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傳承中華飲食文化 推動餃子產業發展

冬至和餃子是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中兩顆璀璨的明珠。 尤其是餃子, 既是大眾, 又可以看作是速食、中國式速食, 還可以當作DIY食品;既可以單獨食用, 又可以作為宴席上的主食。 隨著中華文明在世界範圍的廣泛傳播, 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吃餃子。

冬至:感恩的日子

遠在周朝, 人們為了測量天地的中心, 就根據一年之中日影最長的現象指出, 從冬至這天開始, 陽氣上升。 因此, 冬至成了中華民族最早的新年, 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人們在這一天, 祭祀天地, 祈求新年好運。

直到後來, 人們才把新年的第一天推遲到春天即將到來、將要開始安排農活的時候, 也就是現在的春節。 而冬至作為24節氣之一沿襲至今, 是中華民族早期天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 也是華夏先民早期節慶文化的重要體現。

千百年來, 隨著歷史的變遷, 冬至的節慶活動不斷的演變,

從祭祀天地, 到祭拜祖先、百官互拜、拜望師長、親友互拜等。 雖然形式在演變、內容在演變, 但是感恩天地、感恩祖先、感恩身邊的人, 卻成為永恆的主題。

餃子:包容的文化產物

冬至的習俗, 保留至今最主要的內容是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 ”民間流傳較廣的說法是, 東漢名醫張仲景利用餃子治病。

張仲景巧妙地利用了餃子的包容性, 把藥物和其他食材混在一起, 變成營養美味的食物, 便於人們接受和服用。

實際上, 餃子的出現遠在張仲景之前, 在山東發現的春秋時期墓葬中, 已經有餃子的身影。

餃子最早出現的時間, 目前難以考證。 但可以推想, 人類早期的加工工具簡單、勞動能力低下,

當把麵食與其他食材搭配在一起食用時, 主要形式有兩種, 一是簡單地混在一起, 再一個就是包在一起。

餃子最大的特性就是包容, 人們可以盡情地根據自己的喜好, 把各種食材混搭在一起, 製成美味可口的餡, 用面一包, 食用、保存都方便。

包容性使餃子工藝簡單, 流傳甚廣, 一直傳播到亞洲其他國家以及遙遠的歐洲。

體驗:在包餃子中感受傳統文化

餃子文化, 包容天下。 餃子文化非常適合成為幼稚園、小學和初中的課程。 很多學校在課堂開展包餃子活動, 孩子們都特別開心、活躍。

通過包餃子, 引導人們體驗包容的益處, 養成包容的胸懷, 形成包容的心態, 讓人們從中體會到中華餃子文化, 從而推動餃子產業發展。

餃子文化節也是普及傳統文化不錯的形式。 有的學校在餃子文化節中舉辦感恩父母的活動, 組織大家回到小學母校看望老師, 引導學生和家長感恩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為我們服務的人。

此外, 結合各地的食材特點、飲食特點, 開發出適合當地人們喜愛的特色餃子。 還應該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大中型骨幹企業的作用, 制定出餃子的相關標準, 讓更多的人都愛上餃子和餃子文化, 分享餃子文化, 學會感恩, 學會包容。 (田建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