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天南海北 無問西東“尬情懷”

決定去電影院看《無問西東》, 是因為在地鐵上看到的宣傳語:“無問西東, 只問深情”。 那句話所帶給我的顫動是難以名狀的, 那一刹那,

只覺得嘈雜的車廂都闃靜了下來。 而公眾號裡對這部電影的推介也是出乎意料的熱烈, “遲到五年”、“史詩級青春片”、“眾星雲集”, 這些字眼無不累疊著人們對它的期待。 然而, “期望越大, 失望越大”的魔咒在這部電影身上沒有被破除, 兩個多小時的影片還不及那句宣傳語直抵我心。

電影是為了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籌拍的, 主題是青春。 命題作文不好寫, 導演李芳芳別出心裁地選擇了多線敘事的結構, 還為電影取了一個漂亮的名字——出自清華大學的校歌:“立德立言, 無問西東”, 極簡又驚豔。

多線敘事一直是電影界的“寵兒”, 國外有《暴雨將至》、《兩杆大煙槍》、《雲圖》等眾多圭臬, 國內也有《無人區》、《心迷宮》、《羅曼蒂克消亡史》等不俗嘗試。

非線性敘事可以使故事的結構更加精巧、繁麗和賦有張力, 在動人心魄和錯落有致的交織之下, 將觀影的快感催生得淋漓盡致。 但非線性敘事對講故事和掌鏡的能力, 有著近乎嚴苛的要求, 稍有不慎, 便會淪為模仿技巧的流俗之作。 而本片導演對多線敘事的駕馭能力, 多少有些不足。 敘事本身的鬆散與零碎, 讓影片有點“天南海北, 不知西東”。

在結構方面, 影片和幾年之前上映的《雲圖》有些異曲同工。 在《雲圖》中, 六個看似破碎而不相干的故事, 被雜糅在一起, 一如夜空無序的星叢。 在最後的某一刹那, 真相猝不及防地綻開, 星叢須臾間就珠聯成了整飭而精緻的結構。 《暴雨將至》中有一句著名的諺語:“時間不逝, 圓圈不圓。 ”《雲圖》正是這樣一個圓圈。 隨著時間軸倏然延伸, 原來每個故事都是彼此嵌套的。 每一個故事中的主角, 都巧妙地在另一個故事中獲得出場。 至此, 故事的敘事本身獲得了別具一格的完整性。 而隱匿在故事之下的, 那屬於其內在歷史, 抑或記憶的完整性,

亦獲得了建構。

《無問西東》同樣是一個圓圈。 影片由四個故事被打碎後拼接而成。 1924年的北平, 1938年的昆明, 1962年的北京, 2012年的北京——近百年的歷史卷軸上, 四個錯落而遙遠的片斷各自延展著。 而其中的“機密”便是四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清華大學的, 這本身就構成了彼此命運間的一種暗合。

第一個被揭曉的謎底是吳嶺瀾和沈光耀。 1938年的昆明, 沈光耀是西南聯大的一名學生, 在一次轟炸中, 一位文學教授拉上他逃難, 而教授正是1924年在北平, 因為選擇文科還是實科而陷入迷茫的清華學子吳嶺瀾。 吳嶺瀾在防空洞中為學生授課的內容, 正是當年説明他做出抉擇的泰戈爾的詩。 後來, 謎底依次揭曉, 原來, 幾代清華人之間, 竟有牽繫著生命的羈絆。

至此, 圓圈到底是合上了, 但合得不夠漂亮。 多條線索複雜結構內部的對接多少有些生硬, 更像一種外部嫁接, 而缺乏了一種內在的篤厚的咬合力。 而冗餘的副線和漫無邊際的鏡頭, 又讓多線敘事“形散神聚”的精髓被稀釋, 使影片流於了一種“形散神也散”、找不到落腳點的漂浮之中。

導演在把握宏大歷史方面,亦有些力不從心。1938年的中國正遭遇戰亂,那是一個“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的時代,但是故事與這一宏闊歷史背景的關聯,影片卻只是靠幾個符號來展現,比如牆上的大字報,報童的呼喊,遠處的防空警報。導演把大量的鏡頭對準了西南邊陲這座小城的日常,比如村民們的勞作,孩子們的嬉戲,沈光耀和同學捕蛇時的奔跑。攝影師到底是曹鬱,鏡頭裡的鄉野柔美恬和得像一幅幅畫作,但這樣的柔化、私人化的處理,會使觀眾很難被嵌入那一段歷史,而不免產生一種疏離感。至於後來沈光耀在目睹一個孩子被炸死後義無反顧地選擇棄筆從戎,也因缺少情感渲染上的鋪陳,而讓人感到有些突兀和斷裂。也許導演希圖通過一種周遭生活前後的反差,來揭示沈光耀內心受到的強烈激蕩,詮釋他的抉擇在情感上的合理性,但這種嘗試顯得過於生澀。

導演在一些情節的鏡頭表達上,又顯得情緒過於氾濫而不夠克制。比如吳嶺瀾聽完泰戈爾的演講,領悟到應當關切“內心的真實”,思考生命,思考這一生要怎樣度過時,影片訴諸一個長鏡頭——一群清華學子在雪地里拉小提琴。冰天雪地、小提琴、內心的冥思,這樣的關聯委實刻意。而沈光耀為孩子們從空中投食的情節中,亦不乏刻意溫情的表達。

回歸到私人性的情感中,導演則遊刃有餘了許多。陳鵬和王敏佳的故事是四個故事中完成度最高的,也最流暢,最動人。陳鵬對王敏佳說出那句“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會在下麵給你托著。我什麼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我聽到了全場最多的抽泣聲。後來,王敏佳收到一個盛滿銀杏葉的盒子,從葉子下摸出雪花膏和珍珠霜的鏡頭,那樣靜默蘊藉卻幾欲溢出鏡頭的深情,如此打動人心。這樣的深情,也和故事中的副線——許老師與他的妻子構成了隱晦的對比。當妻子詰問許老師:“你說過會喜歡我一輩子”時,許老師反問她:“人難道不可以變麼?為什麼所有東西都可以變,這個卻不可以”,只是可以改變的,終歸不是深情。相反,當王敏佳因為被毀容而自卑時,陳鵬卻告訴她:“我不在乎”,這四個字,暗合了電影的題目——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只問深情。

我想,這個故事之所以格外動人,大抵還是因為深情的稀缺吧。就像木心在《爛去》中所寫:“往過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來看,一代比一代無情。多情可以多到沒際涯,無情則有限,無情而已”,可還是有一些人,在這個不再對任何沉溺的迅疾的時代裡,渴慕著對什麼能夠一往而深。

其實,稀缺的,又豈止深情,還有自由、盛放、初心、敢勇。太多的人,在面臨抉擇時,會陷入焦灼與迷惘,不知道應該選擇世俗所尊重與認同的,還是選擇心之所往。選擇,似乎永遠都是一個艱難的行為,它指向的,恰恰是人類終極性的孤獨。我們永遠不知道選擇的那頭是什麼,沒有人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確定性的重量,與我們一起承負那令人不安的結果。沒有任何一種外在的價值可以自足地完成一次對我們的指引。而影片中,導演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選擇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嚮往,即便那個東西在這個時代裡是稀缺的,是不再獲得普遍認同的,但因為它是你的,所以珍貴。

一如張果果在片尾的獨白:“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願你在迷茫時記得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影片中的情懷是豐沛的,也頗合時宜,但可惜,這情懷更多的時候不是由故事本身流淌與生髮得來,而是藉由臺詞、獨白“說”出來的。“什麼是真實,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諸多“金句”的堆砌,讓影片多了幾分“尬情懷”的矯揉造作。

倒是片尾彩蛋令人驚喜,原來,梁思成、林徽因、聞一多、金岳霖、沈從文、蔣夢麟、馮友蘭、楊振寧這些“大咖”都曾在影片中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出場過。那本就是個無問西東的年代吧,就像沈光耀的故事裡,遭遇空襲的師生都躲進防空洞,外面地動山搖,但老師依舊授課,淡定從容讓人慨歎不已:唯有對什麼懷有深邃的崇仰,才能如此將生死置之度外吧。許是真理,許是家國,許是傳道授業的使命。

所謂無問西東,便是深愛,勇往。嗯,電影最深得我心的,或許是它的名字。

文| 章旭

往期精選

導演在把握宏大歷史方面,亦有些力不從心。1938年的中國正遭遇戰亂,那是一個“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的時代,但是故事與這一宏闊歷史背景的關聯,影片卻只是靠幾個符號來展現,比如牆上的大字報,報童的呼喊,遠處的防空警報。導演把大量的鏡頭對準了西南邊陲這座小城的日常,比如村民們的勞作,孩子們的嬉戲,沈光耀和同學捕蛇時的奔跑。攝影師到底是曹鬱,鏡頭裡的鄉野柔美恬和得像一幅幅畫作,但這樣的柔化、私人化的處理,會使觀眾很難被嵌入那一段歷史,而不免產生一種疏離感。至於後來沈光耀在目睹一個孩子被炸死後義無反顧地選擇棄筆從戎,也因缺少情感渲染上的鋪陳,而讓人感到有些突兀和斷裂。也許導演希圖通過一種周遭生活前後的反差,來揭示沈光耀內心受到的強烈激蕩,詮釋他的抉擇在情感上的合理性,但這種嘗試顯得過於生澀。

導演在一些情節的鏡頭表達上,又顯得情緒過於氾濫而不夠克制。比如吳嶺瀾聽完泰戈爾的演講,領悟到應當關切“內心的真實”,思考生命,思考這一生要怎樣度過時,影片訴諸一個長鏡頭——一群清華學子在雪地里拉小提琴。冰天雪地、小提琴、內心的冥思,這樣的關聯委實刻意。而沈光耀為孩子們從空中投食的情節中,亦不乏刻意溫情的表達。

回歸到私人性的情感中,導演則遊刃有餘了許多。陳鵬和王敏佳的故事是四個故事中完成度最高的,也最流暢,最動人。陳鵬對王敏佳說出那句“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會在下麵給你托著。我什麼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我聽到了全場最多的抽泣聲。後來,王敏佳收到一個盛滿銀杏葉的盒子,從葉子下摸出雪花膏和珍珠霜的鏡頭,那樣靜默蘊藉卻幾欲溢出鏡頭的深情,如此打動人心。這樣的深情,也和故事中的副線——許老師與他的妻子構成了隱晦的對比。當妻子詰問許老師:“你說過會喜歡我一輩子”時,許老師反問她:“人難道不可以變麼?為什麼所有東西都可以變,這個卻不可以”,只是可以改變的,終歸不是深情。相反,當王敏佳因為被毀容而自卑時,陳鵬卻告訴她:“我不在乎”,這四個字,暗合了電影的題目——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只問深情。

我想,這個故事之所以格外動人,大抵還是因為深情的稀缺吧。就像木心在《爛去》中所寫:“往過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來看,一代比一代無情。多情可以多到沒際涯,無情則有限,無情而已”,可還是有一些人,在這個不再對任何沉溺的迅疾的時代裡,渴慕著對什麼能夠一往而深。

其實,稀缺的,又豈止深情,還有自由、盛放、初心、敢勇。太多的人,在面臨抉擇時,會陷入焦灼與迷惘,不知道應該選擇世俗所尊重與認同的,還是選擇心之所往。選擇,似乎永遠都是一個艱難的行為,它指向的,恰恰是人類終極性的孤獨。我們永遠不知道選擇的那頭是什麼,沒有人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確定性的重量,與我們一起承負那令人不安的結果。沒有任何一種外在的價值可以自足地完成一次對我們的指引。而影片中,導演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選擇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嚮往,即便那個東西在這個時代裡是稀缺的,是不再獲得普遍認同的,但因為它是你的,所以珍貴。

一如張果果在片尾的獨白:“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願你在迷茫時記得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影片中的情懷是豐沛的,也頗合時宜,但可惜,這情懷更多的時候不是由故事本身流淌與生髮得來,而是藉由臺詞、獨白“說”出來的。“什麼是真實,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諸多“金句”的堆砌,讓影片多了幾分“尬情懷”的矯揉造作。

倒是片尾彩蛋令人驚喜,原來,梁思成、林徽因、聞一多、金岳霖、沈從文、蔣夢麟、馮友蘭、楊振寧這些“大咖”都曾在影片中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出場過。那本就是個無問西東的年代吧,就像沈光耀的故事裡,遭遇空襲的師生都躲進防空洞,外面地動山搖,但老師依舊授課,淡定從容讓人慨歎不已:唯有對什麼懷有深邃的崇仰,才能如此將生死置之度外吧。許是真理,許是家國,許是傳道授業的使命。

所謂無問西東,便是深愛,勇往。嗯,電影最深得我心的,或許是它的名字。

文| 章旭

往期精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