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汕頭埠的戲臺: 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一物一景皆是故鄉, 都是人情。

汕頭大光明戲院。 (圖片來自汕頭特區晚報)

“當時要能買張大光明的戲票去看戲, 那可是很有面子很開心的一件事。

”陳伯豎著拇指, 咧嘴露出他那暗金色的牙。 流光易逝六十載, 陳伯依然記得, 在物質條件不那麼豐富的年代, 他省吃儉用攢出兩張票, 與心愛的人一同去戲臺看戲。

汕頭當時的影劇院分佈。 (圖片來自汕頭特區晚報)

據1999年版的《汕頭市志》記載:“至潮汕解放前夕,

汕頭市有大觀園、大同、大光明、勝利、新觀、中央等6家影劇院。 ”如果將汕頭埠劇院場所的座位加起來, 約計有6700多個, 按照1949年10月汕頭市區人口230548人計算, 平均34人就可有一個座位。 可見, 民國時期的汕頭埠文化現象之鼎盛。

汕頭“新華大戲院”。

(圖片來自《汕頭舊影》, 該書根據新加坡收藏家陳傳忠先生提供照片編撰而成)

昔日燈紅酒綠的汕頭埠有“三大”遠近知名的戲院, 巧的是, 這三家戲院都以“大”字為名——大觀園、大同、大光明。 戲院成了早期汕頭埠娛樂消費的公共空間, 一併承載著上世紀汕頭埠繁弦急管般的城市記憶。

曾經的月眉塢是一片荒灘。 末了, 首任汕頭市政廳長王雨若參考廣州現代市政理念與模式, 意圖在月眉塢建設中央公園(民國十五年為紀念國父孫中山而更名為中山公園), 1926年市長范其務為公園奠基, 並組織潮劇會演。 劇團在公園邊西北角露天曠地搭建起戲臺, 曠地四周紅棉樹、金鳳樹、老榕樹圍繞。 戲臺以移動的杉木作為柵欄, 觀眾從中門驗票進場,

劇終散場, 挪動左右兩旁的柵木放行。 大同戲院經常晚上還有劇碼演出。 一些買不起全票的貧困人家會選在晚上九點多, 劇碼演到一半時買半價票進場。 潮汕有古話“書頭戲尾”, 戲演到最後的時刻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拿著“尾票”的人站著看戲, 心中卻也不失滿足。 也正因為大同戲院是露天開設, 經常受天氣影響, 有時不得不因突如其來的大雨中斷演出, 久而久之汕頭埠也流傳這麼一句順口溜:“大同做戲天就知, 鑼鼓一響雨就來。 ”

大觀園劇院舊址。 (圖片來自汕頭特區晚報)

位於國平路的大觀園劇院則被譽為“潮劇殿堂”, 是汕頭埠專業性的大戲院。 “大觀園每晚都有潮劇演出, 幾乎場場爆滿”, 年過七旬的肖笙伯1954年便搬到大觀園戲院附近, 在他的記憶裡, 每天晚飯前, 大觀園的街坊會把家中的竹梯搬出來倚靠在戲院窗邊佔據有利地位, 等做好晚飯, 紛紛爬上竹梯去聽劇場內傳來的潮劇唱段。 在電視劇、收音機匱乏的年代, 大觀園的戲票一票難求。 每每演出之時, 戲院門口車水馬龍,臺上笙簫鼓樂不止。不少出海謀生的老華僑還依稀記得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的大觀園,而如今卻早已物是人非,人去樓空。

三大戲院如今還有點印記的,也就只剩“大光明”。戲院那三個大字“大光明”的招牌還掛吊在至平路騎樓的立面上,鏽跡斑駁。這座大光明戲院為英國人所建,曾被《汕頭指南》稱為:“汕頭第一電影戲劇殿堂,聲光俱佳,座位舒適,設備堂皇,全市之冠。”相比于大同、大觀園,大光明劇院更像是西洋舶來品——更為豪華的騎樓裝修風格,最輝煌時戲院有座位達一千多個。汕頭淪陷時期,大光明戲院曾是日軍頭目最常光臨的娛樂場所,這裡發生過抗日勇士刺殺日本人事件。

老媽宮戲臺。(圖片來自汕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除去這三座“大”字輩的戲院外,汕頭埠值得一提的戲院還有老媽宮戲臺。這座戲臺也隨著荏苒的光陰起落浮沉。最早的老媽宮戲臺可追溯到清嘉慶年間。每逢正月十五、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之日,會有劇團在天后宮旁的集市搭台唱戲。1930年建起升平市場,三樓便辟為升平戲院。1939年日軍侵佔汕頭,轟炸機炸毀了升平市場,留下幾根剝落殆盡的愛奧尼柱及殘垣斷壁。解放後,廢墟重建起商貿市場、國營百貨公司,戲院的蹤跡被湮沒在雜草與記憶之中。2016年戲臺重建計畫列為老城保育專案。而歷經一年的修繕,美輪美奐的老媽宮戲臺應時而生。或許新生的戲臺將延續汕頭埠戲院的記憶,香火繚繞再過幾度凡塵。

陳伯最喜歡熱鬧。坐在新生的老媽宮戲臺裡,看著咿咿呀呀的彈唱,陳伯笑得如孩童一般。六十載的歲月又浪蕩久矣,仿佛一瞬間又回到了身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戲院門口車水馬龍,臺上笙簫鼓樂不止。不少出海謀生的老華僑還依稀記得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的大觀園,而如今卻早已物是人非,人去樓空。

三大戲院如今還有點印記的,也就只剩“大光明”。戲院那三個大字“大光明”的招牌還掛吊在至平路騎樓的立面上,鏽跡斑駁。這座大光明戲院為英國人所建,曾被《汕頭指南》稱為:“汕頭第一電影戲劇殿堂,聲光俱佳,座位舒適,設備堂皇,全市之冠。”相比于大同、大觀園,大光明劇院更像是西洋舶來品——更為豪華的騎樓裝修風格,最輝煌時戲院有座位達一千多個。汕頭淪陷時期,大光明戲院曾是日軍頭目最常光臨的娛樂場所,這裡發生過抗日勇士刺殺日本人事件。

老媽宮戲臺。(圖片來自汕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除去這三座“大”字輩的戲院外,汕頭埠值得一提的戲院還有老媽宮戲臺。這座戲臺也隨著荏苒的光陰起落浮沉。最早的老媽宮戲臺可追溯到清嘉慶年間。每逢正月十五、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之日,會有劇團在天后宮旁的集市搭台唱戲。1930年建起升平市場,三樓便辟為升平戲院。1939年日軍侵佔汕頭,轟炸機炸毀了升平市場,留下幾根剝落殆盡的愛奧尼柱及殘垣斷壁。解放後,廢墟重建起商貿市場、國營百貨公司,戲院的蹤跡被湮沒在雜草與記憶之中。2016年戲臺重建計畫列為老城保育專案。而歷經一年的修繕,美輪美奐的老媽宮戲臺應時而生。或許新生的戲臺將延續汕頭埠戲院的記憶,香火繚繞再過幾度凡塵。

陳伯最喜歡熱鬧。坐在新生的老媽宮戲臺裡,看著咿咿呀呀的彈唱,陳伯笑得如孩童一般。六十載的歲月又浪蕩久矣,仿佛一瞬間又回到了身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