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父親是國大師 對我而言是壓力亦是挑戰

金吉與他的貝殼畫作品 ■本組圖片由華商晨報記者 馬龍丹 攝

個人簡介

金吉, 1970年10月出生于大連, 1988年進入大連旅遊工藝品總廠,

從此師從父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金阿山從事貝雕事業, 至今已30年。 從藝期間, 刻苦學習不斷開拓進取, 特別是近年來隨其父親在貝雕的新工藝新技術開發方面推出了“珍貝藝術”新理念。

2014年, 與金阿山大師合作的作品《麒麟》在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獲金獎及愛琳獎, 這也是遼寧省藝術作品目前獲得的最高獎項。

2017年金吉被授予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珍貝藝術貔貅

“十三四歲就開始給父親打下手, 那時父親常把在廠子沒做完的貝雕帶回家做”, 對金吉來說子承父業是件很自然的事。

時光拉著金吉從青蔥少年, 進入不惑, 耳濡目染的他轉眼間已在貝雕堆中打磨了30年。 父親金阿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貝雕界扛鼎之人, 這讓他雖有學習的便利, 但父親對他研習貝雕技藝的苛刻要求, 則讓金吉時刻緊繃神經, “父親是國大師, 對我而言是壓力亦是挑戰。 ”

子承父業從事貝雕製作

金吉是真真切切在貝雕世界裡長大的, “幼稚園的時候, 爸媽加班就會把我帶到廠裡。 ”在貝雕廠小不點的金吉見識了各種各樣的貝殼, 看見零散的、大大小小的各式貝殼在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們手裡變成了仙鶴延年、變成牡丹花開……

“小時候貝殼就是我的玩具, 我在上面畫畫。 ”在大一點金吉成了父親的幫手, “有時爸爸會在家裡做貝雕, 貝殼形狀是磨好的, 我就在爸爸指導下幫著往上貼點葉子、樹枝這些簡單的。 ”金吉形容了當時心態, “當時十三四歲,

就是覺得好玩。 ”

18歲時, 金吉和父親成了同事, 亦是師徒, “進入大連旅遊工藝品總廠, 正式開始從事貝雕製作。 ”

做貝雕看起來輕鬆, 實際累、枯燥。 磨件的時候, 在機台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磨件整個過程基本都在重複一套動作, 乏味, 但還必須要保持一定的速度。 打磨完需要的部件後, 要將它們拼接起來, 這一步才是最難的。 如果搭配不上, 還需要重新磨制”, 那段時光並不輕鬆。

一帆風順, 是金吉獨立完成的第一幅作品, “從構思到完成, 完全由我一人掌控”。 金吉說這讓他有了一種成就感, 也第一次想到了傳承問題, “自己動手之後感覺到自己與父親的巨大差距, 我想不僅自己要提高, 也要把父親技藝傳承下去, 這是我的責任。

“在傳承古法的同時, 還需不斷創新”

2017年整個春節假期他把自己關在工作室裡, 7天后大型貝雕屏風《花開富貴》完成, 如今無論對金阿山還是金吉來說, 貝雕早已不是他們賴以謀生的手段, “我們不圖什麼, 許多貝雕做好了不是為了賣, 父親說這些都是寶貝。 ”

貝雕技藝集牙雕、玉雕、木雕、微雕、石雕等各種雕刻手法於一體, 取繪畫、書法、雕塑、篆刻等眾家之長。 優質的貝雕工藝品往往需要經過設計圖稿、選料、粗坯處理、細坯處理、精雕細刻、打磨、拋光、立體塑形等十幾道工序。

在工藝手法上, 大連貝雕巧用貝殼的天然色和紋理形狀精心雕琢, 新穎構圖, 比如, 將紅口螺製作成花瓣, 再用特殊的膠固定在泡沫塑料的底胚上面, 等自然風乾後,

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就製作出來了。 這些都要求貝雕作者既有豐富的知識, 又有坐得住的定力, 作為大連人, 如何利用大連貝殼的特點打造大連貝雕藝術的標誌性特色, 一直以來是金吉潛心研究的課題。

在金吉看來, “貝雕技藝需傳承古法與不斷創新並行”, 為此父子倆有爭論。

爭論的結果是, 父子倆在貝雕的新工藝、新技術開發方面推出了“珍貝藝術”新理念, “所謂‘珍貝藝術’就是在貝殼原有基礎上, 鑲嵌上綠松石、孔雀石、瑪瑙等各種寶石及碧玉、翡翠、黃金, 提高了貝雕檔次的同時, 使貝雕具有了很高的收藏價值。 ”

“父親的成就對我來說是高山仰止, 如今的我還在半山腰。 但貝雕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在傳承父親技藝的同時, 創作出有自己痕跡的作品。做父親沒做過的,創作現代題材作品,因為傳統的已經被父親做到了極致”,金吉正在構思全新的珍貝藝術品——鼎,“造型是立體的,主體構思已經完成。”

今年48歲的金吉保持著旺盛的工作力,屬於他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華商晨報首席記者 段芳宇

創作出有自己痕跡的作品。做父親沒做過的,創作現代題材作品,因為傳統的已經被父親做到了極致”,金吉正在構思全新的珍貝藝術品——鼎,“造型是立體的,主體構思已經完成。”

今年48歲的金吉保持著旺盛的工作力,屬於他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華商晨報首席記者 段芳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