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黃帝內經》知多少?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 《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除《黃帝內經》外, 其他醫經均已亡佚。 因此, 《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了。 什麼是醫經呢?《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指出:“醫經者, 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 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劑和之所宜。 至劑之得, 猶磁石取鐵, 以物相使, 拙者失理、以愈為劇, 以生為死。 ”這就是說:醫經是根據人身的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等情狀,

用以闡發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線, 而度用適當的針灸湯藥等治療方法以及如何調製各種適宜的藥劑。 最好的藥劑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鐵一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高明的醫者違反醫學理論, 致使當愈者反劇, 當生者反死。 簡言之, 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 所以稱之為“經”, 是因為它很重要。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 如儒家的“六經”, 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之類。 所以稱“內經”, 並不是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 也不像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 生命之道”, 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而已。

首先應該指出, 《黃帝內經》肯定不是黃帝所作, 純屬後人偽託。 這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 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冠以“黃帝”之名, 意在溯源崇本, 藉以說明我國醫藥文化發祥甚早。

《黃帝內經》究竟成於什麼時代呢?宋林億、高保衡等認為:“非大聖上智, 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 《針經》三卷, 最出遠古”;邵雍認為:“《素問》、《陰符》, 七國時書也”;程顥認為:“《素問》書出戰國之末”;司馬光認為:“謂《素問》為真黃帝之書, 則恐未可。 黃帝亦治天下, 豈終日坐明堂, 但與歧伯論醫藥針灸耶?此周、漢之間醫者依託以取重耳”;朱熹也認為:“至於戰國之時, 方術之士遂筆之於書以相傳授,

如列子之所引與夫《素問》、《握奇》之屬……”;明方孝儒認為:“皆出戰國、秦、漢之人”;方以智認為:“守其業而浸廣之, 《靈樞》、《素問》也, 皆週末筆”。 清魏荔彤認為:“軒岐之書類春秋戰國人所為, 而托於上古”。 綜上所說, 將《黃帝內經》之成書定為戰國時期是較為可信的, 但也不能認為《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盡出於戰國。 呂複對此發表過中肯的見解:“《內經素問》, 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 及觀其旨意, 殆非一時之言, 其所撰述, 亦非一人之手。 劉向指為韓諸公子所著, 程子謂出於戰國之末, 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 ”以上僅僅是從大多數學者的看法上加以歸納分析所做的判斷。 其實還可以從《黃帝內經》的哲學思想、理論體系、內容特點、先秦古韻等諸方面論證《黃帝內經》的絕大多數篇章(也即《黃帝內經》的主體部分)成于戰國。
限於篇幅, 這方面的論述只好從略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