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話題丨古董不叫“古董”,而是“骨董”你怎麼看?

“骨董”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宋, 盛行於南宋以後。 最早見於北宋韓駒《陵陽集》卷三近體詩, 送海常化士:“莫言衲子籃無底, 盛取江南骨董歸。 ”

北宋時中國經濟文化達到最繁榮的程度, 儒學復興, 政治開明, 社會文明程度非常高。 這時, 以士大夫階層為主的文人墨客把對儒家文化“器”的崇拜, 轉移到了對前代文化器物的興趣上。 此時, 便開始有了考古學和金石學, 並出現了“骨董”一詞, 也有了專門的骨董行業和交易市場。

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記錄了宋代的民間風物狀況

顧名思義, 骨董”是古代遺存的有價值器物的統稱, 涵蓋古代各種文化藝術品的遺存。 民間有流傳說:混雜魚肉諸物的飯叫骨董飯。 由此而引申出:骨者, 所存過去之精華, 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 明曉也。 骨董雲者, 即明曉古人所遺精華也。

可以想像, 當時骨董的含義是指歷史文化器物之精華,

以飯食相喻, 可以看出北宋時人們對待骨董的態度, 如衣食住行般不可或缺。

其實, 骨董這詞, 是象聲詞。 南宋理學家朱熹《語類》中也稱汩董, 一直到明晚期開始有了“古董”一詞。 “古”董是由“骨”同音轉來的, 也有說骨董雲者, 即古銅之轉音。 然骨董非皆古銅, 似亦不近情理。

南宋理學家朱熹所作《語類》提及汩董

“古”或是“骨”的同音轉義, 大致有相通之處, 也似乎文雅一些, 這可能是因為古董一行, 耗資所巨, 格調甚高, 非是尋常人家可以把玩收藏的起的, 於是士人階層便舍了‘骨’字, 轉而為“古”, 取其高遠懷舊之意吧。

由此“骨董”和“古董”相通同義, 交錯而用, 直到了元代, 便有了“古玩”這個詞來。 說起“古玩”這個詞, 那和這個人有莫大干係。

老古玩行人說:元大德元年(1297), 浙江省浦江縣出了位神童—吳萊, 字立夫, 七歲能撰寫文章。 延祐年間(1314—1320)應試落榜, 便隱居深山著書立說, 留有《淵穎吳先生集》。 他作的《陳彥理昨以漢石經見遺》一詩:橫山先生多古玩, 太學石經分我半。 這說明在元代, 已有“古玩”一詞了。

到了清乾隆年間, “古玩”一詞便常用起來。 當然不是所有的老物件都可以稱為“古玩”。 此時的古玩是文人雅士玩味文化、考證歷史的器物, 承載了一定歷史階段的文化資訊, 能反映當時的民俗風情、生產工藝與製造水準。

古玩集紋飾精美、材質考究於一身, 具有不可複製性。 正是由於這種特殊性, 才使古玩的價值遠遠大於現代工藝品。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