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黃帝內經:陰陽和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

古代人民對各種自然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 認識到宇宙間一切事物, 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可以用"陰陽"這兩個字來概括, 例如日為陽、月為陰, 火為陽、水為陰, 男為陽、女為陰, 氣為陽、血為陰, 動的為陽、靜的為陰, 興奮的為陽、抑制的為陰, 功能性的為陽、物質性的為陰, 亢進的為陽、衰退的為陰, 熱的為陽、寒的為陰。

陰陽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矛盾著的兩個方面, 因此在某些意義上來講, 陰陽學說是符合辯證法的。

陰陽學說與醫學的結合, 在《黃帝內經》裡面直截了當地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治病必求於本"。 要求我們在診斷和治療疾病上都不能離開陰陽這個"綱紀”。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 一部古書《左傳》中就記載著:“天生五材, 民並用之, 廢一不可”。

這裡雖然沒有用上“五行”兩字, 但顯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材料而言, 並且說明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 非常樸素, 一點也沒有神秘的色彩。

在它滲透到醫學領域以後, 首先是用來和人體的五臟相配合, 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五臟中的一髒和其他四髒的關係, 比擬五行中的一行對其他四行的關係。

例如肝和心、脾、肺、腎之間的關係, 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間的關係來比擬的。 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之間有相互推動的作用, 就是所謂"五行相生";同時也有相互制約的作用,

這就是所謂"五行相克"。

它在中國古代醫學中的運用, 在說明人體內部臟器的聯繫時, 當正常的生理狀況下, 便是有規律性的活動;當病理的狀況下, 便是正常規律性的破壞。 從而以明陽五行學說為憑藉, 成了論證事物和事物之間有聯繫的概念, 具有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是表現在中國古代醫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