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談《打漁殺家》

張古愚

張古愚, 生於1905年, 京劇史論、評論家。 1928年在上海對京劇專門進行了研究並發表了許多有關京劇的評論文章。 後與梁子華等合編《戲世界報》, 由他擔任報社主任;不久又與馮小隱、張肖傖、鄭過宜、徐慕雲等組成上海國劇保存社, 由他擔任社長並主編了《戲劇旬刊》, 後改名《十日戲劇》, 發行118期, 曾應邀擔任上海中華國劇學校校長, 並經理上海天蟾舞臺。 新中國成立後, 一直從事京劇研究工作, 直到耄耋之年, 仍有文章不時在報刊上發表。

為了一出《打漁殺家》, 常常引起了評劇家筆戰, 如抓地靴和灑鞋, 魚和漁字,

及海湖江河問題, 都經過長時間的筆戰, 其實靴鞋本無問題, 老譚有時著靴, 亦有時穿鞋, 聰明的馬連良, 為緩和當時雙方空氣, 前為鞋, 後易靴, 不知無形中鬧出了笑話, 因為是劇分“打魚”“討稅”“屈打”“殺家”四幕, “打魚”“殺家”為整個場子, “討稅”接過江投縣, “屈打”前用暗場, 後接拋家江過, 這雙靴子, 試問如何換法?若謂“討稅”一場即換, 蕭恩如非是是曉得今朝一定要動武, 若“討魚稅”一場不換出來, 則以後就沒有換的機會, 因為以下三場一場教師爺討稅為蕭恩所打, 蕭恐丁府投縣, 乃先過江討一個原告 (即名《討魚稅》)一場蕭恩為縣官屈打忍痛負辱, 奔回家門, 氣憤填胸, 乃拋家過江, 準備殺丁府, 一場抵丁府後以請罪為名, 面見丁賊, 更假獻珠退去左右,
而乘機殺丁, 此三場均沒有換靴機會, 要末關一個舞臺新紀錄, 在過江投縣時, 或父女離家一場, 當場叫桂英兒拿靴出來換上, 否則就要露馬腳, 因為討稅後即投縣, 屈打後即拋家, 均由途中回來, 靴那裡來的, 鞋那裡去了, 誰都為問, 至於魚和漁, 這劇中本是一家, 一方說, 《打漁殺家》之“漁”字不通, 應改“魚”字, 因為舊劇中劇名常採用劇情之頭尾, 如“投軍別窯”“借茶活捉”, 今頭上父女打魚, 後來殺家, 是劇應名打魚殺家, 而《討魚稅》, 亦因改為《討漁稅》, 漁翁猶商人, 漁稅猶商人之營業捐, 一方說, 漁翁(蕭恩)不被打, 就沒有殺家, 殺家主因, 是為漁翁被打後, 憤而殺其家, 名之《打漁殺家》, 是最確當的, 《討魚稅》“魚”, 貨也, 貨要捐, 魚要稅, 丁府派教師爺強索魚的稅,
劇碼曰《討魚稅》何錯之有, 其實是無為之爭, 《打漁殺家》《打魚殺家》《討魚稅》《討漁稅》皆通, 至於海湖江河問題, 實有修改必要, 桂英簾內倒板有“海水滔滔”, 有唱“環湖直上”。

梅蘭芳、王少亭之《打漁殺家》

而蕭恩搖板首句, 則多為“父女們打魚在河下”,

惟有譚小培卻唱做“父女們打魚在江下”(見大戲考), 這點我又要責備小培了, 他的爸爸, 和他折服的小餘, 都唱“在河下”, 他偏偏改唱“在江下”, 難道說這也算活口嗎, 當蕭恩屈打回來, 搖板中“……打把住了三江口……”句, 那末蕭恩父女打究竟在“海”還是在“湖”在“河”在“江”呢, 的確有交代必要。 不過就我意見, 只須旦角不唱“海水滔滔”, 大致均無不通, 因為湖之支流統稱河, 河之分流處俗呼三江口。

現在忽然又產生了一樁蕭恩魚船問題, 一方面說是:“一葉小艇”, 一方面說是:“二丈魚船”, 主小船的說:“蕭恩下舟, 舟搖動得像反一樣, 而舟前舟後均系用槳, 非一葉小艇而何”, 主大船的說:“李倪和蕭在艙中飲酒, 桂英在船尾料理酒飯(見丁郎兒討漁稅一場), 小艇如斯寬舒乎”,

囑餘決之, 餘曰這種都是吹毛求疵, 改良舊劇僅斤斤乎在這點小地方著想, 未免舍本求末, 因為舊劇中這種缺點, 是常見的, 別的不說, 就這出《打漁殺家》而言, 蕭居之門為柴扉, 居然經得起教師爺蠻力, 老父火奔了頂, 恨不得立殺丁賊, 他十七八歲的姑娘, 還要問他“還是真還是假的呀”, 這何嘗合乎情理的, 此外如蕭打魚在河下, 丁郎兒亦為到河下, 蕭恩閒居在家, 教師爺討稅亦居然到蕭家, 事實上決沒有這樣巧的。

言菊朋、言慧珠父女之《打漁殺家》

至於要修改的話,那蕭既有家,邀李倪飲酒應該到家裡去,丁郎兒討稅亦應簫家,教師爺未必能曉得蕭之居處,找蕭應在河下,否則蕭與李倪歡敘,亦應在岸上,因漁父飲食大致在岸上大樹下為多也,則船之大小問題,亦可無形解決矣,話雖如此,不過修改是一種難題,因伶人最重承師,明知不通而不敢修改,因擅改劇情詞句,為梨園行所切忌,故欲修改劇中缺點,必須有賴於名伶,蓋是輩心理能出諸名伶之口,不通亦通矣。

(《戲劇旬刊》1936年第13、14期)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微信號:liyuanzazhi

言菊朋、言慧珠父女之《打漁殺家》

至於要修改的話,那蕭既有家,邀李倪飲酒應該到家裡去,丁郎兒討稅亦應簫家,教師爺未必能曉得蕭之居處,找蕭應在河下,否則蕭與李倪歡敘,亦應在岸上,因漁父飲食大致在岸上大樹下為多也,則船之大小問題,亦可無形解決矣,話雖如此,不過修改是一種難題,因伶人最重承師,明知不通而不敢修改,因擅改劇情詞句,為梨園行所切忌,故欲修改劇中缺點,必須有賴於名伶,蓋是輩心理能出諸名伶之口,不通亦通矣。

(《戲劇旬刊》1936年第13、14期)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微信號:liyuanzazhi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