、焦糖香、板栗香、甜香、毫香、松煙香等的香氣, 醇厚、甘醇、鮮醇等的滋味;也有黃暗、青暗、混濁等的湯色, 沉悶鈍濁、不爽、焦、粗、陳之氣, 淡薄、粗糙、滯鈍、苦、澀等滋味。

茶, 亦有了歸宿。 原本草木之身、柴薪之命, 從此, 變身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 從山間走入人間。 茶與水邂逅, 茶之生命開始綻放絢爛。

有一款茶叫君山銀針, 黃茶類, 沖泡時可觀其遇水之後心花怒放的形態之美。 初泡, 茶葉橫浮水面, 芽尖挺直向上, 蒂頭下垂。 稍頃, 茶芽吸水緩緩降落, 豎立杯底如刀槍林立。 如此, 忽升忽降可達三次。 茶水共舞如雀舌含珠, 萬里書天似春筍出土。 由此, 君山銀針也被稱為觀賞茶。

古人極盡美詞描摹茶與水的相遇相融之美:“欲知花乳清冷味, 須是眠雲跂石人”、“今宵更有湘江月, 照出菲菲滿碗花”、“投鐺湧作沫, 著碗聚生花”、“今朝寂寞山堂坐, 獨對炎暉看雪花”……元稹也有一首寶塔詩《茶》, 其中一句:“銚煎黃蕊色, 碗轉曲塵花”。

杯中茶幻作了水中花, 皆因古人有著浪漫的情懷。

2

茶與水的關係, 古人說得再明瞭不過。 明代張源說:“茶者水之神, 水者茶之體, 非真水莫顯其神, 非精茶曷窺其體……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 其中“真源無味, 真水無香 ”, 道出了好水的價值不在於自身, 而在於其能助發茶性到極致。

明人許次紆也說過:無水不可論茶。 杭州有著名的“龍井茶、虎跑水”, 作為杭州人的清人袁枚, 在《隨園食單》開篇並不先言其家鄉大名鼎鼎的龍井茶, 劈頭第一句竟是“欲治好茶, 先藏好水”, 就好像在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真理。 清蘇州人張大複在《梅花草堂筆錄》中也說過:“茶性必發于水, 八分之茶遇水十分, 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 ”

每每燒水泡茶, 拎起裝有自來水的燒水壺, 就想起上述古人們說過的話。 茶聖陸羽在《茶經》裡也說, 泡茶之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山水, 就是山泉水, 自然之水, 明人高濂稱其為“靈水”。 “靈, 神也, 天一生水而精明不淆, 故上天自降之澤, 實靈水也。 ”

科學試驗已證明,泡茶之水,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餾水第三,經人工淨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我們平常使用的自來水最差。

身居鋼筋水泥叢林中,一個喜茶人泡茶時無法任由自己擇水,也是一大憾事。

3

2017年11月份,我從甘肅返京,轉道河南遊雲臺山。在泉瀑峽、潭瀑峽,看到從溝壁和穀底湧出多股清泉。泉水曲曲彎彎,潺潺流淌,溪下形態各異奇石鋪就的自然溪床,盡收見底。秀山可餐,淨水可啜。於是,雙手掬起一捧,大膽喝下一口。

泉水甘冽無比。嘗到好水即想到泡茶,想起一個個喝茶讀書寫字的美好日子。幾日來舟車輾轉,一路風塵浩蕩,雖心不疲但身已累,不禁盼著早歸。

水是清淨的,心卻有點惴惴。遊雲臺山,一天都在擔心泉水不潔致腸胃受苦。畢竟水處山中,又逢一個夏天,蛇蟲之類毒物難免蓄積其中。當今,各種污染問題普遍存在,無法相信哪裡還有淨水。

一天過去,腹中無有“動靜”。竊喜。當晚回賓館,迫不及待倒出從山上帶下來的一瓶泉水入壺燒煮。再取出年初從武夷山尋得的金駿眉,邀茶入杯,靜待“靈水”。“靈水”入杯,茶水發出“嚶嚶”之聲,如一個人終於等到了另一個人。精茶真水,似乎天造地設。幾杯下肚,一日的登山疲憊感頓消。就連身處何地,皆忘。

想起多年未想起的臺灣詩人席慕容了。她有一句話:“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茶不得水,作何相貌?從此,茶與水共,百世傳香,永不辜負。

•本期編輯✎ 二珊

•作者:殷小竺/弘益撰稿人

資深媒體人,喜茶喜書法。

科學試驗已證明,泡茶之水,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餾水第三,經人工淨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我們平常使用的自來水最差。

身居鋼筋水泥叢林中,一個喜茶人泡茶時無法任由自己擇水,也是一大憾事。

3

2017年11月份,我從甘肅返京,轉道河南遊雲臺山。在泉瀑峽、潭瀑峽,看到從溝壁和穀底湧出多股清泉。泉水曲曲彎彎,潺潺流淌,溪下形態各異奇石鋪就的自然溪床,盡收見底。秀山可餐,淨水可啜。於是,雙手掬起一捧,大膽喝下一口。

泉水甘冽無比。嘗到好水即想到泡茶,想起一個個喝茶讀書寫字的美好日子。幾日來舟車輾轉,一路風塵浩蕩,雖心不疲但身已累,不禁盼著早歸。

水是清淨的,心卻有點惴惴。遊雲臺山,一天都在擔心泉水不潔致腸胃受苦。畢竟水處山中,又逢一個夏天,蛇蟲之類毒物難免蓄積其中。當今,各種污染問題普遍存在,無法相信哪裡還有淨水。

一天過去,腹中無有“動靜”。竊喜。當晚回賓館,迫不及待倒出從山上帶下來的一瓶泉水入壺燒煮。再取出年初從武夷山尋得的金駿眉,邀茶入杯,靜待“靈水”。“靈水”入杯,茶水發出“嚶嚶”之聲,如一個人終於等到了另一個人。精茶真水,似乎天造地設。幾杯下肚,一日的登山疲憊感頓消。就連身處何地,皆忘。

想起多年未想起的臺灣詩人席慕容了。她有一句話:“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茶不得水,作何相貌?從此,茶與水共,百世傳香,永不辜負。

•本期編輯✎ 二珊

•作者:殷小竺/弘益撰稿人

資深媒體人,喜茶喜書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