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強監管下銀行貸款額度受擠壓 企業不好拿錢了……

2018年資金價格上漲正從金融市場加速向實體企業傳導。 更為關鍵的是, 銀行新增貸款額度已告急。

根據央行統計,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

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86%, 即上浮基準35%。

相對于貸款成本增加, 企業面臨的還可能是銀行根本沒有多少新增貸款額度。 據一名銀行分析師透露, 目前銀行業新增貸款規模在1萬億元左右, 僅為去年同期的一半。 在金融行業防範風險的大背景下, 銀行業縮表趨勢愈演愈烈。

銀行貸款額度受擠壓

記者從多家銀行瞭解到, 2018年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FTP)普遍上漲, 受訪銀行中, 最高的一年期貸款FTP高達5.1%, 較同期央行基準利率上浮17%。

“實際上現在沒有9%、10%, 我們根本放不了(貸款)。 ”某城商行對公業務人士表示。

所有受訪銀行人士均表示, 今年FTP價格上漲厲害。 所謂FTP定價, 是商業銀行內部根據資金成本, 與分支行等業務經營單位按照一定規則全額有償轉移資金的價格,

也就是分支行等經營單位的內部資金成本。

回顧過去兩年的金融市場利率, 低點出現在2016年10月。 目前伴隨著金融去杠杆, 央行“鎖短放長”, 以及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上調“政策性利率”, 包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SHIBOR上漲, 金融機構明顯感覺到“錢貴了”, 但傳導都實體經濟, 特別是銀行貸款利率, 則存在一定時滯。

據某股份行分行對公業務人士透露, 目前該行一年期貸款FTP為5.1%, 即上浮同期貸款基準利率17%;同期存款FTP也超5%。 某國有行人士回饋, 該行最新一年期貸款FTP約3.1%, 存款為3.2%。

“這還只是我們的資金價格, 實際上還要考慮增值稅、風險成本、管理成本和費用, 我們放給客戶的一年期利率基本要6.5%以上。

而且這個價格還不賺錢, 沒什麼績效。 ”該股份行分行對公業務人士表示。

6.5%的利率, 相當於基準上浮49%。 但企業真實財務成本實際上遠高於6.5%。 該股份行人士以其所在的中部城市為例, 現在能從銀行貸到款的中小企業, 資金成本基本在9%-10%。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華東某城商行對公業務人士的佐證:“現在除非有9%、10%這樣的利息, 否則沒法做。 ”

自2015年五次降息後, 央行規定的存款和貸款基準利率紋絲不動。 但市場貸款利率中樞明顯上升。 從央行2017年前三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來看, 截至2017年9月末,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86%, 即基準上浮35%。

執行基準上浮的比重從2017年初的不到57%, 上升至三季度末的68%。 再細看上浮區間,

截至2017年9月末, 上浮比例在15%以上的比重已超20%。

一名電商財務負責人表示, 2017年獲得的銀行授信整體增長了近70%, 且目前融資成本在同體量同業中算“很不錯”, 貸款利率約為基準上浮30%-35%, 但公司還要承擔政策性擔保等費用。

“連貸款規模都沒有, 關心價格有什麼用?”某城商行對公業務人士透露, 其所在銀行1月份完全沒有新增對公貸款額度。 另有城商行人士表示, 一些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MPA考核指標)超出考核標準, 實際上今年年初根本不操心“開門紅”問題, 維持存量即可, 甚至還要縮表。

不僅是中小銀行貸款缺額度, 大行也面臨相似情況。 上述國有大行分行人士表示, 今年貸款額度緊張, 截至目前投放的房貸規模才是去年一季度(計畫)的4%。

“並不只是我們一家緊張, 今年我們有一個銀團專案, 牽頭行是另外一家大行, 1月初才說放不了計畫的規模, 其他銀行都傻眼了。 ”該人士透露。

多名股份行中層人士表示, 商業銀行本身是賺期限錯配的錢, 但今年難以像往常一樣去做大的錯配, 一方面由於《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等文件對流動性的加碼監管, 另一方面在價格上, 期限利差嚴重縮窄, 甚至倒掛。

多名受訪銀行人士表示, 今年會控制地方政府融資, 但對於企業的投放仍將比較謹慎, “好的企業要新增授信規模也不容易。 ”

從期限來看, 中長期貸款也屬被壓降範疇。 上述股份行分行對公業務人士透露, 由於流動性壓力較大, 行內已基本不允許投放3年以上的貸款。

房企轉投境外融資

進入2018年,房地產企業資金鏈面臨空前壓力。首先,房企面臨還債高峰。業內人士表示,2015年以來,上市房企大量發行成本較低的公司債替換了部分高成本資金,但這些公司債中有些將在2018年到期,借債的企業需要借新債償還這些舊債。

據Wind資訊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136家上市房企總負債達6.04萬億元,同比增加1.40萬億元,增幅為23.21%。

即使是龍頭房企如萬科,負債也在上升。財報顯示,萬科A截至去年三季度負債為8506.56億元,前年三季度為6123.96億元,同比增加2382.6億元,增幅38.91%。

Wind資料還顯示,截至2017年9月,房地產板塊資產負債率為79.3%,較6月末上升0.8個百分點,再創近年新高;而淨負債率達到113.3%。其中,京投發展、泰禾集團等29家房企的資產負債率已超過80%,高於行業資產負債率。

同時,房地產企業融資管道正被全面“封堵”。銀監會近日下發的《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明確提及,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開展銀信類業務,不得將信託資金違規投向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股票市場、產能過剩等限制或禁止領域。對此,相關人士透露,2018年整頓信託業是銀監會的工作重點。

同策研究院總監張宏偉表示,鑒於2016年房企集中加杠杆擴張,借貸資金平均週期為2年,因此,2018年資金到期集中兌付壓力加大。

上述人士表示,2018年除可以合規進入的保障房領域外,今後打“擦邊球”進入房地產領域的信託公司將面臨嚴厲懲處。“以北京為例,監管層已經明確要求嚴禁信託資金炒作租房市場。國家全力推租售並舉,信託機構不能助長加杠杆,對開發商資金支援一定要合規,通道或自主業務都不能變相為加杠杆提供支援。”

另外,作為絕大部分房企可依賴的現金流——銷售回款,在2018年並不樂觀。中原地產指出,2017年全國已有110多個城市出臺了超過270多次調控政策,部分城市的調控已開始影響房企銷售。龍頭房企壓力不大,但中小房企在2018年將面臨全面困境。

為避免“錢緊”帶來風險,2018年初房企便開啟蓄水模式,提前進行資金佈局。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18年截至目前,已有7家房企發佈海外融資計畫,累積額度超過30億美元。

具體來看,24日,世茂房地產發行5億美元2025年到期的5.20%優先票據。同日,旭輝控股3億美元2023年到期的優先票據上市交易。1月10日,碧桂園宣佈發行2.5億美元2023年到期的4.750%優先票據及于6億美元2025年到期的5.125%優先票據。1月9日,時代地產宣佈將發行本金總額5億美元的票據,年息6.25%。據悉,票據發行所得淨額將約為4.92億美元,時代地產擬將用作其若干現有債務再融資及一般營運資金用途。

對此,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張大偉認為,房企提前備足資金以迎集中還債期。資料顯示,2017年房企已到期的總債務規模僅500億元。而在2018年,若按100%回售比例測算,房企將有4000億元以上的公司債到期。

中誠信國際企業融資部二部總經理王雅方指出,房企資金風險目前在2017年財報中難以反映。一方面,房企財務結算較為特殊,收入確認存在滯後性。另一方面,房企的所有者權益裡可能存在一定規模的明股實債,真實的債務負擔或比財報反映得更嚴峻。“近兩年,房企的合作項目逐步增多,通常聯營項目都不並表,因此房企的財務報表裡看不到真實的債務負擔。”

“同時,市場監管的不確定性也再度增加了風險。”張大偉說,近日碧桂園宣佈,因市場波動,取消發行2018年第一期18億元中期票據。張大偉表示,發債、銀行貸款、信託受限;調控持續,銷售預期也將轉向。同時海外融資也面臨難度或再度加大的可能性,因此房企未來資金鏈情況仍然前途未蔔。

(本文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經營報、經濟參考報等。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資訊、分享知識為已任。)

行內已基本不允許投放3年以上的貸款。

房企轉投境外融資

進入2018年,房地產企業資金鏈面臨空前壓力。首先,房企面臨還債高峰。業內人士表示,2015年以來,上市房企大量發行成本較低的公司債替換了部分高成本資金,但這些公司債中有些將在2018年到期,借債的企業需要借新債償還這些舊債。

據Wind資訊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136家上市房企總負債達6.04萬億元,同比增加1.40萬億元,增幅為23.21%。

即使是龍頭房企如萬科,負債也在上升。財報顯示,萬科A截至去年三季度負債為8506.56億元,前年三季度為6123.96億元,同比增加2382.6億元,增幅38.91%。

Wind資料還顯示,截至2017年9月,房地產板塊資產負債率為79.3%,較6月末上升0.8個百分點,再創近年新高;而淨負債率達到113.3%。其中,京投發展、泰禾集團等29家房企的資產負債率已超過80%,高於行業資產負債率。

同時,房地產企業融資管道正被全面“封堵”。銀監會近日下發的《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明確提及,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開展銀信類業務,不得將信託資金違規投向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股票市場、產能過剩等限制或禁止領域。對此,相關人士透露,2018年整頓信託業是銀監會的工作重點。

同策研究院總監張宏偉表示,鑒於2016年房企集中加杠杆擴張,借貸資金平均週期為2年,因此,2018年資金到期集中兌付壓力加大。

上述人士表示,2018年除可以合規進入的保障房領域外,今後打“擦邊球”進入房地產領域的信託公司將面臨嚴厲懲處。“以北京為例,監管層已經明確要求嚴禁信託資金炒作租房市場。國家全力推租售並舉,信託機構不能助長加杠杆,對開發商資金支援一定要合規,通道或自主業務都不能變相為加杠杆提供支援。”

另外,作為絕大部分房企可依賴的現金流——銷售回款,在2018年並不樂觀。中原地產指出,2017年全國已有110多個城市出臺了超過270多次調控政策,部分城市的調控已開始影響房企銷售。龍頭房企壓力不大,但中小房企在2018年將面臨全面困境。

為避免“錢緊”帶來風險,2018年初房企便開啟蓄水模式,提前進行資金佈局。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18年截至目前,已有7家房企發佈海外融資計畫,累積額度超過30億美元。

具體來看,24日,世茂房地產發行5億美元2025年到期的5.20%優先票據。同日,旭輝控股3億美元2023年到期的優先票據上市交易。1月10日,碧桂園宣佈發行2.5億美元2023年到期的4.750%優先票據及于6億美元2025年到期的5.125%優先票據。1月9日,時代地產宣佈將發行本金總額5億美元的票據,年息6.25%。據悉,票據發行所得淨額將約為4.92億美元,時代地產擬將用作其若干現有債務再融資及一般營運資金用途。

對此,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張大偉認為,房企提前備足資金以迎集中還債期。資料顯示,2017年房企已到期的總債務規模僅500億元。而在2018年,若按100%回售比例測算,房企將有4000億元以上的公司債到期。

中誠信國際企業融資部二部總經理王雅方指出,房企資金風險目前在2017年財報中難以反映。一方面,房企財務結算較為特殊,收入確認存在滯後性。另一方面,房企的所有者權益裡可能存在一定規模的明股實債,真實的債務負擔或比財報反映得更嚴峻。“近兩年,房企的合作項目逐步增多,通常聯營項目都不並表,因此房企的財務報表裡看不到真實的債務負擔。”

“同時,市場監管的不確定性也再度增加了風險。”張大偉說,近日碧桂園宣佈,因市場波動,取消發行2018年第一期18億元中期票據。張大偉表示,發債、銀行貸款、信託受限;調控持續,銷售預期也將轉向。同時海外融資也面臨難度或再度加大的可能性,因此房企未來資金鏈情況仍然前途未蔔。

(本文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經營報、經濟參考報等。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資訊、分享知識為已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