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客家傳統民居的形成

客家傳統民居(特別是圍樓, 四角樓)的成因可歸結為:客家先民原居廣闊的中原地區, 南遷多雨潮濕、山多田少的粵、閩、贛地區, 要建造防風避雨之所, 勢必節約田地, 多踞山建屋並向高層發展。 客家人宗族觀念特濃, 不論何種規格和形式的傳統民居, 均在全屋至尊的正堂設祖先靈位, 其他部分的利用, 也體現客家人的傳統禮制和倫理觀念。

另方面, 客家民系形成過程的後期, 戰亂頻仍, 傳統民居的厚重土牆、鐵皮大門、四角炮樓開炮眼、宅內設置水井、糧倉等等, 都具抵禦外襲、維護家居安全的功能。 發源於原始社會的夯土技術有了巨大進步。 明代以後, 採用夯土牆的民居普遍出現, 但幾乎都是平房, 唯獨在南方客家地區, 中原的古老夯土板築技術發展登峰造極, 能建高品質的二層以上樓房, 這便為客家傳統民居出類拔萃的建築功能和造型藝術,

提供厚實的技術和物質基礎。

明清之際, 客家地區經濟蓬勃發展, 客家人生活富足之後, 將資財投入土地兼併和農業再生產之餘, 還將大量資金投入大型民居建築。 如永定林氏家族, 因種煙和煙刀發家, 投鉅資興建享譽中外的振成樓。 紫金劉氏做鐵鍋,

銷往世界各地, 建的四角樓選安樓。 中國風水學重視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和諧, 形成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特質。

宋明兩代風水活動發展達頂峰, 正當客家先民南徙定居之初, 他們渴望安居樂業, 每建新居無不借助風水理論進行相地、擇基選址和決定建築物的結構佈局,

因而留下風水學的痕跡。

客家傳統民居是客家文化最典型的表現之一, 圍樓與客家方言同為客家民系的鮮明標誌, 因此成為研究客家傳統文化的重要議題。

耕作人/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