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綿裡藏針是藝術,“悟”道太極是人生,你“悟”到了嗎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跤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師說》中強調:“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太極宗師楊公澄甫認為, 學習太極拳“良師之指導, 好友之切磋, 固不可少”。 這些都強調了老師指導的重要作用。 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則明辯了思(即“悟”)與老師指導(即“學”)的關係。

“太極拳, 乃柔中寓剛, 綿裡藏針之藝術”(楊澄甫語), 其內容博大精深, 內在的奧妙, 無形無象, 看不見摸不著。 欲練好太極拳, 需有“明師”指導, 所謂“明師”就是明白的老師。 有“明師”教授指導, 可隨時請教疑惑的問題, 減少練拳過程中的彎路。 這就涉及擇師要擇“明師”, 明白的老師不一定名氣大, 但對太極拳理要有正確的認知, 對於怎樣才能提高太極拳修煉層次心知而肚明,

並能在教學中徐徐善誘, 不以狂語匡人, 不以玄言誤人。 有明師指導, 是練太極者之大幸。

但追隨“明師”未必就能練好太極拳, 同一老師的不同弟子其結果很難相同。 因為除每個人的天資、秉性, 勤奮程度不同外,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是否善“悟”和個人“悟”的不同。 有時老師想教好某個學生, 千方百計去指導, 但即使老師累死, 弟子還是茫茫然然, 達不到老師期望的境界。 可有的學生只需老師輕輕一點, 便會進步明顯。 這正如禪宗故事裡的六祖慧能, 五祖只與他講了一夜《金剛經》, 他便能頓悟禪宗真傳, 而許多僧人卻是苦修一輩子也沒能達到。 有些太極拳練習者, 也“悟”, 但卻是“悟”入歧途, 好高而騖遠, 不願下苦功夫,

一家的東西沒練到, 又慕名去拜另一個大師, 淺嘗輒止, 蜻蜓點水, 結果可想而知。

筆者不反對另拜老師, 再拜老師應是基本掌握了當前老師的東西, 去向更高層次去進取。 筆者反對吾師獨大, 不願聽取其他老師的見解。 有道是“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韓愈《師說》),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有時候對於自己業師講的問題, 百思不得其解, 去向其他老師請教, 可能會被一語點破, 豁然開朗。 正所謂“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有機會多聽聽其他老師的言論或講課, 可能會解思“悟”之惑, 得到不錯的收穫。

學習太極拳, 與拳友的交流亦很重要。

有時老師教的相同動作, 別人做得得心應手, 自己練起來卻彆彆扭扭。 這就要“悟”其中緣由, “悟”之不通, 就要不恥下問。 太極拳博大精深, 同門之中練法也不盡相同。 要走出自己所在的小圈, 去看去“悟”其不同的玄機。 特別是在具備一定的功底, 有了相當成就時, 更要虛下心來, 與其他拳友交流。 搭搭手, 摸摸勁, 不爭強好勝, 不爭凶鬥狠, 虛心向在某個方面強於自己的拳友學習, 可能會發現自己還沒有達到的境界, 眼前又出現一片新的天地, 自己又能拾階而上, 去欣賞太極世界更高處的風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