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家譜交流——江西進賢《潤鎮於氏家譜》序言選摘欣賞

【編著注】本平臺發佈的所有家譜資料均不做考證, 僅供宗親研究參考, 如有不同看法和記載, 請宗親撰文並提供佐證資料和大家分享, 本平臺第一時間予以推送。 由於歷史原因各支系家譜記載可能因為口傳、轉抄、損毀等原因造成記載出現不準確也是在所難免的, 希望宗親用客觀的態度看待, 切勿攻擊詆毀。

江西進賢《潤鎮於氏家譜》在2015年2月22日由網站會員“于江0791”宗親發表在於姓的天空網站, 原題目為《潤鎮於氏族譜翻拍》, 現整理成文字, 以供宗親研究和參考。

從家譜序言中知道潤鎮是現在江西省進賢縣鐘陵鄉,

始祖為唐于頔九世孫, 本文所參考的家譜為1998年八修版本, 目前潤鎮於氏已經完成家譜九修, 詳細九修家譜資料以後會陸續分享。

一、潤鎮于氏首修家譜序

嘗聞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 國而非氏, 則建革莫之紀, 理亂莫之載, 藏否莫之分, 而國非其國矣, 家無譜乘往往源流未遠, 而不諳厥祖之名情, 服未書而不達, 厥宗之序以至顯晦莫別, 生歿不詳, 又豈得號為名家哉。 按邑之於族為邘叔之後, 由周來德種于東海, 光澤河南, 曆漢唐迄宋, 邦基公由進士于河南遷間奉命官於茲邦, 遂家茲土, 迄今雲福日盛, 派衍支繁, 近而池溪, 遠而河澗, 宦輒南北, 家譜之修烏容己耶?乃有潤泉先生, 生而穎敏, 讀書能于簡篇中見聖賢精蘊,

修舉子業下筆若泉達, 然就試有司不得志, 翻然舍去, 潛心理學, 以德性問學為生涯, 以訓子孫恤族當表正, 鄉里為功化之人靡不受敬而服之, 嘗請於官立轉輪倉於其鄉, 則經濟之緒餘也。 爰自早歲即銳意家譜, 守乃伯來公之家傳, 宗鄉賢大節公之心法。 自監鎮公以上則缺其不可靠, 以下則詳其所可知, 不牽合不愆忘。 譜也而寓有史之義例者哉, 梓成出以示餘且囑之序, 予曰:于變時雍之化, 由九族既睦得之, 茲譜成而人之愛敬油然生心矣, 任紀明風化厚矣, 其公不亦大乎!其傳不亦久乎!予忝戚未樂厥成因, 不揣耄倦, 敢贊一言用, 附於不朽雲。

萬曆己亥年冬十二月望日

賜進士出身大中大夫山西布政司忝政致仕眷生橫泉雷夢麟拜書

二、潤鎮于氏首修家譜源流序

瑾按氏族書曰:周武王之二子曰邘叔, 後以國為氏, 及考之《左傳》富晨曰:邘、晉、應、韓, 武之穆也, 稽其地在河南也, 王縣西北有邘城, 則為我邘叔封邑, 明甚姓氏所來, 省文為于出於姬姓, 由於周也。 逮漢于公居東海郯縣, 治獄多陰德, 令父老高大其門閭, 容駟馬高車, 蓋謂子孫必有興者, 子定國果為廷尉, 民自以不冤, 甘露中拜相封西平侯, 孫永為御史大夫, 乃于之著於漢也, 漢末於禁假節鉞為虎威將軍, 魏武稱之曰:古名將, 何以加之。 晉末則有于栗磾, 才力過人,

好持黑槊, 人謂之黑槊公, 北魏明元帝因授黑槊將軍, 厥後二謹耆年碩德位至三公, 唐建中六年, 命定從祀武成王廟, 贊曰:“道作兵鈴, 言為帝則, 懸運嘉謀, 立傾敵國, 取貴以功, 鎮時以德, 善始令終, 人臣楷式。 ”迄於勁凡數世貴盛:四贈公、三領軍、二尚書令、三開國公, 此則盛于六朝之時也。 至唐于志寧, 事太宗與學士之選, 謂之登瀛洲, 曆右庶子, 直言諫太子, 上賜金帛, 嘗撰詠苑二十篇, 二子:益、肅, 曾孫休烈, 世濟其美, 三代四學士焉。 暨于公異掌書記, 偕李晟討朱泚, 贊為草露布曰:“臣已肅清宮禁, 只竭園陵, 鐘簴不移, 廟貌如故”, 故德宗讀之嘉歎一再。 及于頔為湖州刺史, 修復湖陂, 溉田三千頃, 甯宗朝拜司空平章, 而韓愈尚書求薦, 曆襄陽節度使, 時倚重之,蓋彰彰之尤顯于唐也。

我族監鎮公乃頔之九世孫,世居河南彭城,生於宋中葉,由進士除評事郎,靖康之變隨之南渡,建炎初辟為隆興路之潤安鎮監鎮焉,樂風土之美,遂偕弟而家之,曆今一十七世,凡五百餘年,子孫繩繩,皆祖宗遺澤,良有人也,嗚呼,邘叔之後,監鎮以前,其間聞名世者,史紀多略,弗能俱載,如所記者萬分之一二耳,且經兵火以來,家譜闕亡代不可考,宗支分徙族不可詳得,諸祖父之名並圖所載,惟曰祖為頔之孫,漢定國之後,撫膺至此可勝歎哉。業於嘉靖戊午之春,故遵伯考球志,其先世遠而不可知者則略之,斷自監鎮公為始祖,以後遂代仿宗法而先後次第之,迄今四十餘年,歲月逾邁稽,於眾鹹請登之梓,以貽不朽,尚冀後昆,篤本源之思,重親睦之念,仰祖德丕振家聲,則門閭之慶,譜牒之光也。爰擴舊聞冠於編首,敢告有眾永監於茲。

萬曆己亥年十一月冬望日之吉

十三世孫于霖國望手識謹

同修:思衢、國儆、國貞、子奇、光元、光煥、思燦、思遊

三、潤鎮于氏八修家譜序

承先祖之述,蒙眾親之托,重振家譜,書序再三,以明我氏之由來,以光我組之懿德。

于氏之“于”,原為“邘”,約西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之二子邘叔封地河南西北邘城,古人以國為氏,邘叔之子孫皆為邘,後人省去右 阝旁,略為於也。邘城在今河南省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北岸沁陽市西北邘台鎮,故曰,於氏之民為“河南世家”也。

監鎮公,名邦基,進士,北宋靖康之變後,於西元一一二七年,隨宋高宗南遷,任隆興路潤安鎮之鎮丞。樂風土之美,偕弟德基公,成家立業,繁衍生息,源遠流長,尊為始祖。隆興路即南昌,今南昌市。孫權據兵,坼南昌地置三鎮:富城、鐘陵、宜豐。鐘陵鎮推之曾譽為潤安鎮也。潤安鎮略為潤鎮,後為柳林,今為巷裡。故曰“巷裡”:一、居址屋舍儼然,巷道井然;二、散居子孫村寨環繞,拱向而居。一葉半島之狀伸入軍山湖中。東南田野無垠,交通阡陌,良田美地,四季可熟。向南越過田野,自西向東,石墳山、大墳山…長岡嶺、石灰嶺(原為南磯峰),橫亙延綿似昆侖。石灰嶺為我氏與譚記共有也。分水為界:向東南流者為譚記,向西北流者為於氏。往北順著公路至大行崗一線以西地域均為我氏之輿也。與西一水之壤,又合稱潤安渡。渡東渡西:一對青山相聳出,兩岸松濤鬱蔥蘢,悠悠湖水寫春秋,陣陣濤聲譜英雄。

始祖爾來,八百餘年,三十世矣。上溯,歷代文成武將,史書載者:漢定國西平侯,于永禦大夫;魏于禁虎威將軍;晉于栗黑槊將軍,于勁尚書令;唐于頔襄陽節度使…監鎮公乃頔九世孫、定國之後也。下沿,僅進籍佼佼者:于大節,進士,明天順年間,禦史,山東按察史;于志常,明成化年間,延平縣知縣;于朴,舉人,明弘治年間,汾上縣知縣;于之屏,明天啟年間,兗州府通判……

今之仁人志士者甚蕃,明其地者微,且待後人周而譜之。

首修家譜於西元一五九九年,至今恰是四百年矣,今之潤安鎮已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樂土。貫村通衢,東去田野走林,直連進裡公路,西向萬畝大堤,構渡西為一體。西元一九七八年,當代愚公,拋石引土,天嶄變通途,堤上平展如砥,柳絮輕揚細語,堤外進賢水產之倉,堤內鐘鐘陵玉米之鄉,潤安鎮,巷裡村,機聲隆,書聲琅,北京之音,不夜之城。女者爭相與焉。

撫今追昔,豈能忘懷先祖,遷徙子孫誰不思念祖居,大於乎,嗚呼!我譜幾之失傳也,謝與國江兄弟一家保存、提供首譜,結冬,蟠踞父子保存、獻出二譜。幸哉幸哉!

國有史,家有譜,意義深遠,步履維艱。西元一九三六年,六修家譜之後,滄桑巨變,失殘甚多。今在懷亮、合奎、啟雲、定雄之宣導下,得到開國、華盛等多方人士強力支持,歷經反復尋訪,查經問史,以遂以譜也,

譜中,括我收族,及其住址,分別如是:

德才公,住巷裡東房、壩上。

義才公,住巷裡東房,餘幹縣禾山鄉、二塘觀溪(上二地原南北溪)。智才公,住巷裡東房。

以用公,住壩上、雷公嶺。

以仁公,住巷裡西房、西江嘴。

以謙公,住巷裡前樓門。

以恭公,住下於家。

以信公,住北河於家。

凱仲公,住塘堪上。

仲才公,住麻房。

秀才公,住壩上樓下。

聞政公,住池溪湖田、橋南江下、麻房。

一青公,住楊友方(今巷裡)。

德基公,住渡西彭橋。

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去台生水,四十餘年,闊別鄉親。聞之修譜,慷慨解囊,之最贊助。真是:青絲鶴髮一瞬間,樹長千丈葉歸根。

一九五零年,抗美援朝,於福清、於少子,犧牲在朝鮮戰場上。潤鎮青山淚千行,軍山湖水傳九州,弘揚烈士精神,效仿英雄壯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悲哉壯矣!

縱觀于氏,人材輩出,橫觀於氏,四面八方。如醉如癡,教子一經,如筍如林,屹立東方。

十八世祖文博曰:經書無稅是良田。

二十六世孫進賢教師進修學校教師于映山拜撰

西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家譜凡例

1、譜以正名為先,各支散處遠近彼此或不能通,當取字編派成文,以五字為句,立名之際遵照,每代以一字立上,其下臨時以一字取義,是之例為雙名,庶倫次不混,一序即知,除先已定不可更改外,以後並以長房編次為則,鹹輒而止之。

編曰:

監鎮民三汝、一士以才子、公伯邦國光、思之法文祖、志得原竟承,曰欽永懷慕,達其紹述心,允作朝家輔、雲蒸霞蔚起、簪纓綿延著。

2、凡我監鎮公所出者,遠不敢忘,微不敢略,類皆書之,重一本也。有如居會城、都昌、撫州、東鄉、安仁、幹越及住衡州,已失次序,現寓河南無為等處而附籍者,必當訪其後世,采而訪之,貴收族也。至若渡溪乃監鎮公之弟,諱德基公之後,雖隔河西,一葦杭之,壤地相接,一脈流通,筆之於譜,以全棠棣也。

3、紀生歿年號,月日詳所知也;附贊狀其行,示監也;不概書,戒諛也;葬地立防也,書配書繼娶,為嗣親也;妾有子則書,為繼體也;書女之歸親之也,再適不書,存室教也。

4、繪像志慕也,紀遺稿示守也,附詩文家國計備忝考也,後之才子弟必法夫上,立德立功,冀垂不朽,其凡四民異業各謹所司,欽遵諭六語之訓,世守勤儉二字之規,毋為先人之羞,則輯譜之志也其念之哉。

(整理于振華、於君才、于之、海洋雲飛,如有錯漏敬請諒解,上述文章及圖片材料版權歸原作者和【於姓的天空】所有,未經同意引用、轉載發佈請注明出處,隨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權歸屬屬於侵權!

時倚重之,蓋彰彰之尤顯于唐也。

我族監鎮公乃頔之九世孫,世居河南彭城,生於宋中葉,由進士除評事郎,靖康之變隨之南渡,建炎初辟為隆興路之潤安鎮監鎮焉,樂風土之美,遂偕弟而家之,曆今一十七世,凡五百餘年,子孫繩繩,皆祖宗遺澤,良有人也,嗚呼,邘叔之後,監鎮以前,其間聞名世者,史紀多略,弗能俱載,如所記者萬分之一二耳,且經兵火以來,家譜闕亡代不可考,宗支分徙族不可詳得,諸祖父之名並圖所載,惟曰祖為頔之孫,漢定國之後,撫膺至此可勝歎哉。業於嘉靖戊午之春,故遵伯考球志,其先世遠而不可知者則略之,斷自監鎮公為始祖,以後遂代仿宗法而先後次第之,迄今四十餘年,歲月逾邁稽,於眾鹹請登之梓,以貽不朽,尚冀後昆,篤本源之思,重親睦之念,仰祖德丕振家聲,則門閭之慶,譜牒之光也。爰擴舊聞冠於編首,敢告有眾永監於茲。

萬曆己亥年十一月冬望日之吉

十三世孫于霖國望手識謹

同修:思衢、國儆、國貞、子奇、光元、光煥、思燦、思遊

三、潤鎮于氏八修家譜序

承先祖之述,蒙眾親之托,重振家譜,書序再三,以明我氏之由來,以光我組之懿德。

于氏之“于”,原為“邘”,約西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之二子邘叔封地河南西北邘城,古人以國為氏,邘叔之子孫皆為邘,後人省去右 阝旁,略為於也。邘城在今河南省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北岸沁陽市西北邘台鎮,故曰,於氏之民為“河南世家”也。

監鎮公,名邦基,進士,北宋靖康之變後,於西元一一二七年,隨宋高宗南遷,任隆興路潤安鎮之鎮丞。樂風土之美,偕弟德基公,成家立業,繁衍生息,源遠流長,尊為始祖。隆興路即南昌,今南昌市。孫權據兵,坼南昌地置三鎮:富城、鐘陵、宜豐。鐘陵鎮推之曾譽為潤安鎮也。潤安鎮略為潤鎮,後為柳林,今為巷裡。故曰“巷裡”:一、居址屋舍儼然,巷道井然;二、散居子孫村寨環繞,拱向而居。一葉半島之狀伸入軍山湖中。東南田野無垠,交通阡陌,良田美地,四季可熟。向南越過田野,自西向東,石墳山、大墳山…長岡嶺、石灰嶺(原為南磯峰),橫亙延綿似昆侖。石灰嶺為我氏與譚記共有也。分水為界:向東南流者為譚記,向西北流者為於氏。往北順著公路至大行崗一線以西地域均為我氏之輿也。與西一水之壤,又合稱潤安渡。渡東渡西:一對青山相聳出,兩岸松濤鬱蔥蘢,悠悠湖水寫春秋,陣陣濤聲譜英雄。

始祖爾來,八百餘年,三十世矣。上溯,歷代文成武將,史書載者:漢定國西平侯,于永禦大夫;魏于禁虎威將軍;晉于栗黑槊將軍,于勁尚書令;唐于頔襄陽節度使…監鎮公乃頔九世孫、定國之後也。下沿,僅進籍佼佼者:于大節,進士,明天順年間,禦史,山東按察史;于志常,明成化年間,延平縣知縣;于朴,舉人,明弘治年間,汾上縣知縣;于之屏,明天啟年間,兗州府通判……

今之仁人志士者甚蕃,明其地者微,且待後人周而譜之。

首修家譜於西元一五九九年,至今恰是四百年矣,今之潤安鎮已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樂土。貫村通衢,東去田野走林,直連進裡公路,西向萬畝大堤,構渡西為一體。西元一九七八年,當代愚公,拋石引土,天嶄變通途,堤上平展如砥,柳絮輕揚細語,堤外進賢水產之倉,堤內鐘鐘陵玉米之鄉,潤安鎮,巷裡村,機聲隆,書聲琅,北京之音,不夜之城。女者爭相與焉。

撫今追昔,豈能忘懷先祖,遷徙子孫誰不思念祖居,大於乎,嗚呼!我譜幾之失傳也,謝與國江兄弟一家保存、提供首譜,結冬,蟠踞父子保存、獻出二譜。幸哉幸哉!

國有史,家有譜,意義深遠,步履維艱。西元一九三六年,六修家譜之後,滄桑巨變,失殘甚多。今在懷亮、合奎、啟雲、定雄之宣導下,得到開國、華盛等多方人士強力支持,歷經反復尋訪,查經問史,以遂以譜也,

譜中,括我收族,及其住址,分別如是:

德才公,住巷裡東房、壩上。

義才公,住巷裡東房,餘幹縣禾山鄉、二塘觀溪(上二地原南北溪)。智才公,住巷裡東房。

以用公,住壩上、雷公嶺。

以仁公,住巷裡西房、西江嘴。

以謙公,住巷裡前樓門。

以恭公,住下於家。

以信公,住北河於家。

凱仲公,住塘堪上。

仲才公,住麻房。

秀才公,住壩上樓下。

聞政公,住池溪湖田、橋南江下、麻房。

一青公,住楊友方(今巷裡)。

德基公,住渡西彭橋。

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去台生水,四十餘年,闊別鄉親。聞之修譜,慷慨解囊,之最贊助。真是:青絲鶴髮一瞬間,樹長千丈葉歸根。

一九五零年,抗美援朝,於福清、於少子,犧牲在朝鮮戰場上。潤鎮青山淚千行,軍山湖水傳九州,弘揚烈士精神,效仿英雄壯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悲哉壯矣!

縱觀于氏,人材輩出,橫觀於氏,四面八方。如醉如癡,教子一經,如筍如林,屹立東方。

十八世祖文博曰:經書無稅是良田。

二十六世孫進賢教師進修學校教師于映山拜撰

西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家譜凡例

1、譜以正名為先,各支散處遠近彼此或不能通,當取字編派成文,以五字為句,立名之際遵照,每代以一字立上,其下臨時以一字取義,是之例為雙名,庶倫次不混,一序即知,除先已定不可更改外,以後並以長房編次為則,鹹輒而止之。

編曰:

監鎮民三汝、一士以才子、公伯邦國光、思之法文祖、志得原竟承,曰欽永懷慕,達其紹述心,允作朝家輔、雲蒸霞蔚起、簪纓綿延著。

2、凡我監鎮公所出者,遠不敢忘,微不敢略,類皆書之,重一本也。有如居會城、都昌、撫州、東鄉、安仁、幹越及住衡州,已失次序,現寓河南無為等處而附籍者,必當訪其後世,采而訪之,貴收族也。至若渡溪乃監鎮公之弟,諱德基公之後,雖隔河西,一葦杭之,壤地相接,一脈流通,筆之於譜,以全棠棣也。

3、紀生歿年號,月日詳所知也;附贊狀其行,示監也;不概書,戒諛也;葬地立防也,書配書繼娶,為嗣親也;妾有子則書,為繼體也;書女之歸親之也,再適不書,存室教也。

4、繪像志慕也,紀遺稿示守也,附詩文家國計備忝考也,後之才子弟必法夫上,立德立功,冀垂不朽,其凡四民異業各謹所司,欽遵諭六語之訓,世守勤儉二字之規,毋為先人之羞,則輯譜之志也其念之哉。

(整理于振華、於君才、于之、海洋雲飛,如有錯漏敬請諒解,上述文章及圖片材料版權歸原作者和【於姓的天空】所有,未經同意引用、轉載發佈請注明出處,隨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權歸屬屬於侵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