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那個讓人頭疼的熊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文 | 雷文濤 · 主播 | 楊槍槍

2015年, 耶魯大學有位任職24年的教授出了一本書。 自面世起, 這本書就在美國社會引起廣泛熱議, 迅速成為各大媒體追捧的話題,

在國內也被眾多媒體競相報導。

這本書叫《優秀的綿羊》, 作者認為, 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誤區, 而相比之下, 很多非藤校的學生, 卻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 在各方面成就自己。

老師和家長們大都希望孩子們聰明乖巧, 安分守己, 考入名校, 走向人生巔峰。 可是如果家裡有個聰明但是從不安於做“綿羊”的孩子, 會是一種什麼體驗?

曾經就有過這樣一個“熊孩子”, 聰明到總能考高分甚至跳級, 但從來不在課堂上好好聽課, 經常惡作劇:

借了同學橡皮, 還的時候切成碎末吹同學一臉;

抓了小水蛇放在同學的鉛筆盒裡, 直接嚇暈了同學, 班裡大亂, 不得不停課;

經常抓壞同學衣服, 每次都得帶回家讓媽媽縫補;

從初中就經常打架鬥毆, 家長經常被叫到學校……

這個“熊孩子”最終也考入了名校, 卻始終沒有變成“優秀的綿羊”。

多年以後回首自己的成長, 他決定把這些經歷寫下來, 供很多對自家“熊孩子”頭疼不已的家長參考。

於是就有了《顛覆者》。 作者就是周鴻禕。

我們身邊的很多熊孩子, 有的選擇了去南方打工, 有的選擇了接受命運, 不再犯渾, 而周鴻禕, 卻把這股子熊孩子的勁頭帶進了互聯網。

作為互聯網領域的顛覆者, 他重新定義了“微創新”, 提出從細微之處著手, 通過聚焦戰略, 以持續的創新, 最終改變市場格局。

有書“進化者”第一期有幸請到了周鴻禕, 近距離探討一個從小就讓老師家長都頭疼的少年, 如何成長為顛覆互聯網的巨頭。

倔強的好奇心

訪談中, 周鴻禕反復提到的一個詞就是:好奇。

一個人做事, 往往會有很多的驅動力。 虛榮心的驅動, 利益的驅動, 還有一種, 就是好奇心的驅動。

周鴻禕在初中階段, 是出了名的“學渣學霸”混合體。 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不屑一顧, 而對自己喜歡的食物, 卻充滿了好奇。

他是個出了名的“好奇寶寶”, 從他知道電腦開始, 世界仿佛打開了另一扇神奇的大門。 初中階段他就自學了專為電腦初學者設計的Basic語言, 他還求家人為他訂了《少兒電腦報》。

從那時起, 他就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做一輩子的電腦軟體發展, 做一款可以改變世界的產品。

少年時代養成的習慣往往受用終生。 而少年時代被啟蒙的好奇心, 以及由好奇心驅動的遠大理想,

最有希望變成一生的追求。

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 周鴻禕分享了一個經驗:

“培養孩子不僅是在小的時候, 而且是長大以後能保持好奇心。 大家談創業的激情, 對新事物的熱情, 我認為都是基於好奇心, 正因為小孩的這個好奇心, 所以小孩才能成長, 但是我們很多人到成年人以後反而失去了好奇心, 就是失去了這種激情和熱情。 ”

無獨有偶, 另一位卓越的終身學習者, 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 他稱自己是“永遠好奇的老男孩”:“好奇心是一個讓人類走得更遠的重要驅動力, 自由與創造則是生命不竭的動力。 ”

劃時代的發明創造、顛覆性的商業模式, 這些在誕生之初, 往往被人視為異想天開。 而這些“異想天開”的背後,

都有一顆倔強的好奇心:我一定要試試, 這麼做, 會怎麼樣?

於是就有了亨利福特的汽車、萊特兄弟的飛機、盛田昭夫的索尼隨身聽、約伯斯的蘋果、馬斯克的特斯拉……

如果你的“熊孩子”依然對世界保持著強烈的好奇, 那他應該感謝作為父母的你, 一直保護著他的“好奇心”。

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

從自學Basic語言開始, 周鴻禕就展現了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

他第一次用電腦程式設計軟體賺錢, 可以追溯到30年前, 他設計的算命小軟體每天能賺100多元。

那是1987年, 月平均工資水準才100多塊, 而周鴻禕剛高中畢業。

同樣從少年時代就自學了Basic語言的, 還有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他學會之後就做了一款遊戲Blastar, 賣了500美元。 那年他只有12歲。

周鴻禕的自我學習能力延伸到了創業階段,也影響了他的創業觀。

“這也是我今天跟很多年輕人講,我們能不能不把創業狹義地定義成我一定要自己開公司、自己當老闆,如果這才是創業的話,大部分的創業一定會是失敗的。

如果說創業是一個夢想,我把這個創業的夢想分解成很多的小目標,第一個目標可能要學習如何創業,我應該加入到別人的公司裡可以好好積累經驗,積累人脈,積累資源,甚至包括你積累自己的見識,對行業的理解、判斷力,所有的這些能力都是需要積累和學習的。”

抱著學習的心態,1995年,25歲的周鴻禕去了北大方正。他並沒有把這段經歷看成是找工作,而是“看成是到當時中國最大也是最好的一家軟體公司去學習,看看別人怎麼做軟體的,看看別人怎麼做公司的”。

這段經歷對他影響非常大,“沒有方正的這種學習,就沒有我後來的創業”。

自我學習能力是貫穿周鴻禕成長始終的,這也是他要分享給有書家長書友們的第二點經驗:

“在好奇心驅動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自我學習的能力。什麼是自我學習的能力?就是我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完成老師或者學校裡的任務,而是說我喜歡這個東西,我自己願意去看書,所以這種主動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終生閱讀的習慣

與自我學習能力相輔相成的,就是終生閱讀的習慣。

周鴻禕對孩子的教育,除了保持好奇心,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愛看書的習慣一旦養成,會終生受益。周鴻禕分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文中分析了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對父母會有什麼要求。

這個要求不是父母都是高級知識份子,不是一定要把孩子放到好學校,不是一定要住學習氛圍很濃的學區房,也不是父母每天晚上堅持給孩子講故事。

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唯一的答案竟然是:父母自己愛讀書,然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周鴻禕從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獨立閱讀了,他看書多且快是公認的。他經常買書送給員工或者發郵件給員工推薦書,訪談中對很多書也是信手拈來。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飛機上看完一本書,看完後就扔掉。

他強調了一個觀點:“今天我們的父母和學校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應該培養他們不是那麼功利的目標,如果太功利的目標,其實會把人毀掉的。”

對周鴻禕影響最深遠的一本書,必須是30多年前出版的《矽谷熱》。

1990年,周鴻禕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讀了一遍《矽谷熱》,研究生期間他又買了一本,把這本書當成自己的聖經。

他的《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多次提及這本書,在不長的自序中就出現了兩次。

“那本書裡講的是矽谷的創業故事,但你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那種典型的矽谷氣質,就是一幫毛頭小夥子,想做一個產品,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屋子裡車庫裡就敢幹。蘋果、微軟、英特爾,這些今天的大公司,剛創業的時候都是憑藉一種混不吝的勁兒沖起來的。他們通過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產品改變了上億人的生活,同時自己也賺取財富,實現了財務自由。”

這本標價1.9元人民幣的老書,影響了包括周鴻禕和雷軍在內的一代中國互聯網人,新浪創始人王志東也說過,這本書給他後來的職業生涯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最打動他們的,是書中深深紮根在矽谷的創業精神,那種從一無所有的條件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點石成金”的能力。

這樣的矽谷情結至今依然激蕩在互聯網人的血液之中。

正確的取捨

2017年7月27日,《人民想念周鴻禕》一文突然火了,文中有段話廣為流傳:

“……中國互聯網過去兩年越來越無趣了,挺好的創業者,最後都被環境塑造成了風口上的騙子。沒人說真話,沒人敢說真話,不懷念你還能懷念誰。”

周鴻禕回復道:“其實我知道,大家也不是想念我,是想念講真話的人,是想念挑戰者,也是想念互聯網的炮火聲。”

訪談中,周鴻禕對這段經歷有個很有趣的比喻,“我年輕的時候承擔了一個挑戰者的身份,有時候是被動的,就像有一個故事:有一幫人圍在鱷魚池,突然有一個人跳下去飛快地遊到對岸,大家都覺得這個年輕人很勇敢,這個年輕人站起來說,誰把我推下去的!?

所以我覺得我是被巨頭壓得沒辦法,被逼無奈,並不是說每個人天生就想去挑戰別人,就是刺頭,我覺得這是誤解。”

想念周鴻禕,在周鴻禕本人看來,“只是在呼喚一種精神,比如說顛覆式創新的精神,這種敢於挑戰巨頭的精神,這種敢於說不的精神。”

2008年,周鴻禕宣佈360殺毒軟體永久免費。對他來說,每一次的顛覆式創新,都是建立在正確價值觀基礎上做出的最大取捨。

而這個價值觀的基礎就是:是否對用戶好。

《顛覆者》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把這種思想和價值觀傳遞給中國更多的年輕人”,因為“你要相信中國是有很多年輕一代,他們比我們更聰明,他們比我們更有體力,比我們更有時間,因為他們更年輕,更瞭解市場,如果能把顛覆式創新、不斷的自我顛覆、打破壟斷的精神傳遞給他們,這個對我來說是更有價值的。”

“熊孩子”的崛起

從1998年“3721”公司的成立,到2017年360成功借殼上市,周鴻禕用了19年。

這位在巨頭環伺的互聯網界,突出重圍,找到屬於自己發展道路的“紅衣教主”,用他的成長,詮釋了什麼才叫“顛覆者”。

始終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終生閱讀的習慣,能夠頂著巨大壓力做出正確的取捨,並把所有這些特質發揮到極致。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今天的周鴻禕。

這位曾顛覆互聯網的“鬥士”,人民想念的周鴻禕,仍然保持著終身學習,仍然保持著好奇心,戰鬥在互聯網的第一線,致力於保衛億萬使用者的網路安全。

我們期待著周鴻禕的下一次顛覆。

周鴻禕的自我學習能力延伸到了創業階段,也影響了他的創業觀。

“這也是我今天跟很多年輕人講,我們能不能不把創業狹義地定義成我一定要自己開公司、自己當老闆,如果這才是創業的話,大部分的創業一定會是失敗的。

如果說創業是一個夢想,我把這個創業的夢想分解成很多的小目標,第一個目標可能要學習如何創業,我應該加入到別人的公司裡可以好好積累經驗,積累人脈,積累資源,甚至包括你積累自己的見識,對行業的理解、判斷力,所有的這些能力都是需要積累和學習的。”

抱著學習的心態,1995年,25歲的周鴻禕去了北大方正。他並沒有把這段經歷看成是找工作,而是“看成是到當時中國最大也是最好的一家軟體公司去學習,看看別人怎麼做軟體的,看看別人怎麼做公司的”。

這段經歷對他影響非常大,“沒有方正的這種學習,就沒有我後來的創業”。

自我學習能力是貫穿周鴻禕成長始終的,這也是他要分享給有書家長書友們的第二點經驗:

“在好奇心驅動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自我學習的能力。什麼是自我學習的能力?就是我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完成老師或者學校裡的任務,而是說我喜歡這個東西,我自己願意去看書,所以這種主動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終生閱讀的習慣

與自我學習能力相輔相成的,就是終生閱讀的習慣。

周鴻禕對孩子的教育,除了保持好奇心,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愛看書的習慣一旦養成,會終生受益。周鴻禕分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文中分析了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對父母會有什麼要求。

這個要求不是父母都是高級知識份子,不是一定要把孩子放到好學校,不是一定要住學習氛圍很濃的學區房,也不是父母每天晚上堅持給孩子講故事。

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唯一的答案竟然是:父母自己愛讀書,然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周鴻禕從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獨立閱讀了,他看書多且快是公認的。他經常買書送給員工或者發郵件給員工推薦書,訪談中對很多書也是信手拈來。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飛機上看完一本書,看完後就扔掉。

他強調了一個觀點:“今天我們的父母和學校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應該培養他們不是那麼功利的目標,如果太功利的目標,其實會把人毀掉的。”

對周鴻禕影響最深遠的一本書,必須是30多年前出版的《矽谷熱》。

1990年,周鴻禕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讀了一遍《矽谷熱》,研究生期間他又買了一本,把這本書當成自己的聖經。

他的《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多次提及這本書,在不長的自序中就出現了兩次。

“那本書裡講的是矽谷的創業故事,但你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那種典型的矽谷氣質,就是一幫毛頭小夥子,想做一個產品,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屋子裡車庫裡就敢幹。蘋果、微軟、英特爾,這些今天的大公司,剛創業的時候都是憑藉一種混不吝的勁兒沖起來的。他們通過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產品改變了上億人的生活,同時自己也賺取財富,實現了財務自由。”

這本標價1.9元人民幣的老書,影響了包括周鴻禕和雷軍在內的一代中國互聯網人,新浪創始人王志東也說過,這本書給他後來的職業生涯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最打動他們的,是書中深深紮根在矽谷的創業精神,那種從一無所有的條件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點石成金”的能力。

這樣的矽谷情結至今依然激蕩在互聯網人的血液之中。

正確的取捨

2017年7月27日,《人民想念周鴻禕》一文突然火了,文中有段話廣為流傳:

“……中國互聯網過去兩年越來越無趣了,挺好的創業者,最後都被環境塑造成了風口上的騙子。沒人說真話,沒人敢說真話,不懷念你還能懷念誰。”

周鴻禕回復道:“其實我知道,大家也不是想念我,是想念講真話的人,是想念挑戰者,也是想念互聯網的炮火聲。”

訪談中,周鴻禕對這段經歷有個很有趣的比喻,“我年輕的時候承擔了一個挑戰者的身份,有時候是被動的,就像有一個故事:有一幫人圍在鱷魚池,突然有一個人跳下去飛快地遊到對岸,大家都覺得這個年輕人很勇敢,這個年輕人站起來說,誰把我推下去的!?

所以我覺得我是被巨頭壓得沒辦法,被逼無奈,並不是說每個人天生就想去挑戰別人,就是刺頭,我覺得這是誤解。”

想念周鴻禕,在周鴻禕本人看來,“只是在呼喚一種精神,比如說顛覆式創新的精神,這種敢於挑戰巨頭的精神,這種敢於說不的精神。”

2008年,周鴻禕宣佈360殺毒軟體永久免費。對他來說,每一次的顛覆式創新,都是建立在正確價值觀基礎上做出的最大取捨。

而這個價值觀的基礎就是:是否對用戶好。

《顛覆者》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把這種思想和價值觀傳遞給中國更多的年輕人”,因為“你要相信中國是有很多年輕一代,他們比我們更聰明,他們比我們更有體力,比我們更有時間,因為他們更年輕,更瞭解市場,如果能把顛覆式創新、不斷的自我顛覆、打破壟斷的精神傳遞給他們,這個對我來說是更有價值的。”

“熊孩子”的崛起

從1998年“3721”公司的成立,到2017年360成功借殼上市,周鴻禕用了19年。

這位在巨頭環伺的互聯網界,突出重圍,找到屬於自己發展道路的“紅衣教主”,用他的成長,詮釋了什麼才叫“顛覆者”。

始終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終生閱讀的習慣,能夠頂著巨大壓力做出正確的取捨,並把所有這些特質發揮到極致。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今天的周鴻禕。

這位曾顛覆互聯網的“鬥士”,人民想念的周鴻禕,仍然保持著終身學習,仍然保持著好奇心,戰鬥在互聯網的第一線,致力於保衛億萬使用者的網路安全。

我們期待著周鴻禕的下一次顛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