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書法大展都展了點啥

現在的書壇, 篆刻界不停的有各種展覽, 而大量的優秀書法家和畫家也基本都通過這些展覽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通過作品的展示以交流藝術, 可以這麼說, 大部分藝術家, 是通過展覽上的作品說話的, 而評價某個藝術家水準的高低, 也大都以這位藝術家參加過多少次各種不同層次的展覽為衡量標準, 各種出版物、網站資料, 也都是以某人作品入展過哪些展覽作為重要資料的。

(蔡邕像)

那麼這種不斷展覽藝術作品, 交流藝術經驗的展覽形式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西元183年, 漢靈帝光和六年, 河南洛陽城南國立高等學府太學門前立起了46塊石碑(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壋村), 上面刻的內容是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從某種程度上, 現在的書法篆刻展覽作品中的內容, 詩、詞、對聯、散文, 內容的原始典雅性, 也來源於此。

(《熹平石經》經文拓片)

熹平四年, 即西元175年, 大書法家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 得到漢靈帝許可。 於是, 參校諸體文字的經書, 由蔡邕等書法家書寫勒石, 鐫刻46塊石碑。 碑體文字是八分(隸書的一種), 碑高一丈許, 廣四尺。 所刻內容除《論語》外, 皆當時學官所立。

因這些石經始刻于熹平年間, 後人稱為《熹平石經》, 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 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於後。 《易》、《書》、《禮》三經校記不存, 無可考;《詩》用魯詩本, 有齊、韓兩家異字;《公羊傳》用嚴氏本, 有顏氏異字;《論語》用某本, 有盍、毛、包、周諸家異字。 共約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 這對糾正俗儒的穿鑿附會, 臆造別字, 維護文字的統一, 起了積極作用。

(《熹平石經》原石照片)

《熹平石經》寫刻經歷9年, 參與這項工作的, 除了蔡邕外, 還有很多書法家的名字, 大家書寫風格各有千秋, 但既然蔡邕這樣的大家參與了, 而且是以國家性質組展的, 其水準當然相當於國展。 立碑當天, 太學門前被圍得水泄不通, 人山人海, 就算以後每天, 從全國各地騎馬或者步行前來觀摩、臨寫、摩拓的絡繹不絕。

(《熹平石經》原石照片)

後為《熹平石經》因戰亂毀壞, 後來的戰亂時間段也確實長。 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 歷代總共發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 共四十六石, 殘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存有491字), 部分藏於洛陽博物館(存有24字)、及北京圖書館。

(現代的書畫展覽)

從舉辦這次展覽的動機來看,它的最初目的並不是展示書法,而是為了規範經學文字,但是展覽之後,卻超出了實用範疇,在書法藝術欣賞層面引起具大的轟動。這次書法展覽跟後來的鴻都門書法大賽成了中國書法藝術各種展覽的起源。

(現代的書畫展覽)

從舉辦這次展覽的動機來看,它的最初目的並不是展示書法,而是為了規範經學文字,但是展覽之後,卻超出了實用範疇,在書法藝術欣賞層面引起具大的轟動。這次書法展覽跟後來的鴻都門書法大賽成了中國書法藝術各種展覽的起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