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清末精刻本《樂天園山池記》

堪與《唐女郎魚玄機詩集》相媲美的清代富商冀以龢精刊本《樂天園山池記》!

清代富商冀以龢精刊本《樂天園山池記》,開本長寬:27×15.5cm。 原裝書皮、粉紅色書簽、隸書題寫書名。 首頁長方形框型牌記為大字隸書書名, 左下角四方框內寫:楊梅竹斜街聚文齋藏版。 楊梅竹斜街是北京的一條街, 位於前門外西南, 在大柵欄街西口往西大約半公里處, 東起煤市街, 西到延壽街。 明代稱“斜街”, 因為該街的走向自東北向西南傾斜, 故得名。 清末民初時比較有名的風月和文藝人士聚集的場所。 薑尋的雕版博物館現在就開在那條街上。 次頁:光緒閼逢敦牂新刊。 爾雅裡的太歲紀年法就是光緒甲午年1894年。 後四頁為光緒癸巳(1893)仲秋後冀以龢自己寫的《樂天園山池記》序言。

後附眾多名家題跋, 最後還有當年裝訂的空白紅箋紙三頁六面。 通篇寫刻, 上等白紙精印, 是不可多得的清代精刊本。

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名人編輯刊刻。 《樂天園山池記》是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山西介休富商冀以龢為樂天園花園為題撰稿《樂天園山池記》。

冀以龢(1831—1900), 字達堂, 又字協邦, 號靄一, 又號芸階。 介休北辛武冀氏商業世家的第十八世主東, 是冀氏商業資本發展到鼎盛時期, 而又瀕臨徹底衰亡的一個關鍵人物。 于同治三年(1864)與其弟冀以正將布莊改為票號, 開始專營匯兌和存放業務, 兩家票號總號設在平遙城, 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十余家分莊。 因結交清政府的一些官僚, 在很短時間內, 票號業務大為活躍。 晚年時, 票號因遭一公案影響, 幾致倒閉, 冀以龢本人也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病卒在家。

二是眾多名家題跋。 《樂天園山池記》, 付三十七位冀以龢的文兄儒弟(皆是當時進士、翰林、重臣、鴻儒)墨蹟詩文彙集於一冊,有何乃瑩、張履晉、韓大鏞、王變、嶽鴻舉、維清、楊述震、恩煦、豫泰、王汝純、楊深秀、周賀勳、李殿林、胡俊章、米毓瑞、胡丹彤、劉鳳舉、吳鏡澄、賈璜、劉篤敬、魏遐齡、孫承烈等數十人詩文題跋,皆是當時進士、翰林、重臣、鴻儒,楷書、行書、隸書諸體兼備,通篇詞句優美,氣韻生動,紙白墨濃,讀之讓人愛不釋手。

著名的《唐女郎魚玄機詩集》也是另一半篇幅為眾多藏書名家之親筆題跋,這一點上本書可以與《唐女郎魚玄機詩集》相媲美。將筆者查到題跋的名人,簡介如下。

何乃瑩,字潤夫,山西靈石人,光緒六年庚辰科翰林。慈禧、光緒西逃時的後站扈從大臣,時任順天府府尹、都察院左都禦史。楊履晉(西元1851年——約1920年)字康侯,忻府區長征街辦事處楊家莊村人。1883年考中進士,歷任清光緒年間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秋審處坐辦勘理、京察一等、湖南寶慶府知府等職,1911年秋,從寶慶府掛冠回忻府區隱居,著有《欲自得齋詩文集》。韓大鏞字序東,清徐縣北尹村人。 父文環,事親至孝,與兄文理弟誼最篤。大鏞家貧力學,十五歲以童試第一人為諸生。負笈省垣。從盂縣田雨公山長學于晉陽書院,藉月課膏火自贍。為清同治癸酉拔貢生。試牘所刊詩賦為時傳誦焉。光緒元年舉于鄉,明年會試成貢士。又明年殿試,登丁醜科王仁堪榜三甲第九十九名進士。授主事,分禮部,禮曹清苦’趁公之外教授自給,徒步如署。冬不裘,夏不葛,刻苦如寒素,年終稍贏,悉以贍家。曆二十年,始補儀制司主事。後升員外郎,為清吏司印鑄司掌印。乙未會試充副提調。特勤慎終事,矯向來巧取冒銷之習,時人重之。所居室揪隘,婦子供炊爨,幾榻至以繩約之。客至清談,雖極約素,顧無寒澀態。二十四年,出為倉場總查,綜析核查,向習廓清。乃以駐河濱寒濕致疾,歸京旋卒,年五十三歲。大鏞儀容秀偉,性和藹,操守廉潔。與人交,不尚意氣。為文詩和雅如其人。凡執文詩請益者諄諄訓之,有片長稱道不去口。然事必規以正,不作世故周旋。嘗以“文章吏部,桃李春官”署于門,時稱允焉。諸文詩稿歸喪時遺佚。楊述震 康熙戊戌,任裕州孟縣訓導。王汝純,字邃村,號粹甫,別號蔣谷老農,山西太谷人。活動於鹹、同、光間,官農部主事。有《翠柏山房詩草初編、續編、三編》、《游梁詩草》、《醉芙詩餘》等行世。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清宣統皇帝經筵侍講官、典禮院掌院大學士。字蔭墀。大同縣大王村人。少年時習宋儒學說,後到省城晉陽書院就讀。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舉人,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進士,欽點翰林授庶起士,散館考試後授編修。後升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光緒二十六年(1900)以兵部侍郎銜,外放廣東鄉試主考官。八國聯軍破京,向慈禧、光緒條奏《保護東南方略》,不久提任吏部左侍郎。後又升郵傳部尚書。宣統初,晉升協辦大學士、典禮院掌院學士,攝政王特加優禮。辛亥革命後,謝職歸家,後卒於家中。民國20年(1931)入山西省三立閣從祀。遺作有《周易別》、《識史例纂》、《車酋軒雜記》、《銓政管見》、《雲中草堂詩文集》等,惜書稿毀於兵禍。胡俊章:光緒二年進士。吳鏡澄:光緒進士施、秉縣知縣。

三是原裝原簽,紙白墨濃,印刷精美。四是稀見山西地方文獻。本書是山西介休富商冀以龢編輯刊刻反映山西著名園林樂天園山池的名篇,對研究山西介休的歷史文化,研究冀氏家族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是稀見山西地方鄉邦文獻。本書可讀、可賞,集欣賞性和藝術性為一體,又兼具歷史文物性,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影印本:是自從影印工藝流傳到中國始起,出版者多根據原書用照相製版的方法印成的書。古籍影印版本的選擇要求甚高,至少定有四個影印標準:

一、按注簡明、扼要而能解決疑難者。

二、歷來讀者都認為校注精確者。

三、校注廣征博引而有研究參考價值,有多種注本的重要古籍。

四、宋、元、明、清善本及名抄本。

達到上述四個標準的版本(以孤本、珍本、善本為限),均以舊紙型及書版格式盡可能保持原古籍的風格宣紙影印線裝。改革開放以前,專供圖書館和專家學者研究參考使用,均不廣泛發行,故出版冊(套)數極為有限,多則數千冊(套),少則僅數十冊(套)。

具有收藏、投資價值的古籍影印本,應以1966年以前各大書局的為限,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國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學古籍刊行社等。這些大書局社的初版古籍影印線裝本,無論是母本的選擇、紙張的高要求、精湛的影印工藝、古籍版式的複製風格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堪稱是下真跡一等的古籍複製本,極具版本、史料研究參考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宣紙影印《四部叢刊》本,最具收藏、投資價值。據餘所知,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在編印之前,館內人員分為“善本派”和“實用派”。前者主張以宋、元、明、清善本及名抄本和日本、高麗古籍刊本為母本,用宣紙精工影印線裝;後者主張以經濟實惠方便讀者,為讀者所用的鉛印平裝。

嘗欲于樂天園內,登灜文社之南,為山引水,以助文興。夫山之巉巉而靜者有其骨;水之潺潺而動者有其情。要皆各天其天,豈人力所能為哉?然人心之靈,能奪天工之巧,則才為之也。

餘少失怙,早攖物務。讀書未卒業,壯而悔之!舍南有廢地數十弓,榛莽荒翳,不知幾何年矣。乃芟之、刈之、攘之、剔之。構屋數楹,招文士,弦誦其中。久之,益拓其基。窈窕而幽邃者有室焉;崢嶸而洞達者有堂焉。長者榭,曲者欄,五步十步,迤邐相屬。階下雜蒔花木,綠蔭繽紛,紅香馣馤。予顧而樂之,榜其門曰:“登瀛文社”。非敢言,還讀我書,亦聊以補餘憾雲爾。

其南餘地猶多,而夷然、曠然,俯仰之間,無複高深之致。時欲一鬯,其卓犖之懷而不得。

從孫逢吉,字子謙,有心人也。平居寡言笑,而言必中理。餘素已知其才。丁亥秋,將入都,乃與縱談古今園林之盛,與夫引流疊石之奇,以歆動之。子謙默然,若不甚解餘意也者?

既抵都。數月,有自故鄉來者,告餘曰:“子之園有山矣,大石礐而小石磝。”未經年,又有來者,複告曰:“子之園有水矣,渟洄瀲灩,大波瀾而小波淪。”

余姑妄聽之。竅思子謙少孤,未嘗學問也。拳石蹄涔,又何與於宏構?雖有才,亦奚以措其手足哉?

庚寅秋,歸裡。甫解裝,亟叩園扉,而尋其所告山水者。乍睹之,峰巒崷崪、嵌空玲瓏,則瞿然以驚!忽而,重複合遝、岝崿紏紛,若無路,又恍然以疑。既乃攀藤捫葛,憑虛俯瞰。凡園中之台、榭、陂、池,嵾嵯畢獻。而登高望遠,措點雲山。東南迎天峻文塔之秀;西南挹綿上乳泉之清。煙樹蒼蒼,溪流汨汨,一似吾園中之所固有。然後歎!子謙之才,於是乎,為弗可及也。

方斯地,之榛莽荒翳也,行道之人望而去之,無何而騷人、韻士以詠以游向之。夷然、曠然者,今乃巉巉而靜有其骨,潺潺而動有其情焉。

人事之廢興,其可以逆睹乎哉!然則,子謙為之。實子謙之才為之,而要皆天為之也。余既自樂其天,而深喜子謙之為。此山水,亦能各天其天也。爰振筆而為之記。獨是曩時,同志聯會于斯園者,皆已上籋青雲。則斯地之蘊蓄既久,而後泄及泄之。又在風流消歇之後,此其意,有待於後之發皇而振興之者,夫豈有窮期哉?余老矣,尚當及見之,仍名之“登瀛文社”原始也,亦後望也。

光緒癸巳仲秋上浣冀以龢自誌。

作者:張旭,保定市收藏鑒賞家協會古籍善本委員會主任。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付三十七位冀以龢的文兄儒弟(皆是當時進士、翰林、重臣、鴻儒)墨蹟詩文彙集於一冊,有何乃瑩、張履晉、韓大鏞、王變、嶽鴻舉、維清、楊述震、恩煦、豫泰、王汝純、楊深秀、周賀勳、李殿林、胡俊章、米毓瑞、胡丹彤、劉鳳舉、吳鏡澄、賈璜、劉篤敬、魏遐齡、孫承烈等數十人詩文題跋,皆是當時進士、翰林、重臣、鴻儒,楷書、行書、隸書諸體兼備,通篇詞句優美,氣韻生動,紙白墨濃,讀之讓人愛不釋手。

著名的《唐女郎魚玄機詩集》也是另一半篇幅為眾多藏書名家之親筆題跋,這一點上本書可以與《唐女郎魚玄機詩集》相媲美。將筆者查到題跋的名人,簡介如下。

何乃瑩,字潤夫,山西靈石人,光緒六年庚辰科翰林。慈禧、光緒西逃時的後站扈從大臣,時任順天府府尹、都察院左都禦史。楊履晉(西元1851年——約1920年)字康侯,忻府區長征街辦事處楊家莊村人。1883年考中進士,歷任清光緒年間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秋審處坐辦勘理、京察一等、湖南寶慶府知府等職,1911年秋,從寶慶府掛冠回忻府區隱居,著有《欲自得齋詩文集》。韓大鏞字序東,清徐縣北尹村人。 父文環,事親至孝,與兄文理弟誼最篤。大鏞家貧力學,十五歲以童試第一人為諸生。負笈省垣。從盂縣田雨公山長學于晉陽書院,藉月課膏火自贍。為清同治癸酉拔貢生。試牘所刊詩賦為時傳誦焉。光緒元年舉于鄉,明年會試成貢士。又明年殿試,登丁醜科王仁堪榜三甲第九十九名進士。授主事,分禮部,禮曹清苦’趁公之外教授自給,徒步如署。冬不裘,夏不葛,刻苦如寒素,年終稍贏,悉以贍家。曆二十年,始補儀制司主事。後升員外郎,為清吏司印鑄司掌印。乙未會試充副提調。特勤慎終事,矯向來巧取冒銷之習,時人重之。所居室揪隘,婦子供炊爨,幾榻至以繩約之。客至清談,雖極約素,顧無寒澀態。二十四年,出為倉場總查,綜析核查,向習廓清。乃以駐河濱寒濕致疾,歸京旋卒,年五十三歲。大鏞儀容秀偉,性和藹,操守廉潔。與人交,不尚意氣。為文詩和雅如其人。凡執文詩請益者諄諄訓之,有片長稱道不去口。然事必規以正,不作世故周旋。嘗以“文章吏部,桃李春官”署于門,時稱允焉。諸文詩稿歸喪時遺佚。楊述震 康熙戊戌,任裕州孟縣訓導。王汝純,字邃村,號粹甫,別號蔣谷老農,山西太谷人。活動於鹹、同、光間,官農部主事。有《翠柏山房詩草初編、續編、三編》、《游梁詩草》、《醉芙詩餘》等行世。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清宣統皇帝經筵侍講官、典禮院掌院大學士。字蔭墀。大同縣大王村人。少年時習宋儒學說,後到省城晉陽書院就讀。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舉人,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進士,欽點翰林授庶起士,散館考試後授編修。後升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光緒二十六年(1900)以兵部侍郎銜,外放廣東鄉試主考官。八國聯軍破京,向慈禧、光緒條奏《保護東南方略》,不久提任吏部左侍郎。後又升郵傳部尚書。宣統初,晉升協辦大學士、典禮院掌院學士,攝政王特加優禮。辛亥革命後,謝職歸家,後卒於家中。民國20年(1931)入山西省三立閣從祀。遺作有《周易別》、《識史例纂》、《車酋軒雜記》、《銓政管見》、《雲中草堂詩文集》等,惜書稿毀於兵禍。胡俊章:光緒二年進士。吳鏡澄:光緒進士施、秉縣知縣。

三是原裝原簽,紙白墨濃,印刷精美。四是稀見山西地方文獻。本書是山西介休富商冀以龢編輯刊刻反映山西著名園林樂天園山池的名篇,對研究山西介休的歷史文化,研究冀氏家族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是稀見山西地方鄉邦文獻。本書可讀、可賞,集欣賞性和藝術性為一體,又兼具歷史文物性,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影印本:是自從影印工藝流傳到中國始起,出版者多根據原書用照相製版的方法印成的書。古籍影印版本的選擇要求甚高,至少定有四個影印標準:

一、按注簡明、扼要而能解決疑難者。

二、歷來讀者都認為校注精確者。

三、校注廣征博引而有研究參考價值,有多種注本的重要古籍。

四、宋、元、明、清善本及名抄本。

達到上述四個標準的版本(以孤本、珍本、善本為限),均以舊紙型及書版格式盡可能保持原古籍的風格宣紙影印線裝。改革開放以前,專供圖書館和專家學者研究參考使用,均不廣泛發行,故出版冊(套)數極為有限,多則數千冊(套),少則僅數十冊(套)。

具有收藏、投資價值的古籍影印本,應以1966年以前各大書局的為限,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國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學古籍刊行社等。這些大書局社的初版古籍影印線裝本,無論是母本的選擇、紙張的高要求、精湛的影印工藝、古籍版式的複製風格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堪稱是下真跡一等的古籍複製本,極具版本、史料研究參考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宣紙影印《四部叢刊》本,最具收藏、投資價值。據餘所知,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在編印之前,館內人員分為“善本派”和“實用派”。前者主張以宋、元、明、清善本及名抄本和日本、高麗古籍刊本為母本,用宣紙精工影印線裝;後者主張以經濟實惠方便讀者,為讀者所用的鉛印平裝。

嘗欲于樂天園內,登灜文社之南,為山引水,以助文興。夫山之巉巉而靜者有其骨;水之潺潺而動者有其情。要皆各天其天,豈人力所能為哉?然人心之靈,能奪天工之巧,則才為之也。

餘少失怙,早攖物務。讀書未卒業,壯而悔之!舍南有廢地數十弓,榛莽荒翳,不知幾何年矣。乃芟之、刈之、攘之、剔之。構屋數楹,招文士,弦誦其中。久之,益拓其基。窈窕而幽邃者有室焉;崢嶸而洞達者有堂焉。長者榭,曲者欄,五步十步,迤邐相屬。階下雜蒔花木,綠蔭繽紛,紅香馣馤。予顧而樂之,榜其門曰:“登瀛文社”。非敢言,還讀我書,亦聊以補餘憾雲爾。

其南餘地猶多,而夷然、曠然,俯仰之間,無複高深之致。時欲一鬯,其卓犖之懷而不得。

從孫逢吉,字子謙,有心人也。平居寡言笑,而言必中理。餘素已知其才。丁亥秋,將入都,乃與縱談古今園林之盛,與夫引流疊石之奇,以歆動之。子謙默然,若不甚解餘意也者?

既抵都。數月,有自故鄉來者,告餘曰:“子之園有山矣,大石礐而小石磝。”未經年,又有來者,複告曰:“子之園有水矣,渟洄瀲灩,大波瀾而小波淪。”

余姑妄聽之。竅思子謙少孤,未嘗學問也。拳石蹄涔,又何與於宏構?雖有才,亦奚以措其手足哉?

庚寅秋,歸裡。甫解裝,亟叩園扉,而尋其所告山水者。乍睹之,峰巒崷崪、嵌空玲瓏,則瞿然以驚!忽而,重複合遝、岝崿紏紛,若無路,又恍然以疑。既乃攀藤捫葛,憑虛俯瞰。凡園中之台、榭、陂、池,嵾嵯畢獻。而登高望遠,措點雲山。東南迎天峻文塔之秀;西南挹綿上乳泉之清。煙樹蒼蒼,溪流汨汨,一似吾園中之所固有。然後歎!子謙之才,於是乎,為弗可及也。

方斯地,之榛莽荒翳也,行道之人望而去之,無何而騷人、韻士以詠以游向之。夷然、曠然者,今乃巉巉而靜有其骨,潺潺而動有其情焉。

人事之廢興,其可以逆睹乎哉!然則,子謙為之。實子謙之才為之,而要皆天為之也。余既自樂其天,而深喜子謙之為。此山水,亦能各天其天也。爰振筆而為之記。獨是曩時,同志聯會于斯園者,皆已上籋青雲。則斯地之蘊蓄既久,而後泄及泄之。又在風流消歇之後,此其意,有待於後之發皇而振興之者,夫豈有窮期哉?余老矣,尚當及見之,仍名之“登瀛文社”原始也,亦後望也。

光緒癸巳仲秋上浣冀以龢自誌。

作者:張旭,保定市收藏鑒賞家協會古籍善本委員會主任。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