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醫名句(1)

天人合一

1.夫人稟五常, 因風氣而生長, 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漢·張機《金匱要略》)

2. 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3.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素問·寶命全形論》)

養生保健

1.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法于陰陽, 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素問·上古天真論》)

3.志閑而少欲, 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 (《素問·上古天真論》)

4.善養性者, 先饑而食, 先渴而飲, 食欲數而少, 不欲頓而多。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夫肝之病, 補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漢·張機《金匱要略》)

3.虛邪賊風, 避其有時, 恬惔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

4.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素問》)

醫術學習

1. 不為良相, 必為良醫。 (邵登瀛《四時病機》紹諴序)

2.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器利而後工乃精, 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序》)

3. 看方猶看律, 用藥如用兵, 機無輕發, 學貴專精。 (清·劉一仁《醫學傳心錄·病因賦》)

4. 不通仲景之書, 不足以言醫。 (舒詔《傷寒集注》自序)

5. 脾胃為病, 最詳東垣(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

6. 醫之為書, 非《素問》無以立論, 非《本草》無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餘論》自序)

7. 凡大醫治病, 必當安神定志, 無欲無求。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陰陽五行

1.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其陰陽, 以別柔剛, 陽病治陰, 陰病治陽, 定其血氣,

各守其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陰在內, 陽之守也;陽在外, 陰之使也。 陽勝則熱, 陰勝則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素問·生氣通天論》)

5.氣味, 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湧泄為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陰勝則陽病, 陽勝則陰病。 陽生陰長, 陽殺陰藏。 陽化氣, 陰成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陽常有余, 陰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8.孤陰不長, 獨陽不成。 (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集》)

藏象學說

1. 脾主升清, 胃主降濁。 (清·黃元禦《素靈微蘊·原胃解》)

2. 脾宜升則健, 胃宜降則和。 (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

3. 肺為氣之主, 腎為氣之根。 (明·張介賓《景嶽全書·喘促》)。

4. 清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 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 濁陰歸六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頭者精明之府, 背者胸中之府, 腰者腎之府, 膝者筋之府, 骨者髓之府。 (《素問·脈要精微論》)

6.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肺者, 相傅之官, 治節出焉。 肝者, 將軍之官, 謀慮出焉。 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脾胃者, 倉廩之宮, 五味出焉。 大腸者,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小腸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腎者, 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 三焦者, 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素問·靈蘭秘典論》)

7. 肝受血而能視。 (《素問·五藏生成篇》)

8. 肝體陰而用陽。 (清·唐宗海《血證論·滑氏補肝散》

9.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 皆藏于陰而象於地, 故藏而不瀉, 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此五者,

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 故瀉而不藏, 此受五藏濁氣, 名曰傳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素問·五藏別論》)

10. 五藏者, 藏精氣而不瀉也, 故滿而不能實。 六府者, 傳化物而不藏, 故實而不能滿也。 (《素問·五藏別論》)

11. 胃者, 水穀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 (《素問·五藏別論》)

12. 心為汗, 肺為涕, 肝為淚, 脾為涎, 腎為唾, 是謂五液。 (《素問·宜明五氣篇》)

13. 心欲苦, 肺欲辛, 肝欲酸, 脾欲甘, 腎欲鹹, 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問·五臟生成篇》)

14. 心氣通於舌, 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肝氣通於目, 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靈樞·脈度》)

15. 心者, 生之本, 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肝者, 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肺者, 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腎者, 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素問·六節髒象論》)

16. 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張山雷《臟腑藥式補正·脾部》)

17. 腎開竅于二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18.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18. 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

20.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以成七竅之用,故頭為精明之府。(明·張介賓《類經·疾病類》)

21. 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清·葉桂《外感溫熱篇》)

22. 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壽棠《醫原·聞聲須察陰陽·論》)

精神氣血

1. 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3. 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

4.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靈樞·大惑論》)

5.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靈樞·營衛生會》)

6. 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丁甘仁《丁甘仁醫案·衄血》)

7. 氣屬陽而無形,血屬陰而有形。(明·張介賓《類經·經絡類》)

8.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靈樞·本髒》)

9.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調經論》)

10.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生氣通天論》)

11. 陽隨乎陰,血隨乎氣,故治血必先理氣,血脫必先益氣。(明·趙獻可《醫貫·血證論》)

病因學

1.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3. 風者善行而數變。(《素問·風論》)

4. 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葉天士醫案》)

5.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

6.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生氣通天論》)

7.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9.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0. 安穀則昌,絕穀則亡。(金·李杲《脾胃論·仲景引內經所說脾胃》)

11.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素問·宣明五氣篇》)

病機學

1. 氣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脈因證治·雜證》)

2. 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漢·張機《傷寒論》)

3.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5.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素問·至真要大論》)

6.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7.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素問·調經論》)

8. 氣有餘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9.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四診方法

1.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有諸內者,形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3.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宋·崔袁彥《脈訣》)

4.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漢·張機《傷寒論·辨脈法》)

5. 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明·張介賓《景嶽全書·寒熱篇》)

6. 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穀收。(明徐鳳《針灸大全·四總穴歌》)

藥物方劑

1.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

2. 補湯宜用熟,瀉藥不嫌生。(明·傅仁宇《審視瑤函·用藥生熟各宜論》)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素問·宣明五氣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春溫夏熱病大法》)

5. 附子無薑不熱。(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乾薑》)

6. 石膏非大劑則無效。(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傷寒兼有伏熱證》)

7. 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丹參》)

臨床疾病

1. 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明·張介賓《景嶽全書·眩暈》)

2. 諸有水腫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漢·張機《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

3.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漢·張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

4.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5.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6. 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清·吳謙等《醫宗金鑒·烏梅丸集注》

(《素問·六節髒象論》)

16. 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張山雷《臟腑藥式補正·脾部》)

17. 腎開竅于二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18.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18. 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

20.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以成七竅之用,故頭為精明之府。(明·張介賓《類經·疾病類》)

21. 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清·葉桂《外感溫熱篇》)

22. 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壽棠《醫原·聞聲須察陰陽·論》)

精神氣血

1. 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3. 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

4.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靈樞·大惑論》)

5.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靈樞·營衛生會》)

6. 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丁甘仁《丁甘仁醫案·衄血》)

7. 氣屬陽而無形,血屬陰而有形。(明·張介賓《類經·經絡類》)

8.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靈樞·本髒》)

9.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調經論》)

10.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生氣通天論》)

11. 陽隨乎陰,血隨乎氣,故治血必先理氣,血脫必先益氣。(明·趙獻可《醫貫·血證論》)

病因學

1.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3. 風者善行而數變。(《素問·風論》)

4. 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葉天士醫案》)

5.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

6.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生氣通天論》)

7.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9.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0. 安穀則昌,絕穀則亡。(金·李杲《脾胃論·仲景引內經所說脾胃》)

11.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素問·宣明五氣篇》)

病機學

1. 氣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脈因證治·雜證》)

2. 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漢·張機《傷寒論》)

3.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5.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素問·至真要大論》)

6.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7.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素問·調經論》)

8. 氣有餘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9.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四診方法

1.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有諸內者,形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3.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宋·崔袁彥《脈訣》)

4.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漢·張機《傷寒論·辨脈法》)

5. 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明·張介賓《景嶽全書·寒熱篇》)

6. 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穀收。(明徐鳳《針灸大全·四總穴歌》)

藥物方劑

1.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

2. 補湯宜用熟,瀉藥不嫌生。(明·傅仁宇《審視瑤函·用藥生熟各宜論》)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素問·宣明五氣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春溫夏熱病大法》)

5. 附子無薑不熱。(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乾薑》)

6. 石膏非大劑則無效。(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傷寒兼有伏熱證》)

7. 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丹參》)

臨床疾病

1. 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明·張介賓《景嶽全書·眩暈》)

2. 諸有水腫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漢·張機《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

3.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漢·張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

4.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5.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6. 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清·吳謙等《醫宗金鑒·烏梅丸集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