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謝亞軒:逆週期因數順勢暫退—中國跨境資本流動資料月報

核心觀點:

1、12月代表零售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改善, 外資由流出轉為小幅流入。 銀行結售匯12月為順差395億元, 11月為逆差497億元, 升幅892億元。 這個趨勢從央行官方外匯儲備新增量、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收窄、人民幣匯率快速升值也可看出。

2、與央行外匯占款走勢背離, 不必過度擔憂。 央行外匯占款-363億元, 代表批發外匯市場的指標不增反減。 我們猜測這可能是央行與外國投資者的操作有關, 不過這個規模很小, 而且有可能也與年末時點有關。 外資流入、匯率加快升值, 央行外匯占款卻為負值, 這背後更凸顯了央行不願意干預外匯市場的態度。

我們仍然維持央行外匯占款在0附近波動的判斷, 12月的下滑並非拐點。 央行外匯占款難以緩解“負債荒”的局面。

3、深度剖析了逆週期因數的引入、歷史貢獻、及暫停的原因和影響。 展望2018年人民幣匯率機制總體穩定, 依然是當前大框架下運行, 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 未來的方向是淡化一籃子貨幣的影響, 最終向反映外匯市場供求變化的人民幣匯率清潔浮動的方向演進。 調整之後, 人民幣匯率短暫走弱後再度走強,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弱。 我們認為美元指數仍有可能出現反彈而非繼續下跌, 主要原因在於市場已充分預期了歐洲復蘇, 但卻低估了美國基建、稅改等政策對於美國經濟短期的積極影響。

4、2017年港股通南向資金持續大規模流入, 陸股通北向流入資金月度變動較大、規模較小, 且受今年AH股溢價率走勢影響。 根據每日前十大活躍成交個股資料, 北向資金12月大幅流入食品、飲料與煙草, 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 耐用消費品與服裝等行業, 而大幅流出銀行、保險、多元金融等行業。 南向資金集中流入銀行、房地產、軟體與服務、半導體等行業, 僅少數行業出現小幅流出。

以下為正文內容:

一、暫別逆週期因數

1、從逆週期因數引入談起

2017年5月26日, 中國貨幣網發佈《自律機制秘書處就中間價報價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宣佈在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加入逆週期因數。

自律機制秘書處認為, 當前中國外匯市場存在一定的順週期性, 容易受到非理性預期的慣性驅使, 放大單邊市場預期, 進而導致市場供求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 具體表現在, “在美元指數出現較大幅度回落的情況下, 人民幣對美元市場匯率多數時間都在按照“收盤匯率+一籃子”機制確定的中間價的貶值方向運行”。 因此, “部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商通過一些具體的模型設置予以矯正”, 並且, “已在過去一段時間的中間價形成中有所反映”。

中國外匯市場的“順週期性”突出體現在2017年4月至5月初, 美元弱, 其他非美貨幣強, 而人民幣不強反弱。 美元指數從4月初開始出現一輪比較明顯的回落, 從4月7日的100.71回落至5月5日的98.75,

降幅達1.95%。 根據參考籃子的中間價形成機制, “美元弱, 人民幣強”, 中間價和即期匯率應該走強。 但事實上, 當期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僅由6.8949升到6.8884, 升幅僅為0.09%;而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收盤價不僅沒有相應走升, 還從6.8993貶值到6.9000。 這種相對異常的走勢, 應該是自律機制秘書處決定引入逆週期因數的主要原因。

逆週期因數並不會改變外匯供求的趨勢和方向。 在2017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指出通過引入“逆週期因數”, 加大參考籃子的權重, 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

2、暫別而非永別—逆週期因數

當前逆週期因數暫停, 但當市場出現持續的非理性順週期性偏離, 報價行還可以再自行恢復係數, 這個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下調至0%而非取消類似。

媒體報導中國央行於近期通知部分中間價報價行, 對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中的逆週期因數參數進行調整, 調整後相當於不進行逆週期調節, 該調整已於近日生效。 傍晚, 人民銀行回復媒體郵件表示, 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 計算“逆週期因數”的“逆週期係數”由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自行設定。 各報價行會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以及外匯市場順週期程度等, 按照其內部報價模型調整流程, 決定是否對“逆週期係數”進行調整。

逆週期因數是逆週期外匯管理的措施之一, 階段性的產物。 針對逆週期因數的出現, 市場本有爭論, 雖然它的出現避免“羊群效應”, 但也被認為是增加央行調控的空間,並非是朝著清潔浮動的匯率機制方向改革。因此,逆週期因數的出現,是糾偏的臨時性的措施,而在市場對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之後,逆週期因數參數設置為0,也是符合匯率機制改革的方向。

展望2018年人民幣匯率機制總體穩定,依然是當前大框架下運行,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未來的方向是淡化一籃子貨幣的影響,最終向反映外匯市場供求變化的人民幣匯率清潔浮動的方向演進。

3、為什麼是現在調整逆週期因數參數

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保持穩定。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從4、5月最低92.26穩步回升至8月末的94.38,此後9月至2018年初,人民幣匯率指數一直在94.3至95.3之間波動。

市場不再持續的非理性順週期性偏離,對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不再單邊預期,而是可升可貶。伴隨美元走軟,人民幣匯率從5月10日6.90快速升值至9月初6.50,9月8日央行下調遠期售匯業務所需提取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至0%時,人民幣匯率曾一度走弱,9月末貶值到6.67,在此附近震盪至12月中旬,此後又再度走強。

我們測算逆週期因數對匯率的調節作用減弱。在逆週期因數誕生之初,它顯著推升了人民幣匯率,並一路帶領人民幣匯率指數回升。從逆週期因數的貢獻來看,既有正貢獻(推升人民幣匯率)又有負貢獻(拉低人民幣匯率),但推升人民幣匯率的時間和幅度多於負貢獻。不過,隨著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保持穩定,最近兩個月這種貢獻已經持續減弱。

4、中間價模型調整之後,對人民幣匯率走勢怎麼看?

暫停參考逆週期因數之後,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報價模型考慮兩因素“前一日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其中,“前一日收盤價”及時反映市場供求變化,“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主要反映美元匯率因素的影響。

從外匯市場供求來看,一方面每個月貨物貿易順差供給的外匯穩定而持續。貨物貿易的結匯規模占銀行代客結匯總規模的八成,而購匯規模占銀行代客購匯總規模的六成,這是決定人民幣外匯供求的基本面情況。

另一方面,國際投資者的資本流入是重要的貢獻因素。2017年二三季度的外債快速上升,國際資金顯著流入銀行業,2017年前三個季度,銀行部門的外債增加2350億美元,境外機構的“貨幣和存款”和“債務債券”科目出現較大增幅,這意味著外匯供給增加。再細說境外機構購債,2017年全年,境外機構通過CIBM、QFII/RQFII以及債券通等管道共增持人民幣債券3477億元,年末持有存量達到11474億元。如果將外資銀行也考慮在內,2017年全年“廣義外資”增持人民幣債券規模達到4540億元,持有存量規模達到16244億元。具體請參見《2017前三季度,都是誰借了外債?-一圖一觀點(2018年第2期)》。此外,還有通過QFII和陸股通持有的股票資產也顯著上升。我們保守估計前11個月海外資金淨流入A股金額為2923億元。具體請參見《誰財大?誰氣粗?-A股市場風格轉換背後的資金面因素--全球視野評估中國資產系列報告之一》。

調整之後,人民幣匯率短暫走弱後再度走強,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弱。我們認為美元指數仍有可能出現反彈而非繼續下跌,主要原因在於市場已充分預期了歐洲復蘇,但卻低估了美國基建、稅改等政策對於美國經濟短期的積極影響。美元指數超預期疲弱,但同時,我們也觀察到美元指數與各項基本面指標出現了分化。向前看,需要警惕美元指數反彈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抑制作用。12月美國核心通脹和製造業PMI亦有所回升,從基本面來看,美國仍然強勁,歐美基本面沒有出現分化,美德利差也維持平穩,均與美元指數的下跌存在背離,這意味著美元指數可能超跌,縮表、加息、稅改、核心通脹回升等因素可能推動美元反彈,前期受益于美元指數下跌的商品價格或將承壓。《全球經濟強勁下的大類資產表現—全球資產價格(2018.1.1-2018.1.14)》

二、12月外資小幅流入

1、當月跨境資本資料總覽

12月代表零售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改善,外資由流出轉為小幅流入。銀行結售匯12月為順差395億元,11月為逆差497億元,升幅892億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445億元,11月為逆差312億元,升幅為757億元。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4億元,11月為-851億元,升幅為837億元。此外,12月遠期淨購匯1022億元,較上月淨購匯規模增加230億元,這意味著隨著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提前鎖定購匯匯率的企業在上升。

這個趨勢從央行官方外匯儲備也可看出。2017年12月末,我國官方外匯儲備規模較11月末上升207億美元。匯率折算因素本月貢獻76億美元資產估值的變動不大,即12月外匯儲備實際淨增加131億美元,比11月增加193億美元。這與人民幣匯率的表現基本一致,12月升值1.5%。

央行外匯占款走勢背離,不必過度擔憂。央行外匯占款-363億元,代表批發外匯市場的指標不增反減。我們猜測這可能是央行與外國投資者的操作有關,不過這個規模很小,而且有可能也與年末時點有關。在外資流入、匯率加快升值,央行外匯占款卻為負值,這背後更凸顯了央行不願意干預外匯市場的態度。我們仍然維持央行外匯占款在0附近波動的判斷,12月的下滑並非拐點。央行外匯占款難以緩解“負債荒”的局面。

結匯意願回升、購匯意願回落至年底最低值。購匯率(居民和企業向銀行買入外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支出之比)從62.7%小幅下降至61%,是2017年的最低值;結匯率(居民和企業向銀行賣出外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收入之比)從61%升至63%。從結構來看,12月銀行結售匯的回升891億元,主要來自兩方面的改善。在經常項目中,貨物貿易順差1683億元,較11月回升641億元;在資本與金融項目中,直接投資順差278億元,較11月回升210億元。

三、當月陸港通資本流動速覽

12月北向資金持續流入,但規模均不及上月。滬股通累計流入709.2億元,累計流出678.2億元,累計淨流入僅31億元;深股通累計流入567.7億元,累計流出513億元,累計淨流入資金54.6億元,超過滬股通累計淨流入近80%。陸股通合計淨流入資金85.7億元,日均淨流入約4.51億元。與11月相比,滬股通與深股通累計淨流入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尤其是深股通延續了自6月份以來淨流入總體持續下降的趨勢。

12月南向資金流入規模相比11月較大幅度回落。滬市港股通累計流入992.8億港幣,累計流出772.2億港幣,累計淨流入220.7億港幣,比11月下降727億元;深市港股通累計流入403.9億港幣,累計流出320.4億港幣,累計淨流入83.5億港幣,比11月下降120億元,結束了港股通自8月起流入規模持續上升的勢頭。

2017年南向資金持續大規模流入,北向流入資金月度變動較大、規模較小,且受今年AH股溢價率走勢影響。

從陸港通看行業配置。根據每日前十大活躍成交個股資料,北向資金12月大幅流入食品、飲料與煙草,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耐用消費品與服裝等行業,而大幅流出銀行、保險、多元金融等行業。南向資金集中流入銀行、房地產、軟體與服務、半導體等行業,僅少數行業出現小幅流出。

但也被認為是增加央行調控的空間,並非是朝著清潔浮動的匯率機制方向改革。因此,逆週期因數的出現,是糾偏的臨時性的措施,而在市場對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之後,逆週期因數參數設置為0,也是符合匯率機制改革的方向。

展望2018年人民幣匯率機制總體穩定,依然是當前大框架下運行,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未來的方向是淡化一籃子貨幣的影響,最終向反映外匯市場供求變化的人民幣匯率清潔浮動的方向演進。

3、為什麼是現在調整逆週期因數參數

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保持穩定。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從4、5月最低92.26穩步回升至8月末的94.38,此後9月至2018年初,人民幣匯率指數一直在94.3至95.3之間波動。

市場不再持續的非理性順週期性偏離,對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不再單邊預期,而是可升可貶。伴隨美元走軟,人民幣匯率從5月10日6.90快速升值至9月初6.50,9月8日央行下調遠期售匯業務所需提取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至0%時,人民幣匯率曾一度走弱,9月末貶值到6.67,在此附近震盪至12月中旬,此後又再度走強。

我們測算逆週期因數對匯率的調節作用減弱。在逆週期因數誕生之初,它顯著推升了人民幣匯率,並一路帶領人民幣匯率指數回升。從逆週期因數的貢獻來看,既有正貢獻(推升人民幣匯率)又有負貢獻(拉低人民幣匯率),但推升人民幣匯率的時間和幅度多於負貢獻。不過,隨著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保持穩定,最近兩個月這種貢獻已經持續減弱。

4、中間價模型調整之後,對人民幣匯率走勢怎麼看?

暫停參考逆週期因數之後,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報價模型考慮兩因素“前一日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其中,“前一日收盤價”及時反映市場供求變化,“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主要反映美元匯率因素的影響。

從外匯市場供求來看,一方面每個月貨物貿易順差供給的外匯穩定而持續。貨物貿易的結匯規模占銀行代客結匯總規模的八成,而購匯規模占銀行代客購匯總規模的六成,這是決定人民幣外匯供求的基本面情況。

另一方面,國際投資者的資本流入是重要的貢獻因素。2017年二三季度的外債快速上升,國際資金顯著流入銀行業,2017年前三個季度,銀行部門的外債增加2350億美元,境外機構的“貨幣和存款”和“債務債券”科目出現較大增幅,這意味著外匯供給增加。再細說境外機構購債,2017年全年,境外機構通過CIBM、QFII/RQFII以及債券通等管道共增持人民幣債券3477億元,年末持有存量達到11474億元。如果將外資銀行也考慮在內,2017年全年“廣義外資”增持人民幣債券規模達到4540億元,持有存量規模達到16244億元。具體請參見《2017前三季度,都是誰借了外債?-一圖一觀點(2018年第2期)》。此外,還有通過QFII和陸股通持有的股票資產也顯著上升。我們保守估計前11個月海外資金淨流入A股金額為2923億元。具體請參見《誰財大?誰氣粗?-A股市場風格轉換背後的資金面因素--全球視野評估中國資產系列報告之一》。

調整之後,人民幣匯率短暫走弱後再度走強,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弱。我們認為美元指數仍有可能出現反彈而非繼續下跌,主要原因在於市場已充分預期了歐洲復蘇,但卻低估了美國基建、稅改等政策對於美國經濟短期的積極影響。美元指數超預期疲弱,但同時,我們也觀察到美元指數與各項基本面指標出現了分化。向前看,需要警惕美元指數反彈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抑制作用。12月美國核心通脹和製造業PMI亦有所回升,從基本面來看,美國仍然強勁,歐美基本面沒有出現分化,美德利差也維持平穩,均與美元指數的下跌存在背離,這意味著美元指數可能超跌,縮表、加息、稅改、核心通脹回升等因素可能推動美元反彈,前期受益于美元指數下跌的商品價格或將承壓。《全球經濟強勁下的大類資產表現—全球資產價格(2018.1.1-2018.1.14)》

二、12月外資小幅流入

1、當月跨境資本資料總覽

12月代表零售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改善,外資由流出轉為小幅流入。銀行結售匯12月為順差395億元,11月為逆差497億元,升幅892億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445億元,11月為逆差312億元,升幅為757億元。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4億元,11月為-851億元,升幅為837億元。此外,12月遠期淨購匯1022億元,較上月淨購匯規模增加230億元,這意味著隨著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提前鎖定購匯匯率的企業在上升。

這個趨勢從央行官方外匯儲備也可看出。2017年12月末,我國官方外匯儲備規模較11月末上升207億美元。匯率折算因素本月貢獻76億美元資產估值的變動不大,即12月外匯儲備實際淨增加131億美元,比11月增加193億美元。這與人民幣匯率的表現基本一致,12月升值1.5%。

央行外匯占款走勢背離,不必過度擔憂。央行外匯占款-363億元,代表批發外匯市場的指標不增反減。我們猜測這可能是央行與外國投資者的操作有關,不過這個規模很小,而且有可能也與年末時點有關。在外資流入、匯率加快升值,央行外匯占款卻為負值,這背後更凸顯了央行不願意干預外匯市場的態度。我們仍然維持央行外匯占款在0附近波動的判斷,12月的下滑並非拐點。央行外匯占款難以緩解“負債荒”的局面。

結匯意願回升、購匯意願回落至年底最低值。購匯率(居民和企業向銀行買入外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支出之比)從62.7%小幅下降至61%,是2017年的最低值;結匯率(居民和企業向銀行賣出外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收入之比)從61%升至63%。從結構來看,12月銀行結售匯的回升891億元,主要來自兩方面的改善。在經常項目中,貨物貿易順差1683億元,較11月回升641億元;在資本與金融項目中,直接投資順差278億元,較11月回升210億元。

三、當月陸港通資本流動速覽

12月北向資金持續流入,但規模均不及上月。滬股通累計流入709.2億元,累計流出678.2億元,累計淨流入僅31億元;深股通累計流入567.7億元,累計流出513億元,累計淨流入資金54.6億元,超過滬股通累計淨流入近80%。陸股通合計淨流入資金85.7億元,日均淨流入約4.51億元。與11月相比,滬股通與深股通累計淨流入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尤其是深股通延續了自6月份以來淨流入總體持續下降的趨勢。

12月南向資金流入規模相比11月較大幅度回落。滬市港股通累計流入992.8億港幣,累計流出772.2億港幣,累計淨流入220.7億港幣,比11月下降727億元;深市港股通累計流入403.9億港幣,累計流出320.4億港幣,累計淨流入83.5億港幣,比11月下降120億元,結束了港股通自8月起流入規模持續上升的勢頭。

2017年南向資金持續大規模流入,北向流入資金月度變動較大、規模較小,且受今年AH股溢價率走勢影響。

從陸港通看行業配置。根據每日前十大活躍成交個股資料,北向資金12月大幅流入食品、飲料與煙草,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耐用消費品與服裝等行業,而大幅流出銀行、保險、多元金融等行業。南向資金集中流入銀行、房地產、軟體與服務、半導體等行業,僅少數行業出現小幅流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