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清代書畫界的“杜甫”,揚州八怪之一——黃慎

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書畫家 , 黃慎以其潑辣的畫風和開闊的意境聞名於世, 出生貧寒的他一生以書畫謀生, 他將詩、書、畫融為一體, 展現出民生本色, 被稱為“書畫界的杜甫”

黃慎生於清康熙二十六年, 乾隆三十五年, 84歲時尚在, 卒年不詳, 幼喪父, 以賣畫為生, 奉養母親。 初隨上官周學畫, 後離家出遊, 曾多次在揚州賣畫。 14歲時, 父親客死湖南, 隨後幾年, 兩個妹妹相繼夭折 , 與母親相依為命。

孤兒寡母的生活日漸貧苦, 為了維持生計, 黃慎的母親要求他開始學習畫畫, 以為人畫像謀取生計。 就這樣, 年僅16歲的黃慎走上了繪畫的創作道路。

最初, 黃慎師從畫家上官周。 該時期內, 他的作品多為工筆, 畫風細膩。 勤奮刻苦的他每日都在練習、作畫, 技藝日益精湛, 開始在當地小有名氣。

▶《漁翁圖》

據說有一次, 端午節將至, 他的母親說:“節日將至, 你終日作畫, 我們過節吃什麼呢?”黃慎不以為然, 指著剛畫好的《水鴨圖》說道:“就吃這個。 ”他的母親哭笑不得:“這是你畫的鴨子, 怎麼吃呢?”於是黃慎便讓母親提著畫拿到街市上去售賣。

▶《蘆花雙雁圖》

不一會兒, 有人看上了這幅畫, 隨即就用四隻鴨子交換了這幅《水鴨圖》。 可見, 黃慎雖年紀輕輕, 但他的作品就已經得到了大眾的認可。

▶《碧桃細柳圖》

談到黃慎, 就不得不提其在詩、書、畫三大領域內的成就,

因為三者成就之高, 世人稱之為“詩書畫三絕”。

▶《商山四皓圖》

在黃慎的畫藝越來越成熟時, 他的母親有一次提醒他:“兒為是, 良非得已。 然吾聞此事, 非薰習詩書, 有士夫氣韻, 一畫工伎倆耳。 ”而他的同鄉也點撥他:“子不能詩, 一畫工耳;能詩, 則畫亦不俗。 ”

▶《荷鷺圖》

一心沉迷於提升畫技的黃慎這才茅塞頓開:單會畫畫只能成為一名匠人,只有飽讀詩書,將詩歌的意境融入繪畫之中,才能成為真正的畫家。這樣的思想從此貫穿其一生的創作。

為了研讀詩書,勤奮刻苦的黃慎選擇離開家鄉,前往寺廟中閉關潛學。對於這段經歷,他自己曾回憶:“十年容類打包僧,無怪秋霜兩鬢髡。歷盡南朝多少寺,讀書頻借佛龕燈。”

▶黃慎人物畫作品

家境貧寒的他無法負擔火燭費,於是總在深夜獨坐於佛龕燈下,借著佛燈的燭光苦讀學習。巡夜的僧人見他如此刻苦,特地給油燈添了一根燈芯,讓燭光更加明亮,還搬來了一尊石鼓擺在燈下,方便他讀書。久而久之,佛龕下的青石板上留下了黃慎夜夜踱步、長坐的印記。

▶《捧梅圖》

在書法方面,黃慎開拓性地將草書與繪畫結合,開闢了“狂草入畫”的新形式。他將草書的運筆態勢用於繪畫之中,使畫面呈現出迅疾、灑脫、不羈的風格;同時,在他的草書作品中,筆劃之間盤根錯節、錯落有致,又帶有繪畫的節奏感與趣味。

▶《漱石捧硯圖》軸(局部)

康熙58年,32歲的黃慎離開母親,獨自一人離家遠遊,他行走於全國各地,一邊遊歷山山水水,一邊以賣畫為生。“天下文人半在揚州”,受此影響,黃慎最終停留在揚州,廣交朋友。

在他的眾多友人中,數鄭板橋和他的情誼最為深厚。鄭板橋還曾為他作過一首詩:“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以此稱讚自己的摯友。而在黃慎的眾多作品之上,都有鄭板橋親自寫下的題詞。

在揚州居住了短短兩年之後,黃慎牽掛自己遠在家鄉的母親,便親自回鄉接母親一同再次去往揚州。這一住,就是12年。在此期間,黃慎憑藉自己的“三絕”在揚州城內名聲大噪,世人稱之“癭瓢之名滿天下。”

▶黃慎《麻姑進酒圖》軸,紙本設色,清

雍正13年,黃慎的母親思念家鄉,於是黃慎舉家遷回家鄉。直到母親逝世後,他才又重返揚州。

在這來回之間,黃慎不僅看遍了山水名勝,百姓們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被他記在心頭,付諸筆端。他的人物畫多從民間生活取材,塑造了眾多縴夫、乞丐,流民、漁民等社會下層人物形象。這些民間百姓的形象栩栩如生,配合畫中的情景,真實地再現了該時期百姓們的日常生活狀態。

▶《荷鷺圖》

一心沉迷於提升畫技的黃慎這才茅塞頓開:單會畫畫只能成為一名匠人,只有飽讀詩書,將詩歌的意境融入繪畫之中,才能成為真正的畫家。這樣的思想從此貫穿其一生的創作。

為了研讀詩書,勤奮刻苦的黃慎選擇離開家鄉,前往寺廟中閉關潛學。對於這段經歷,他自己曾回憶:“十年容類打包僧,無怪秋霜兩鬢髡。歷盡南朝多少寺,讀書頻借佛龕燈。”

▶黃慎人物畫作品

家境貧寒的他無法負擔火燭費,於是總在深夜獨坐於佛龕燈下,借著佛燈的燭光苦讀學習。巡夜的僧人見他如此刻苦,特地給油燈添了一根燈芯,讓燭光更加明亮,還搬來了一尊石鼓擺在燈下,方便他讀書。久而久之,佛龕下的青石板上留下了黃慎夜夜踱步、長坐的印記。

▶《捧梅圖》

在書法方面,黃慎開拓性地將草書與繪畫結合,開闢了“狂草入畫”的新形式。他將草書的運筆態勢用於繪畫之中,使畫面呈現出迅疾、灑脫、不羈的風格;同時,在他的草書作品中,筆劃之間盤根錯節、錯落有致,又帶有繪畫的節奏感與趣味。

▶《漱石捧硯圖》軸(局部)

康熙58年,32歲的黃慎離開母親,獨自一人離家遠遊,他行走於全國各地,一邊遊歷山山水水,一邊以賣畫為生。“天下文人半在揚州”,受此影響,黃慎最終停留在揚州,廣交朋友。

在他的眾多友人中,數鄭板橋和他的情誼最為深厚。鄭板橋還曾為他作過一首詩:“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以此稱讚自己的摯友。而在黃慎的眾多作品之上,都有鄭板橋親自寫下的題詞。

在揚州居住了短短兩年之後,黃慎牽掛自己遠在家鄉的母親,便親自回鄉接母親一同再次去往揚州。這一住,就是12年。在此期間,黃慎憑藉自己的“三絕”在揚州城內名聲大噪,世人稱之“癭瓢之名滿天下。”

▶黃慎《麻姑進酒圖》軸,紙本設色,清

雍正13年,黃慎的母親思念家鄉,於是黃慎舉家遷回家鄉。直到母親逝世後,他才又重返揚州。

在這來回之間,黃慎不僅看遍了山水名勝,百姓們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被他記在心頭,付諸筆端。他的人物畫多從民間生活取材,塑造了眾多縴夫、乞丐,流民、漁民等社會下層人物形象。這些民間百姓的形象栩栩如生,配合畫中的情景,真實地再現了該時期百姓們的日常生活狀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