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魚缸裡沒有大海

魚缸裡沒有大海

王俊良

千禧年之初, 美國人安德魯·史丹唐和李·安可裡治兩人突發奇想, 一條小丑魚尼莫被牙醫不慎從魚缸倒入馬桶, 順下水道游回大海, 與尋找尼莫的父親馬琳最後團聚。 兩人靠電腦製作的這部動畫片, 叫《海底總動員》。 2003年全球票房8.67億美元, 2004年獲奧斯卡動畫片獎。 2014年, 兩人將影片製成3D影片, 一周票房狂賺1750萬美元。 在世人只顧著瞠目結舌之際, 2016年, 動畫片《海底總動員2》橫空出世。

不出意外的話, 魚缸裡不會有大海。 製造意外, 正是“造夢工廠”好萊塢的拿手好戲。 於是, 一隻過度保護兒子的小丑魚馬林和它在路上碰到的藍唐王魚多莉兩人一同在汪洋大海中,

尋找馬林失去的兒子尼莫奇幻經歷的完美再現。 整個過程, 實際上是一個“成長的故事”。 父親馬林由“膽小鬼”變得有擔當, 兒子尼莫經歷生死考驗, 也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這一切, 都是觀眾自願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 自掏腰包坐在影院裡眼含淚花, 為小丑魚父子團聚捏一把汗的。

無非又重複了一次美國勵志文化套路!鄙視美國佬的人這樣說。 對了, 問題確實出在“文化套路”上。 比如, 四川成都一位名叫李裡的人, 年過不惑, 職業是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老師。 他的套路偏重“行為藝術”, 跟文化離得太遠。 這個做了父親的人, 有一點跟常人不大一樣, 就是特別喜歡“國學”。

他也想變著花樣講“成長的故事”。 十六歲那年, 不知哪根筋搭錯, 固執地認為, 國學大師陳寅恪、王國維一向著長衫, 於是改穿“長衫”至今。 李裡的特立獨行, 也曾引來不少關注。 深諳眼球經濟的李裡, 著一襲長衫, 牽一頭水牛, 讓兒子端坐牛背之上, 慢悠悠地行走于通往上學的路上。 網路時代的成都街頭, 這一幕, 李裡連同那頭牛, 霎時紅遍網路。

網路時代, 沒人重複丙吉“問牛”故事, 卻有人為牛進城後城市公共衛生發愁。 同樣一個有關陪伴和“成長的故事”, 卻被行為藝術遮蔽的無影無蹤。 無論李裡強調的所謂“國學”, 還是代表國學元素的“長衫”, 亦或是讓兒子坐在牛背上充當“國學”道具的“遊街示眾”。 既無關“陪伴”, 也無關“成長”,

更與“文化套路”不搭界。 好在如李裡一樣熱愛國學的人大有人在, 河南平頂山一中規定, 每天早晨必須跪孔子像, 背誦《道德經》、《孝經》, 浙江、江蘇、北京、上海等地幼稚園幼兒則強調著漢服、背“弟子規”, 媒體一擁而上, 稱其為“國學熱”!然而, 此“國學”非彼“國學”矣, 正如此“文化套路”非彼“文化套路”一樣。

這讓人想起宋代的彭淵材。 按現在的理解, 彭淵材絕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國學狂熱分子。 “京漂”十年, 直到妻子兒女在老家揭不開鍋, 才離開汴梁。 回鄉後, 彭淵材見到范仲淹塑像, 撚著鬍子說, “我挺像範公, 只是缺幾根耳毫罷了”, 及見到狄仁傑塑像, 叫理髮匠按照狄公形象, 幫他修剪眉毛, 如挺立的樹枝直插入鬢的樣子。 對家人的不解, 彭淵材說“笑什麼!我上次見範公,

只遺憾少了耳毫;現在見到狄公, 不敢不剃眉毛”, 對此, 彭淵材感歎“傷古人之不見, 嗟吾道之難行也”!

彭淵材的“吾道之難行”在“修眉”、“耳豪”外在因素的“形似”, 與骨子裡“國學”的“神似”南轅北轍。 一千年之後, 依然著“長衫”、牽著“水牛”挖空心思地追求“形似”, 卻忘了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龍套, 也不是呼來喚去的夥計。 彭淵材自然不懂美國大片“文化套路”, 但我們理解種高粱與釀酒的關係應該不難。 文化套路是“酒”, 文化元素是“高粱”, 從種高粱到釀成酒, 之間有一個程式。 事實上, 魚缸裡有沒有大海, 直接驗證認識停留在“種高粱”階段, 還是在“釀酒”階段, 而能為小丑魚們打開生命閘門的, 內心一定與大海一樣寬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