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為什麼說下一個十年文化產業將成中國GDP支柱?

俗話說“選擇大於努力”, 當一個巨大的風口來臨之際, 只要選對了路, 豬都能飛起來。 那麼, 在中國製造業不景氣和房地產即將淪為泡沫的當下, 哪個產業會成為最大的風口?

一、房地產是怎樣成為GDP支柱產業的?

2004年-2013年被稱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 在這十年中, 中國市場一片欣欣向榮, 其中表現最突出的當屬房地產, 在2017年公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 房地產及房屋建築業佔據了80席, 其中萬科和恒大更是位列第11和12位。 那麼為什麼房地產會在這一波機遇中脫穎而出, 成為中國GDP的支柱產業?首先我們來看三個問題:

1、社會就業問題。 20世紀九十年代, 中國城市開始了“下崗潮”, 同時, 在農村形成了“務工潮”, 這兩大潮流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

2、技術落後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靠的是廉價的勞動力成本, 而非先進的技術。 因此, 中國經濟的發展絕不可能依託於技術, 只能依託于資源, 包括人力資源。

3、通貨膨脹問題。 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就會導致市場需要能夠穩定保值和增值的商品來代替存款。

以上三個問題就是21世紀初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最大問題。 而房地產的出現, 恰好能完美地解決這三個問題:

首先, 房地產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它既需要鋼鐵產業、建材產業、家居產業的支撐, 也需要大量的建築工人、泥瓦匠、搬運工, 可以有效的解決社會就業問題。

其次, 改革開放初期, 中國的發展戰略是以資源換效益,

包括人力資源和原料資源, 房地產既不需要非常先進的技術, 又能很好的將鋼鐵等能源轉化成經濟效益。

最後, 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城市成為先富起來的那批人, 房子不僅是剛需產品, 而且價格不菲, 還能增值, 是市場財富聚集的超級“蓄水池”。

綜合以上三個因素, 在第一個“黃金十年”, 房地產就相當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 它有效地將中國的人力資源、能源資源等轉化成效益, 解決了社會的就業問題, 同時還具備增值、保值的功能, 成為社會閒散資金最好的“蓄水池”。

二、為什麼文化產業將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2014年到2017年可以說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陣痛期”, 在這一時期,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 而房地產作為上一個十年經濟發展的引擎已經疲態盡顯。 當此之時, 為什麼文化產業將會成為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引擎, 還是讓我們首先來看三個問題:

1、資源枯竭問題。由於第一個“黃金十年”的粗放型增長,導致當下的中國各種資源匱乏。同時,勞動力成本的巨大上漲導致經濟模式必須從粗放型向精細型轉型。

2、消費升級問題。房地產十年的井噴式發展,已經使得當下的絕大數家庭都至少擁有一套房子,衣食住行已經不是市場的主力消費需求,人們普遍追求消費物質以外的精神需求。

3、通貨膨脹問題。無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將再度迎來“瘋漲”,通貨膨脹問題也會更加嚴重,今年的1000萬元,10年以後只值300萬元,而房價已基本穩定。

針對這三個問題,中國經濟需要新的驅動引擎。而這個驅動引擎必須滿足如下條件:不佔用資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具備升值保值功能,同時,這個引擎還必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能夠解決一整條產業鏈式的就業問題。而文化產業恰好能滿足這些條件:

1、文化產業對資源、能源的依附性很小,不浪費國家資源;

2、文化產業滿足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3、“亂世黃金,盛世收藏”正是體現了文化產業具備強大的增值保值能力;

4、文化產業需求的是精細化的匠人精神,大大提升了勞動力的價值;

5、文化產業可以以任何工業產品為載體,為“大眾創業”提供契機,有效解決就業問題。

由此可見,在下一個十年,文化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成為中國GDP的支柱產業。

三、從“互聯網+”到“文化+”

“互聯網+”的概念最早是在2014年年底提出,2015年被寫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隨即便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互聯網”熱,許多人都把互聯網產業當作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風口”。

如今,隨著大浪淘沙,人們才赫然發現,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它無法滿足需求,更無法創造需求,只是減少了資源的浪費,節省了供需雙方資訊交流的時間成本。而真正能驅動經濟發展的必須是要滿足市場需求,否則就會很快淪為經濟泡沫。

不僅如此,“互聯網+”的出現,更是極大地催生了“價格戰”,加快傳統製造業的"倒閉潮",加劇社會的"失業率"。

而“文化+”則不然,以文創產品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可以與任何製造業進行有效結合。並且,“文化”的附著還能大大提升工業製品的附加值,從而推動中國經濟從“以量取勝”到“以質取勝”,實現供給側改革。這種模式目前已經在汽車、博物館文創產品、生活用品等領域得到成功實踐。

除了“文化+工業”,“文化+”還可以與服飾、旅遊、家居、餐飲、金融等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深度結合,既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又提升了各大產業的附加值,讓整個中國經濟得以良性健康發展。

從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傳統文化回歸等一系列國策中,我們不難看出,“文化產業”儼然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已經身處這一“風口”的工美人們,無疑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1、資源枯竭問題。由於第一個“黃金十年”的粗放型增長,導致當下的中國各種資源匱乏。同時,勞動力成本的巨大上漲導致經濟模式必須從粗放型向精細型轉型。

2、消費升級問題。房地產十年的井噴式發展,已經使得當下的絕大數家庭都至少擁有一套房子,衣食住行已經不是市場的主力消費需求,人們普遍追求消費物質以外的精神需求。

3、通貨膨脹問題。無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將再度迎來“瘋漲”,通貨膨脹問題也會更加嚴重,今年的1000萬元,10年以後只值300萬元,而房價已基本穩定。

針對這三個問題,中國經濟需要新的驅動引擎。而這個驅動引擎必須滿足如下條件:不佔用資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具備升值保值功能,同時,這個引擎還必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能夠解決一整條產業鏈式的就業問題。而文化產業恰好能滿足這些條件:

1、文化產業對資源、能源的依附性很小,不浪費國家資源;

2、文化產業滿足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3、“亂世黃金,盛世收藏”正是體現了文化產業具備強大的增值保值能力;

4、文化產業需求的是精細化的匠人精神,大大提升了勞動力的價值;

5、文化產業可以以任何工業產品為載體,為“大眾創業”提供契機,有效解決就業問題。

由此可見,在下一個十年,文化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成為中國GDP的支柱產業。

三、從“互聯網+”到“文化+”

“互聯網+”的概念最早是在2014年年底提出,2015年被寫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隨即便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互聯網”熱,許多人都把互聯網產業當作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風口”。

如今,隨著大浪淘沙,人們才赫然發現,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它無法滿足需求,更無法創造需求,只是減少了資源的浪費,節省了供需雙方資訊交流的時間成本。而真正能驅動經濟發展的必須是要滿足市場需求,否則就會很快淪為經濟泡沫。

不僅如此,“互聯網+”的出現,更是極大地催生了“價格戰”,加快傳統製造業的"倒閉潮",加劇社會的"失業率"。

而“文化+”則不然,以文創產品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可以與任何製造業進行有效結合。並且,“文化”的附著還能大大提升工業製品的附加值,從而推動中國經濟從“以量取勝”到“以質取勝”,實現供給側改革。這種模式目前已經在汽車、博物館文創產品、生活用品等領域得到成功實踐。

除了“文化+工業”,“文化+”還可以與服飾、旅遊、家居、餐飲、金融等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深度結合,既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又提升了各大產業的附加值,讓整個中國經濟得以良性健康發展。

從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傳統文化回歸等一系列國策中,我們不難看出,“文化產業”儼然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已經身處這一“風口”的工美人們,無疑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