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憑什麼是它們引領中國汽車工業的民族復興?

前幾年, 人們更多認為新能源汽車領域將是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的絕佳時機。 現在我仍不否認, 但是, 按照目前我國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發展現狀, 僅僅憑新能源這一技術, 恐怕還不夠。

這時, 人們又將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了智慧網聯領域。 從五年前以響應“互聯網+”戰略部署為契機, 隨著國外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技術的快速反覆運算發展, 我國的車聯網、智慧駕駛也開始了以車為主體的縱深發展模式。 一批老牌互聯網公司, 如BAT, 則紛紛湧入汽車智慧網聯市場, 開始佈局。

在這場搶灘登陸戰中,

阿裡選擇利用自己擅長的系統、大資料搶佔份額, 而百度則高舉高打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技術平臺。 騰訊則更傾向於在與產業鏈合作的基礎上, 後期自身的應用生態和社交屬性深度嫁接。

阿裡選擇的是與汽車銷量最大的上汽集團合作, 聯手推出AliOS互聯網汽車榮威RX5, 旗下高德地圖等生態企業也動作頻頻, 迅速搶佔車聯網的基礎設施和底層應用, 也為攫取大資料提供了基本保障。

騰訊在2015年發佈了車聯ROM, 車聯APP、Mycar等一系列人機交互的產品後, 2017年推出騰訊車聯“AI in Car”系統, 全面開放基於AI的連接能力和生態資源。 而廣汽、長安、吉利、比亞迪、東風柳汽, 成為了騰訊車聯的首批合作車企。

百度選擇多條腿走路, 不僅推出了可搭載的Carlife系統, 去年又推出能夠提供智慧語音交互、情感化交流、資訊服務、閒聊問答、AR導航、個性化內容推薦、疲勞監測、人臉支付等服務, 以及下一代沉浸、靈動的人機交互介面功能的DuerOS智慧車聯解決方案。 同時率先開始佈局無人駕駛領域, 推出Apollo(阿波羅)計畫, 意在提供一個開放的、完整的、安全的平臺,

將幫助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結合車輛和硬體系統, 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 此外還與比亞迪合作, 試水對汽車撞他的監控。

除了主流企業, 智慧網聯的興起還催生了一大批互聯網創業公司,

專注於TSP、通訊運營、智慧終端機硬體等各個方面。

車企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推進網聯汽車的技術研發, 從車企層面來說以推廣產品與技術儲備為主, 從互聯網企業角度則是進一步擴大用戶群體與應用管道, 同時收集更多軌跡級車輛資料用於面向政府、使用者的應用開發。 對於普通用戶來講, 車聯網技術與智慧手機端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是具有一定的功能重合性。

目前, 我國在智慧網聯、人機交互方面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 前不久北汽紳寶所搭載的訊飛語音辨識, 就已經具備了方言普通話的識別能力, 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性”。 而在過去的一年, 同濟大學、百度等均在自動駕駛、無人駕駛領域上實現突破,

實現了不同程度的路測單元實驗。

互聯網革命給了中國汽車工業加速轉彎的一個優良契機, 目前, 我國在數位地圖和互聯網技術的某些領域已經領先於發達國家。

“未來, 智慧網聯的發展趨勢勢必是自動駕駛發展和安全應用的發展。 ”專注于智慧網聯領域的王嘉文說。 關於是否能真正實現彎道超車,“由於我國互聯網科技、政策、經濟的因素,智慧網聯車輛的發展一定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業內需要嚴謹的厘清發展脈絡,把握發展方向,來保證我國在這項技術優勢的形成。”

關鍵字四:變身轉型四

全世界都在宣導節能減排,宣導綠色出行。這樣老套的話驅動的直接行為就是共用經濟的誕生。

從網約車到共用單車,現在,共用汽車經過幾年發酵沉澱,已經來到風口,在過去的2017年迎來大爆發。

根據搜索統計,在手機應用商店裡,與汽車共用相關的APP超過70個。市場上的共用企業更是超過40餘家。與共用概念相呼應,車企提供的共用車型絕大多數均為新能源汽車。而這也與新能源汽車市場大部分消費群體仍為企業暗合。

據中國公安部交管局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私家車保有量為1.46億輛,但機動車駕照持有人數高達3.6億人,有本無車人群超過2億。而預計2020年這個資料會上升到5億。與此同時,中國目前道路和相關基礎設施對汽車保有的最大容量僅為3億輛,同時根據羅蘭貝格的測算,我國社會車輛的平均閒置時間高達95%。共用出行,不僅成為了解決我國供需矛盾的一種路徑,同時也作為消費者的一次消費升級的新嘗試。

在共用經濟被寫入政府報告後,共用租車、分時租賃迎來政策紅利,引得一眾車企和互聯網企業紛紛踏足。同時,隨著消費者行為的升級,他們也把在這一領域的開拓當做自己轉型升級的一次契機。

很多車企在早些年已經在其他地方嘗試做汽車共用。比如戴姆勒早在2008年就推出car2go業務,寶馬也擁有自己的DriveNow共用項目,包括豐田、福特、菲亞特、奧迪等,都曾嘗試以自己的產品推出汽車共用。

去年,面對風口的到來,更多車企在中國選擇與汽車共用平臺合作,互利共贏。比如寶馬芝諾與EVCard合作推出針對商務高端人士的分時租賃,年末又上線了i3升級版投入市場。風雷諾與共用出行平臺TOGO途歌簽署戰略合作協定,並提供20輛科雷嘉和90輛雷諾卡繽交付TOGO途歌在北京投入運營。而東風乘用車公司則與首汽約車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計畫在多個城市投放東風A9。

此外,還有車企自我生長,推出自有共用平臺。比如上汽集團和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共同出資成立的EVCard,比如首汽集團的GoFun,以及奧迪今年正式上線的“Audi on demand+移動出行”的服務和“奧迪出行”App。而之前已經在共用市場深耕的注入滴滴、神州優車等企業,更是聯手資本不斷夯實實力。

最重要的,在這些舉措之下,他們都有一點很重要的轉變,即身份的變化。寶馬率先宣佈自己從車企要轉型成為“移動出行服務商”,而神州優車也將“汽車出行”升級為“汽車生活”破平臺,如此云云。

不可否認,當前的共用經濟領域仍然存在著如多弊端和硬傷,但這並不能阻止共用出行成為未來不可逆轉的潮流與趨勢,同時,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整個社會的運轉效率將得以提升,傳統車企也可以通過這一新興消費模式實現自我的轉型升級,不再拘囿於正在衰退的傳統汽車行業,從而尋找新的運轉動力和模式。

擁有轉型升級需求的,可能不止新興的“服務商”們。無論是帶著互聯網技術進門的BAT們,還是隨著共用與資本火起來的滴滴、神州與摩拜們,乃至傳統的保險業、汽車後市場的企業們,他們都看到了“互聯網+”帶給這個行業的新契機,以及帶給自己華麗變身的“南瓜車”,不斷嘗試通過新技術的反覆運算,通過對於新企業的資本投入和運作,以及通過引入新的商業模式,比如以租代購等金融手段,通過跨產業之間的聯手合作,來實現企業自身的昇華,實現產業的融通與進步。

回顧2017的汽車行業,在傳統燃油車增速僅為3%的時候,另外一些領域,正在順應著時代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尋找到新的豁口,迸發出新的生機,雖不至顛覆,卻逐漸去探握汽車行業的話語權,對汽車工業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無論是新能源、智慧互聯還是共用經濟,都是新技術、新業態融合的結果。我們不可否認在這其中雜糅了灰暗與不堪,暴露著劣勢與短板,散發著幼稚與無序。但是,我們更需要看到,這“新三版”的進步,是一股不可逆的力量,潮水退去,依然會有強者對整個行業、整個國家起到支撐作用;這“新三版”的結合與互動,更加推動了汽車工業改革的速度,並引領著整個行業向著更優化的模式邁進。

關於是否能真正實現彎道超車,“由於我國互聯網科技、政策、經濟的因素,智慧網聯車輛的發展一定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業內需要嚴謹的厘清發展脈絡,把握發展方向,來保證我國在這項技術優勢的形成。”

關鍵字四:變身轉型四

全世界都在宣導節能減排,宣導綠色出行。這樣老套的話驅動的直接行為就是共用經濟的誕生。

從網約車到共用單車,現在,共用汽車經過幾年發酵沉澱,已經來到風口,在過去的2017年迎來大爆發。

根據搜索統計,在手機應用商店裡,與汽車共用相關的APP超過70個。市場上的共用企業更是超過40餘家。與共用概念相呼應,車企提供的共用車型絕大多數均為新能源汽車。而這也與新能源汽車市場大部分消費群體仍為企業暗合。

據中國公安部交管局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私家車保有量為1.46億輛,但機動車駕照持有人數高達3.6億人,有本無車人群超過2億。而預計2020年這個資料會上升到5億。與此同時,中國目前道路和相關基礎設施對汽車保有的最大容量僅為3億輛,同時根據羅蘭貝格的測算,我國社會車輛的平均閒置時間高達95%。共用出行,不僅成為了解決我國供需矛盾的一種路徑,同時也作為消費者的一次消費升級的新嘗試。

在共用經濟被寫入政府報告後,共用租車、分時租賃迎來政策紅利,引得一眾車企和互聯網企業紛紛踏足。同時,隨著消費者行為的升級,他們也把在這一領域的開拓當做自己轉型升級的一次契機。

很多車企在早些年已經在其他地方嘗試做汽車共用。比如戴姆勒早在2008年就推出car2go業務,寶馬也擁有自己的DriveNow共用項目,包括豐田、福特、菲亞特、奧迪等,都曾嘗試以自己的產品推出汽車共用。

去年,面對風口的到來,更多車企在中國選擇與汽車共用平臺合作,互利共贏。比如寶馬芝諾與EVCard合作推出針對商務高端人士的分時租賃,年末又上線了i3升級版投入市場。風雷諾與共用出行平臺TOGO途歌簽署戰略合作協定,並提供20輛科雷嘉和90輛雷諾卡繽交付TOGO途歌在北京投入運營。而東風乘用車公司則與首汽約車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計畫在多個城市投放東風A9。

此外,還有車企自我生長,推出自有共用平臺。比如上汽集團和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共同出資成立的EVCard,比如首汽集團的GoFun,以及奧迪今年正式上線的“Audi on demand+移動出行”的服務和“奧迪出行”App。而之前已經在共用市場深耕的注入滴滴、神州優車等企業,更是聯手資本不斷夯實實力。

最重要的,在這些舉措之下,他們都有一點很重要的轉變,即身份的變化。寶馬率先宣佈自己從車企要轉型成為“移動出行服務商”,而神州優車也將“汽車出行”升級為“汽車生活”破平臺,如此云云。

不可否認,當前的共用經濟領域仍然存在著如多弊端和硬傷,但這並不能阻止共用出行成為未來不可逆轉的潮流與趨勢,同時,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整個社會的運轉效率將得以提升,傳統車企也可以通過這一新興消費模式實現自我的轉型升級,不再拘囿於正在衰退的傳統汽車行業,從而尋找新的運轉動力和模式。

擁有轉型升級需求的,可能不止新興的“服務商”們。無論是帶著互聯網技術進門的BAT們,還是隨著共用與資本火起來的滴滴、神州與摩拜們,乃至傳統的保險業、汽車後市場的企業們,他們都看到了“互聯網+”帶給這個行業的新契機,以及帶給自己華麗變身的“南瓜車”,不斷嘗試通過新技術的反覆運算,通過對於新企業的資本投入和運作,以及通過引入新的商業模式,比如以租代購等金融手段,通過跨產業之間的聯手合作,來實現企業自身的昇華,實現產業的融通與進步。

回顧2017的汽車行業,在傳統燃油車增速僅為3%的時候,另外一些領域,正在順應著時代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尋找到新的豁口,迸發出新的生機,雖不至顛覆,卻逐漸去探握汽車行業的話語權,對汽車工業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無論是新能源、智慧互聯還是共用經濟,都是新技術、新業態融合的結果。我們不可否認在這其中雜糅了灰暗與不堪,暴露著劣勢與短板,散發著幼稚與無序。但是,我們更需要看到,這“新三版”的進步,是一股不可逆的力量,潮水退去,依然會有強者對整個行業、整個國家起到支撐作用;這“新三版”的結合與互動,更加推動了汽車工業改革的速度,並引領著整個行業向著更優化的模式邁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