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巴渝文獻第一大書煉成記

《巴渝文獻總目》。

200余萬字、7212種、29479條、7年……

對於《巴渝文獻總目》的所有參與者來說, 這不是一串簡單的數字。 每一個數字背後, 都是嘔心瀝血的付出和水滴石穿般的堅持。

我市“十三五”規劃重大文化工程《巴渝文庫》結出的第一枚碩果——《巴渝文獻總目》於2017年6月正式出版。

全書200余萬字, 收錄上溯有文字記載、有文物佐證的先秦時期, 下迄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巴渝著述著作文獻7212種、單篇文獻29479條, 前後歷時7年方才完成。

它如同打開源遠流長的巴渝文獻的鑰匙, 首次摸清了巴渝歷史文獻的厚實家底。

它告訴我們:曾經, 在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 留下了哪些為之書寫的著作、篇章。

這些文獻, 構成了一幅巴渝文化的歷史風貌長卷。

那麼, 重慶為何會開全國先河出版這樣一套書?為了一條20幾個字的目錄, 編撰團隊如何在書山文海中爬羅剔抉?出版時間又為何會一推再推?這部巴渝文獻第一大書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近日,

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重慶有沒有文化

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東西說話

“藍老, 都說您是‘重慶通’, 對重慶的歷史文化瞭若指掌, 可是您能說得清歷史上有多少部著作書寫重慶?到底重慶出了哪些文獻嗎?”2009年12月的一天, 冬寒料峭, 渝中區的一處民宅裡, 面對眼前這位40多歲訪客的提問, 頭髮花白的本土著名文化學者藍錫麟陷入了沉思。

訪客是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後與重慶市文廣局合併為重慶市文化委)圖書處的謝再明。 當時, 市新聞出版局有意啟動《巴渝文獻》工程, 對歷史上的巴渝文獻進行梳理、出版。

這一想法的實施, 必然少不了藍錫麟等本土著名文化學者的鼎力相助。

藍錫麟起身, 皺著眉頭在房間裡走了幾個來回, 重重地坐下後, 對謝再明說:“我說不清。 可是文獻對於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梳理來說太重要了。 ”

“藍老, 湖南和四川都已經分別啟動了《湖湘文庫》和《巴蜀全書》的編撰出版工作, 我們可不能落於人後啊。 ”望著眼前這位可敬的學者, 謝再明目光炯炯, 這位曾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寫作者對本土文化有著深深眷念。

謝再明離開後, 藍錫麟再也坐不住了:重慶有沒有文化?巴渝文化到底有多大的成就和影響力?得拿出實實在在的東西來說話啊!他找出紙筆, 刷刷地寫了起來。

一個多小時後, 一份關於編撰出版《巴渝文庫》的建議書出爐了。

“首先要有文化自知, 然後才能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如果我們連祖先留下的東西都不搞清楚, 何來文化自信?而文獻, 無疑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這是藍錫麟草擬這份建議書的初衷。

於是, 出版一套以發掘梳理、編撰出版巴渝文獻為主軸, 對巴渝歷史、巴渝人文、巴渝風物等進行廣泛匯通和當代解讀的大型叢書——《巴渝文庫》的設想, 在2010年初被正式提了出來。

很快, 有識之士一個接一個地加入:重慶出版集團加入進來了, 三峽博物館加入進來了, 歷史、文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加入進來了……

幾次專家會議後, 大家一致認為, 巴渝歷代典籍數量極為豐富, 在啟動《巴渝文庫》叢書工程之前, 要首先編纂一部全面搜集、系統整理巴渝文獻的總目錄,

以便徹底摸清新中國成立以前歷代巴渝文獻的存佚狀況。

這是巴渝文獻的第一大書。 當時, 其他省市編撰文庫均是直接從作品入手, 重慶此舉, 在全國同類文庫叢書編纂中開了先河。

可是, 在漫漫時間長河中, 對浩如煙海的文獻, 該怎麼選?文獻對於歷史文化意義重大, 稍有閃失, 就恐有遺漏, 其工作量之大, 對專業要求之高, 誰能擔此重任?

飛越千山萬水

為了一條條十來個字的目錄

2011年9月的一天, 夏日炎炎, 重慶圖書館研究員王志昆接到一個電話。

王志昆沒有想到, 這個電話, 讓他在此後的6年時間裡為了一套書不舍晝夜、全情投入。

電話是重慶出版集團工作人員打來的, 邀請王志昆參加《巴渝文庫》綱要目錄專題研究會。 會上決定,《巴渝文獻總目》由重慶圖書館負責編纂、重慶出版社負責出版。

接到任務,王志昆很焦慮。對於目錄的編撰,行內有一句話——好漢子不為,賴漢子做不了。意思是此事費時費力,很難出成果,但沒有一定能力的人,又做不了。

好在,重慶圖書館有豐富的館藏,在此之前又進行了古籍普查,具有一定的基礎。

《巴渝文獻總目》由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和王志昆任主編,袁佳紅任副主編,在三人的牽頭下,重圖近30人的編撰團隊建立起來了。

《巴渝文獻總目》的編選原則是“應有盡有,無所遺漏”。編撰團隊成員一頭紮進了書山文海中,打撈歷史上關於巴渝的著作文章。

這是一條很長的路,一路上,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持之以恆。

編撰團隊大部分成員是70後、80後。中途,也有人退出了,因為這件事,可能做上好幾年也出不了成果。最終堅持下來的,大約有10餘人。

1979年出生的袁志鵬自始至終參與其中,他負責該書《古代卷·單篇文獻》的編撰。2012年,他專門到了雲南省圖書館、雲南大學圖書館查閱資料,收集資訊。

在雲南省圖書館,他發現了明代大儒來知德撰寫的《來瞿唐先生日錄十三卷》。

而來知德撰寫的《重刻來瞿唐先生日錄十二卷》則由王志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

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編撰團隊的足跡踏遍了這些地方的圖書館、博物館,翻閱的史料舉不勝舉。

這些飛越千山萬水查詢回來的資料,出現在《巴渝文獻總目》中,僅為一條條十來個字的目錄。

從眾多史料典籍中去打撈關於巴渝的文獻資料,本已很難,對每一條目錄的甄別更是一件難上加難。

2012年,袁佳紅在《潼南縣誌》中查到清代名臣張鵬翮是潼南人,於是將其收入《巴渝文獻總目》。隨後,有專家提出,張鵬翮是遂寧人,不是潼南人。於是,袁佳紅將其從書稿中刪除。接著,又有專家提出應該將此人收入書稿中。

到底收還是不收?這需要考證。在推進手上其他工作的同時,袁佳紅也一直將此事放在心裡。

為了核對張鵬翮的資訊,她翻閱了大量潼南的文史資料,一個細節讓她格外留意——張鵬翮家的祖墳在遂寧,但他兒時居住在潼南。王志昆也曾駕車走國道從遂甯到重慶,證實這條路的確會經過潼南。

2016年,經過長達4年的時間,編撰團隊終於確定將張鵬翮的目錄收入《巴渝文獻總目》書稿。

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為了考證巴金先生的《成渝路上》究竟是否寫了關於重慶的內容,王志昆一字一句地讀完全書20多萬的文字;為了不出現遺漏,編撰團隊僅是閱讀重慶各地的老縣誌就多達幾千萬字……

寧慢勿濫

走好最後的四五裡

“讚譽註定一閃而過,接下來就是對最差總目的吐槽,何苦……將將就就是不行的,千秋功業,寧慢勿濫!”2016年10月的一天,藍錫麟坐在自家的書桌前,激動地給負責推進《巴渝文庫總目》的市文化委副主任王增恂寫下一封信。

信中,藍錫麟表示自己看了書稿,覺得還有不少內容需要增補,建議推遲《巴渝文庫總目》的出版時間。

事實上,《巴渝文庫總目》的出版時間已經一推再推。最初計畫的是2012年出版,為了保證編撰品質,時間已經往後推遲了4年了。

還要再推嗎?

對此,作為該書的學術牽頭人之一,藍錫麟認為,要出精品,審定精准至關重要:“《四庫全書》不僅設總裁,設總撰,還設了總校,以及分類設了分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于光緒年間付梓刻印,刻印之前用了28個文人,花了8年功夫,經過了8次校對才最終定稿。這些都值得我們今天學習。”

在這一年11月8日的又一封信裡,藍錫麟再次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時下的樣書還只走了九十五六裡,還需要走最後的四五裡。如果不做進一步的修訂打磨,搶在年內出書,勢必留下令人痛心的遺憾。”

最終,《巴渝文庫總目》編撰委員會決定將出版時間再往後推。

各個學科的專家們秉承嚴謹的治學態度,逐字逐句對書稿進行一一審讀。

學術牽頭人之一、原三峽博物館館長黎小龍提出,書稿中關於古代地理志中的巴渝部分幾乎全部遺漏,他將《水經注》《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等地理總志書一一羅列出來。

對於書稿中的《民國卷·單篇文獻》部分,藍錫麟前後整整花了9天時間,寫下325條審讀意見,一筆一劃全部用手寫完成,足有30多頁。而這僅是他眾多審讀意見中的一部分。

在幾次專家意見會議上,專家們對“在巴渝寫”是否應該收入《巴渝文獻總目》中分歧較大,常在會上爭得面紅耳赤。

有的專家認為,非巴渝籍人士在重慶所寫的著作和文章如果收進總目,會沖淡巴渝文獻的地方特色。

對此,藍錫麟認為,一切文化得以生成和發展,都是在其滋生的熱土上,曾經生息過的所有人發現、創作的共生結果,所以不應該分本籍、外籍。

在一次專家會上,藍錫麟還舉例子,重慶籍著名學者、科學家、教育家任鴻雋的妻子陳衡哲出生在江蘇,祖籍湖南。她是中國第一位公派出國留學的女碩士、中國第一位白話文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教授。抗戰時期,她曾與丈夫在重慶生活了5年時間,出版了《衡哲散文》。“對於這樣一個擁有三個‘第一’身份的重慶媳婦,難道她的《衡哲散文》不該收進來嗎?”

經過專家委員會的多次磋商討論,最終決定,《巴渝文獻總目》將“籍在巴渝”“在巴渝寫”“為巴渝寫”的文獻全部收入其中。

2017年6月,沉甸甸的巴渝文獻第一大書、200多萬字的《巴渝文獻總目》終於正式出版,此時距離《巴渝文獻》工程的正式提出已經過去了7年。7年間,《巴渝文獻總目》顧問、中華書局原總編輯傅璿琮,謝再明都已因病辭世。

而這,僅為《巴渝文獻》文化工程開了一個頭,接下來,工程還將繼續推進,將出版《巴渝文獻要目提要》等300種左右的叢書。

作為編撰團隊的一員,1986年出生的譚翠說,如果把巴渝文化比喻成一個人,那麼,在此之前,這個人對她來說是面目模糊的,“編撰完成《巴渝文獻總目》後,我才發現,透過文獻去看巴渝文化這個‘人’,原來他是這麼親切,這麼生動,這麼淵博……”

會上決定,《巴渝文獻總目》由重慶圖書館負責編纂、重慶出版社負責出版。

接到任務,王志昆很焦慮。對於目錄的編撰,行內有一句話——好漢子不為,賴漢子做不了。意思是此事費時費力,很難出成果,但沒有一定能力的人,又做不了。

好在,重慶圖書館有豐富的館藏,在此之前又進行了古籍普查,具有一定的基礎。

《巴渝文獻總目》由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和王志昆任主編,袁佳紅任副主編,在三人的牽頭下,重圖近30人的編撰團隊建立起來了。

《巴渝文獻總目》的編選原則是“應有盡有,無所遺漏”。編撰團隊成員一頭紮進了書山文海中,打撈歷史上關於巴渝的著作文章。

這是一條很長的路,一路上,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持之以恆。

編撰團隊大部分成員是70後、80後。中途,也有人退出了,因為這件事,可能做上好幾年也出不了成果。最終堅持下來的,大約有10餘人。

1979年出生的袁志鵬自始至終參與其中,他負責該書《古代卷·單篇文獻》的編撰。2012年,他專門到了雲南省圖書館、雲南大學圖書館查閱資料,收集資訊。

在雲南省圖書館,他發現了明代大儒來知德撰寫的《來瞿唐先生日錄十三卷》。

而來知德撰寫的《重刻來瞿唐先生日錄十二卷》則由王志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

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編撰團隊的足跡踏遍了這些地方的圖書館、博物館,翻閱的史料舉不勝舉。

這些飛越千山萬水查詢回來的資料,出現在《巴渝文獻總目》中,僅為一條條十來個字的目錄。

從眾多史料典籍中去打撈關於巴渝的文獻資料,本已很難,對每一條目錄的甄別更是一件難上加難。

2012年,袁佳紅在《潼南縣誌》中查到清代名臣張鵬翮是潼南人,於是將其收入《巴渝文獻總目》。隨後,有專家提出,張鵬翮是遂寧人,不是潼南人。於是,袁佳紅將其從書稿中刪除。接著,又有專家提出應該將此人收入書稿中。

到底收還是不收?這需要考證。在推進手上其他工作的同時,袁佳紅也一直將此事放在心裡。

為了核對張鵬翮的資訊,她翻閱了大量潼南的文史資料,一個細節讓她格外留意——張鵬翮家的祖墳在遂寧,但他兒時居住在潼南。王志昆也曾駕車走國道從遂甯到重慶,證實這條路的確會經過潼南。

2016年,經過長達4年的時間,編撰團隊終於確定將張鵬翮的目錄收入《巴渝文獻總目》書稿。

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為了考證巴金先生的《成渝路上》究竟是否寫了關於重慶的內容,王志昆一字一句地讀完全書20多萬的文字;為了不出現遺漏,編撰團隊僅是閱讀重慶各地的老縣誌就多達幾千萬字……

寧慢勿濫

走好最後的四五裡

“讚譽註定一閃而過,接下來就是對最差總目的吐槽,何苦……將將就就是不行的,千秋功業,寧慢勿濫!”2016年10月的一天,藍錫麟坐在自家的書桌前,激動地給負責推進《巴渝文庫總目》的市文化委副主任王增恂寫下一封信。

信中,藍錫麟表示自己看了書稿,覺得還有不少內容需要增補,建議推遲《巴渝文庫總目》的出版時間。

事實上,《巴渝文庫總目》的出版時間已經一推再推。最初計畫的是2012年出版,為了保證編撰品質,時間已經往後推遲了4年了。

還要再推嗎?

對此,作為該書的學術牽頭人之一,藍錫麟認為,要出精品,審定精准至關重要:“《四庫全書》不僅設總裁,設總撰,還設了總校,以及分類設了分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于光緒年間付梓刻印,刻印之前用了28個文人,花了8年功夫,經過了8次校對才最終定稿。這些都值得我們今天學習。”

在這一年11月8日的又一封信裡,藍錫麟再次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時下的樣書還只走了九十五六裡,還需要走最後的四五裡。如果不做進一步的修訂打磨,搶在年內出書,勢必留下令人痛心的遺憾。”

最終,《巴渝文庫總目》編撰委員會決定將出版時間再往後推。

各個學科的專家們秉承嚴謹的治學態度,逐字逐句對書稿進行一一審讀。

學術牽頭人之一、原三峽博物館館長黎小龍提出,書稿中關於古代地理志中的巴渝部分幾乎全部遺漏,他將《水經注》《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等地理總志書一一羅列出來。

對於書稿中的《民國卷·單篇文獻》部分,藍錫麟前後整整花了9天時間,寫下325條審讀意見,一筆一劃全部用手寫完成,足有30多頁。而這僅是他眾多審讀意見中的一部分。

在幾次專家意見會議上,專家們對“在巴渝寫”是否應該收入《巴渝文獻總目》中分歧較大,常在會上爭得面紅耳赤。

有的專家認為,非巴渝籍人士在重慶所寫的著作和文章如果收進總目,會沖淡巴渝文獻的地方特色。

對此,藍錫麟認為,一切文化得以生成和發展,都是在其滋生的熱土上,曾經生息過的所有人發現、創作的共生結果,所以不應該分本籍、外籍。

在一次專家會上,藍錫麟還舉例子,重慶籍著名學者、科學家、教育家任鴻雋的妻子陳衡哲出生在江蘇,祖籍湖南。她是中國第一位公派出國留學的女碩士、中國第一位白話文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教授。抗戰時期,她曾與丈夫在重慶生活了5年時間,出版了《衡哲散文》。“對於這樣一個擁有三個‘第一’身份的重慶媳婦,難道她的《衡哲散文》不該收進來嗎?”

經過專家委員會的多次磋商討論,最終決定,《巴渝文獻總目》將“籍在巴渝”“在巴渝寫”“為巴渝寫”的文獻全部收入其中。

2017年6月,沉甸甸的巴渝文獻第一大書、200多萬字的《巴渝文獻總目》終於正式出版,此時距離《巴渝文獻》工程的正式提出已經過去了7年。7年間,《巴渝文獻總目》顧問、中華書局原總編輯傅璿琮,謝再明都已因病辭世。

而這,僅為《巴渝文獻》文化工程開了一個頭,接下來,工程還將繼續推進,將出版《巴渝文獻要目提要》等300種左右的叢書。

作為編撰團隊的一員,1986年出生的譚翠說,如果把巴渝文化比喻成一個人,那麼,在此之前,這個人對她來說是面目模糊的,“編撰完成《巴渝文獻總目》後,我才發現,透過文獻去看巴渝文化這個‘人’,原來他是這麼親切,這麼生動,這麼淵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