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攜手珠海 陽江高新區如何做到1+1>2

時代週報記者 程洋 發自陽江

站在陽江高新區按照1:550比例設計的沙盤前, 面北而立, 沙盤的西南角是海陵灣, 貨輪往來其間, 緩緩駛入陽江港,

這一帶是密集的港口工業園區。 在沙盤的西北角和東北角, 是一片有待開發的預留地, 陽江高新區正在佈局兩個千億級別產業基地。

“現在強調環境和高品質發展, 我們要招進發展前景好、有技術含量的產業, 從數量向品質轉變。 ”陽江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謝彥舉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這是在新一輪產業共建背景下, 陽江高新區確定的高端路線, 集中發力高新技術產業, 拒絕落後產能、過剩產能和技術含量低的產業轉移。

發端於2005年, 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珠三角產業轉移計畫, 廣東正走出一條跨區域合作、協調發展的產業共建新路子。

歷經十多年的發展, 陽江高新區見證了廣東省產業轉移的變遷。 早在2008年,

按照省委、省政府“雙轉移”工作部署, 陽江市先後與廣州市、珠海市共建產業轉移園, 如今園區面積已達到21.8平方公里。

廣東省政府參事、 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產業共建是產業轉移實踐中具有廣東特色的、實際效果很好的一種探索和創新, 是新時期全面促進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的可行路徑。 ”

與珠海結對子

珠海與陽江, 是在廣東新一輪幫扶共建背景下結成的對子。

這是珠海對口幫扶陽江產業共建的第二輪, 140名珠海幫扶幹部常駐陽江。 珠海對口幫扶陽江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劉煜, 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9名處級幹部被派往陽江高新區, 與第一輪5名處級幹部的陣容相比, 新一輪幫扶的力度更大。

據廣東省2017年統計資料顯示, 8個對口幫扶指揮部共派出第二批工作人員417人, 其中市級183人、縣級234人;三年計畫安排財政幫扶資金90.2億元, 目前已到位24.5億元;新引進簽約專案超過230個。

“我們珠海市的3年資金19.6個億, 一年到位, 目前已經劃撥了14個億, 用於支持陽江高新區核心片區的產業共建。 ”劉煜說。 通過財政幫扶資金、國企籌資代建的創新模式, 一年以來, 珠海為陽江的高端不銹鋼、風電裝備製造業平整出了土地約8000畝。 而作為珠海的國企, 華髮集團成為園區的開發、建設、投資主體, 負責籌資50億元, 實施全過程的代建。

珠海幫扶陽江, 重點突出“園區建設”和“產業招商”。

位於陽江高新區的陽江港, 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

利用優越的港口條件, 港口工業園區劃出了11.66平方公里, 作為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域。 並新增開了一條高欄港到陽江港的集裝箱航線, 提高了陽江的貨物運輸能力。

“我們幫助陽江打造特色農產品, 建設綠色生產基地, 珠海利用自己緊鄰港澳的便利條件及規範化農業生產的管理優勢, 將多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升級成為了供港澳的農產品基地。 ” 珠海對口幫扶陽江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康洪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而精准招商是高新區的重點工作。 瞄準陽江的高端不銹鋼、風電裝備製造業和食品加工這幾個主導型產業, 珠海指揮部成立了四個招商小組, 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 開展精准招商。

康洪介紹說:“在開展招商工作之前,

指揮部結合陽江的發展實際, 與相關專業機構一起, 進行了專業、深入的研究和謀劃, 對國內外可能來陽江投資的企業進行系統的摸底和對接, 可以說我們是實施了一個系統的‘精准招商’。 ”

在2017年, 高新區舉辦了兩場較大規模招商會, 簽約專案63個, 計畫投資638億元。 劉煜說:“一年以來, 引進了37個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 這些項目都已經動工了, 投資額達到223.4億元。 ”而之前定下的招商目標是20個億元以上項目, 這份成績單的背後, 是珠海方面的高度重視。

站在陽江港的碼頭, 長222米、高20米, 貨量600噸的貨輪“文竹海”停靠在岸邊。 從這裡出發, 途經香港, 可以去往歐美和東南亞各地, 深茂鐵路線也直接聯通園區。 而在1991年, 謝彥舉初到陽江高新區, 這裡還是一片灘塗地。他說:“歡迎你明年再來,到時候會有更多新變化。”在他身後的工地上,推土機正舉起高高的“手掌”。

優勢互補實現共贏

從珠海到陽江,從珠三角到粵東西北,陳鴻宇認為,“產業的空間擴散轉移是珠三角的工業化進入成熟期之後必然發生的客觀趨勢。2008年廣東省順應這一趨勢,提出了‘雙轉移’戰略,實際執行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當時轉移到粵東西北的企業並不很多,他認為,產業轉移能否成功,需要把握好轉移時機和相應的基礎設施等條件,除了當時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下行,粵東西北地方的交通和園區基礎設施落後,城鎮化水準低,也是導致產業轉移成本高企的主要因素。

2013年是珠三角產業轉移的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廣東粵東西北地方振興發展戰略出臺,在全省戰略層面,狠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和中心城區擴容提質,進一步加快了產業轉移的步伐。陳鴻宇說:“當時‘三大抓手’的重要舉措,就是總結了我省產業轉移的前一階段經驗,瞄準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做出的部署。”也是這一年,珠海從廣州手裡接過了幫扶陽江的接力棒。

康洪說:“珠海與陽江的對口幫扶和產業共建,讓兩市建立起了一個穩定的產業發展聯合體,有利於兩地產業的優化佈局和更好地吸引各類外來投資。兩地間的協同,完全可以發揮‘1+1>2’的效應,這是一種共贏。”

而產業共建是廣東省在對口幫扶的過程中摸索出來的一條新路,其提法首次出現在2016年7月的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廣東提出產業共建,推動同一產業、企業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整體佈局、一體發展,形成同一水準、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格局。這是一種良性互動,通過區域協同發展來縮小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

在廣東省政府印發的《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中提到,要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一體化發展。珠三角的產業轉移不再是傳統的落後產業的轉移,而是區域一體化、優勢互補的分工協作。

康洪認為,陽江為珠海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腹地,有利於珠海優勢產業的對外轉移和產業升級,有利於推動珠海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同時,也有利於陽江充分利用珠海緊鄰港澳、外向性程度高、服務業相對發達的優勢,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更好地吸引各類優質發展要素,進一步加速陽江優勢產業的提升和壯大。

“雙轉移”的對應面是“雙提升”,珠三角以“雙提升”即“提升產業競爭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而粵東西北地方則以“雙轉移”即“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為重點。

是否意味著珠海邁向高端,走向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而把低端落後的產能轉移到陽江?面對時代週報記者的疑問,謝彥舉說:“我們不是低端落後產業的轉移,而是發揮珠海和陽江各自的區域優勢,共建高端產業園。”

陳鴻宇表示,產業共建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它的出發點不是行政指令的“拉郎配”,而是企業根據市場需要作出的自主決策。他說:“要鼓勵珠三角企業把總部、研發、財務等母體留在珠三角,把生產鏈條和配套產業延伸到粵東西北,通過產業共建把產業鏈‘甩出去’。至於到什麼地點與什麼物件去發展產業共建,企業自己會作出選擇。”

一份《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行動計畫(2016—2018年)》指出,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促進全省產業合理佈局。到2018年底,三年累計推動珠三角地區1600個專案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方,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完成工業增加值達到2800億元。粵東西北地方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發展品質和效益明顯提升。

“產業共建作為產業轉移行之有效的基本手段,還要繼續推進。但粵東西北制約產業共建的許多瓶頸尚待緩解,自2016年來,粵東西北增長幅度又重新落後於珠三角,與珠三角的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因此,通過產業共建來解決粵東西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意義重大。” 陳鴻宇說道。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這裡還是一片灘塗地。他說:“歡迎你明年再來,到時候會有更多新變化。”在他身後的工地上,推土機正舉起高高的“手掌”。

優勢互補實現共贏

從珠海到陽江,從珠三角到粵東西北,陳鴻宇認為,“產業的空間擴散轉移是珠三角的工業化進入成熟期之後必然發生的客觀趨勢。2008年廣東省順應這一趨勢,提出了‘雙轉移’戰略,實際執行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當時轉移到粵東西北的企業並不很多,他認為,產業轉移能否成功,需要把握好轉移時機和相應的基礎設施等條件,除了當時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下行,粵東西北地方的交通和園區基礎設施落後,城鎮化水準低,也是導致產業轉移成本高企的主要因素。

2013年是珠三角產業轉移的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廣東粵東西北地方振興發展戰略出臺,在全省戰略層面,狠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和中心城區擴容提質,進一步加快了產業轉移的步伐。陳鴻宇說:“當時‘三大抓手’的重要舉措,就是總結了我省產業轉移的前一階段經驗,瞄準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做出的部署。”也是這一年,珠海從廣州手裡接過了幫扶陽江的接力棒。

康洪說:“珠海與陽江的對口幫扶和產業共建,讓兩市建立起了一個穩定的產業發展聯合體,有利於兩地產業的優化佈局和更好地吸引各類外來投資。兩地間的協同,完全可以發揮‘1+1>2’的效應,這是一種共贏。”

而產業共建是廣東省在對口幫扶的過程中摸索出來的一條新路,其提法首次出現在2016年7月的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廣東提出產業共建,推動同一產業、企業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整體佈局、一體發展,形成同一水準、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格局。這是一種良性互動,通過區域協同發展來縮小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

在廣東省政府印發的《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中提到,要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一體化發展。珠三角的產業轉移不再是傳統的落後產業的轉移,而是區域一體化、優勢互補的分工協作。

康洪認為,陽江為珠海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腹地,有利於珠海優勢產業的對外轉移和產業升級,有利於推動珠海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同時,也有利於陽江充分利用珠海緊鄰港澳、外向性程度高、服務業相對發達的優勢,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更好地吸引各類優質發展要素,進一步加速陽江優勢產業的提升和壯大。

“雙轉移”的對應面是“雙提升”,珠三角以“雙提升”即“提升產業競爭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而粵東西北地方則以“雙轉移”即“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為重點。

是否意味著珠海邁向高端,走向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而把低端落後的產能轉移到陽江?面對時代週報記者的疑問,謝彥舉說:“我們不是低端落後產業的轉移,而是發揮珠海和陽江各自的區域優勢,共建高端產業園。”

陳鴻宇表示,產業共建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它的出發點不是行政指令的“拉郎配”,而是企業根據市場需要作出的自主決策。他說:“要鼓勵珠三角企業把總部、研發、財務等母體留在珠三角,把生產鏈條和配套產業延伸到粵東西北,通過產業共建把產業鏈‘甩出去’。至於到什麼地點與什麼物件去發展產業共建,企業自己會作出選擇。”

一份《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行動計畫(2016—2018年)》指出,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促進全省產業合理佈局。到2018年底,三年累計推動珠三角地區1600個專案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方,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完成工業增加值達到2800億元。粵東西北地方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發展品質和效益明顯提升。

“產業共建作為產業轉移行之有效的基本手段,還要繼續推進。但粵東西北制約產業共建的許多瓶頸尚待緩解,自2016年來,粵東西北增長幅度又重新落後於珠三角,與珠三角的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因此,通過產業共建來解決粵東西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意義重大。” 陳鴻宇說道。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