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為什麼叱吒風雲的索羅斯當年在香港鎩羽而歸?

1997年夏天, 亞洲爆發了罕見的金融危機。 在素有“金融強盜”之稱的美國金融投機商索羅斯等一幫國際炒家的持續猛攻之下, 自泰國始,

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匯市和股市一路狂瀉, 一蹶不振。 自此一役, 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 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1998年8月, 國際金融炒家對香港發動了大規模“狙擊”, 但是這一場狙擊戰失敗了。

首先交代索羅斯做空策略, 做空港幣、做空恒生指數股指期貨、做空港股, 三個市場同時賺錢。 其邏輯是:拋售港元, 港元承壓—香港加息, 穩住匯率—恒生指數股指期貨承壓, 恒生指數暴跌, 個股暴跌—投資者拋售港元資產並逃離香港—港元固定匯率崩潰。

二十年後我們回頭看這場驚心動魄的金融保衛戰, 或許可以總結出以下三個香港當局獲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一是, “四小虎”不同, 香港在匯率方面相對“易守難攻”。

香港以美元為儲備貨幣, 完全同步跟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 港元與美元在7.8 上下一個極小的範圍內波動。 1997年香港擁有96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財政狀況良好, 這種情況不存在對其聯繫匯率制攻擊的基礎。

二是, 香港金融監管機構採取了積極主動的舉措。 他們意識到外匯市場不過煙幕彈, 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才是主戰場, 毅然決然地決定以巨額外匯基金和土地基金入市干預。 香港金管局局長任志剛和財政司司長曾蔭權主導了這場入市鬥爭。 據說, 他們決定入市之後, 向特首董建華提出建議, 董建華不到半個小時就拍板:“和他們鬥一場”。

三是, 採取了關門打狗的策略。 1998年9月7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頒佈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

使炒家的做空手段大受限制。 當日恒生指數飆升588點, 以8076點報收。 加上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趨穩等一系列因素, 投機炒家的資金、換匯成本大幅上升, 不得不敗退離場——對於打贏這場金融保衛戰, 可以說以上三個原因, 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請注意, 國際做空勢力並非索羅斯一家, 但他是當之無愧的頭狼。 索羅斯再厲害, 也只是一家機構或國際做空勢力的代表, 他也無法戰勝政府直接加入的沒有硝煙的戰場, 尤其是在他完全沒有預料到對方這一招數的情況下。

儘管這次香港政府勝利, 但也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香港自由市場的美譽度。 其中的副作用, 就不展開討論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