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華興資本這一年:包凡談商業格局、賽道判斷、區塊鏈

本文包括八個要點:華興資本過去一年成績;包凡眼中三件事對資本市場較有意義;包凡對於區塊鏈的看法;包凡看行業及商業格局;為何看好醫療健康賽道;包凡談當下華興最主要的矛盾;王力行判斷2018年的兩大趨勢;王力行、杜永波談新零售、新消費。

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包凡

【要點一:華興資本過去一年成績】

成立14年, 有4個分支機搆——上海、香港、紐約、北京, 總部在北京。 在香港和美國、內地持有全業務的證券牌照, 也有一個全業務的平臺, 包括私募融資、並購、證券承銷與發行、證券研究與交易、投資管理等, 現在整個華興資本集團有超過600人的員工。

至今已經完成了約940筆交易, 總完成交易金額突破了1200億美元, 管理的私募基金規模已經超過了200億人民幣。

華興資本業務佈局

2017年:

中後期私募融資去年完成了約55個交易, 融資金額120億美金, 這裡面有一些華興所服務過的知名企業, 像摩拜, Grab是在東南亞的滴滴, 去年可能是東南亞最大的一筆私募融資, 20億美金, 是華興完成的。

大數金融專注房地產金融資料服務, Ninebot是做機器人的公司, 藥明明碼是做基因檢測的公司。

並購交易去年完成了80億美金, 5個交易, 例如京東金融分拆、58速運和Gogovan的合併,

比較大的是去年完成了貓眼電影和微影時代的合併。

去年的5個IPO主要是在美國, 在香港的閱文IPO相當成功, 也為今年大量的高科技公司去香港上市打開了一個好的開端。

私募股權投資業務中華興去年投了約20個專案, 商湯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企業, 去年投了快手, 還投了知乎、鏈家等等。 明略資料是一個中國做大資料很領先的公司。

【要點二:包凡眼中三件事對資本市場較有意義】

第一, 整個IPO發行過程的常態化。

第二, A股去年投資人的結構發生了比較重大的變化, 我們認為去年A股是投資人構成機構化的一個元年, 可以說投資的過程中越來越機構化, A股去年的表現, 像藍籌股、白馬股跑贏大市,

跟這個裡面投資人的構成也有比較重要的關係, 而且2018年隨著A股納入MSCI的指數, 可能機構化的過程會持續。

第三, 香港的市場在2018年推出了一些新的舉措, 包括允許同股不同權, 包括允許私募科技企業去香港上市, 這個可能會對市場帶來一定的變化。

“總體來說, 我覺得2018年對於一個金融機構來說, 還是應該回歸我們的內核, 或者是初心, 對我們這樣機構的考驗, 主要還是來自於優質新經濟資產的識別、定價和創造價值的能力。

【要點三:包凡對於區塊鏈的看法】

我們對區塊鏈的看法, 它本身還是一個很牛的技術。 但是這個技術本身也沒那麼懸乎, 實際上就是分散式記帳的資料庫。 但是這個技術的確以往沒有特別廣泛地應用,

現在利用這個技術找到了一個應用, 就是虛擬貨幣。 但是通過虛擬貨幣這件事, 讓大家看到了這個技術未來可能廣泛應用的空間, 但是這個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 在今天, 相對來說是比較受限制的。

我覺得可能造成的結果, 就是對這種新技術的熱情和背後轉換的一種投資的熱情, 聚焦到了今天新技術僅有的一些應用裡面, 就造成了虛擬貨幣現在這種繁榮的現象。

但是我們其實更關心地還是這個技術未來在其他領域裡面更加廣泛地應用, 我們也的確認為這個技術會成為相當具有顛覆性的技術。 如果真的是應用到很多其他領域的話, 可能對今天行業的格局會產生比較大的變化。

回到對虛擬貨幣這個東西怎麼看, 個人認為還是一個風險比較高的投資領域,甚至是投機性比較強的投資領域。而且今天這個市場是典型的莊家市場,因為今天虛擬貨幣的持有,實際上是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裡,而且參與這個市場的人大多數都是散戶。所以,這種市場往往是具備比較明顯的可被操縱的市場特徵。

所以,我覺得參與這個市場還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心。

【要點四:包凡看行業及商業格局】

2018年整個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可能也未必會慢下來,但是從華興自己的角度來說,2018年可能還是會在裡面調整一下步伐,總體來說我覺得金融這個行業,尤其在國內,現在是一個趨向穩定的過程。整個行業經過了2017年的高歌猛進,2018年肯定還是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調整。

前不久我們的一個分析師給我看了一個資料,說AT加上美國的Google、Facebook、亞馬遜等,過去5年裡面的市值從1萬億美金漲到了25000億美金,增加了150%。接下來20名市值5年裡面增加了60%,再往底下的100名,市值增加了30%。

所以,這個行業的確是一個強者愈強的行業,我覺得互聯網的特徵也的確是這樣。

如果我們把這個時間軸拉的足夠長的話,我覺得這個行業裡面還是有很多機會在裡面的,這也是這個行業吸引人的一個地方,每過一段時間總會有新的事物出來,會改變這個行業的格局。

第一,我們的觀點是,事實證明真正能夠做的長遠的企業,它是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裡面的,我覺得壟斷對企業長期發展並不是特別好的一個模式,短期也許是,長期肯定不是的。

第二,壟斷的商業模式是不是能夠為使用者帶來價值,是不是能夠對社會帶來價值,這也是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事情。

如果這兩點的回答是NO,那麼我們也認為一個所謂壟斷的商業模式長期不具備它的可持續性,因為無論是使用者還是政府,可能都會來解決。

具體到在中國這麼一個新常態裡面,我覺得在一段時間裡面可能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因為我們覺得這兩個企業(騰訊、阿裡)很大程度上在互相成就,中國還真談不上壟斷,尤其是這兩個企業,現在互相之間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的,可以看到這兩個企業過去這5年裡面實際上是在共同發展的。

所以,本身這個局面挺健康的,無非是說剩下的這些創業公司在這麼一個大的局面裡面怎麼定位自己,我覺得這個話題很複雜,今天不在這裡展開說這個事,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企業的角度來說,核心還是要自強,我覺得合縱連橫固然重要,但是核心還是自己要有這個能力,自己要為自己的客戶創造價值,在這個市場上才有你存在的意義在裡面,才有所謂合縱連橫的資本在裡面。我覺得形勢可以很複雜,但是做事其實也很簡單。

【要點五:包凡看好醫療健康賽道】

我們看好醫療健康這個大的賽道,當然有多重的原因,第一個是宏觀的,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現在隨著收入的增加,大家對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加強,總體來說我們這方面人均的支出肯定會增加,包括國家在這裡面的投入也會繼續增加,所以這是一個需求端的機會。

從供給端,應該說這個行業裡面這些年發生了很多重大技術上、科學上的突破,我覺得像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精准醫療,實際上都可以說是革命性的發展。

我們覺得在這個領域裡面所發生的創新是不亞於資訊技術裡面,只是說這個行業的商業化相對來說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這幾年從監管的角度來說,推動醫療健康這個行業發展的(原因),的確有一些相當令人振奮的改革的措施,藥監局這幾年推出的措施,可以說在行業裡面起到了相當正向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個行業的創新。

所以,綜合大的環境,我覺得肯定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包括未來可能醫保的改革方方面面,都會推動這個行業發展。

說到更加微觀一點的地方,我們在醫藥健康裡面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產品。二是服務。這兩塊,我覺得都有很大的機會。

產品裡面,我覺得可能設備會有機會,但最主要的機會還是在藥這一塊,所謂生物藥的創新,這裡面又是一個很重大的機會,因為在以往的化學藥裡面,行業的格局基本上是國際巨頭,或者說遊戲規則是國際巨頭所制定的,中國在裡面要想真正做出一點成績是比較難的,但是在生物製藥方面,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我覺得我們中國的企業在裡面的確有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可能舉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有點像汽車製造業一樣,如果還在以汽油汽車為主的傳統的汽車製造業,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汽車行業很難趕超國外,因為這裡面的技術壁壘或者是沉澱太大了。現在進入電動車的領域,中國的確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因為造車的理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化學藥和生物藥的關係,你們可以借這個角度來理解。其實從藥本身的研發到未來藥的製造,方方面面實際上是很不一樣的,中國的確有自己的一些機會,所以我們也很看好這裡面的機會。

【要點六:包凡談當下華興最主要的矛盾】

第一,企業現在的確大了,在大的過程當中,也有特別強的發展願望,或者是自身拓展的願望,這種自身拓展的願望和我們給這些企業創造的價值之間,是不是完全的吻合,或者說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在為我們的客戶創造價值,還是只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盈利而發展,這個事的確是現在我們需要考慮的,這兩件事情未必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如果長期這兩件事情背離的話,我覺得這個企業一定會出問題的。

第二,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們怎麼樣能夠保證華興自己獨有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保持下去,這裡面有兩個維度:

1、隨著企業越來越大,如果說你把企業的中心,包括我們的合夥人說成一種能量的話,這種能量的傳遞的半徑越來越大,但是你怎麼能夠保證這個能量能夠傳到最外延呢?

2、我們也面臨著一個換代的問題,我們怎麼樣能夠保持創始合夥人這一代人的文化真正傳承下去。

【要點七:王力行判斷2018年的兩大趨勢】

華興資本顧問業務負責人王力行

第一個主題是整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在自己加強自己的內核,比如說一批內容分發的企業,他們用了一些新的技術和形式,使得他們在內容分發上的效率能夠得到提升,整個組織架構會發生一些變化,這是我們稱之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自身由於技術的變化所產生的一些新的變化。

第二,整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帶來外延的變化。大家都看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產業、技術企業和線下傳統的企業、產業發生了越來越深的融合,這一塊兒大家也會有非常多的期待。

整體來看,如果回答您剛才說的2018年能夠湧現獨角獸的領域,無外乎是這兩個大的方向:

方向一:如何能用技術更好地使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效率進一步提升。

方向二:就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本身如何用技術去改變傳統的產業和提升他們的效率。

【要點八:王力行、杜永波談新零售、新消費】

王力行:說老實話這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我覺得過去一年大家不管是用京東的概念——無界零售,還是阿裡的概念——新零售,其實大家說的無非就是整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如何和傳統的零售行業做一個更好的結合。

我們最近確實做這塊的專案也做的比較多,關於這一塊的研究分析也都探討的比較多,大家都看到前兩天亞馬遜無人店正式開張第一家。

我覺得整體來講,不管是京東的7FRESH還是超級物種,還是盒馬,歸根到底大家又回到了一個理論框架底下,就是還是重構人-貨-場,究竟整個零售裡面原來的人貨場這麼一個組織結構,在有一些新的技術手段或者是更加數位化的手段底下,能夠怎麼把效率提升得更高,從而最終使得終端消費者的體驗能夠更好,我覺得所有人的出發點都是這樣的。

至於這一波創業浪潮,肯定有很多人都沖到這個戰場裡面來了,我覺得有點兒類似於我前面回答關於FA行業的問題,最終大家還是要回到本源,就是不管這個產業上游的供應商還是中端的消費者也好,從他們的角度來講,他們根本的痛點、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也許一段時間裡面,也許中國的市場和美國的市場又不太一樣,也許未必排隊結帳等待的時間會是一個最痛的痛點,那樣的話無人這件事是不是大家一定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東西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大家是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做仔細的研究。這件事情整體不太適合簡單地複製,從美國照搬一些模式,因為整個這一塊的生態環境和業態都不一樣。

另外一點,之所以會有這一波大的浪潮,大家可以看到,互聯網和實業結合比較早開始的一波,實際上也就是電商那一波,所以說零售天然是一個比較適合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資料產業去結合的。

這波新零售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還是通過技術的手段,把線下原來walk-in的人流真正用戶化,就是真正能夠在企業後端留存下來。

比如說萬達的mall裡面每天的人流量如果用互聯網的概念來說DAU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原來沒有變成一個用戶,沒有能夠留存下來。究竟大家如何在新的零售場景裡面能夠把它們用技術的手段數位化、留存下來,從walk-in的人流變成用戶,我覺得這也是大家覺得能夠帶來很大改變的方面。

華興新經濟基金管理合夥人杜永波

杜永波:新零售、新消費從去年開始都挺火的,大家都要談,我們新經濟這邊也是積極看,也有所參與,同時我們確實觀察到一個現象,原來有一些管道或者是銷售的模式,當年由於技術、各方面資料的採集、資訊化的程度都達不到,所以使得很多銷售方面的業態比較原始,或者說中間的效率未必高。現在包括互聯網的發展,各種人工智慧、資料獲取的發展,使得原來有一些做不到的事,有可能現在可以做到了,這個裡面就會帶來很多很有意思的變化。

【以下為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發言全文】

2017感覺過得特別快,一轉眼就過去了,在我們行業中,的確2017年是一個高歌猛進的一年,新經濟的各項指數都創了新高,騰訊和阿裡兩家公司已經成了中國市值最大的公司,大概在2017年底,全世界20家最有價值的互聯網公司裡面中國的公司差不多占了一半。

所以,2017年的確是新經濟大發展的一年。華興資本也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借今天的機會和大家彙報一下。

簡單回顧一下華興資本集團,我們已經成立14年了,是一個專注新經濟的綜合金融服務機構,我們現在有4個分支機搆——上海、香港、紐約、北京,總部在北京。

我們在香港和美國、內地都持有全業務的證券牌照,我們也有一個全業務的平臺,包括私募融資、並購、證券承銷與發行、證券研究與交易、投資管理等,現在整個華興資本集團有超過600人的員工,成立至今,我們已經完成了約940筆交易,總完成交易金額突破了1200億美元,到今天為止,我們管理的私募基金規模已經超過了200億人民幣。

2017年我們自己的業務還是取得了比較長足的發展,顧問業務是我們的傳統業務,2017年在私募融資業務上,一個大的趨勢就是資金不斷地朝頭部資產聚集,我們在2017年做的交易平均金額也相對比較大。

並購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資本市場整體向好的情況下,並購交易出現的不多,大多數企業還是選擇自己獨立發展。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亮點是我們重兵佈局的醫療健康領域,去年也取得了比較長足的進步。

Alpha專注做早期FA業務,2017年也邁上了軌道,同時我們還做了一件事,把逐鹿的技術平臺與Alpha的技術平臺合併,成立了一個新的專注于服務於早期創投機構的平臺——星起。

投資業務這裡,我們完成了華興新經濟基金三期的First closing。國際業務部分,我們去年已經完成了5個海外IPO,18年可能會在香港更多佈局。

華菁證券是我們2016年底在國內成立的A股證券公司,去年也是在穩步進步,在各項業務裡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的彙報一下我們去年所完成的一些業績,中後期私募融資去年完成了差不多55個交易,融資金額120億美金,這裡面有一些我們所服務過的知名企業,像摩拜,Grab是在東南亞的滴滴,去年可能是東南亞最大的一筆私募融資,20億美金,是我們完成的。

大數金融專注房地產金融資料服務,Ninebot是做機器人的公司,藥明明碼是做基因檢測的公司。

並購交易去年完成了80億美金,5個交易,例如京東金融分拆、58速運和Gogovan的合併,比較大的是去年完成了貓眼電影和微影時代的合併。

去年的5個IPO主要是在美國,在香港的閱文IPO相當成功,也為今年大量的高科技公司去香港上市打開了一個好的開端。

私募股權投資業務中我們去年投了差不多20個專案,商湯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企業,去年我們也投了快手,現在是市場上最熱的案子之一,我們還投了知乎、鏈家等等。明略資料是一個中國做大資料很領先的公司。

2018年總體的基調對我們來說,更加夯實基礎、穩步發展。國內大的環境我覺得還是會繼續在金融行業裡面回歸本源,我們也會配合整個國家的發展節奏,在我們所說的領域裡面能夠更多地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

但是,同時我們也深深感覺到了,這個行業裡面現在孕育了比較巨大的變化,2017年發生幾件事情,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第一,整個IPO發行過程的常態化。

第二,A股去年投資人的結構發生了比較重大的變化,我們認為去年A股是投資人構成機構化的一個元年,可以說投資的過程中越來越機構化,A股去年的表現,像藍籌股、白馬股跑贏大市,跟這個裡面投資人的構成也有比較重要的關係,而且2018年隨著A股納入MSCI的指數,可能機構化的過程會持續。

第三,香港的市場在2018年推出了一些新的舉措,包括允許同股不同權,包括允許私募科技企業去香港上市,這個可能會對市場帶來一定的變化。

總體來說,我覺得2018年對於一個金融機構來說,還是應該回歸我們的內核,或者是初心,對我們這樣機構的考驗,主要還是來自於優質新經濟資產的識別、定價和創造價值的能力,今天我們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下今年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樣的事。

介紹一下我們的團隊,謝屹璟是我們醫療與生命科技產業的負責人,杜永波是華興新經濟基金的管理合夥人,王力行是我們顧問業務的負責人,林家昌是我們香港證券的總裁,負責國際業務,劉威是華菁證券CEO。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個人認為還是一個風險比較高的投資領域,甚至是投機性比較強的投資領域。而且今天這個市場是典型的莊家市場,因為今天虛擬貨幣的持有,實際上是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裡,而且參與這個市場的人大多數都是散戶。所以,這種市場往往是具備比較明顯的可被操縱的市場特徵。

所以,我覺得參與這個市場還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心。

【要點四:包凡看行業及商業格局】

2018年整個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可能也未必會慢下來,但是從華興自己的角度來說,2018年可能還是會在裡面調整一下步伐,總體來說我覺得金融這個行業,尤其在國內,現在是一個趨向穩定的過程。整個行業經過了2017年的高歌猛進,2018年肯定還是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調整。

前不久我們的一個分析師給我看了一個資料,說AT加上美國的Google、Facebook、亞馬遜等,過去5年裡面的市值從1萬億美金漲到了25000億美金,增加了150%。接下來20名市值5年裡面增加了60%,再往底下的100名,市值增加了30%。

所以,這個行業的確是一個強者愈強的行業,我覺得互聯網的特徵也的確是這樣。

如果我們把這個時間軸拉的足夠長的話,我覺得這個行業裡面還是有很多機會在裡面的,這也是這個行業吸引人的一個地方,每過一段時間總會有新的事物出來,會改變這個行業的格局。

第一,我們的觀點是,事實證明真正能夠做的長遠的企業,它是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裡面的,我覺得壟斷對企業長期發展並不是特別好的一個模式,短期也許是,長期肯定不是的。

第二,壟斷的商業模式是不是能夠為使用者帶來價值,是不是能夠對社會帶來價值,這也是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事情。

如果這兩點的回答是NO,那麼我們也認為一個所謂壟斷的商業模式長期不具備它的可持續性,因為無論是使用者還是政府,可能都會來解決。

具體到在中國這麼一個新常態裡面,我覺得在一段時間裡面可能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因為我們覺得這兩個企業(騰訊、阿裡)很大程度上在互相成就,中國還真談不上壟斷,尤其是這兩個企業,現在互相之間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的,可以看到這兩個企業過去這5年裡面實際上是在共同發展的。

所以,本身這個局面挺健康的,無非是說剩下的這些創業公司在這麼一個大的局面裡面怎麼定位自己,我覺得這個話題很複雜,今天不在這裡展開說這個事,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企業的角度來說,核心還是要自強,我覺得合縱連橫固然重要,但是核心還是自己要有這個能力,自己要為自己的客戶創造價值,在這個市場上才有你存在的意義在裡面,才有所謂合縱連橫的資本在裡面。我覺得形勢可以很複雜,但是做事其實也很簡單。

【要點五:包凡看好醫療健康賽道】

我們看好醫療健康這個大的賽道,當然有多重的原因,第一個是宏觀的,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現在隨著收入的增加,大家對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加強,總體來說我們這方面人均的支出肯定會增加,包括國家在這裡面的投入也會繼續增加,所以這是一個需求端的機會。

從供給端,應該說這個行業裡面這些年發生了很多重大技術上、科學上的突破,我覺得像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精准醫療,實際上都可以說是革命性的發展。

我們覺得在這個領域裡面所發生的創新是不亞於資訊技術裡面,只是說這個行業的商業化相對來說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這幾年從監管的角度來說,推動醫療健康這個行業發展的(原因),的確有一些相當令人振奮的改革的措施,藥監局這幾年推出的措施,可以說在行業裡面起到了相當正向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個行業的創新。

所以,綜合大的環境,我覺得肯定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包括未來可能醫保的改革方方面面,都會推動這個行業發展。

說到更加微觀一點的地方,我們在醫藥健康裡面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產品。二是服務。這兩塊,我覺得都有很大的機會。

產品裡面,我覺得可能設備會有機會,但最主要的機會還是在藥這一塊,所謂生物藥的創新,這裡面又是一個很重大的機會,因為在以往的化學藥裡面,行業的格局基本上是國際巨頭,或者說遊戲規則是國際巨頭所制定的,中國在裡面要想真正做出一點成績是比較難的,但是在生物製藥方面,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我覺得我們中國的企業在裡面的確有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可能舉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有點像汽車製造業一樣,如果還在以汽油汽車為主的傳統的汽車製造業,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汽車行業很難趕超國外,因為這裡面的技術壁壘或者是沉澱太大了。現在進入電動車的領域,中國的確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因為造車的理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化學藥和生物藥的關係,你們可以借這個角度來理解。其實從藥本身的研發到未來藥的製造,方方面面實際上是很不一樣的,中國的確有自己的一些機會,所以我們也很看好這裡面的機會。

【要點六:包凡談當下華興最主要的矛盾】

第一,企業現在的確大了,在大的過程當中,也有特別強的發展願望,或者是自身拓展的願望,這種自身拓展的願望和我們給這些企業創造的價值之間,是不是完全的吻合,或者說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在為我們的客戶創造價值,還是只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盈利而發展,這個事的確是現在我們需要考慮的,這兩件事情未必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如果長期這兩件事情背離的話,我覺得這個企業一定會出問題的。

第二,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們怎麼樣能夠保證華興自己獨有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保持下去,這裡面有兩個維度:

1、隨著企業越來越大,如果說你把企業的中心,包括我們的合夥人說成一種能量的話,這種能量的傳遞的半徑越來越大,但是你怎麼能夠保證這個能量能夠傳到最外延呢?

2、我們也面臨著一個換代的問題,我們怎麼樣能夠保持創始合夥人這一代人的文化真正傳承下去。

【要點七:王力行判斷2018年的兩大趨勢】

華興資本顧問業務負責人王力行

第一個主題是整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在自己加強自己的內核,比如說一批內容分發的企業,他們用了一些新的技術和形式,使得他們在內容分發上的效率能夠得到提升,整個組織架構會發生一些變化,這是我們稱之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自身由於技術的變化所產生的一些新的變化。

第二,整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帶來外延的變化。大家都看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產業、技術企業和線下傳統的企業、產業發生了越來越深的融合,這一塊兒大家也會有非常多的期待。

整體來看,如果回答您剛才說的2018年能夠湧現獨角獸的領域,無外乎是這兩個大的方向:

方向一:如何能用技術更好地使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效率進一步提升。

方向二:就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本身如何用技術去改變傳統的產業和提升他們的效率。

【要點八:王力行、杜永波談新零售、新消費】

王力行:說老實話這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我覺得過去一年大家不管是用京東的概念——無界零售,還是阿裡的概念——新零售,其實大家說的無非就是整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如何和傳統的零售行業做一個更好的結合。

我們最近確實做這塊的專案也做的比較多,關於這一塊的研究分析也都探討的比較多,大家都看到前兩天亞馬遜無人店正式開張第一家。

我覺得整體來講,不管是京東的7FRESH還是超級物種,還是盒馬,歸根到底大家又回到了一個理論框架底下,就是還是重構人-貨-場,究竟整個零售裡面原來的人貨場這麼一個組織結構,在有一些新的技術手段或者是更加數位化的手段底下,能夠怎麼把效率提升得更高,從而最終使得終端消費者的體驗能夠更好,我覺得所有人的出發點都是這樣的。

至於這一波創業浪潮,肯定有很多人都沖到這個戰場裡面來了,我覺得有點兒類似於我前面回答關於FA行業的問題,最終大家還是要回到本源,就是不管這個產業上游的供應商還是中端的消費者也好,從他們的角度來講,他們根本的痛點、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也許一段時間裡面,也許中國的市場和美國的市場又不太一樣,也許未必排隊結帳等待的時間會是一個最痛的痛點,那樣的話無人這件事是不是大家一定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東西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大家是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做仔細的研究。這件事情整體不太適合簡單地複製,從美國照搬一些模式,因為整個這一塊的生態環境和業態都不一樣。

另外一點,之所以會有這一波大的浪潮,大家可以看到,互聯網和實業結合比較早開始的一波,實際上也就是電商那一波,所以說零售天然是一個比較適合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資料產業去結合的。

這波新零售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還是通過技術的手段,把線下原來walk-in的人流真正用戶化,就是真正能夠在企業後端留存下來。

比如說萬達的mall裡面每天的人流量如果用互聯網的概念來說DAU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原來沒有變成一個用戶,沒有能夠留存下來。究竟大家如何在新的零售場景裡面能夠把它們用技術的手段數位化、留存下來,從walk-in的人流變成用戶,我覺得這也是大家覺得能夠帶來很大改變的方面。

華興新經濟基金管理合夥人杜永波

杜永波:新零售、新消費從去年開始都挺火的,大家都要談,我們新經濟這邊也是積極看,也有所參與,同時我們確實觀察到一個現象,原來有一些管道或者是銷售的模式,當年由於技術、各方面資料的採集、資訊化的程度都達不到,所以使得很多銷售方面的業態比較原始,或者說中間的效率未必高。現在包括互聯網的發展,各種人工智慧、資料獲取的發展,使得原來有一些做不到的事,有可能現在可以做到了,這個裡面就會帶來很多很有意思的變化。

【以下為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發言全文】

2017感覺過得特別快,一轉眼就過去了,在我們行業中,的確2017年是一個高歌猛進的一年,新經濟的各項指數都創了新高,騰訊和阿裡兩家公司已經成了中國市值最大的公司,大概在2017年底,全世界20家最有價值的互聯網公司裡面中國的公司差不多占了一半。

所以,2017年的確是新經濟大發展的一年。華興資本也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借今天的機會和大家彙報一下。

簡單回顧一下華興資本集團,我們已經成立14年了,是一個專注新經濟的綜合金融服務機構,我們現在有4個分支機搆——上海、香港、紐約、北京,總部在北京。

我們在香港和美國、內地都持有全業務的證券牌照,我們也有一個全業務的平臺,包括私募融資、並購、證券承銷與發行、證券研究與交易、投資管理等,現在整個華興資本集團有超過600人的員工,成立至今,我們已經完成了約940筆交易,總完成交易金額突破了1200億美元,到今天為止,我們管理的私募基金規模已經超過了200億人民幣。

2017年我們自己的業務還是取得了比較長足的發展,顧問業務是我們的傳統業務,2017年在私募融資業務上,一個大的趨勢就是資金不斷地朝頭部資產聚集,我們在2017年做的交易平均金額也相對比較大。

並購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資本市場整體向好的情況下,並購交易出現的不多,大多數企業還是選擇自己獨立發展。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亮點是我們重兵佈局的醫療健康領域,去年也取得了比較長足的進步。

Alpha專注做早期FA業務,2017年也邁上了軌道,同時我們還做了一件事,把逐鹿的技術平臺與Alpha的技術平臺合併,成立了一個新的專注于服務於早期創投機構的平臺——星起。

投資業務這裡,我們完成了華興新經濟基金三期的First closing。國際業務部分,我們去年已經完成了5個海外IPO,18年可能會在香港更多佈局。

華菁證券是我們2016年底在國內成立的A股證券公司,去年也是在穩步進步,在各項業務裡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的彙報一下我們去年所完成的一些業績,中後期私募融資去年完成了差不多55個交易,融資金額120億美金,這裡面有一些我們所服務過的知名企業,像摩拜,Grab是在東南亞的滴滴,去年可能是東南亞最大的一筆私募融資,20億美金,是我們完成的。

大數金融專注房地產金融資料服務,Ninebot是做機器人的公司,藥明明碼是做基因檢測的公司。

並購交易去年完成了80億美金,5個交易,例如京東金融分拆、58速運和Gogovan的合併,比較大的是去年完成了貓眼電影和微影時代的合併。

去年的5個IPO主要是在美國,在香港的閱文IPO相當成功,也為今年大量的高科技公司去香港上市打開了一個好的開端。

私募股權投資業務中我們去年投了差不多20個專案,商湯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企業,去年我們也投了快手,現在是市場上最熱的案子之一,我們還投了知乎、鏈家等等。明略資料是一個中國做大資料很領先的公司。

2018年總體的基調對我們來說,更加夯實基礎、穩步發展。國內大的環境我覺得還是會繼續在金融行業裡面回歸本源,我們也會配合整個國家的發展節奏,在我們所說的領域裡面能夠更多地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

但是,同時我們也深深感覺到了,這個行業裡面現在孕育了比較巨大的變化,2017年發生幾件事情,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第一,整個IPO發行過程的常態化。

第二,A股去年投資人的結構發生了比較重大的變化,我們認為去年A股是投資人構成機構化的一個元年,可以說投資的過程中越來越機構化,A股去年的表現,像藍籌股、白馬股跑贏大市,跟這個裡面投資人的構成也有比較重要的關係,而且2018年隨著A股納入MSCI的指數,可能機構化的過程會持續。

第三,香港的市場在2018年推出了一些新的舉措,包括允許同股不同權,包括允許私募科技企業去香港上市,這個可能會對市場帶來一定的變化。

總體來說,我覺得2018年對於一個金融機構來說,還是應該回歸我們的內核,或者是初心,對我們這樣機構的考驗,主要還是來自於優質新經濟資產的識別、定價和創造價值的能力,今天我們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下今年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樣的事。

介紹一下我們的團隊,謝屹璟是我們醫療與生命科技產業的負責人,杜永波是華興新經濟基金的管理合夥人,王力行是我們顧問業務的負責人,林家昌是我們香港證券的總裁,負責國際業務,劉威是華菁證券CEO。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