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陝西文物繼續亮相《國家寶藏》大克鼎引出家族傳奇

易烊千璽在《國家寶藏》上守護的大克鼎, 背後還有另一段故事。

大克鼎的銘文, 記錄了克憑藉先祖功績, 受到周王策命, 並被賞賜大量土地、奴隸的內容。

西部網訊在最新一期的《國家寶藏》舞臺上, 易烊千璽守護的大克鼎壓軸亮相上海博物館專場。 他演繹了大克鼎的前世故事, 大克鼎的捐贈者潘達于的孫子則講述了它的今生傳奇。

和很多重磅文物重現天日於不經意間一樣,

光緒十六年(1890年), 一位名叫任致遠的陝西扶風任家村農民, 在取土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埋有大克鼎等多件青銅器的西周窖藏。

在那個亂世, 青銅器對於土匪惡霸和達官顯貴而言, 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也是獲取金錢和權利的捷徑。 於是任家村挖到寶貝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古董商耳中, 這裡面就有服務于潘達于爺爺潘祖蔭的古董商。

因為古董商的到來, 任致遠才意識到這件文物的重要性, 為了多換些銀兩, 他就打造了一部新的馬車, 買了三匹好馬, 將大克鼎在內的青銅器全部裝車, 拉到西安出售。 但想在西安城裡找到一個好買家, 對於沒有太多門路的鄉下人來說, 無疑於大海撈針。

不過任致遠來西安賣寶貝的消息很快傳開了,

官府派來的說客和打手找上了門, 他們恫嚇任致遠, 說這些都是遠古皇家墓葬的隨葬品, 他屬於私掘皇家墓葬, 按照清朝法律規定要被問斬, 並勸他趕快逃命否則性命難保。

任致遠被嚇跑了, 但大克鼎並沒有充公, 而是落入了《新元史》作者柯劭忞的手中。 當時位極人臣的潘祖蔭, 先是從左宗棠處入手另一件西周重器大盂鼎, 而後又花費重金購得大克鼎。 於是在當時被譽為“海內三寶”的三件西周重器(另一件為毛公鼎), 兩件都被潘家收入囊中。

接下來的故事, 潘祖蔭的後人在國家寶藏的舞臺做了詳細的講述——抗戰時期, 潘達於為了保住國寶, 扛住了日寇的威逼利誘, 將大盂鼎、大克鼎偷偷掩埋。 建國後,

又將包括這兩件重器在內的一批珍貴文物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而任致遠的兒子任登肖, 在上世紀40年代因為取土, 又發現了一座青銅器窖藏。 這也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災禍——先是被土匪多番搶掠, 後又因挖到文物在文革時期被批鬥。 於是 “窮人挖寶遭禍災, 富人搶寶發橫財”的民謠便在當地傳開了。 在平反後, 因為挖出過文物, 任登肖被扶風縣文化館發展成為文物保護通訊員。 據他的孫子任周方回憶, 老人非常珍惜這份殊榮, 後人也按照老人的遺願, 將文物保護通訊員證書一併入土。

任周方2000年到上海博物館參觀, 在展室裡看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克鼎, 他記得自己當時蹲在展櫃旁邊特意拍了一張照片, 因為這畢竟是他曾祖父挖出又失去100多年的東西。

失去後家裡人就再也沒有看見過, 在一個世紀後, 他成為家族裡第一個又見到大克鼎真容的人。

或許是因為機緣巧合吧, 任周方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 學的便是考古專業。 調查研究這些和自己家族淵源頗深的青銅器, 便成了他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 據他介紹, 兩座窖藏裡大概出土了兩百多件青銅器, 包括著名的仲義父銅器群、克組銅器和梁其組銅器。 有些幾經輾轉進入國內多家文博機構, 有些流失海外, 有些則不知所蹤。

如今已經從寶雞文物旅遊局局長任上退休的任周方, 還在收集這些青銅器的資料, 準備做更加系統的研究。 對他來說, 這不僅是學術層面的需求, 更是作為後人的一種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