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盤點自動駕駛領域投資者:75%的風投與25%的產業資本

2017年, 無人駕駛話題熱度不減, 與自動駕駛企業頻頻發聲、看似快速反覆運算的發展速度不同的是, 真正的無人車卻只能在開放道路上龜速前行。

可見, 自動駕駛還處於孩童時期, 需要有人持續供養才能長成, 充滿理想的科學家也需要在資本的扶植下自由發揮。

是誰正豢養自動駕駛?億歐汽車梳理2017年至今(2018年1月29日)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的融資情況, 發現已有超過70家資本參與到自動駕駛的混戰中。 其中, 超過75%為風投機構, 剩下25%左右的參與者是產業基金。 在產業基金中, 主機廠、汽車零部件企業、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和出行企業分食整個市場。

風投公司的試探性混戰和產業基金的小心思

根據上表資訊不難發現, 同一輪投資中, 往往多家投資公司共同出資。 而且很少有同一家資本投資多家自動駕駛企業。 也許, 風投資本並未抱著“投賽道”的心態看待自動駕駛領域, 更多的是試探性的投資。 雖說自動駕駛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但面對科技巨頭入局和傳統汽車廠商圍剿, 或許資本對於初創企業的發展空間還有些遲疑。

產業基金似乎更相信自動駕駛的未來。 對其外投資的案例中, 傳統車企、汽車電子零部件廠商、科技公司、出行企業等也都大手筆佈局自動駕駛領域,

似乎都想著先養起來, 坐等未來那一波兒爆發。

產業基金更具有戰略意義。 對於車企來說, 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意味著多年以來的生產模式將發生巨大變化, 在其發展初期建立聯繫, 有利於未來旗下車型上搭載自動駕駛技術的合作。 電子零部件巨頭德爾福、英特爾、英偉達帶著光環加入, 看起來個個想要轉型自動駕駛領域的Tier 1(一級供應商)。 出行企業更像個商人, 抱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信念全力發展自動駕駛, 想要佈局全球出行的軟銀也開始在自動駕駛領域下了手, 未來主導促成旗下企業戰略合作不是夢。

傳統車企“養成系”

2017年2月, 一筆10億美元的資金由福特分5年注入2016年才成立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Argo AI,

此後, Argo AI的股東構成只有福特汽車和創始團隊。 共同開發用於福特自動駕駛汽車(SAE Level 4)的虛擬駕駛員系統。 可見, 福特正一步步將Argo AI收編麾下。

2017年7月, 戴姆勒投資了自動駕駛初創公司Momenta, 外媒稱, 這是戴姆勒首次投資中國初創公司。 Momenta主要提供道路感測器和高清晰的地圖軟體。 除了戴姆勒, 參與此輪融資的還有李斌的蔚來資本。

同是這個7月, 寶馬、豐田、通用共同投資了自動駕駛軟體發展公司Nauto, 後者將通過資料整合和資料建模説明前三者開發自動駕駛技術。 為啥Nauto一下子能受到3家車企青睞?與我們固有的先發展電動汽車、才能搭載自動駕駛的思路不同, Nauto用攝像頭捕捉司機資料,

外加一套AI演算法各種學習, 讓自動駕駛技術能適用到傳統燃油車上。 這可能給了“大象難轉身”的傳統車企一個彎道超車的喘息機會。

事實上, 傳統車企自主研發的無人車才是目前自動駕駛領域的巔峰之作。 2018年1月, Navigant Research發佈了自動駕駛競爭力排行榜, 前五名中有四家為傳統汽車廠商, 通用Cruise無人車問鼎2017年自動駕駛技術之最。

主機廠企業多年的造車經驗確實為其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 築成一道厚厚的壁壘。 不得不承認, “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而被主機廠眷顧的新興企業, 也將成為該領域強大的競爭者之一。

英特爾們的“司馬昭之心”

在2017年的自動駕駛投資中, 英特爾的表現似乎最為篤定。

早在2017年的洛杉磯汽車展上, 英特爾CEO科再奇就表示,在未來兩年內英特爾會投入2.5億美元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2017年CES上,英特爾無人駕駛事業部副總裁更是語出驚人,在媒體採訪中表示他:我打賭,英特爾將是無人駕駛浪潮的最終贏家。

英特爾顯然沒有單打獨鬥的打算,從2015年起就開始買買買。2017年一開頭,就看上了高精地圖企業HERE,收購了後者15%股份。3月,又豪擲153億美元,溢價34%收購了以色列雷射雷達企業Mobileye。

Mobileye在此領域深耕多年,已把產品賣向27家汽車製造商,以及其他的零部件供應商。還在演算法、資料和硬體方面有超過十年的積累。英特爾希望把已有的Xeon至強處理器、FPGA、3D XPoint快閃記憶體、5G通信模組等,和Mobileye進行整合,變成一個完整的端到端解決方案。所以,英特爾斥鉅資只是買了Mobileye嗎?英特爾買的,還有登上無人車這艘大船的一張船票。

在國內,英特爾押注自動駕駛最大的一筆投資給了地平線,地平線創始人是“自動駕駛黃埔軍校”出來的前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余凱。

德爾福、麥格納、大陸集團等是傳統汽車零部件巨頭,它們在自動駕駛時代急需轉型。翻看它們的投資歷史,德爾福收購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nuTonomy,還與麥格納一起投資了雷射雷達企業Innoviz,大陸集團攫取了HERE 8%-10%的股份。

可見,零部件廠商的資金更願意放在自動駕駛更為細分的賽道上。也許戰略投資這些細分領域,能與前者的自身業務更好的協同發展。

互聯網企業的自信與榮耀

2017年,並未見穀歌、亞馬遜、BAT等互聯網積極投資自動駕駛企業,它們看起來更樂於親力親為。

作為一家互聯網基因公司,穀歌waymo目前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排名僅次於通用汽車,排在全球第二位。作為矽谷最早開發自動駕駛的公司之一,穀歌在waymo身上共砸了多少錢很難統計,但有媒體曾報導,穀歌2017年狀告Uber竊取Waymo智慧財產權和商業機密一案中,在法庭檔中顯示,2009年至2015年期間,穀歌至少斥資11億美元開發無人駕駛技術。

亞馬遜在自動駕駛的研究上顯得更務實。亞馬遜在2016年左右“秘密”建立了自動駕駛團隊,2017年時該團隊僅擁有12名員工。好在,這個團隊的工作並不是直接開發自動駕駛汽車,他們的作用更像是一個軍師聯盟,研究如何利用自動駕駛汽車來提升送貨效率。

國內做自動駕駛最風生水起的就要數百度了。2017年4月上海車展期間,百度發佈了“阿波羅計畫”(Apollo),宣佈將向汽車行業提供開放的自動駕駛軟硬體平臺以及服務體系。直到7月5日,百度才解開了阿波羅計畫的神秘面紗。9月,Apollo1.5對外發佈,該版本包含障礙物感知、決策規劃、雲端模擬、高精地圖服務、端到端深度學習等五大核心開放能力,並支持晝夜定車。如今,在剛剛過去的CES上,百度的Apollo已經反覆運算到了2.0版本,讓人驚歎百度的“中國速度”。

百度曾在2017年9月設立了100億自動駕駛基金,準備在未來3年內投資100個項目,但迄今為止,尚未看到百度作為資金方對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動作。

在汽車領域的投資上,2017年騰訊投資了蔚來汽車,2018年1月29日阿裡巴巴、富士康和IDG領投了小鵬汽車22億元B輪融資。也許在AT看來,目前智慧汽車的優先順序要高於自動駕駛,也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之一,所以並不急於招兵買馬。

除此之外,還有一家互聯網企業意外捲入了戰爭:八竿子打不著的新浪在2017年連續投資了無人卡車企業圖森未來兩輪投資,新浪面對自動駕駛的火熱也開始蠢蠢欲動了?且行且看。

被出行圈兒當親兒子養

被越來越多人認同的觀點是,自動駕駛的商用將早於乘用,而在商用中,打車平臺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寄予厚望。

各大網約車平臺都開始覬覦自動駕駛技術。雖算不上是投資,但Uber、Lyft和滴滴都在重金研發自動駕駛,盤算著早日成為無人駕駛打車平臺。

Ube早在2016年9月就在匹茲堡開展了無人駕駛叫車服務的試驗,但當時車上還有兩位工程師應急。Uber新帥Dara Khosrowshahi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相信Uber會在未來18個月內讓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為乘客提供服務,並強調“不是測試,而是真正的服務”。

Uber最新的投入是在2017年11月,與富豪協議,Uber將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斥資超10億美元,從富豪手中購入24000輛XC90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組建其無人駕駛車隊。

本來想坐等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之後走合縱連橫之路的Lyft終於坐不住了。目前Lyft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合作夥伴是NuTonomy。NuTonomy負責打造自動駕駛系統,並將其植入Lyft的網路。2017年7月才姍姍來遲的Lyft表示,競爭壓力下將自主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產品成熟後將與汽車廠商合作,並將這些車輛融入Lyft網路。

但實際上,Lyft並未在諸如雷射雷達、高精地圖等重要基礎設施上下功夫,還是想通過合作搞定。術業有專攻,若能取他人之長又不被合作方帶節奏,Lyft模式也不失為彎道超車的方案之一。

Lyft已經獲得了通用、Waymo、NuTonomy和路虎捷豹的支持。其中,路虎捷豹會提供車輛,而車輛,而科技公司則會資源感測器和地圖測繪設備,Lyft則負責部署自動駕駛汽車並借助車隊賺錢。

2018年1月26日,滴滴宣佈成立AI Labs(人工智慧實驗室),以加大人工智慧前瞻性基礎研究,吸引科研人才,加快推進全球智慧交通前沿技術發展,這也是2017底滴滴超40億美元股權融資的重點目的。

據媒體報導,在滴滴40億美元融資過程中,曾拋出了“100輛自營電動車”計畫。該計畫包含兩大目的:一是自測電動充電網路。該網路不僅將服務於自己的車隊,而且還會服務於更廣泛公眾,也就是說,未來除了打車用車,滴滴充電也會成為滴滴出行平臺的一部分。另一大目的是無人駕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新車隊可能會成為滴滴未來“無人出租網路”的先鋒。

網約車平臺的自動駕駛野心可能比其他玩家都更激進。畢竟,若實現自動駕駛後,對於它們來說是司機成本的大幅降低和服務效率的提升,都是真金白銀。

英特爾CEO科再奇就表示,在未來兩年內英特爾會投入2.5億美元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2017年CES上,英特爾無人駕駛事業部副總裁更是語出驚人,在媒體採訪中表示他:我打賭,英特爾將是無人駕駛浪潮的最終贏家。

英特爾顯然沒有單打獨鬥的打算,從2015年起就開始買買買。2017年一開頭,就看上了高精地圖企業HERE,收購了後者15%股份。3月,又豪擲153億美元,溢價34%收購了以色列雷射雷達企業Mobileye。

Mobileye在此領域深耕多年,已把產品賣向27家汽車製造商,以及其他的零部件供應商。還在演算法、資料和硬體方面有超過十年的積累。英特爾希望把已有的Xeon至強處理器、FPGA、3D XPoint快閃記憶體、5G通信模組等,和Mobileye進行整合,變成一個完整的端到端解決方案。所以,英特爾斥鉅資只是買了Mobileye嗎?英特爾買的,還有登上無人車這艘大船的一張船票。

在國內,英特爾押注自動駕駛最大的一筆投資給了地平線,地平線創始人是“自動駕駛黃埔軍校”出來的前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余凱。

德爾福、麥格納、大陸集團等是傳統汽車零部件巨頭,它們在自動駕駛時代急需轉型。翻看它們的投資歷史,德爾福收購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nuTonomy,還與麥格納一起投資了雷射雷達企業Innoviz,大陸集團攫取了HERE 8%-10%的股份。

可見,零部件廠商的資金更願意放在自動駕駛更為細分的賽道上。也許戰略投資這些細分領域,能與前者的自身業務更好的協同發展。

互聯網企業的自信與榮耀

2017年,並未見穀歌、亞馬遜、BAT等互聯網積極投資自動駕駛企業,它們看起來更樂於親力親為。

作為一家互聯網基因公司,穀歌waymo目前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排名僅次於通用汽車,排在全球第二位。作為矽谷最早開發自動駕駛的公司之一,穀歌在waymo身上共砸了多少錢很難統計,但有媒體曾報導,穀歌2017年狀告Uber竊取Waymo智慧財產權和商業機密一案中,在法庭檔中顯示,2009年至2015年期間,穀歌至少斥資11億美元開發無人駕駛技術。

亞馬遜在自動駕駛的研究上顯得更務實。亞馬遜在2016年左右“秘密”建立了自動駕駛團隊,2017年時該團隊僅擁有12名員工。好在,這個團隊的工作並不是直接開發自動駕駛汽車,他們的作用更像是一個軍師聯盟,研究如何利用自動駕駛汽車來提升送貨效率。

國內做自動駕駛最風生水起的就要數百度了。2017年4月上海車展期間,百度發佈了“阿波羅計畫”(Apollo),宣佈將向汽車行業提供開放的自動駕駛軟硬體平臺以及服務體系。直到7月5日,百度才解開了阿波羅計畫的神秘面紗。9月,Apollo1.5對外發佈,該版本包含障礙物感知、決策規劃、雲端模擬、高精地圖服務、端到端深度學習等五大核心開放能力,並支持晝夜定車。如今,在剛剛過去的CES上,百度的Apollo已經反覆運算到了2.0版本,讓人驚歎百度的“中國速度”。

百度曾在2017年9月設立了100億自動駕駛基金,準備在未來3年內投資100個項目,但迄今為止,尚未看到百度作為資金方對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動作。

在汽車領域的投資上,2017年騰訊投資了蔚來汽車,2018年1月29日阿裡巴巴、富士康和IDG領投了小鵬汽車22億元B輪融資。也許在AT看來,目前智慧汽車的優先順序要高於自動駕駛,也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之一,所以並不急於招兵買馬。

除此之外,還有一家互聯網企業意外捲入了戰爭:八竿子打不著的新浪在2017年連續投資了無人卡車企業圖森未來兩輪投資,新浪面對自動駕駛的火熱也開始蠢蠢欲動了?且行且看。

被出行圈兒當親兒子養

被越來越多人認同的觀點是,自動駕駛的商用將早於乘用,而在商用中,打車平臺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寄予厚望。

各大網約車平臺都開始覬覦自動駕駛技術。雖算不上是投資,但Uber、Lyft和滴滴都在重金研發自動駕駛,盤算著早日成為無人駕駛打車平臺。

Ube早在2016年9月就在匹茲堡開展了無人駕駛叫車服務的試驗,但當時車上還有兩位工程師應急。Uber新帥Dara Khosrowshahi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相信Uber會在未來18個月內讓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為乘客提供服務,並強調“不是測試,而是真正的服務”。

Uber最新的投入是在2017年11月,與富豪協議,Uber將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斥資超10億美元,從富豪手中購入24000輛XC90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組建其無人駕駛車隊。

本來想坐等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之後走合縱連橫之路的Lyft終於坐不住了。目前Lyft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合作夥伴是NuTonomy。NuTonomy負責打造自動駕駛系統,並將其植入Lyft的網路。2017年7月才姍姍來遲的Lyft表示,競爭壓力下將自主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產品成熟後將與汽車廠商合作,並將這些車輛融入Lyft網路。

但實際上,Lyft並未在諸如雷射雷達、高精地圖等重要基礎設施上下功夫,還是想通過合作搞定。術業有專攻,若能取他人之長又不被合作方帶節奏,Lyft模式也不失為彎道超車的方案之一。

Lyft已經獲得了通用、Waymo、NuTonomy和路虎捷豹的支持。其中,路虎捷豹會提供車輛,而車輛,而科技公司則會資源感測器和地圖測繪設備,Lyft則負責部署自動駕駛汽車並借助車隊賺錢。

2018年1月26日,滴滴宣佈成立AI Labs(人工智慧實驗室),以加大人工智慧前瞻性基礎研究,吸引科研人才,加快推進全球智慧交通前沿技術發展,這也是2017底滴滴超40億美元股權融資的重點目的。

據媒體報導,在滴滴40億美元融資過程中,曾拋出了“100輛自營電動車”計畫。該計畫包含兩大目的:一是自測電動充電網路。該網路不僅將服務於自己的車隊,而且還會服務於更廣泛公眾,也就是說,未來除了打車用車,滴滴充電也會成為滴滴出行平臺的一部分。另一大目的是無人駕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新車隊可能會成為滴滴未來“無人出租網路”的先鋒。

網約車平臺的自動駕駛野心可能比其他玩家都更激進。畢竟,若實現自動駕駛後,對於它們來說是司機成本的大幅降低和服務效率的提升,都是真金白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