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家寶藏》火了,這些國寶酒具才讓人幸福感狂飆

轉眼間, 央視《國家寶藏》已播出過半, 明星小劇場演繹+專家巨匠解讀的方式, 國寶之美和歷史之厚重展現得淋漓盡致。 熱度還未消, 又一新作《如果國寶會說話》贏得滿堂彩。 這次淘小最是真的要為央視打call, 打call, 打call, 這麼social的推廣, 為了讓年輕人去看, 央視都努力到這份上了, 真是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淘小最自然也不能閑著, 要做點酒香四溢深情款款又極富學習價值的事情。

因為, 咱們喝酒的器具也有很多國寶文物。 古代人喝酒很講究, 有盛酒的、溫酒的、舀酒的、喝酒的, 甚至包括早期制酒的工具。

金、石、玉、瓷、犀角與奇木等材質都曾被用來製作酒具。

樽、壺、杯、盞、觴與鬥等器型, 酒具的樣式與類別也是花樣繁多。

今天, 淘小最就帶著大家一睹它們的風采。

婦好鴞尊

沒錯, 上圖就是明星劉濤守護的河南博物館的“婦好鴞尊”。 傳說就是婦好勝利歸來慶祝用的酒器。 “尊”上雕刻的鴞鳥就是我們熟知的貓頭鷹, 它在古代被奉為戰神。

婦好其實名叫好, 婦是對她的尊稱。 她參與朝政比武則天早1800年, 帶兵打仗比花木蘭早1700年, 傳奇一生, 可惜她33歲英年早逝, 短短的一生, 卻有著不平凡的功績, 作為武丁的王后,

婦好不僅主持各種王室典禮的神秘大祭司, 而且是經常征戰四方屢建奇功的英武女戰神。

麒麟溫酒器

在四川瀘州就出土過一個漢代的溫酒器——麒麟溫酒器, 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精品並成為酒城瀘州的標誌。

這件溫酒器設計極其巧妙, 腹腔為爐堂,

尾部為灶門, 兩側圓鼓內盛水與前胸和臀部連通, 水可迴圈, 蒸汽從口腔中噴出, 飲酒時爐堂內放木炭, 將酒杯盛酒置於圓鼓內, 隨水溫加升來溫酒。

是不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

銀溫酒器

通高8.8cm, 口徑6.5cm。 清宮舊藏。 溫酒器銀質, 似今酒精爐之結構, 整器由支架和蓋杯兩部分組成。

架為3足托一圓盤, 用於盛放酒精等液體燃料。 支架上置圓盆形蓋杯, 杯內可盛酒, 加熱後飲用。 此溫酒器做工精巧, 造型新穎別致, 應為清代中晚期作品。

銀燒藍暖酒壺

高9.7cm, 口徑6.8cm, 足徑6.8cm。 清宮舊藏。 壺銀質, 由內壺和外套兩部分組成, 造型獨特,做工考究, 紋飾生動,色彩豔麗,為清代皇家專用之酒具。

外套為六棱柱形,六角下各有一足。套身六面分別鏨刻梅、蘭、竹、菊、荷花等紋樣,並施燒藍琺瑯彩。

內壺為圓柱形,有流、蓋及雙提梁,為盛酒器。內壺與外套之間有較大空間,用於盛裝熱水。

獸形觥

再有比較出名的酒器就是“觥”了,有句描寫很多人喝酒時的熱鬧場景的成語叫“觥籌交錯”。喏,上面這個就是商朝末年的青銅獸形“觥”,是不是有點萌萌噠?高21.5釐米,長24釐米,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整體狀如蹲獸,三層花紋,屬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現藏於山西博物館。

青銅舟爵

“爵”這個酒具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影視劇裡的王侯將相經常舉著“爵杯”仰頭一飲而盡。“爵”是一種有較深杯狀腹的酒具,底下有三隻足。銅爵是中國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禮器,可以說是中國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酒禮器,是當時等級、身份的標誌。

青銅角

說到“爵”就不得不提到“角”,因為它們兩個長得很像,不同的是“角”沒有流和柱。其實“角”就是從“爵”演變而來的酒器。《禮記·禮器》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可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使用者的身份。

亞鳥出戟觚

“觚”這個酒具的形狀比較接近現代的杯子了,看上去就像是喝酒用的。其實它的歷史很久遠,“觚”初現于二裡頭文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除了是一種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一般形狀都是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

鎏金獸首瑪瑙杯

傳聞中價值半個香港的酒具,收藏在陝西博物館珍寶館。1970年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獸首瑪瑙杯選用的材料是一整塊世間罕有的帶條紋狀的紅瑪瑙,瑪瑙兩側為深紅色,中間為淺紅色,裡面是略呈紅潤的乳白色夾心,色彩層次分明,鮮豔欲滴,本身就已是極為罕見的玉材。

這種角杯實際上源於一種被西方稱為“來通”(rhyton)的酒具,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藝美術中是十分常見的。因此,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傳來的器物所製作的。它是唐代與西域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證。

鎏金伎樂紋八棱銀盃

這個杯子,乍一看去,沒有一樣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工藝和紋飾,這上面有著十位胡人的形象。

銀盃杯體為澆鑄成型,紋飾細部採用平鏨手法加工而成。杯身被鏨出八個棱面,這八個區域內分別裝飾著樂伎、侍者和舞蹈者。樂伎手執拍板、小鐃、洞簫、曲徑琵琶等樂器。

侍者均為胡人,深目高鼻,有的帶卷沿尖帽、有的頂瓦楞帽,手中捧著杯和盤。銀盃杯身背景為忍冬卷草、山石飛鳥和蝴蝶,通體飾魚子紋為地。杯的足沿裝飾有環狀連珠。手柄上有指墊,上飾高鼻深目的兩個胡人頭。

這件杯的造型和杯上的人物形象都帶有明顯的西方風格,由此推測這件銀盃很可能是從國外輸入或外國工匠在中國製造的。

元蓮花紋高足銀盃

元代銀器比較風行,許多貴族所使用的生活器具都採用銀來製造。這件酒具,杯口外侈,斂腹寰底,圈足外侈且高,口部與外邊飾折枝卷葉紋,腹部三處菱形開窗蓮花,菊花,牡丹花,底部內飾蓮花紋。

1982年在八字哨窖藏出土,現收藏于益陽博物館。它的發現,證明當時益陽列入了元代的版圖,或許近千年前,在遊牧民族的蒙古包裡,這只銀盃所盛的酒飄香四溢。

銀鏨花梅花式杯

高3.3cm,口徑5.5cm,足徑2.7cm。清宮舊藏。杯銀質,口呈五瓣梅花狀,足亦為梅花形。杯身5個委角開光內各鏨刻凸起的花朵為飾,杯柄鏤雕花及花葉。

清代金、銀器加工在繼承前代工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技術更加精湛,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時期,金銀鏨刻工藝更趨於華貴富麗的風格,裝飾效果極強。此杯造型精巧,雕琢細膩,反映出清代金銀器加工製作的工藝水準和風格特點。

雲紋銅禁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在在我國綿延至今。有時甚至可以這麼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其實就是一個酒的文化,就是一個酒的歷史。但國人雖好杯中物,但禁酒一說也是早已有之。

禁便是禁酒的具象化之器,雲紋銅禁又是個中翹楚。

禁是古代貴族放在廟堂之上祭祀時盛放酒器的桌子。最早出現的時候是在西周,但在戰國就消失了。周人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認為商人的滅亡和縱酒有著脫不掉的干係。故而就將放置酒具的桌子稱之為“禁”,目的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喝酒會誤事,是此,也就自然延伸了“禁戒飲酒”之意,同時,周朝還發佈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

雲紋銅禁的四周虎踞龍盤,大概就是取神獸警示之意,為後人銘刻下禁酒的歷史烙印,也讓我們看到了周朝統治者對於貪杯誤國歷史教訓的反思,至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技藝層面,雲紋銅禁不僅將我國的失蠟法技藝往前提升了一千一百多年,而且對於我國現代航發技術的貢獻也是不可小覷,古老的技藝在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的手中得以發揚光大,繼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看了這麼多古代的酒器是不是覺得很精美?其實本篇展示的只是古代酒器中的九牛一毛,之所以要呈現給大家看,是因為喝酒是一件非常“形而上”的事情,它不能解渴、不能充饑,卻奇妙地改變了空氣的氛圍。我們的先人早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才在喝酒的儀式感和形式感上做足了功夫。所以也希望大家能明白老祖宗們的這份苦心,珍重它!

造型獨特,做工考究, 紋飾生動,色彩豔麗,為清代皇家專用之酒具。

外套為六棱柱形,六角下各有一足。套身六面分別鏨刻梅、蘭、竹、菊、荷花等紋樣,並施燒藍琺瑯彩。

內壺為圓柱形,有流、蓋及雙提梁,為盛酒器。內壺與外套之間有較大空間,用於盛裝熱水。

獸形觥

再有比較出名的酒器就是“觥”了,有句描寫很多人喝酒時的熱鬧場景的成語叫“觥籌交錯”。喏,上面這個就是商朝末年的青銅獸形“觥”,是不是有點萌萌噠?高21.5釐米,長24釐米,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整體狀如蹲獸,三層花紋,屬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現藏於山西博物館。

青銅舟爵

“爵”這個酒具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影視劇裡的王侯將相經常舉著“爵杯”仰頭一飲而盡。“爵”是一種有較深杯狀腹的酒具,底下有三隻足。銅爵是中國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禮器,可以說是中國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酒禮器,是當時等級、身份的標誌。

青銅角

說到“爵”就不得不提到“角”,因為它們兩個長得很像,不同的是“角”沒有流和柱。其實“角”就是從“爵”演變而來的酒器。《禮記·禮器》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可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使用者的身份。

亞鳥出戟觚

“觚”這個酒具的形狀比較接近現代的杯子了,看上去就像是喝酒用的。其實它的歷史很久遠,“觚”初現于二裡頭文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除了是一種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一般形狀都是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

鎏金獸首瑪瑙杯

傳聞中價值半個香港的酒具,收藏在陝西博物館珍寶館。1970年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獸首瑪瑙杯選用的材料是一整塊世間罕有的帶條紋狀的紅瑪瑙,瑪瑙兩側為深紅色,中間為淺紅色,裡面是略呈紅潤的乳白色夾心,色彩層次分明,鮮豔欲滴,本身就已是極為罕見的玉材。

這種角杯實際上源於一種被西方稱為“來通”(rhyton)的酒具,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藝美術中是十分常見的。因此,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傳來的器物所製作的。它是唐代與西域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證。

鎏金伎樂紋八棱銀盃

這個杯子,乍一看去,沒有一樣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工藝和紋飾,這上面有著十位胡人的形象。

銀盃杯體為澆鑄成型,紋飾細部採用平鏨手法加工而成。杯身被鏨出八個棱面,這八個區域內分別裝飾著樂伎、侍者和舞蹈者。樂伎手執拍板、小鐃、洞簫、曲徑琵琶等樂器。

侍者均為胡人,深目高鼻,有的帶卷沿尖帽、有的頂瓦楞帽,手中捧著杯和盤。銀盃杯身背景為忍冬卷草、山石飛鳥和蝴蝶,通體飾魚子紋為地。杯的足沿裝飾有環狀連珠。手柄上有指墊,上飾高鼻深目的兩個胡人頭。

這件杯的造型和杯上的人物形象都帶有明顯的西方風格,由此推測這件銀盃很可能是從國外輸入或外國工匠在中國製造的。

元蓮花紋高足銀盃

元代銀器比較風行,許多貴族所使用的生活器具都採用銀來製造。這件酒具,杯口外侈,斂腹寰底,圈足外侈且高,口部與外邊飾折枝卷葉紋,腹部三處菱形開窗蓮花,菊花,牡丹花,底部內飾蓮花紋。

1982年在八字哨窖藏出土,現收藏于益陽博物館。它的發現,證明當時益陽列入了元代的版圖,或許近千年前,在遊牧民族的蒙古包裡,這只銀盃所盛的酒飄香四溢。

銀鏨花梅花式杯

高3.3cm,口徑5.5cm,足徑2.7cm。清宮舊藏。杯銀質,口呈五瓣梅花狀,足亦為梅花形。杯身5個委角開光內各鏨刻凸起的花朵為飾,杯柄鏤雕花及花葉。

清代金、銀器加工在繼承前代工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技術更加精湛,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時期,金銀鏨刻工藝更趨於華貴富麗的風格,裝飾效果極強。此杯造型精巧,雕琢細膩,反映出清代金銀器加工製作的工藝水準和風格特點。

雲紋銅禁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在在我國綿延至今。有時甚至可以這麼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其實就是一個酒的文化,就是一個酒的歷史。但國人雖好杯中物,但禁酒一說也是早已有之。

禁便是禁酒的具象化之器,雲紋銅禁又是個中翹楚。

禁是古代貴族放在廟堂之上祭祀時盛放酒器的桌子。最早出現的時候是在西周,但在戰國就消失了。周人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認為商人的滅亡和縱酒有著脫不掉的干係。故而就將放置酒具的桌子稱之為“禁”,目的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喝酒會誤事,是此,也就自然延伸了“禁戒飲酒”之意,同時,周朝還發佈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

雲紋銅禁的四周虎踞龍盤,大概就是取神獸警示之意,為後人銘刻下禁酒的歷史烙印,也讓我們看到了周朝統治者對於貪杯誤國歷史教訓的反思,至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技藝層面,雲紋銅禁不僅將我國的失蠟法技藝往前提升了一千一百多年,而且對於我國現代航發技術的貢獻也是不可小覷,古老的技藝在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的手中得以發揚光大,繼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看了這麼多古代的酒器是不是覺得很精美?其實本篇展示的只是古代酒器中的九牛一毛,之所以要呈現給大家看,是因為喝酒是一件非常“形而上”的事情,它不能解渴、不能充饑,卻奇妙地改變了空氣的氛圍。我們的先人早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才在喝酒的儀式感和形式感上做足了功夫。所以也希望大家能明白老祖宗們的這份苦心,珍重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