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臘八稠飯飄年味

臘八稠飯飄年味

文/ 王振武

正如民間俗語所言:“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月的年味, 便是從臘祭開始紛紛登場的。 臘祭是古代的一種祭祀活動, 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 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 因古代的祭祀活動大多在農曆的十二月農閒時節舉行, 所以稱十二月為臘月, 祭祀的這一日便稱臘日。 先秦時的臘日被確定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 自南北朝開始, 才將臘日固定在臘月初八。 由此可知, 臘八節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一切神靈護佑的祭祀儀式, 一般用五穀或獵物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以祈求給人民恩賜豐收和吉祥。 後來伴隨著佛教的傳入, 世人便將臘八節確定為釋迦牟尼悟道成佛日。 據傳,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 靜坐六年, 餓得骨瘦如柴, 曾欲放棄此苦, 恰遇一位牧羊女送他乳糜, 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 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 民間為了紀念之而始興“佛成道節”。 中國信徒出自虔誠, 遂與“臘日”相融合, 方成“臘八節”, 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歡度臘八節, 民間時興吃臘八粥的習俗。 由於地域差異和飲食習俗的不同, 各地臘八粥所用材料也就各有不同, 可謂爭奇競巧, 品類繁多。 就家鄉民樂而言, 過去由於當地盛產青稞, 家家戶戶便用青稞碾磨而成的細碎糝子做成稠飯來代替臘八粥的。 記得母親在製作糝子稠飯時, 先用急火將水燒開, 再將切成約莫一寸大小的洋芋塊放到鍋裡熬煮, 待洋芋塊熟透綿軟時, 改用慢火, 然後用舀飯勺子搲上白淨細碎的青稞糝子慢慢分散著撒入鍋裡, 一手掌勺, 一手用筷子快速攪拌。

至於糝子撒入的多少, 要根據稠飯的稠稀來判斷, 關鍵還得靠平時積累總結的經驗來掌握。 若要做出稠稀適中、軟硬合適的糝子稠飯來, 還得在攪拌上下功夫, 往往是掌筷人雙手交換著筷子不停地左右來回攪拌, 直攪動得手腕子酸痛、渾身冒汗, 才能攪動出一鍋亮閃閃、柔晶晶、軟綿綿、香噴噴的絕佳臘八稠飯來。

吃稠飯還得就簡單的家常菜, 要麼是用母親平時晾曬的蘿蔔乾拌上紅辣面子炒制的辣蘿蔔條, 要麼就是炒制的辣洋芋條。 但無論哪種, 都是母親就地取材、精心烹調的可口菜肴。 青稞糝子, 蘿蔔乾, 洋芋塊, 辣面子, 都是純真地道的農家食品, 在火的熬制和母親的細心烹調下, 它們各有各的清香味, 各有各的可人處。 冬日的暖陽初照時, 縷縷炊煙氤氳籠罩下的鄉村, 家家戶戶都飄蕩著臘八稠飯的陣陣醇香味, 莊戶人們的年味便徐徐拉開了帷幕。 由於是祭祀用的飯菜, 臘八粥除了供祖宗神靈和家人享用外, 還得留下一部分, 晾曬在堂屋、窗臺和草垛上,

等到了除夕時再將晾曬的臘八稠飯剁成碎塊, 分給自家的雞豬狗牛羊驢騾馬享用, 其寓意是家禽家畜與人一樣, 都要享用“年”所恩賜的特殊禮遇。

臘八節過後, 男女老少便開始為過年而有條不紊地忙碌起來了。 鄉親們還高興地調侃說:臘八稠飯把人們吃糊塗了, 家家戶戶便開始大把大把地花錢,糊裡糊塗地置辦年貨,準備熱熱鬧鬧、歡歡喜喜過年了。

家家戶戶便開始大把大把地花錢,糊裡糊塗地置辦年貨,準備熱熱鬧鬧、歡歡喜喜過年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