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愛你,所以不顧一切也要守護你

在大多數70後心中, 白血病是個“洋氣”的病。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第一次知道白血病, 是因為那部曾讓80年代的中國內地萬人空巷的日本譯製片《血疑》。

《血疑》講述了一對同父異母兄妹的愛情故事。

17歲的美麗姑娘大島幸子, 在一次科研事故中受到了放射性鈷60的輻射, 不幸身患白血病, 醫學院學生相良光夫多次給幸子輸血, 兩顆年輕善良的心逐漸靠攏。

但是, 他們是不可能結合的。

原來, 幸子的親生母親曾與光夫的父親發生過一段隱秘的戀情, 她與光夫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妹。

幸子的生命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 為了讓幸子短暫的生命能過得快樂, 養父母心情矛盾地同意她與光夫交往。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已經失明的幸子與光夫一起乘著遊艇出海, 在光夫的懷抱中安詳地離開人世。

虐戀與悲情似乎是島國文藝作品的永恆主題, 《血疑》的風靡也讓幸子和光夫的飾演者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成為國人最為喜愛的日本明星。

今天要介紹的影片, 就是這對銀幕愛侶早期的代表作《春琴抄》。

影片呈現出一種空靈的意境, 那優美的琴曲之音, 那春日裡的漫漫櫻花、秋日裡的豔豔紅楓, 那極盡陰柔之美的和服, 無不體現著日本古典美的細膩和精緻, 讓這場櫻花樹下的無盡虐戀顯得尤為淒美憂傷。

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日本大阪。

鵙屋氏是當地一家歷史悠久的藥商。 老闆安左衛門有兩個女兒, 二女兒春琴年方十五, 容貌秀美, 琴藝高超, 是遠近聞名的美人, 不想9歲那年突患眼疾, 竟然雙目失明。

幸而有佐助。

佐助家從他爺爺那代起就在鵙屋家做傭人, 雖然佐助的父親已經在家鄉開了藥鋪, 但是仍然遵從傳統, 在獨生子佐助13歲那年, 將他送到鵙屋家做傭人。

失明後的春琴性格變得極為孤傲驕矜, 家裡的其他傭人, 她不是嫌笨就是嫌懶, 唯獨對佐助另眼相看, 她一時一刻都離不開佐助, 去師傅家學琴只讓他一人相陪, 就連修剪指甲這樣的閨閣瑣事也要佐助代勞。

春日裡, 春琴一襲朱紅長袍, 扶著佐助的手, 蓮步纖纖地走在櫻花飄落的古老木橋上, 雖然眼前一片漆黑,但只要佐助在身旁,她的內心就會充滿光亮,每一步都走得篤定。

看春琴練琴,是佐助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春琴粉頸低垂,雙眸微閉,十指遊走間,《殘月》清雅的旋律如清泉般緩緩流淌。雙目失明的春琴,身上有一種不尋常的氣韻打動了佐助的心,在他看來,春琴那雙閉著的眼睛,竟比其他姑娘睜著的雙眸更加明亮、更加美麗動人。

為了體會春琴的內心世界,佐助在雪夜中忘我地練習三味弦,卻被掌櫃痛斥不知身份。春琴聞得動靜,拉開房門招呼佐助,漫天飛雪的夜晚,一襲白衣的春琴仿佛一道皎潔的月光,那樣美好,那樣純潔。

春琴要收佐助為徒,讓他光明正大地學琴,她不但要佐助從此改口稱她師傅,在教學上更是極為嚴苛。一個音節不對,她會整夜不眠不休,陪著佐助一遍遍練習,側耳凝神仔細糾錯,甚至用琴撥打破佐助的手。

春琴告訴佐助,有成就的藝人都要經過不斷苦練,希望他早日有所成就。佐助當初來鵙屋家當學徒是為了繼承家業,他學習音樂完全是出於對春琴的愛慕之心,只要是她喜愛之物,自己也要喜愛起來。

如果不是那次突如其來的地震,佐助和春琴,會把對彼此深深的愛意隱藏到哪一天呢?面對著把她緊緊護在懷中的佐助,春琴終於卸下心防,這個男人在生死關頭的選擇,讓清高的春琴流淚許下“永遠不分開”的誓言。

自那以後,在別人看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兩人,生活在一種微妙的關係中。對外,他們仍然是師徒名分,佐助對春琴恭謹有加更勝往日。

他們所處的時代,是明治維新剛剛開始不久的日本,大阪又是個商人自視甚高的地方,門當戶對的封建思想非常嚴重。春琴因為身體上的殘疾和自身才藝的優秀,最尊心尤為強烈,不願示弱,不願受人嘲笑,她認為接納佐助為夫君是對自己的莫大侮辱。

佐助始終以一種低到塵埃裡的姿態對待春琴,看似卑微,實則是懂得和欣賞。懂得她高傲外表下的敏感和自卑,欣賞她出神入化的精湛琴藝和“觀世音般慈目觀眾生”的美。他對春琴所有的隱忍和小心翼翼,都是源於愛。

正是因為這份愛和懂得,佐助才會在春琴堅決否認他是孩子父親的時候選擇了配合,才會拒絕春琴父母對他們婚姻的安排,才會任由春琴將初生的嬰兒送人。

佐助就這樣守護著春琴,陪她收徒授課,陪她細數流年,春日裡為她輕點朱唇,冬日裡為她溫暖雙足。她欣賞他的音樂天賦,亦感念他的如許深情,她說,她的演奏只為他一人。

如果光陰能夠一直這樣平靜地流轉,該有多好。

或許是上蒼有意考驗,平靜幸福的生活無端掀起駭浪驚濤。利太郎覬覦春琴的美貌,追求無果後懷恨在心,他派人用滾燙的開水毀了春琴姣好的面容。

毀容後的春琴不願讓佐助看到她殘敗醜陋的樣子,她原本就敏感的心靈此刻脆弱得連佐助都無法觸碰。為了維護這朵瀕臨枯萎的憂鬱之花,佐助竟然做出了令人無比震驚的選擇——親手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他將自己置身於與春琴同樣的境遇裡,更真實地感受到了她的痛楚,將愛人曾經的美貌永遠定格在自己的記憶中。

佐助的決絕給了春琴極大的震撼,當雙雙失明的兩人摸索著緊緊擁抱彼此的那一刻,春琴終於拋卻了世俗的偏見,真正地接納了佐助。

佐助:現在,我終於能進入老師的內心世界了,我看到的老師是十年前的樣子,永遠是那麼美麗高貴。

春琴:現在只有你看不見我的臉了。

佐助:現在你可以放心了,我跟你一樣了,我們像從前一樣,可以過著安詳平靜的日子。你高興嗎?你放心,這一輩子我都不會離開你。

盲女春琴身上,體現了日本傳統文化中對陰翳美的偏愛。她是高傲的,因著精湛的琴藝、姣好的容貌和良好的家室,可殘缺的身體又令她陷入無法自拔的深深自卑。矛盾的心態造就了春琴古怪的性格,她天性善良卻又敏感多疑,她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承認,她折磨自己也折磨著所有她愛也愛她的人。

去年的熱播劇《夏至未至》裡有一段臺詞:“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一直守護著你的天使,這個天使如果覺得你的生活太過悲哀,你的心情太過難過,那麼他就會化身成為你身邊的某一個人,也許是你的朋友,也許是你的戀人,也許是你的父母,也許是你僅僅見過一面的陌生人。”

佐助,一定是那個一直守護著春琴的天使,他安靜地出現在她的生命裡,陪她度過失明和毀容後的時光,給她淒苦的人生帶來溫情,讓她相信,即使往後的日子佈滿風雪,只要有他在身旁,就有了笑看人生的勇氣。

與很多日本經典的文藝片一樣,《春琴抄》也是改變自文學作品。原著作者谷崎潤一郎是享譽海內外的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至今仍被評價為日本近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谷崎文學主題非常鮮明,即:永恆的女性。中篇小說《春琴抄》可算得是穀崎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曾獲得日本權威藝術類獎項“每日藝術大獎”。

在原著中,佐助後來成為了大阪著名的琴曲大家,與春琴相伴到老。春琴死後,墓碑上刻有“門生溫井佐助恭立”,不遠處佐助的墓碑上刻著“鵙屋春琴之門人”。他們終究還是沒有成婚,一生都以師徒名分示人。

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愛情本就是如人飲水,勢均力敵、轟轟烈烈是愛,犧牲隱忍、平靜如水也是愛,只要身在其中的兩個人覺得幸福就好。

春琴與佐助的飾演者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也是少年相戀、相伴到老,當年山口百惠在21歲正當紅的年紀突然宣佈隱退嫁人,終止了璀璨無比的星途,日本演藝界為之譁然。

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選擇,家庭與事業並不是非此即彼的衝突,完全不必如此犧牲。可是,對於自出生起便沒有感受過家庭溫暖的山口百惠來說,家庭之于她的意義勝過一切。

在別人看來是犧牲,在當事人看來也許就是成全,就是圓滿,就是最大的滿足。于山口百惠如是,於佐助亦如是。

影片結尾,春琴與佐助一起在庭院裡餵食天鼓鳥,透過櫻花樹斑駁的光影,兩人平和溫暖的笑容傳遞給觀眾的,究竟是淒美的圓滿還是殘缺的遺憾,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雖然眼前一片漆黑,但只要佐助在身旁,她的內心就會充滿光亮,每一步都走得篤定。

看春琴練琴,是佐助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春琴粉頸低垂,雙眸微閉,十指遊走間,《殘月》清雅的旋律如清泉般緩緩流淌。雙目失明的春琴,身上有一種不尋常的氣韻打動了佐助的心,在他看來,春琴那雙閉著的眼睛,竟比其他姑娘睜著的雙眸更加明亮、更加美麗動人。

為了體會春琴的內心世界,佐助在雪夜中忘我地練習三味弦,卻被掌櫃痛斥不知身份。春琴聞得動靜,拉開房門招呼佐助,漫天飛雪的夜晚,一襲白衣的春琴仿佛一道皎潔的月光,那樣美好,那樣純潔。

春琴要收佐助為徒,讓他光明正大地學琴,她不但要佐助從此改口稱她師傅,在教學上更是極為嚴苛。一個音節不對,她會整夜不眠不休,陪著佐助一遍遍練習,側耳凝神仔細糾錯,甚至用琴撥打破佐助的手。

春琴告訴佐助,有成就的藝人都要經過不斷苦練,希望他早日有所成就。佐助當初來鵙屋家當學徒是為了繼承家業,他學習音樂完全是出於對春琴的愛慕之心,只要是她喜愛之物,自己也要喜愛起來。

如果不是那次突如其來的地震,佐助和春琴,會把對彼此深深的愛意隱藏到哪一天呢?面對著把她緊緊護在懷中的佐助,春琴終於卸下心防,這個男人在生死關頭的選擇,讓清高的春琴流淚許下“永遠不分開”的誓言。

自那以後,在別人看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兩人,生活在一種微妙的關係中。對外,他們仍然是師徒名分,佐助對春琴恭謹有加更勝往日。

他們所處的時代,是明治維新剛剛開始不久的日本,大阪又是個商人自視甚高的地方,門當戶對的封建思想非常嚴重。春琴因為身體上的殘疾和自身才藝的優秀,最尊心尤為強烈,不願示弱,不願受人嘲笑,她認為接納佐助為夫君是對自己的莫大侮辱。

佐助始終以一種低到塵埃裡的姿態對待春琴,看似卑微,實則是懂得和欣賞。懂得她高傲外表下的敏感和自卑,欣賞她出神入化的精湛琴藝和“觀世音般慈目觀眾生”的美。他對春琴所有的隱忍和小心翼翼,都是源於愛。

正是因為這份愛和懂得,佐助才會在春琴堅決否認他是孩子父親的時候選擇了配合,才會拒絕春琴父母對他們婚姻的安排,才會任由春琴將初生的嬰兒送人。

佐助就這樣守護著春琴,陪她收徒授課,陪她細數流年,春日裡為她輕點朱唇,冬日裡為她溫暖雙足。她欣賞他的音樂天賦,亦感念他的如許深情,她說,她的演奏只為他一人。

如果光陰能夠一直這樣平靜地流轉,該有多好。

或許是上蒼有意考驗,平靜幸福的生活無端掀起駭浪驚濤。利太郎覬覦春琴的美貌,追求無果後懷恨在心,他派人用滾燙的開水毀了春琴姣好的面容。

毀容後的春琴不願讓佐助看到她殘敗醜陋的樣子,她原本就敏感的心靈此刻脆弱得連佐助都無法觸碰。為了維護這朵瀕臨枯萎的憂鬱之花,佐助竟然做出了令人無比震驚的選擇——親手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他將自己置身於與春琴同樣的境遇裡,更真實地感受到了她的痛楚,將愛人曾經的美貌永遠定格在自己的記憶中。

佐助的決絕給了春琴極大的震撼,當雙雙失明的兩人摸索著緊緊擁抱彼此的那一刻,春琴終於拋卻了世俗的偏見,真正地接納了佐助。

佐助:現在,我終於能進入老師的內心世界了,我看到的老師是十年前的樣子,永遠是那麼美麗高貴。

春琴:現在只有你看不見我的臉了。

佐助:現在你可以放心了,我跟你一樣了,我們像從前一樣,可以過著安詳平靜的日子。你高興嗎?你放心,這一輩子我都不會離開你。

盲女春琴身上,體現了日本傳統文化中對陰翳美的偏愛。她是高傲的,因著精湛的琴藝、姣好的容貌和良好的家室,可殘缺的身體又令她陷入無法自拔的深深自卑。矛盾的心態造就了春琴古怪的性格,她天性善良卻又敏感多疑,她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承認,她折磨自己也折磨著所有她愛也愛她的人。

去年的熱播劇《夏至未至》裡有一段臺詞:“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一直守護著你的天使,這個天使如果覺得你的生活太過悲哀,你的心情太過難過,那麼他就會化身成為你身邊的某一個人,也許是你的朋友,也許是你的戀人,也許是你的父母,也許是你僅僅見過一面的陌生人。”

佐助,一定是那個一直守護著春琴的天使,他安靜地出現在她的生命裡,陪她度過失明和毀容後的時光,給她淒苦的人生帶來溫情,讓她相信,即使往後的日子佈滿風雪,只要有他在身旁,就有了笑看人生的勇氣。

與很多日本經典的文藝片一樣,《春琴抄》也是改變自文學作品。原著作者谷崎潤一郎是享譽海內外的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至今仍被評價為日本近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谷崎文學主題非常鮮明,即:永恆的女性。中篇小說《春琴抄》可算得是穀崎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曾獲得日本權威藝術類獎項“每日藝術大獎”。

在原著中,佐助後來成為了大阪著名的琴曲大家,與春琴相伴到老。春琴死後,墓碑上刻有“門生溫井佐助恭立”,不遠處佐助的墓碑上刻著“鵙屋春琴之門人”。他們終究還是沒有成婚,一生都以師徒名分示人。

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愛情本就是如人飲水,勢均力敵、轟轟烈烈是愛,犧牲隱忍、平靜如水也是愛,只要身在其中的兩個人覺得幸福就好。

春琴與佐助的飾演者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也是少年相戀、相伴到老,當年山口百惠在21歲正當紅的年紀突然宣佈隱退嫁人,終止了璀璨無比的星途,日本演藝界為之譁然。

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選擇,家庭與事業並不是非此即彼的衝突,完全不必如此犧牲。可是,對於自出生起便沒有感受過家庭溫暖的山口百惠來說,家庭之于她的意義勝過一切。

在別人看來是犧牲,在當事人看來也許就是成全,就是圓滿,就是最大的滿足。于山口百惠如是,於佐助亦如是。

影片結尾,春琴與佐助一起在庭院裡餵食天鼓鳥,透過櫻花樹斑駁的光影,兩人平和溫暖的笑容傳遞給觀眾的,究竟是淒美的圓滿還是殘缺的遺憾,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