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堪稱技術界的“文物守護人”,立志要用VR讓文物活起來

說起北京北建大科技有限公司, 在文保領域, 已擁有十數年的技術積澱, 但在VR行業當屬後起新秀。

初識, 在VR網主辦的“冬季抱團·看VR+文創如何發展”線下沙龍, 那時,他向我們介紹:

我國有世界文化遺產52處, 5A景區236個,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6個, 博物館超過了5000家。

再遇, 在北京北建大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室。 此時, 他向我們講解: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漫長的歷史歲月, 豐厚的文化積澱, 鑄就了北京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 使它成為文物建築分佈最密集的城市:世界文化遺產7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6處, 市級文保單位215處,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00餘處, 零散的更是不計其數。

文物二字, 於我們而言或許遙不可及, 而對他來說, 卻是如數家珍,是陪伴十多年的一位“美人”。

記錄保存, 用測繪把文物留下來

冬日的早晨, 我們在北京建築大學見到了本期VR百家說的採訪對象:北京北建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志群。

得體的穿著、厚重的眼鏡、稍顯拘謹的微笑, 眼前的這位總經理似乎不像商人, 倒像個學者。 也是, 北京北建大科技有限公司隸屬北京建築大學, 生於斯長於斯, 這位建築大學的學子不曾離開過他的母校。

通過交談, 我們瞭解到吳志群在校期間主修測繪工程專業, 2003年跟隨學校專家團隊參與修繕故宮太和殿。 “那是我最早開始接觸到文物數位化, 也是從那時起對文物保護與傳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以至於讀研、工作都一直在做文物數位化。 ”

此後,

當時最先進的三維鐳射掃描技術引進中國, 最先落地到北京建築大學, 自此, 吳志群與文物的故事拉開序幕。 “那時學校還叫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吳志群告訴我們。

“文物遲早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 文物的消逝是不可逆的, 和人的生老病死是一樣的。 這是文物本體的宿命, 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延緩。 ”談到這, 吳志群有著些許傷感。

資料獲取是十分難得的機會 , 尤其大體量高複雜度的文物每次週期就要兩個月之久。 有時工作條件很艱苦, 風餐露宿, “速食麵就算是好的”。 吳志群憑著對文物保護的特殊情懷, 駐紮一線十餘年, 在中國文化遺產地奉獻了青春。 “那時候比較樸素, 只想把她留下來, 儘管那時候還沒有VR這種手段, 但, 先把她留下來再說。

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 “想把她留下來”, 吳志群一直堅持到了今天。

發展傳承, 用VR讓文物活起來

“我們要把她現在最年輕、最漂亮的樣子記錄下來。 ”

懷著對文物的敬畏, 吳志群日復一日的深鑽文物數位化, 他想用資料將文物留下來。 直到他遇到了VR, “做了這麼多年文物數位化,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些錦上添花的東西。直到我接觸到VR,VR +文化遺產這就是我想要的,像等了很多年的益友。”

“我們能留給子孫後代什麼?就是她現在的樣子。文物本體可以流傳到我們後輩甚至更久遠的年代,但那也許經過了千百次的修繕,已經喪失了很多傳統的元素,融入了現代的理念。那就不是我們當初的記憶了。 ”

“我保護不了她,至少我可以記住並傳承她,這就是虛擬實境對於我們的意義 ”。

在交談中,吳志群多次的歎息,他不止一次提到要讓國人認識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國的文物種類繁多,近幾年國家層面把文物保護與傳承提到了政治高度,大家才開始普遍關注。 “日本人當年在雲岡石窟待了整整八年,並做了《雲岡石窟考古調查報告》。這可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從他臉上讀出了心痛與無奈,正是這份難訴的情緒,讓他堅定想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如何推向世界呢?虛擬實境乘風而至。

“外國人一直覬覦我們的文物,”吳志群戲稱:“還好現在是和平年代,要是戰爭年代他們就該來搶了。我們要用科技的手段把傳統文化推出去。同時,也可以把國外的古老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帶回國內。此外,通過VR技術甚至可以做文物追溯工作。中國很多石窟寺雕塑裡的佛頭都流失海外或者毀於戰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遺產更是數不勝數。而因戰火、災害等原因毀壞流失的文物更是不容小覷。重視民族歷史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播,傳承和保護是學者們一直關注的話題,而如何運用科技增強受眾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則是吳志群一直深究的新課題。隨著娛樂時代的到來,受眾早已不習慣於教條和說理性較強的灌輸方式,而運用VR技術手段對文化遺產的內容進行生動展示,可以讓受眾更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文化遺產,既可以改變受眾對文化遺產陳舊、落後的看法,又可增強其對文化遺產的興趣和關注度,讓受眾對文化遺產的內容更易於接受和喜愛,從而達到擴大文化遺產傳播範圍和加強其影響力的目的。此外,VR還將有效的解決文化遺產保護的痛點問題,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提升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

以下為VR網編輯整理的採訪實錄:

相比其它文物保護措施,您認為北建大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我們最大的優勢在於海量的資料。我們有前期積累了數十年的資料,這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在多年的項目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創新,我們擁有一套從傳統測量資料獲取、三維鐳射掃描資料獲取與分析處理、虛擬實境應用再到GIS應用管理平臺開發的完整產品體系,能夠為每個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另外我們還有北京建築大學的專家團隊為依託,涵蓋測繪工程、古建築保護、土木工程等領域。涉及到古建方面是需要專家論證的,恰好我們學校有很多古建保護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家和教授。研發團隊參與各類項目的前期策劃和後期功能開發,並提供相應技術支援。

數位化對文物有什麼久遠的意義:

中國已擁有包括長城、明清故宮、莫高窟等中國世界遺產總數累計達到52處。這些世界性遺產會不會隨著年代的久遠而風化消逝,回答是‘會’。

這些文物還能不能由原來老一輩口中的複述完整的傳給後輩?這裡我們暫且畫個問號。

這時候該如何很好的把祖先遺留下來的文物傳下去,越來越多的機構把目光投向新興的VR技術,通過VR的身臨其境能力讓更多的人群感受到文化遺產,減輕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對文物本體造成的損害。

科技介入文物行業,有沒有遭遇過抵觸?

從不接受到接受是需要一個過度期的,但保護、修復和傳承不會被排斥。

VR的價值不僅是將我們帶到那些虛擬的不存在的世界裡,更大的價值是讓我們看到那些不復存在的歷史。設想一下,如果VR將文物的過去和現在都能夠完好地重現給我們的後代,讓他們能夠隨時隨地置身任何一個時代,重現祖先的所見所用,將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

非洲很多地區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由於沒有合理的維護、人為破壞和一些自然因素,很多歷史遺跡和考古奇觀在未來很有可能將消失殆盡變為廢墟,很難再呈現在人們眼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例如利比亞和馬里的一些世界遺產,已經在戰火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VR介入文物保護行業,有沒有遭遇過抵觸?

目前來說,都還是積極的聲音,最大的擔憂則來自版權保護方面。文物比較敏感,解決盜版問題是我們著重要考慮的,別的沒什麼。反之,VR出來後,所有文物保護同行幾乎都來過,大家都在說這個東西太好了,一定要推廣,真的可以讓文化通過VR科技手段傳播出去。

VR的加入將會給文物保護帶來怎樣的變化?

數位化是把她保存下來了,存在電腦裡了,文物消逝了還可以把他拿出來進行修繕、重建以便留給子孫後代。但除了文物的存檔之外,對文物的傳播沒有實際意義,而VR引入之後,我們就可以真正的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僅僅靠圖紙、靠三維模型遠遠是不夠的,虛擬實境的出現可以帶來如下改變:

1.打破地域限制性,可以身處家中領域各地的名勝古跡。

2.很多文保單位都是不對外開放的,而且以後看不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而使用VR技術能使遊客深入景點內部,近距離欣賞一些現實生活中無法觀賞的景物。

3.你可以隨時隨地的去體驗,不受時間限制。

4.融入科技元素後,可以使風化了一千多年的、現場看起來很殘破的實物變得科技感十足。對不懂其中藝術的普通遊客來講就是一堆石頭,但在科技的角度去看他自帶震撼力,這可以大大提升遊客的體驗感。

5.利用這種沉浸感,把歷史文化講出去。更能激發遊客去現場觀看文物本體遊覽的欲望,又能提升景區的知名度。

6.可以創製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後記

北魏王朝開鑿雲岡石窟,斬山為壁,取石成窟。

雲岡石窟是西元五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熱潮中誕生的一座佛教藝術寶庫,其石窟本身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建築遺產。為了保護傳承這一文化遺產,經雲岡石窟研究院牽頭,由北建大科技公司和山西雲岡數位科技有限公司緊密合作,運用VR技術實景還原雲岡石窟第十八窟全貌。在北建大科技文化遺產虛擬博物館裡,VR網記者體驗了這一產品。

實驗室分設多人VR互動體驗區(5人)、單人VR體驗區、工作區及分享區四個功能區域,集體驗、交流、研發於一體,可同時滿足用戶體驗,技術交流等多種需求。

儘管眼前所呈現的是虛擬的,但卻與真實的雲岡石窟別無二致。反而VR下的雲岡石窟更具藝術性,戴上VR頭顯仿若穿梭至石窟內,原本不對外開放的石窟內部,在VR的環境下皆可隨意走動,肆意鑒賞。通過控制手柄,還可以飛升至十幾米高的上空感受雲岡石窟十八窟的真容,近距離觀賞主尊大佛的氣勢宏偉,“千佛怨緣”的曠世傳奇,兩側脅侍菩薩的柔和嬌美,脅侍佛的莊嚴隆重,窟壁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像”及各小佛伸手可觸,以全新的方式給體驗者前所未有的感官盛宴。

採訪最後,吳志群向我們表示,“中華傳統文化斯文不滅,傳承不息,我們這些人有幸接觸的比較早,將來都會受益。雖然現在,整個VR行業產值還不是很高,都說處於嚴冬期,但我覺得並不是,應該是初春,很快我們的時代就會到來。”

“做了這麼多年文物數位化,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些錦上添花的東西。直到我接觸到VR,VR +文化遺產這就是我想要的,像等了很多年的益友。”

“我們能留給子孫後代什麼?就是她現在的樣子。文物本體可以流傳到我們後輩甚至更久遠的年代,但那也許經過了千百次的修繕,已經喪失了很多傳統的元素,融入了現代的理念。那就不是我們當初的記憶了。 ”

“我保護不了她,至少我可以記住並傳承她,這就是虛擬實境對於我們的意義 ”。

在交談中,吳志群多次的歎息,他不止一次提到要讓國人認識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國的文物種類繁多,近幾年國家層面把文物保護與傳承提到了政治高度,大家才開始普遍關注。 “日本人當年在雲岡石窟待了整整八年,並做了《雲岡石窟考古調查報告》。這可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從他臉上讀出了心痛與無奈,正是這份難訴的情緒,讓他堅定想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如何推向世界呢?虛擬實境乘風而至。

“外國人一直覬覦我們的文物,”吳志群戲稱:“還好現在是和平年代,要是戰爭年代他們就該來搶了。我們要用科技的手段把傳統文化推出去。同時,也可以把國外的古老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帶回國內。此外,通過VR技術甚至可以做文物追溯工作。中國很多石窟寺雕塑裡的佛頭都流失海外或者毀於戰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遺產更是數不勝數。而因戰火、災害等原因毀壞流失的文物更是不容小覷。重視民族歷史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播,傳承和保護是學者們一直關注的話題,而如何運用科技增強受眾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則是吳志群一直深究的新課題。隨著娛樂時代的到來,受眾早已不習慣於教條和說理性較強的灌輸方式,而運用VR技術手段對文化遺產的內容進行生動展示,可以讓受眾更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文化遺產,既可以改變受眾對文化遺產陳舊、落後的看法,又可增強其對文化遺產的興趣和關注度,讓受眾對文化遺產的內容更易於接受和喜愛,從而達到擴大文化遺產傳播範圍和加強其影響力的目的。此外,VR還將有效的解決文化遺產保護的痛點問題,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提升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

以下為VR網編輯整理的採訪實錄:

相比其它文物保護措施,您認為北建大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我們最大的優勢在於海量的資料。我們有前期積累了數十年的資料,這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在多年的項目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創新,我們擁有一套從傳統測量資料獲取、三維鐳射掃描資料獲取與分析處理、虛擬實境應用再到GIS應用管理平臺開發的完整產品體系,能夠為每個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另外我們還有北京建築大學的專家團隊為依託,涵蓋測繪工程、古建築保護、土木工程等領域。涉及到古建方面是需要專家論證的,恰好我們學校有很多古建保護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家和教授。研發團隊參與各類項目的前期策劃和後期功能開發,並提供相應技術支援。

數位化對文物有什麼久遠的意義:

中國已擁有包括長城、明清故宮、莫高窟等中國世界遺產總數累計達到52處。這些世界性遺產會不會隨著年代的久遠而風化消逝,回答是‘會’。

這些文物還能不能由原來老一輩口中的複述完整的傳給後輩?這裡我們暫且畫個問號。

這時候該如何很好的把祖先遺留下來的文物傳下去,越來越多的機構把目光投向新興的VR技術,通過VR的身臨其境能力讓更多的人群感受到文化遺產,減輕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對文物本體造成的損害。

科技介入文物行業,有沒有遭遇過抵觸?

從不接受到接受是需要一個過度期的,但保護、修復和傳承不會被排斥。

VR的價值不僅是將我們帶到那些虛擬的不存在的世界裡,更大的價值是讓我們看到那些不復存在的歷史。設想一下,如果VR將文物的過去和現在都能夠完好地重現給我們的後代,讓他們能夠隨時隨地置身任何一個時代,重現祖先的所見所用,將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

非洲很多地區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由於沒有合理的維護、人為破壞和一些自然因素,很多歷史遺跡和考古奇觀在未來很有可能將消失殆盡變為廢墟,很難再呈現在人們眼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例如利比亞和馬里的一些世界遺產,已經在戰火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VR介入文物保護行業,有沒有遭遇過抵觸?

目前來說,都還是積極的聲音,最大的擔憂則來自版權保護方面。文物比較敏感,解決盜版問題是我們著重要考慮的,別的沒什麼。反之,VR出來後,所有文物保護同行幾乎都來過,大家都在說這個東西太好了,一定要推廣,真的可以讓文化通過VR科技手段傳播出去。

VR的加入將會給文物保護帶來怎樣的變化?

數位化是把她保存下來了,存在電腦裡了,文物消逝了還可以把他拿出來進行修繕、重建以便留給子孫後代。但除了文物的存檔之外,對文物的傳播沒有實際意義,而VR引入之後,我們就可以真正的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僅僅靠圖紙、靠三維模型遠遠是不夠的,虛擬實境的出現可以帶來如下改變:

1.打破地域限制性,可以身處家中領域各地的名勝古跡。

2.很多文保單位都是不對外開放的,而且以後看不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而使用VR技術能使遊客深入景點內部,近距離欣賞一些現實生活中無法觀賞的景物。

3.你可以隨時隨地的去體驗,不受時間限制。

4.融入科技元素後,可以使風化了一千多年的、現場看起來很殘破的實物變得科技感十足。對不懂其中藝術的普通遊客來講就是一堆石頭,但在科技的角度去看他自帶震撼力,這可以大大提升遊客的體驗感。

5.利用這種沉浸感,把歷史文化講出去。更能激發遊客去現場觀看文物本體遊覽的欲望,又能提升景區的知名度。

6.可以創製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後記

北魏王朝開鑿雲岡石窟,斬山為壁,取石成窟。

雲岡石窟是西元五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熱潮中誕生的一座佛教藝術寶庫,其石窟本身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建築遺產。為了保護傳承這一文化遺產,經雲岡石窟研究院牽頭,由北建大科技公司和山西雲岡數位科技有限公司緊密合作,運用VR技術實景還原雲岡石窟第十八窟全貌。在北建大科技文化遺產虛擬博物館裡,VR網記者體驗了這一產品。

實驗室分設多人VR互動體驗區(5人)、單人VR體驗區、工作區及分享區四個功能區域,集體驗、交流、研發於一體,可同時滿足用戶體驗,技術交流等多種需求。

儘管眼前所呈現的是虛擬的,但卻與真實的雲岡石窟別無二致。反而VR下的雲岡石窟更具藝術性,戴上VR頭顯仿若穿梭至石窟內,原本不對外開放的石窟內部,在VR的環境下皆可隨意走動,肆意鑒賞。通過控制手柄,還可以飛升至十幾米高的上空感受雲岡石窟十八窟的真容,近距離觀賞主尊大佛的氣勢宏偉,“千佛怨緣”的曠世傳奇,兩側脅侍菩薩的柔和嬌美,脅侍佛的莊嚴隆重,窟壁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像”及各小佛伸手可觸,以全新的方式給體驗者前所未有的感官盛宴。

採訪最後,吳志群向我們表示,“中華傳統文化斯文不滅,傳承不息,我們這些人有幸接觸的比較早,將來都會受益。雖然現在,整個VR行業產值還不是很高,都說處於嚴冬期,但我覺得並不是,應該是初春,很快我們的時代就會到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