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隴原非遺」傳承了千年的藏族舞蹈——舟曲多地舞

在甘南舟曲的一些藏族村落中,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產生了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多地”舞。 然而由於地處偏遠, 交通閉塞, 這門古老而頗具魅力的民間藝術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才漸漸為外人所知。

藏族人民在集體勞作間隙或節慶時會經常跳舞, 伴隨著生產活動和民俗活動產生、發展而形成的“多地”舞是藏族人民跳唱獨有的一種表演方式, 是當地藏族群眾在節日、祭祀、喜慶、民俗活動或閒暇娛樂時的原生態舞蹈。

舟曲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 特別是這裡的藏族人民, 無論男女, 不分老幼, 人人能歌善舞, 個個熱情奔放。 “多地舞”在舟曲縣藏族村寨代代相傳, 千年不衰, 因地域不同, 其形式、風格多樣, 種類繁多。 根據表現形式和地域特徵, “多地舞”又分為賴薩多地、格班多地、貢邊多地、薩熱多地、薑拉多地、瑪西多地、朱瑪多地、突穀多地等十多種, 每種舞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意義。

賴薩多地”是逢年過節時的舞蹈, 基本形式是大家交臂或牽手, 圍成圓圈挪步踏歌, 說唱起舞, 可以在家裡跳, 也可以在場院、田野、森林、草地裡跳, 參加人數少則七、八人, 多則上千人, 表演者為女性, 年長者帶領年幼者, 服裝必須是傳統款式, 服飾色彩隨意搭配, 特別講究頭飾、胸飾、發飾。 說唱內容以歌頌、祈福為主。

格班多地”是年景舞, 一般慶豐收時跳, 災年或欠收年不跳。 跳時大家手把手圍成圓圈, 每半圈為一組, 每組的帶頭人領唱, 大家附和, 兩組交替對唱,

隨後歌唱節奏越來越快, 大家腳頓地手把手不斷加速跳躍騰挪, 節奏快到大部分人跟不上時自然散開結束。 說唱內容有民族史、天文地理、農牧業知識、先輩的功績等。

貢邊多地”是舟曲縣博峪鄉獨有的舞蹈。 每年端午“採花節”時, 博峪鄉藏族婦女上山採摘“達瑪花”, 插在頭上、腰間, 在林中或草地上跳“貢邊多地”。 採花姑娘們手把手肩並肩圍成首尾呼應的半圓, 分兩組對唱, 邊唱邊隨節奏一屈一仰手把手挪動轉圈, 歌頌自然、神靈和幸福生活, 祝福一年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 家家平安。

薩熱多地”是男子群舞、女子群舞或男女混合舞, 表演場地一般為寨子裡的打麥場, 舞者面對面排成兩排, 對唱後搖動一串馬鈴相互穿插或來回跳進。

有的還手持馬鈴腳戴鈴圈, 踩節旋轉騰躍穿插, 唱詞多為相互祝福。

薑拉多地”內容和形式自由多樣, 逢年過節或喜慶豐收都跳, 是以女性為主的集體說唱舞蹈, 高潮時男子在週邊起舞助興, 應和對唱, 演唱內容包羅萬象, 有創世紀、民族史、文化風俗史、村史、民間傳說、十二生肖、倫理道德說教、二十四節氣、自然規律、農耕知識等, 既是大家十分喜愛的娛樂方式, 也是年長者寓教於樂訓導年幼者的一種方式。

瑪西多地”又稱“擺陣”, 全村男子不分老幼排成一字長龍陣, 領頭者手持長矛, 矛尖挑肉, 大家作持矛防禦、躲閃、窺探、衝擊狀, 側身吆喝騰挪進行, 模擬先祖戰鬥、防禦、祭祀的情形。

朱瑪多地”又稱“猴子舞”, 歌唱祖先是由猴子變化而來, 模仿猴子跳躍戲耍,把猴子視為神靈和先祖膜拜祭祀。

舟曲縣白龍江沿岸“上河”一帶的多地舞內容最豐富,有完整的結構和情節,一般由“朵迪”、“嘉熱”、“甸錄”三部分構成。

“朵迪”開始時節奏舒緩輕慢,大家手挽手肩並肩歌唱轉圈,開始時頭頂三下、腳頓三下,然後平挪頓步、旋轉擺腿,說唱祖先如何開天闢地,歌唱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來,頌唱天上、雲裡、山上、林裡、草原、湖海的美景奇象,說“多地舞”是從這些大自然中來,並細說多地舞在天上、雲裡、林裡、草原、湖海的不同跳法,頌揚這些物象對部族的好處。

隨後為首一人搖一串鈴鐺領唱,跳起“嘉熱”舞,說唱部族淵源和歷史,大家應聲合唱,越唱越快 ,跳舞亦逐漸歡樂奔放,雙腳騰挪,激越奔騰,歌舞達到高潮不能再快時戛然而止,圓圈對散為兩排,對唱結尾舞曲“甸錄”,跳抒情的舞蹈,相互牽手轉圈,間或迴旋屈膝頓地,讚美山川美景,歌唱幸福生活,歌頌神靈、活佛、喇嘛、貴賓,祝福吉祥。

多地舞主要分佈在舟曲縣的三個地區,即上河地區(上河片)、下河地區(山前片)和山后地區(山后片)。各地區的多地舞都由村寨單獨代系傳承,而且舞蹈傳承定于有藏民內部,即使是離得很近的許多漢族人也都不會跳,甚至不知道多地舞。各個藏族村寨之間由於語言不同和交通不便,相互交流較少,舞蹈動作也有很大的差異,許多地區連舞蹈名字的叫法也不相同。

正如人們常說的,藏族有“能走路就會跳舞,處處都可歡樂”的自然屬性。舟曲民間舞蹈中藏民族的舞姿最為豐富多彩,其服飾以多彩豔麗為特色;其音樂舒緩明亮,有林中天簌之韻;其舞姿以下肢屈、挪、跺、繞為多,腰部俯仰之間、膝部曲顫瞬間展示了女性的體態之美,蘊含著許多可開發的步伐。

“多地”舞具有多元一體的特性,正是自古以來茶馬古道和藏族傳統文化交融的集中體現,反映了當地人崇尚自然、安於天命的精神特質和對美好愛情、幸福生活、六畜興旺的執著追求,體現了舟曲人民強大的凝聚力,是藏族人民審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據,也是他們重要的精神紐帶。

模仿猴子跳躍戲耍,把猴子視為神靈和先祖膜拜祭祀。

舟曲縣白龍江沿岸“上河”一帶的多地舞內容最豐富,有完整的結構和情節,一般由“朵迪”、“嘉熱”、“甸錄”三部分構成。

“朵迪”開始時節奏舒緩輕慢,大家手挽手肩並肩歌唱轉圈,開始時頭頂三下、腳頓三下,然後平挪頓步、旋轉擺腿,說唱祖先如何開天闢地,歌唱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來,頌唱天上、雲裡、山上、林裡、草原、湖海的美景奇象,說“多地舞”是從這些大自然中來,並細說多地舞在天上、雲裡、林裡、草原、湖海的不同跳法,頌揚這些物象對部族的好處。

隨後為首一人搖一串鈴鐺領唱,跳起“嘉熱”舞,說唱部族淵源和歷史,大家應聲合唱,越唱越快 ,跳舞亦逐漸歡樂奔放,雙腳騰挪,激越奔騰,歌舞達到高潮不能再快時戛然而止,圓圈對散為兩排,對唱結尾舞曲“甸錄”,跳抒情的舞蹈,相互牽手轉圈,間或迴旋屈膝頓地,讚美山川美景,歌唱幸福生活,歌頌神靈、活佛、喇嘛、貴賓,祝福吉祥。

多地舞主要分佈在舟曲縣的三個地區,即上河地區(上河片)、下河地區(山前片)和山后地區(山后片)。各地區的多地舞都由村寨單獨代系傳承,而且舞蹈傳承定于有藏民內部,即使是離得很近的許多漢族人也都不會跳,甚至不知道多地舞。各個藏族村寨之間由於語言不同和交通不便,相互交流較少,舞蹈動作也有很大的差異,許多地區連舞蹈名字的叫法也不相同。

正如人們常說的,藏族有“能走路就會跳舞,處處都可歡樂”的自然屬性。舟曲民間舞蹈中藏民族的舞姿最為豐富多彩,其服飾以多彩豔麗為特色;其音樂舒緩明亮,有林中天簌之韻;其舞姿以下肢屈、挪、跺、繞為多,腰部俯仰之間、膝部曲顫瞬間展示了女性的體態之美,蘊含著許多可開發的步伐。

“多地”舞具有多元一體的特性,正是自古以來茶馬古道和藏族傳統文化交融的集中體現,反映了當地人崇尚自然、安於天命的精神特質和對美好愛情、幸福生活、六畜興旺的執著追求,體現了舟曲人民強大的凝聚力,是藏族人民審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據,也是他們重要的精神紐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