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湖南書法家雷威真情撰文緬懷:我的爺爺雷震坤抗戰時的崢嶸歲月!

雷震坤

1、追尋

東南形勝, 三吳都會, 錢塘自古繁華。 江浙滬一帶歷史久遠, 人文豐厚, 景色迷人, 尤其杭州西湖, 水和城融為一體, 給無數遊歷者平添了無限雅興。

但歷史終歸不能忘卻70多年前淞滬會戰經歷的那場戰火洗禮。 其環境之複雜、殘酷, 其鬥爭之激烈、悲壯, 令人心生感歎。 前不久, 有幸踏尋千里, 穿過萬水千山, 來到江浙滬, 重走爺爺奶奶走過的路。 緬懷爺爺的同時, 也感受當年抗戰時的崢嶸歲月。

淞滬會戰

爺爺雖然離開我們已經六、七十個年頭, 但他那段難忘的歲月, 讓我們後人瞭解中華民族這段悲壯的歷史, 也瞭解他從一名愛國學生到抗日老兵, 並與程潛副委員長、陳明仁上將結下的深厚情誼的傳奇故事。

我時常想:如果不是生長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 爺爺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生之路?也許他會成為一名文人, 用文字表達他對時代的看法;也許會一直從事他鍾愛的無線電專業, 做一名與世無爭的工程師;也許會繼續做他的教員, 在遠離政治喧鬧的校園裡度過一生;也許會繼承太爺爺的家業, 成為一代商賈名人……可是誰又能選擇自己的時代呢?

2、少年立志

其實爺爺跟毛澤東、羅榮桓這些湖南老鄉一樣,

都是20世紀初受新思想影響最早的那一批青年, 先後接受過封建私塾教育、現代啟蒙的中師教育和大學教育, 思想開明, 積極上進。 只不過他們後來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罷了。

爺爺雷萌甲, 學名震坤, 1913年2月初十戌時生於湖南衡山香花樹一個殷實家庭。 太爺爺繼承其父衣缽, 經商行醫開店發行市票, 為衡攸商賈名人。 爺爺系長子, 另有兩個妹妹(我的姑奶奶), 太爺爺把全部希望寄託在爺爺身上。

爺爺5歲入私塾, 直到衡陽師範畢業, 回到衡山縣向德高等小學堂擔任教員。 他天資聰穎, 讀書時成績總是拔尖;他工作認真, 教書時深受學生喜愛;他喜歡讀報, 瞭解天下大事, 大家稱其為時事通。 後來, 奉父母之命,

與大奶奶結婚, 誕下姑姑與伯父。 兒女繞膝, 嬌妻相伴, 其樂無窮。 只是好景不長, 大奶奶因病不治去世, 爺爺沉浸在悲痛之中難以自拔。

九一八事變

1931年, 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 東北全境三千多萬名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關注時事的爺爺按耐不住滿腔的憤怒,

立志保家衛國。 然而, 爺爺是有名的大孝子, 要離開父母, 他又有些不舍。

一天, 太爺爺把爺爺叫到身邊說:“雖然你是個教員, 但這幹不成大事業, 你希望繼續深造, 報效祖國, 那就到上海去讀書, 學門技術, 增強本領, 再上前線, 會大有作為。 ”轉而又說:“現在國家有難, 需要你這樣的年輕人啊!”

當即, 太爺爺為爺爺打點好了行裝。 爺爺在一雙兒女和母親(我的太奶奶)的不舍之中離開了家。

3、上海求學

三十年代, 爺爺毅然放棄教鞭, 來到上海這個舉世矚目的大都市, 考入了無線電專科學校。 在有著“十裡洋場”美譽的舊上海, 爺爺開闊了視野, 增長了見識, 結識了一大批湖南老鄉和愛國青年。

此時, 在衡山, 太爺爺已把大女兒許配給了爺爺同學之弟, 一位在武漢大學讀書的康家三公子。爺爺牽掛二妹的婚事,再牽紅線,把二妹許配給了另一位同學之弟,一位在北師大讀書的劉氏小少爺。康劉兩家均為衡山地區名門望族、書香世家。兩個女兒的婚事令太爺爺稱心滿意,去信對爺爺誇讚了一番。

大學三年,爺爺發奮圖強,品學兼優,成績出類拔萃,深受老師喜愛。期間,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無線電之父”馬可尼訪華,爺爺近距離目睹了馬可尼大師的風采,受到大師的激勵,進一步激勵他學習的興趣,立志成為優秀的無線電專業人才。

此刻,日寇加緊了侵華的步伐,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全國各地燃起了抗日烽火。那是個血與火的年代,青年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應徵入伍。在江浙滬那塊熱土上,許多熱血青年報名參軍,上了抗日前線。爺爺胸懷報國之志,早已摩拳擦掌,按奈不住心中的衝動。

畢業後,爺爺投筆從戎,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因他迫切要求赴前往參戰,很快如夢以嘗,被招入第三戰區蔣介石先生的嫡系部隊,從中尉副官做起。聽姑奶奶講:“能到這支部隊去,是許多青年學生夢寐以求的。”

蔣介石先生的嫡系部隊

在國軍第三戰區,他因過硬的專業素養嶄露頭角,亦因爺爺與時任國軍要員、後來成為中共人大副委員長的程潛先生以及陳明仁將軍這兩位湖南老鄉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繫。有了兩位湖南籍將官的推薦,得到了顧祝同先生的賞識和倚重。爺爺成為眾多軍人中擢升最快的一個。年紀輕輕的他就先後被提拔為交通運輸隊長、長官司令部任無線電臺長。自此,他出生入死為抗日,寫就傳奇一生。

4、杭州姻緣

爺爺與奶奶的緣分也許是前世修來。奶奶王官梅出身於浙江新登縣的一個富裕家庭。一九三幾年的一個夏天,在杭州讀書的奶奶,無意中在西子湖畔一個朋友家裡遇見了爺爺,一下子就被爺爺吸引住了。朋友跟她介紹說,這位年輕的軍人是無線電專業的高材生,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司令部電臺台長……奶奶更生仰慕之情。

當時奶奶不到20歲,有點小女孩崇拜英雄的感覺。她壓根兒也沒想到,後來,她與爺爺最終會走到一起,倆人步入洞房,結婚生子(我的父親)。可是後來,抗戰即將爆發。爺爺當時有一句話:日寇未除,何以為家?

他決定把妻兒由警衛護送回衡山老家,自己則留在前線繼續參加抗戰。

1941年,奶奶懷抱繈褓中的父親,搭乘火車回到衡山。衡山縣長、湘潭縣長等湖南地方要員前往車站接風洗塵,送回鄉下。從此,爺爺奶奶天各一方,再也未曾謀面。

5、保家衛國

送走妻兒,爺爺全身心投入,征戰沙場,多少次出生入死,多少次跋山涉水。行走在泥濘的小路上,在熾熱的烈日下宿營,在炮火中向敵人的槍口衝鋒,在陣地上和日本兵拼刺刀,多少人戰死沙場。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事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淞滬會戰

值得一提的是,爺爺所在部第三戰區參加的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抗戰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持續了3個月。其時,蔣介石先生對第三戰區進行了人事調整,司令長官一職由蔣先生本人兼任,副司令長官為顧祝同,擁有第九集團軍司令張治中、第十九集團軍司令薛岳等戰功赫赫的名將。作為從事機要工作的爺爺有幸接觸蔣先生,與將士並肩戰鬥。淞滬會戰,日軍因遭到第三戰區官兵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畫。

之後,爺爺所在部轉戰江浙皖魯豫鄂等六省,征程萬里,參戰無數。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戰爭不僅是一個國家庭的災難。對於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呢?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精神在戰爭火中經受考驗,個人也在這場戰爭中經受著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禮。二千萬死難同胞,三百萬陣亡軍人,這個龐大的天文數字下又有多少個家庭在承受著無盡的傷痛呢?

6、妻兒離別

爺爺將妻兒甚至警衛都送走,獨自一人,重回沙場,那是一種怎樣的壯懷激烈?!70多年過去,身處和平年代的我,無法想像爺爺其時的悲壯心情,無法想像爺爺奶奶是怎樣生離死別,肝腸寸斷?!只是,死者已矣,奶奶卻由生活寬裕,備受尊敬的軍官家眷,一下子淪落到社會底層,她忍痛燒掉了爺爺的一切遺物,學著做一切粗重雜活,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地養大3個兒女。

在那烽火遍地、山河破碎的歲月,每一個昂首走向死亡的抗戰英烈,都留下了一個破碎的家庭。他們走得如此匆忙,甚至來不及親吻一下年幼的兒女,一別竟成永決。離別之後,爺爺奶奶的聯繫,只有依靠鴻雁傳書。

在這段戎馬倥傯的歲月裡,爺爺和奶奶聚少離多,但奶奶和爺爺感情很好。我想像得出,爺爺在前線作戰時,奶奶是如何日夜盼望爺爺的書信,是如何四處打聽前線軍情,是如何擔驚受怕,惴惴不安。爺爺不是不想家,也不是不想回家。家中有父母,有妻兒。可戰不止,歸無期。只有抗戰勝利,他們這些離鄉千里,在外抗戰的官兵才有可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

想當年,奶奶也是女子師範畢業,知書達理,秀外惠中,賢良淑德,大家閨秀,心地善良。當時他們可是一對璧人,無人見了不羡慕的……聽姑奶奶敘述時,我默默地想:當年的爺爺奶奶,是怎樣陌上相逢?是怎樣魚雁傳書?是怎樣洞房花燭?是怎樣天涯相望?是怎樣生離死別?這都是屬於過去的記憶,我無從得窺,卻總是神往不已。

7、戰時災難

1942年,衡山縣城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轟炸,衡陽會戰前後,蔣先生六上衡山,親自督戰。衡陽會戰重創日軍,成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滑鐵盧。於是乎,日軍瘋狂報復,飛機輪番轟炸衡山縣城,房屋商鋪炸毀怠盡,百姓死傷不計其數。伯父與姑姑所在的衡山保育院被移為平地,太爺爺苦心經營的產業毀於一旦。

在那個兵慌馬亂的時代,儘管家業衰敗,但太爺爺申明大義,仍然開倉救災,撒盡家財,救濟難民,收留孤兒,籌集資金,支援前線。有衡山老鄉為躲壯丁,遠赴浙江,投靠爺爺。後來鬧土改、鬥地主時,被認定是抗日家屬,我家才倖免於難。

有一回,爺爺趁戰時間隙,約姑爺爺在武漢短暫相見,匆匆忙忙,臨危托孤,拜託姑爺爺儘量關照岳父一家,立馬歸隊,開始下一場戰爭。自始從人間蒸發一般,與家人失去聯繫,生死未僕。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9日,在南京受降。至此,抗戰結束。

當日本宣佈投降的消息傳來時,在衡山老家的奶奶格外興奮。這個消息對她來說有更多更重大的意義。為了這一天,她已帶著年幼的兒女,望穿秋水,盼爺爺回歸多年。但在後來的漫長等待中,讓她心生失望,爺爺失聯了,意味著犧牲。此時,有人主動上門提親,太奶奶亦曾主動提出要奶奶改嫁,奶奶堅決不從。不久,倔強的奶奶在絕望當中追隨爺爺而去。

雷震坤母親謝氏

屋漏偏逢連夜雨。好不容易等到抗戰勝利,但國共內戰烽煙又起,兒子犧牲,兒媳離去,家道中落,跌入塵埃。太爺爺憤而出家,遁入空門。

爺爺犧牲、奶奶離世、太爺爺出家之時,伯父、姑姑、父親都年幼。姑爺爺姑奶奶受命于危難之際,毅然舉家遷往香花樹。自此,雷康一家,命運緊密相連。

我非常敬佩爺爺,也非常敬佩奶奶。現在想起來,奶奶真不容易,她一個外地女人,頂著重重壓力,從20多歲起就開始苦等我爺爺,還要撫養子女。這不是每一個女子都能承擔起的。長大之後,聽家人講爺爺奶奶的故事,每每談到這,便會淚如雨下。

8、緬懷

在婆娑閃爍的淚光中,爺爺當年那一件件的英雄事蹟,歷歷浮現在眼前。那時候的爺爺在鄉親眼裡是個傳奇式人物。他20歲出頭,既儒雅又剛強,腰裡還別著雙槍。為了避禍,原本不多的遺物連同爺爺的書籍、收藏過的字畫,在文革中被再度抄沒與消毀。如今,爺爺遺物只有1張照片,真正的“民國范兒”。

作者雷威(左1)在杭州尋親

多少次,在媒體上看到有關抗戰老兵的報導,我都會不知不覺中又想起了爺爺;多少次,我悄悄到湘潭河西、長沙嶽麓山和年嘉湖、南嶽衡山、懷化芷江的烈士紀念碑前,向英烈們肅立、致哀;多少次,在心中默念:爺爺,我來看您來了,您在天堂還好嗎?我在霎那間徹悟,爺爺的英靈也應該就在這裡,雖然紀念碑上沒有爺爺的名字,但是,我堅信: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爺爺的英靈一定和他這些為國捐軀的戰友們的英靈在一起!

雷震坤次子雷亞東(左2)與兩個孫子在一起

清明時節,我攜妻女來再度到湘潭烈士園陵,一邊回味烈士們的英雄事蹟,一邊輕輕地、緩緩的步入烈士墓前,兩歲半的女兒一直在旁邊看著我的舉動,很快,似乎明白了什麼,小聲地問道:爸爸,我們給烈士爺爺磕個頭吧!

雷震坤墓地

緬懷爺爺,行勝於言。為繼承父親遺志,近年來,我們兄弟沿著爺爺親歷的這段悲壯的歷史,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寫信至臺灣,求證爺爺的去向;編纂了《我的爺爺雷震坤》這本自集文集,把它埋葬在爺爺的衣冠墓地裡;並先後到江浙滬一帶,探尋爺爺抗戰的足跡,尋找失散半個多世紀奶奶故鄉親人。

對我而言,爺爺是一個既遙遠又親近的形象,他身上流淌著中國文人對民族的赤心和靈性,並浸潤于後代的血脈之中。

敬愛的爺爺,您老人家安息吧!

本文作者雷威書法藝術檔案:

雷威。湖南衡東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供職於湘鋼煉鐵廠黨政辦。現為中國書法名城雜誌編輯,湖南省書協、省攝協會員,湖南省直機關書畫協會會員,湘潭市書協主席團委員,岳塘區書協、湘鋼書協副主席,龍山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

畢業于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書法專業,與著名書畫家陳石泉結緣,師從著名書法家劉振濤,先後參加王集篆刻國展班、周志高朱培爾國展培訓班和夏碧波國展培訓班學習。書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入展全國、行業和省級展覽,獲冶金文協“柳鋼杯”金獎、“鞍鋼杯”銀獎、湖南省企業核心價值觀書畫展覽金獎、省首屆“白石杯”青少年書法大賽銀獎。在北京、太原、柳州、襄陽、臨沂、鞍山、長沙、永州、湘潭、衡陽等地展出。理論文章《論劉振濤書法藝術》等散見於《中國書法名城》、《書畫家》、《湘潭書藝》等專業刊物。自集文集:《劉振濤研究》(2017)。著作:《青墨留痕》(2009)、《秋林古氣》(2015)。

參與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等重要展事。主持編輯《湘潭書藝》,參與編輯《中國書法名城》、《湖南書法年鑒》、《湖南書法60年》,負責編印了“人防杯”紀念新中國人防事業60周年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大賽、全市青少年“希望杯”書畫作品大賽、市書協成立30周年文集等數十本作品集。近年來,2次出席市文代會,多次被評為市文聯、市書協、區文聯先進個人。辭條、作品被收入《湖南書法年鑒》、《湘潭文藝家辭典》。

一位在武漢大學讀書的康家三公子。爺爺牽掛二妹的婚事,再牽紅線,把二妹許配給了另一位同學之弟,一位在北師大讀書的劉氏小少爺。康劉兩家均為衡山地區名門望族、書香世家。兩個女兒的婚事令太爺爺稱心滿意,去信對爺爺誇讚了一番。

大學三年,爺爺發奮圖強,品學兼優,成績出類拔萃,深受老師喜愛。期間,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無線電之父”馬可尼訪華,爺爺近距離目睹了馬可尼大師的風采,受到大師的激勵,進一步激勵他學習的興趣,立志成為優秀的無線電專業人才。

此刻,日寇加緊了侵華的步伐,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全國各地燃起了抗日烽火。那是個血與火的年代,青年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應徵入伍。在江浙滬那塊熱土上,許多熱血青年報名參軍,上了抗日前線。爺爺胸懷報國之志,早已摩拳擦掌,按奈不住心中的衝動。

畢業後,爺爺投筆從戎,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因他迫切要求赴前往參戰,很快如夢以嘗,被招入第三戰區蔣介石先生的嫡系部隊,從中尉副官做起。聽姑奶奶講:“能到這支部隊去,是許多青年學生夢寐以求的。”

蔣介石先生的嫡系部隊

在國軍第三戰區,他因過硬的專業素養嶄露頭角,亦因爺爺與時任國軍要員、後來成為中共人大副委員長的程潛先生以及陳明仁將軍這兩位湖南老鄉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繫。有了兩位湖南籍將官的推薦,得到了顧祝同先生的賞識和倚重。爺爺成為眾多軍人中擢升最快的一個。年紀輕輕的他就先後被提拔為交通運輸隊長、長官司令部任無線電臺長。自此,他出生入死為抗日,寫就傳奇一生。

4、杭州姻緣

爺爺與奶奶的緣分也許是前世修來。奶奶王官梅出身於浙江新登縣的一個富裕家庭。一九三幾年的一個夏天,在杭州讀書的奶奶,無意中在西子湖畔一個朋友家裡遇見了爺爺,一下子就被爺爺吸引住了。朋友跟她介紹說,這位年輕的軍人是無線電專業的高材生,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司令部電臺台長……奶奶更生仰慕之情。

當時奶奶不到20歲,有點小女孩崇拜英雄的感覺。她壓根兒也沒想到,後來,她與爺爺最終會走到一起,倆人步入洞房,結婚生子(我的父親)。可是後來,抗戰即將爆發。爺爺當時有一句話:日寇未除,何以為家?

他決定把妻兒由警衛護送回衡山老家,自己則留在前線繼續參加抗戰。

1941年,奶奶懷抱繈褓中的父親,搭乘火車回到衡山。衡山縣長、湘潭縣長等湖南地方要員前往車站接風洗塵,送回鄉下。從此,爺爺奶奶天各一方,再也未曾謀面。

5、保家衛國

送走妻兒,爺爺全身心投入,征戰沙場,多少次出生入死,多少次跋山涉水。行走在泥濘的小路上,在熾熱的烈日下宿營,在炮火中向敵人的槍口衝鋒,在陣地上和日本兵拼刺刀,多少人戰死沙場。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事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淞滬會戰

值得一提的是,爺爺所在部第三戰區參加的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抗戰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持續了3個月。其時,蔣介石先生對第三戰區進行了人事調整,司令長官一職由蔣先生本人兼任,副司令長官為顧祝同,擁有第九集團軍司令張治中、第十九集團軍司令薛岳等戰功赫赫的名將。作為從事機要工作的爺爺有幸接觸蔣先生,與將士並肩戰鬥。淞滬會戰,日軍因遭到第三戰區官兵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畫。

之後,爺爺所在部轉戰江浙皖魯豫鄂等六省,征程萬里,參戰無數。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戰爭不僅是一個國家庭的災難。對於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呢?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精神在戰爭火中經受考驗,個人也在這場戰爭中經受著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禮。二千萬死難同胞,三百萬陣亡軍人,這個龐大的天文數字下又有多少個家庭在承受著無盡的傷痛呢?

6、妻兒離別

爺爺將妻兒甚至警衛都送走,獨自一人,重回沙場,那是一種怎樣的壯懷激烈?!70多年過去,身處和平年代的我,無法想像爺爺其時的悲壯心情,無法想像爺爺奶奶是怎樣生離死別,肝腸寸斷?!只是,死者已矣,奶奶卻由生活寬裕,備受尊敬的軍官家眷,一下子淪落到社會底層,她忍痛燒掉了爺爺的一切遺物,學著做一切粗重雜活,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地養大3個兒女。

在那烽火遍地、山河破碎的歲月,每一個昂首走向死亡的抗戰英烈,都留下了一個破碎的家庭。他們走得如此匆忙,甚至來不及親吻一下年幼的兒女,一別竟成永決。離別之後,爺爺奶奶的聯繫,只有依靠鴻雁傳書。

在這段戎馬倥傯的歲月裡,爺爺和奶奶聚少離多,但奶奶和爺爺感情很好。我想像得出,爺爺在前線作戰時,奶奶是如何日夜盼望爺爺的書信,是如何四處打聽前線軍情,是如何擔驚受怕,惴惴不安。爺爺不是不想家,也不是不想回家。家中有父母,有妻兒。可戰不止,歸無期。只有抗戰勝利,他們這些離鄉千里,在外抗戰的官兵才有可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

想當年,奶奶也是女子師範畢業,知書達理,秀外惠中,賢良淑德,大家閨秀,心地善良。當時他們可是一對璧人,無人見了不羡慕的……聽姑奶奶敘述時,我默默地想:當年的爺爺奶奶,是怎樣陌上相逢?是怎樣魚雁傳書?是怎樣洞房花燭?是怎樣天涯相望?是怎樣生離死別?這都是屬於過去的記憶,我無從得窺,卻總是神往不已。

7、戰時災難

1942年,衡山縣城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轟炸,衡陽會戰前後,蔣先生六上衡山,親自督戰。衡陽會戰重創日軍,成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滑鐵盧。於是乎,日軍瘋狂報復,飛機輪番轟炸衡山縣城,房屋商鋪炸毀怠盡,百姓死傷不計其數。伯父與姑姑所在的衡山保育院被移為平地,太爺爺苦心經營的產業毀於一旦。

在那個兵慌馬亂的時代,儘管家業衰敗,但太爺爺申明大義,仍然開倉救災,撒盡家財,救濟難民,收留孤兒,籌集資金,支援前線。有衡山老鄉為躲壯丁,遠赴浙江,投靠爺爺。後來鬧土改、鬥地主時,被認定是抗日家屬,我家才倖免於難。

有一回,爺爺趁戰時間隙,約姑爺爺在武漢短暫相見,匆匆忙忙,臨危托孤,拜託姑爺爺儘量關照岳父一家,立馬歸隊,開始下一場戰爭。自始從人間蒸發一般,與家人失去聯繫,生死未僕。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9日,在南京受降。至此,抗戰結束。

當日本宣佈投降的消息傳來時,在衡山老家的奶奶格外興奮。這個消息對她來說有更多更重大的意義。為了這一天,她已帶著年幼的兒女,望穿秋水,盼爺爺回歸多年。但在後來的漫長等待中,讓她心生失望,爺爺失聯了,意味著犧牲。此時,有人主動上門提親,太奶奶亦曾主動提出要奶奶改嫁,奶奶堅決不從。不久,倔強的奶奶在絕望當中追隨爺爺而去。

雷震坤母親謝氏

屋漏偏逢連夜雨。好不容易等到抗戰勝利,但國共內戰烽煙又起,兒子犧牲,兒媳離去,家道中落,跌入塵埃。太爺爺憤而出家,遁入空門。

爺爺犧牲、奶奶離世、太爺爺出家之時,伯父、姑姑、父親都年幼。姑爺爺姑奶奶受命于危難之際,毅然舉家遷往香花樹。自此,雷康一家,命運緊密相連。

我非常敬佩爺爺,也非常敬佩奶奶。現在想起來,奶奶真不容易,她一個外地女人,頂著重重壓力,從20多歲起就開始苦等我爺爺,還要撫養子女。這不是每一個女子都能承擔起的。長大之後,聽家人講爺爺奶奶的故事,每每談到這,便會淚如雨下。

8、緬懷

在婆娑閃爍的淚光中,爺爺當年那一件件的英雄事蹟,歷歷浮現在眼前。那時候的爺爺在鄉親眼裡是個傳奇式人物。他20歲出頭,既儒雅又剛強,腰裡還別著雙槍。為了避禍,原本不多的遺物連同爺爺的書籍、收藏過的字畫,在文革中被再度抄沒與消毀。如今,爺爺遺物只有1張照片,真正的“民國范兒”。

作者雷威(左1)在杭州尋親

多少次,在媒體上看到有關抗戰老兵的報導,我都會不知不覺中又想起了爺爺;多少次,我悄悄到湘潭河西、長沙嶽麓山和年嘉湖、南嶽衡山、懷化芷江的烈士紀念碑前,向英烈們肅立、致哀;多少次,在心中默念:爺爺,我來看您來了,您在天堂還好嗎?我在霎那間徹悟,爺爺的英靈也應該就在這裡,雖然紀念碑上沒有爺爺的名字,但是,我堅信: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爺爺的英靈一定和他這些為國捐軀的戰友們的英靈在一起!

雷震坤次子雷亞東(左2)與兩個孫子在一起

清明時節,我攜妻女來再度到湘潭烈士園陵,一邊回味烈士們的英雄事蹟,一邊輕輕地、緩緩的步入烈士墓前,兩歲半的女兒一直在旁邊看著我的舉動,很快,似乎明白了什麼,小聲地問道:爸爸,我們給烈士爺爺磕個頭吧!

雷震坤墓地

緬懷爺爺,行勝於言。為繼承父親遺志,近年來,我們兄弟沿著爺爺親歷的這段悲壯的歷史,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寫信至臺灣,求證爺爺的去向;編纂了《我的爺爺雷震坤》這本自集文集,把它埋葬在爺爺的衣冠墓地裡;並先後到江浙滬一帶,探尋爺爺抗戰的足跡,尋找失散半個多世紀奶奶故鄉親人。

對我而言,爺爺是一個既遙遠又親近的形象,他身上流淌著中國文人對民族的赤心和靈性,並浸潤于後代的血脈之中。

敬愛的爺爺,您老人家安息吧!

本文作者雷威書法藝術檔案:

雷威。湖南衡東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供職於湘鋼煉鐵廠黨政辦。現為中國書法名城雜誌編輯,湖南省書協、省攝協會員,湖南省直機關書畫協會會員,湘潭市書協主席團委員,岳塘區書協、湘鋼書協副主席,龍山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

畢業于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書法專業,與著名書畫家陳石泉結緣,師從著名書法家劉振濤,先後參加王集篆刻國展班、周志高朱培爾國展培訓班和夏碧波國展培訓班學習。書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入展全國、行業和省級展覽,獲冶金文協“柳鋼杯”金獎、“鞍鋼杯”銀獎、湖南省企業核心價值觀書畫展覽金獎、省首屆“白石杯”青少年書法大賽銀獎。在北京、太原、柳州、襄陽、臨沂、鞍山、長沙、永州、湘潭、衡陽等地展出。理論文章《論劉振濤書法藝術》等散見於《中國書法名城》、《書畫家》、《湘潭書藝》等專業刊物。自集文集:《劉振濤研究》(2017)。著作:《青墨留痕》(2009)、《秋林古氣》(2015)。

參與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等重要展事。主持編輯《湘潭書藝》,參與編輯《中國書法名城》、《湖南書法年鑒》、《湖南書法60年》,負責編印了“人防杯”紀念新中國人防事業60周年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大賽、全市青少年“希望杯”書畫作品大賽、市書協成立30周年文集等數十本作品集。近年來,2次出席市文代會,多次被評為市文聯、市書協、區文聯先進個人。辭條、作品被收入《湖南書法年鑒》、《湘潭文藝家辭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