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好書推薦|《中道皇皇——梅墨生太極拳理念與心法 》如何做到“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

梅墨生, 號覺公。 書畫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 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研究員, 中國武術七段。 早年從民間隱逸武者俞敏先生習武, 為太極拳大家李經梧、道家仙學泰斗胡海牙先生入室弟子。 為道家南宗太乙門第23代傳人。 曾向佛家顯教傳印法師、顯密雙修仁祥法師學顯密佛學。 在海外有奇緣得黃老學派傳人授道家洗髓功及小九天功。 有關於藝術、文化、武術、氣功等多部著作發表。

千招其實只是一個中定勁兒;

繁華終歸不過幾筆濃淡墨也。

太極既是“術”,

又是“功”, 更是國學“文化”。

跟隨梅墨生從功夫與文化雙視角解讀太極拳以及其師李經梧所藏之老譜。

內容簡介

梅墨生在文化界名聲很大, 在太極拳界也具有一定影響力, 博學多識, 精通書畫、中醫、武術等國學, 其一家之言對讀者來說具有權威性和借鑒價值。

對太極拳拳理的解讀, 結合技術應用和練拳實踐。 寫太極拳, 在字裡行間融入了書畫、中醫等國學理念, 在中國傳統哲學層面歸於一理。

目 錄

第一編 千招一手

“曲中求直”即吞吐

“沾連黏隨”是太極拳技術的核心

“知覺運動”是聽勁的另一種表述

“中和”是太極拳修煉的高級境界

“不丟不頂”和“不丟頂”

關鍵在對“動靜之機”的把握

如何做到“極柔軟, 然後能極堅剛”

“養氣”與“純剛”

“轉關”就是轉換

松沉, 是太極拳初級功夫

明太極理, 練太極拳

太極拳的修煉就是練就丹田混元氣

太極拳與內丹學

太極之根在丹田

心齋與太極拳聽勁

要認清推手訓練和推手競技的不同

“敷蓋對吞”——在內為氣, 外顯為勁

招法是基礎, 勁力是目標

第二編 至文至武

“三家相聚”談養氣

對《太極拳論》的解讀

理則一——從孫祿堂兩篇武學文章談起

效天法地成太極

“內外太極”“大小太極”解

拳論•拳譜•練拳

拳以內勁為宗

如何理解“無極生太極”

太極拳三說

太極拳四題

太極拳五探

太極拳形與意之體會

以武演道說虛空

易經是誕生武學的根本

“正宗”其實是一個話語權

一片神行解密深——太極拳十二說

第三編 道涵武功

《道德經》與內丹養生淺探

老子《道德經•二十一章》與太極內功

內家•內氣•內勁•內功•內丹散論

太極拳修煉與丹田及內功

健身站樁功

演“道”之藝──太極拳與書法藝術通感二題

大道顯隱——我讀李經梧

李經梧太極內功

大隱閑閑歸道山——悼念胡海牙先生

道隱無名——瑣憶恩師俞敏先生

第四編 堂上開示

塵心與道念

太極拳與內功養生

武與藝——中國文化的理念和精神

健身氣功與道家內丹

太極拳的“〇”與“一”與“二”

不使氣流行於氣

太極的文化內涵

太極拳功與內丹漫談

養生•功夫•藝術

太極拳究竟練什麼

開始是人練拳, 後來是拳練人

中國書畫與傳統太極文化理趣

附錄

大道顯隱有心傳——梅墨生太極訪談實錄 // 趙江峰

拳為心畫——與著名書畫家、太極拳家梅墨生對話 // 餘功保

內家拳——讓張三豐愈加神秘

太極先賢軼事

後記

前 言

墨向拳面生(代序)

我與梅墨生先生相識多年, 幾乎每次見面, 都在談拳, 因為這種談話是一種享受, 間或佐之以三兩杯薄酒, 顯得有品位且有品質。

我一直認為, 在讀一個人的書之前, 最好先瞭解一下這個人, 書是一個人性情和學識的外化。 所謂“知行合一”, 也說的是知識和生命本體相合, “合”則能產生真切的大學問, 不“合”則流於文字遊戲, 古今做學問者多矣, 能真正“立言”者少。

墨生先生是一個豐富的人, 也是一個真切的人。 他給一般人的印象是“全”,涉獵且精通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個領域,書畫自不必說,武道也是浸淫其中,以至於有時武林朋友戲言:“梅先生第一職業是武”,其他如內丹、詩文等皆有深研。我卻對他的“敢”印象最為強烈。

一是敢“喝”,二是敢“摸”,三是敢“說”……

媒體評論

書畫與武道同源,不明陰陽不可為書畫,不明陰陽不可為拳法。行拳如陳墨,一套拳如一幅畫,虛實相生,點線嵌配,運勢佈局,有明應,有暗合,出入無方,盈虛有象。拳品高下,畫品高下,自在其中……這本書,對於太極拳讀者來說,是既過癮又有用的書。

——太極文化學者 余功保

如何做到“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

《太極拳論》中有“外示柔軟,內含堅剛”的說法。這句話表明,太極拳不是練習外在的堅剛,而是練習內在的強壯。也就是說,太極拳練習的是內壯,外邊顯示的是柔軟,裡邊則是堅實。這裡其實是內勁的體現。所以,太極拳練習的實質是內勁,也就是太極勁。“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是太極拳內勁的表現。

什麼是太極拳的內勁呢?用李經梧老師的說法,太極內勁就是“用之則有,不用則無”的勁力,它是以丹田為根,以丹田為本。有了這個內勁後,它的表現形式是即柔即剛,亦柔亦剛,至堅剛又至柔軟,倏忽而來,倏忽而去,像水一樣。水摸上去很柔軟,可是其中蘊藏的力量卻很大,能有排山倒海的威力,而且還是無孔不入,隨圓就方,隨曲就伸,極具滲透性。所以,太極拳的內勁就是像水一樣的勁力。

練習太極拳,要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就是說,太極拳是從外向裡練習,開始練習時,動作舒展大方,以後,越練習越向裡收斂,外形的舒展和神意的收斂,是一對陰陽。最後,太極拳練成的是一個外柔內剛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有生命的靈性,是非常靈敏的,瞬間可以變得很剛強,瞬間又可以松柔下來。太極拳練習到這個程度,可柔軟得像棉花,又可以硬得像鋼鐵。一般來講,中上乘的太極功夫都有這種狀態。所謂的“外示柔軟,內含堅剛”“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說的是長期練習太極拳後逐漸得來的,是積柔成剛。

太極拳不練那些硬功,不練拍打功,這是因為太極拳不是練習局部的強直和剛硬,而是練習整體力,練習整體瞬間的膨脹和鼓蕩。這個膨脹和鼓蕩是從丹田發出來的,以丹田為根,以肢體為用,達於四梢。孫祿堂所謂的“一氣流行”就是講丹田的內勁一下子能夠膨脹,舒放到四梢,達到身體各個部位。“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是對太極拳修煉狀態的極其扼要的描述,也是對練功方法的最本質的闡述。如果你一上來就練習剛的東西,那不是真剛,是局部的剛,也是僵硬的。武術中的一些功法可以把局部的組織肌肉練得非常剛硬,但沒有整體的力量。太極拳不練習這種功夫,而是練習整體發出的鼓蕩勁力,這種勁力是難以阻擋的。太極拳的發放勁力,就是這種“一氣鼓蕩”的勁力產生的效果。這個“一氣鼓蕩”就是內裡的堅剛。孫祿堂說“人身要練成彈簧球”,有的老師說太極拳要練成輪胎那樣,李經梧老師講“要把身軀練成像氣囊一樣的氣柱”。這些都說明,太極拳練習的結果是外在的柔軟,富有彈性,內裡卻是堅剛的。太極拳的剛是有彈性的剛,是相對的,也是一種感覺描述,很難量化,什麼程度叫剛?什麼程度叫柔?這都是相對的,是一種感受的表達。所有人練習太極拳到一定程度時,都會體會到這一點。

總之,太極拳練習是積柔成剛,先要去拙力,在練習當中要不用力,先放鬆,越松越好,要做到松空、松順、松柔,只有這樣,才能把身體內,經脈之間的後天拙力去掉,換來先天的勁力。這個先天勁力,就是整體力,就是混元力,就是像水一樣柔中寓剛的勁力。只有練習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勁力。太極拳區別於外家拳,我認為就是一開始不練習那種局部的剛硬之力,不練硬性的拍打,而是練習柔軟,去僵求柔,最後積柔成剛,達到“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通過十年,幾十年練習獲得的柔中寓剛的勁力,就是太極勁。我在實踐中,也遇到過一些身高力大的外國人,他們練習拳擊、空手道等功夫,但是,沒有丹田內勁,交流體會時他們的力量我都能化解,但是,我的整體勁力他們卻阻擋不了。從中我感受到太極拳的“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的勁力是非常強大的,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拳種不同的地方。

書摘插畫 他給一般人的印象是“全”,涉獵且精通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個領域,書畫自不必說,武道也是浸淫其中,以至於有時武林朋友戲言:“梅先生第一職業是武”,其他如內丹、詩文等皆有深研。我卻對他的“敢”印象最為強烈。

一是敢“喝”,二是敢“摸”,三是敢“說”……

媒體評論

書畫與武道同源,不明陰陽不可為書畫,不明陰陽不可為拳法。行拳如陳墨,一套拳如一幅畫,虛實相生,點線嵌配,運勢佈局,有明應,有暗合,出入無方,盈虛有象。拳品高下,畫品高下,自在其中……這本書,對於太極拳讀者來說,是既過癮又有用的書。

——太極文化學者 余功保

如何做到“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

《太極拳論》中有“外示柔軟,內含堅剛”的說法。這句話表明,太極拳不是練習外在的堅剛,而是練習內在的強壯。也就是說,太極拳練習的是內壯,外邊顯示的是柔軟,裡邊則是堅實。這裡其實是內勁的體現。所以,太極拳練習的實質是內勁,也就是太極勁。“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是太極拳內勁的表現。

什麼是太極拳的內勁呢?用李經梧老師的說法,太極內勁就是“用之則有,不用則無”的勁力,它是以丹田為根,以丹田為本。有了這個內勁後,它的表現形式是即柔即剛,亦柔亦剛,至堅剛又至柔軟,倏忽而來,倏忽而去,像水一樣。水摸上去很柔軟,可是其中蘊藏的力量卻很大,能有排山倒海的威力,而且還是無孔不入,隨圓就方,隨曲就伸,極具滲透性。所以,太極拳的內勁就是像水一樣的勁力。

練習太極拳,要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就是說,太極拳是從外向裡練習,開始練習時,動作舒展大方,以後,越練習越向裡收斂,外形的舒展和神意的收斂,是一對陰陽。最後,太極拳練成的是一個外柔內剛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有生命的靈性,是非常靈敏的,瞬間可以變得很剛強,瞬間又可以松柔下來。太極拳練習到這個程度,可柔軟得像棉花,又可以硬得像鋼鐵。一般來講,中上乘的太極功夫都有這種狀態。所謂的“外示柔軟,內含堅剛”“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說的是長期練習太極拳後逐漸得來的,是積柔成剛。

太極拳不練那些硬功,不練拍打功,這是因為太極拳不是練習局部的強直和剛硬,而是練習整體力,練習整體瞬間的膨脹和鼓蕩。這個膨脹和鼓蕩是從丹田發出來的,以丹田為根,以肢體為用,達於四梢。孫祿堂所謂的“一氣流行”就是講丹田的內勁一下子能夠膨脹,舒放到四梢,達到身體各個部位。“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是對太極拳修煉狀態的極其扼要的描述,也是對練功方法的最本質的闡述。如果你一上來就練習剛的東西,那不是真剛,是局部的剛,也是僵硬的。武術中的一些功法可以把局部的組織肌肉練得非常剛硬,但沒有整體的力量。太極拳不練習這種功夫,而是練習整體發出的鼓蕩勁力,這種勁力是難以阻擋的。太極拳的發放勁力,就是這種“一氣鼓蕩”的勁力產生的效果。這個“一氣鼓蕩”就是內裡的堅剛。孫祿堂說“人身要練成彈簧球”,有的老師說太極拳要練成輪胎那樣,李經梧老師講“要把身軀練成像氣囊一樣的氣柱”。這些都說明,太極拳練習的結果是外在的柔軟,富有彈性,內裡卻是堅剛的。太極拳的剛是有彈性的剛,是相對的,也是一種感覺描述,很難量化,什麼程度叫剛?什麼程度叫柔?這都是相對的,是一種感受的表達。所有人練習太極拳到一定程度時,都會體會到這一點。

總之,太極拳練習是積柔成剛,先要去拙力,在練習當中要不用力,先放鬆,越松越好,要做到松空、松順、松柔,只有這樣,才能把身體內,經脈之間的後天拙力去掉,換來先天的勁力。這個先天勁力,就是整體力,就是混元力,就是像水一樣柔中寓剛的勁力。只有練習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勁力。太極拳區別於外家拳,我認為就是一開始不練習那種局部的剛硬之力,不練硬性的拍打,而是練習柔軟,去僵求柔,最後積柔成剛,達到“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通過十年,幾十年練習獲得的柔中寓剛的勁力,就是太極勁。我在實踐中,也遇到過一些身高力大的外國人,他們練習拳擊、空手道等功夫,但是,沒有丹田內勁,交流體會時他們的力量我都能化解,但是,我的整體勁力他們卻阻擋不了。從中我感受到太極拳的“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的勁力是非常強大的,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拳種不同的地方。

書摘插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